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苦雨愁城

一、古城行

1926年,孫犁十三歲,由父親護送,從安國乘騾車來到保定,進行升學考試。因為家庭經濟方面的緣故,初考不用交學費的第二師范,未能錄取,不得已改考育德中學,錄取了。從此,開始了六年黃卷青燈的學習生活。

育德中學是一所私立學校,不只在保定,在華北也是一所名牌中學。該校的學生,每人一年要交三十六元學費(書費在外),而當時三十斤一斗的小麥,也不過一元多錢。這就是說,一年下來,孫犁的家庭需要花費近千斤小麥,才僅夠他交付學費之用。難怪孫犁說:“那時候,只是一家單純的富農,還不能供給一個中學生;一家普通地主,不能供給一個大學生。必須都兼有商業資本或其他收入。這樣,在很長時間里,文化和剝削,發生著不可分割的關聯。”[1]除去休學一年,孫犁在六年中共花去了多少銀元,讀者不難算出來。這對孫犁的家庭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當這個數目落在孫犁身上的時候,這個少年人感覺到的,可能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是家庭的愛撫和期望……

不管怎么說,他是登上騾車,向新的一站啟程了——從騎驢到坐騾車,連交通工具都前進了一步。

從安平到保定,有一百八十華里,他若從安國動身,那就只有一百二十里。這樣短的距離,如果坐火車,霎時可到,不會有很多故事;坐在騾車上,故事可就多了。

去保定上學的學生,總是兩三個人約好,合雇一輛單套騾車。車夫一般很守信用,決不會誤了行程,前一天訂好車,剛過半夜,他們就來打門、抱行李了。在路上,只要你高興,他就講故事,他們的故事總是講不完的;如果你想睡覺,他便停止,也就地抱著鞭子睡起來。這種旅行,深夜也不擔心迷路,因為學生們開學,路上的車已經連成長龍,牲口又是熟路,前邊停,它也停,前邊走,它也走。這樣一直走到距離保定約有四十來里的唐河渡口,天就大亮了。唐河是大清河的支流,源出山西省境內的恒山,東流注入白洋淀,長六百六十四華里。在騾車經過的渡口上,有一座草橋,春冬枯水時節,車可以從這里過去,管橋的人一邊和車夫開著玩笑,一邊從學生身上刮過路錢。中午,在溫仁或是南大冉打尖,這里距保定已經很近了,這一百多里的旅途生活,也進入高潮,從作家的回憶文字里,我們可以看到像《東京夢華錄》記敘的那類風俗描寫。雖然后者所敘,為宋代汴京風貌,畢竟那是八九百年以前北宋年間的城市樣子,而出現在孫犁記憶中的,則是本世紀20年代的村鎮風光了:

……一進街口,便有望不到頭的各式各樣的笊籬,掛在大街兩旁的店門口。店伙們站在門口,喊叫著,招呼著,甚至攔截著,請車輛到他的店中去。但是,這不會釀成很大的混亂,也不會因為爭奪生意,互相吵鬧起來。因為店伙們和車夫們都心中有數,誰是哪家的主顧,這是一生一世,也不會輕易忘情和發生變異的。

一進要停車打尖的村口,車夫們便都神氣起來。那種神氣是沒法形容的,只有用他們的行話,才能說明萬一。這就是那句社會上公認的成語:“車喝兒進店,給個知縣也不干!”

確實如此,車夫把車喝住,把鞭子往車卒上一插,便什么也不管,徑到柜房洗臉,喝茶,吃飯去了。一切由店伙代勞。酒飯錢,牲口草料錢,自然是從乘客的飯錢中代付了。

牲口、人吃飽了,喝足了,連知縣都不想干的車夫們,一個個喝得醉醺醺的,蜂擁著從柜房出來,催客人上路。其實,客人們早就等急了,天也不早了。這時,人歡馬騰,一輛輛車趕得要飛起來,車夫坐在車上,笑嘻嘻地回頭對客人說:

“先生,著什么急?這是去上學,又不是回家,有媳婦等著你!”

“你該著急呀,”一些年歲大的客人說,“保定府,你有相好的吧!”

“那誤不了,上燈以前趕到就行!”車夫笑著說。[2]

保定到了。自清代咸豐、同治以后,保定就是一方重鎮,總督所在;同時,文人也多。清代文學家吳汝綸曾多年在這里主持蓮池書院,門人很多。因這時正值清末,海禁大開,也聘請了一些英文、日文教師在蓮池執教,使維新、啟蒙之風,盛極一時。此外,保定地方在歷史上還是進入北京的要地。15世紀中葉,即明英宗時,蒙古部族首領也先進攻北京,就是取道紫荊關,經此北上。明朝末年,李自成農民軍的一部,也由劉宗敏等率領,自固關取道保定,進逼北京。建立民國后,保定又曾成為河北省的省會。

在孫犁進入這個城市求學以后,發現它的市容并不景氣。滿城的街道坑坑洼洼,塵土飛揚,顯得非常荒涼、破舊和蕭條。似乎沒有人想到去建設它,也沒有人注意它的市政機關設在哪里,甚至于也看不到一個清掃工。

育德中學地處西郊,有一條坎坷的土馬路歪歪斜斜地通向西門。秋冬風沙大,接近城門時,又冷又烈的風從門洞里直掃過來,人們只好側身或倒行而過。在轉身的一剎那,還會遭到第二個“冷”的打擊:映入他們眼簾的,常常是掛在城門墻上的一個小木籠,里邊裝著在那個年代視為平常的,塵封的,血肉模糊的示眾人頭。

盡管城市荒涼,缺少很多東西,但有一件東西是不缺的,那就是軍隊。特別是在西關火車站,不斷有雜牌軍隊駐防。學生們星期天進城,在西門外護城河石橋旁邊的一家澡堂里,常常看到擠滿了軍人。馬路上三五成群的士兵隨處可見,他們一般不帶槍支,而是把寬厚的皮帶握在手里。“黃昏的時候,常常有全副武裝的一小隊人,匆匆忙忙在街上沖過,最前邊的一個人,抱著靈牌一樣的紙糊大令。城門上懸掛的物件,就全是他們的作品。”[3]

從各方面看,保定雖則破敗蕭索,卻是一個軍人的世界。也許這正是這座古城兩個不可分割的時代特點。有時候,如果演出什么重要的場面,那也多半和兵聯系著。例如,像當時的張學良這樣的重要人物來了,那就得臨時戒嚴:街上行人,一律面向墻壁,背后排列著也是面壁肅立的持槍士兵。

當時保定最主要的街道是西大街,除去星期天,這里也很少行人,兩旁的店鋪,或關或掩,不見有什么生意。有名的市場“馬號”里,游人也寥寥無幾。這個市場,高低不平,又很陰暗,各個小鋪子里的店伙,呆立在柜臺旁邊,有的就靠著柜臺睡著了。面對著這樣一幅殘敗景象,南門外大街上幾家小鐵器鋪里傳出的叮當聲,以及從西關水磨那里傳來的嘩嘩流水聲,反而給這座古城平添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寂寞之感。對于這樣一座城市,孫犁稱它“是一座灰色的,沒有聲音的,城南那座曹錕花園,也沒有幾個游人的,窒息了的城市。”[4]

但是,正是這座城市,是那時“中國北方除北平以外著名的文化古城。”[5]它主要靠幾所學校維持著。孫犁所在的育德中學,非常重視教育質量,它不惜重金,禮聘名師執教。我國創辦最早的工科大學——北洋大學,那時每年錄取的新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育德。同時,它不惜工本,培養運動員,一度像舞臺上的梅蘭芳那樣顯赫的籃球場上的明星王玉增,就來自育德。北平師范大學體育系,每期差不多由它包辦。此外,在它培養的學生中,還出了一些去法國勤工儉學、后來成為一代名人的人。不過,在孫犁進校的時候,勤工儉學一事已經名存實亡,學校里雖然附設著一個鐵工廠,又和化學教員合辦了一個制革廠,但都沒有什么生意,學生也不到廠里勞動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山县| 色达县| 锡林浩特市| 铜梁县| 满城县| 渑池县| 紫阳县| 那坡县| 闵行区| 社旗县| 安远县| 文山县| 隆尧县| 静乐县| 东城区| 新竹市| 夹江县| 筠连县| 南陵县| 临海市| 台北县| 郧西县| 辽中县| 嘉鱼县| 察哈| 汝州市| 汉阴县| 连江县| 芦溪县| 彭水| 南昌县| 襄垣县| 景德镇市| 镇远县| 彰化市| 仪征市| 霞浦县| 当阳市| 天峨县| 长沙市|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