五、塞尚成熟期的形式構成
塞尚堅持要尋求一種解決方案,比寫實主義的“膚淺感覺”和印象派色光氛圍的“表層現象”更接近自然真實的表現方式。他脫離印象派時,就曾在給他母親的信中說:“要為印象派找回博物館藝術那樣的堅實和持久的東西。”而這樣的東西,塞尚在古典大師普桑的繪畫里找到了。
作為17世紀的法國畫家,普桑是笛卡爾主義哲學在繪畫中的體現者,代表著他那個時代人與自然的理智關系。對他來說,繪畫有兩個基本范疇,一是感覺,二是理智。他說:“繪畫憑借物質范疇的東西來實現,但終究是精神范疇的東西。”他崇拜自然,他畫自然題材,但他的方法卻非常不自然,更不會像19世紀之后的畫家那樣直接面對自然作畫。他相信,自然事物作為感性材料,必須依靠思想理智的控制和組織,如建筑結構學那樣追求比例、間隔、對稱、平衡。普桑的一位好友是作曲家,普桑從他那里學到如譜曲學對位法那樣的數的和諧比例,由此創造了一種完全知性的、完美的結構形式(good gestalt)。這種形式被看作繪畫所代表的美和真,也在真實與虛構之間找到了一種視覺邏輯的理性方式。他的形式結構與方法,一直是法蘭西學院派所遵循的規范。
在這一時期塞尚的繪畫中,我們很容易找到與普桑相似的結構形式。普桑的作品中有橫豎關系,有三角形的關系;塞尚的作品在很多形式因素上是相同的,樹,以及村莊的豎線是與普桑很接近的。然而,就獲得這種結構形式的方法而言,塞尚拒絕傳承普桑古典繪畫的理性方法。貝爾納曾提醒塞尚:“古典派認為,一幅畫的創作要由輪廓結構以及光線的分布來界定。”塞尚回答說:“古典派是在畫一幅畫,我則是要得到一小塊自然。”
在塞尚看來,古典派不過是“用想象和伴隨想象的抽象化來取代真實”。而他則要“不離開感覺來捕捉真實,在直接的印象中只以自然為向導而拒絕其他”。他說:“你必須創造你自己的感覺,要像從沒人看過自然那樣去看自然。”這里的意思表明,塞尚不接受古典派的觀看方式,要求像現象學的純粹直觀那樣,沒有前提與既定方法地直接觀看。梅洛-龐蒂在《塞尚的疑惑》一文中,說塞尚的做法是:“他追求真實,卻又禁止自己去使用達到真實的手段,這不正是一種二律背反嗎?”
貝爾納甚至評論說,這是一種“自殺行為”,即“把繪畫葬送在無知之中,把精神耗盡在蒙昧里面”。而對于塞尚來說,他認為“不必要在感覺與思想之間做出選擇”。塞尚嘗試新的方法,只看當下的事物。人只能用感覺的方式,去認識、關聯和開顯世界。

圖6 普桑《帶有建筑物的風景》 Nicolas Poussin Landscape with Buildings 1648—1651 布面油畫 120×187 cm 現藏于普拉多博物館

圖7 塞尚《帶有大松樹的圣·維克多山》 Paul Cézanne La Montagne Sainte-Victoire au grand pin 1886—1887 布面油畫 59.7×72.5 cm 現藏于華盛頓菲利普斯收藏館
然而,可以“不離開感覺尋找真實”嗎?塞尚說,“那些混亂的感覺與生俱來”,如何不離開感覺,在感覺中實現形式呢?塞尚始終相信,通過視覺中本能具有的感覺的組織能力、感覺的統一原則,就可以將混亂變成有條不紊的秩序,這種秩序有著其自身的生命和邏輯。關于這種感覺的統一原則,塞尚認為:“這種有組織能力的心靈,是感性最有價值的共同工作者。”“小小感覺”已經具備邏輯、思考、判斷的樣子,因為它有這種完全內在性的沉思特點及組織力,所以由此把握對象的構架(eidos),便成為一種“感覺的邏輯”。尤其是其內在性,無須引入反思便可以當下直接地存在于現象學狀態中,知覺的經驗和行為的整體建構,往往使感覺的結構大于局部的總和,因而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格式塔形式。
這一時期的塞尚,相信只有通過形式才能真實地表現自然,借著在自然之前的感覺創造出來的形式,都不是故意的,卻決定了作品的調和與平衡。這就是他說的“在自然中活化普桑”的意思所在。塞尚與普桑那種傳統的形式結構之區別在于:傳統“形式結構”是先于繪畫開始的,已經依照了某種既定的知識和規范,如借用建筑學結構之規范,預先籌劃好一幅畫的構圖位置和框架結構。但這是靜態的和既定的。而所謂“形式構成”,則是動態的,會隨著作品的繪制,展開、發生并不斷調整建構過程,直至作品呈現一種整體秩序的完滿。在《繪畫的姿態》一文中,我曾將古典的形式結構稱為“外在性的形式構成”,而將塞尚的稱為“內在性的形式構成”。里德說:“塞尚的意愿,是要創立不以他自己的混亂感覺為轉移的符合自然秩序的藝術秩序。在自然的感覺中直接實現有明確秩序的、堅固持久的結構形式。使藝術家混亂的感覺,最終結晶化為其自身澄清的秩序。”
概言之,形式構成仍然是人的主觀給予自然真實的一種解釋。這里所說的形式,是在可能性的、可程序化的、有規則的事情上構成的,最終構成一種同一性和普遍性的境界,即在預先確立的邊界之內行動。可能性就是有限性;兩千多年傳統上的形式,終是作為人工的、人言的形式,是康德所說的“人為自然立法”。相對來說,塞尚的革命,就是要通過感覺創造形式構成,他后來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原因即在于此。里德指出:20世紀的重要畫家,沒有一個不受到塞尚作品某些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有時是表面的,甚至立體派的基礎,也是建立在對塞尚繪畫的某些特點的誤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