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進山尋寶
- 重回八一小山村,日常過日子
- 好好閑
- 3946字
- 2025-04-23 12:46:34
眼瞅著快到霜降了。大清早,清冽的山風從老林子里鉆出來,裹著絲絲涼氣往人脖子里鉆。
可等日頭爬上東山坳,暖烘烘的光一照,那點寒意也就散了。
這會兒天光大亮,抬眼望去,不遠處的幾戶人家屋頂上,炊煙正裊裊地飄著,帶著一股子暖融融的農村煙火氣。
可大蒙山呢,還裹在乳白色的霧靄里頭。晨光里能瞧見它雄渾的輪廓,可說到底,它也就是橫斷山脈大哀山的一個小尾巴尖兒。
那大山深處,主峰海拔能有三千多米!真要鉆進去,就跟一腳踏進了被時光忘掉的角落,四下里靜得疹人,處處彌漫著原始森林特有的寂靜與神秘。
參天古樹遮天蔽日,藤蔓像大蟒蛇一樣纏在樹干上。空氣里一股子腐葉土的腥氣混著青苔的濕霉味。活脫脫像是闖進了《侏羅紀公園》那地界。
這看著安生的老林子,里頭可藏著兇險。別說現在,就是往后多少年,那大山深處也是手機沒信號的地兒。草棵子長得比人高,雜樹灌叢密匝匝的,鉆進去容易,想出來可就難了,十有八九得迷路。毒蛇、旱螞蟥、野牲口,啥玩意兒都可能碰上。
早年間就有村民進山遭遇熊的襲擊;還有讓毒蛇咬了的,差點把命搭進去。邪門又危險。到了后世,連經驗老道的資深地質勘探者都得繞著走,倒成了那些膽大包天的探險佬們做夢都想闖闖的秘境。
關于大蒙山的邪乎事兒,山民們嚼舌根子傳了一代又一代,可從來沒人真摸進過它那心窩子里頭。
余坤安心里有數,曉得自己幾斤幾兩,不敢去撩撥老天爺的虎須。光是大蒙山這外圍,寶貝是多,可要命的玩意兒也不少。
老話講“山里遍地寶,識得才算好”。以前余坤安懶得上山,村里人也就在山邊邊兒上,成群結隊地攆攆野豬,下套子逮個野兔、野雞,極少往深里走。
縣里收購站倒是收野味和藥材,可過去大伙兒都是集體出工,誰有閑心專門鉆山采藥,更何況還不認識這些玩意?頂多碰見進山采藥的赤腳醫生,跟著認兩眼。
后世,云省可是響當當的“動植物王國”,寶貝海了去了。光道地藥材名錄上,本地的特產就上百種,眼下大多還野著呢,沒幾個人工種的。
對山里的草藥,余坤安不敢說門兒清,可托了后世大數據信息的福,常見的藥材他總能認出個七七八八。
今兒他打的主意,就是叫上余坤清進山轉轉,先探探路。
正琢磨著,就聽余父發話了:“手腳都麻利點!老太太在家看娃,其他人跟我下地,去新分的地頭瞧瞧!把田埂石頭碼碼齊,地也翻出來曬幾個太陽!”
余父說完,還特意瞟了余坤安一眼。畢竟這小子剛拍胸脯說要變勤快。
余坤安沒留意他爹那眼神,順嘴就說:“今兒我跟阿清進山,就不下地了。”
話音剛落,一屋子人臉上都寫著“果然如此”。
余爹也懶得再說啥,招呼其他人拿上家伙什下地了。對這個幺兒,他是又氣又沒轍,老太太護得跟眼珠子似的,說不得打不得,干脆眼不見心不煩。
余坤安見屋里大人們都走了,也準備出門喊余坤清。
剛抬腳,就聽見自己屋里傳來小兒子叫他阿娘的聲音。
他折回去一看,是大兒子余文源醒了,衣裳套得歪歪扭扭,正笨手笨腳地給小兒子穿褲子呢。
見余坤安進來,余文源喊了聲“阿爹”,又埋頭跟那兩條褲腿較勁。
小兒子揉著睡眼,奶聲奶氣地嘟囔:“阿爹,尿尿……”
余坤安趕緊抱起小兒子,到前院菜地邊把了尿。
收拾停當,他一手牽一個來到伙房。
跟余奶交代了要進山,又囑咐倆小子:“乖乖聽阿祖的話!阿爹回來給你們帶好吃的!阿源看好弟弟,洲洲也要乖乖呢!”
說完,他拿上一捆麻繩和砍刀就出門了。
走到余坤清家院門口,見阿清娘正在菜地里忙活,余坤安喊了聲:“嬸子!”
余灣村多是姓余的,余坤清家雖說出了五服,但跟余坤安家走得近。
余坤清是家里的獨苗苗,上頭兩個姐姐都出嫁了,爹娘寵得厲害,也就他能跟余坤安湊一塊兒“閑晃”。
阿清娘抬頭看了余坤安一眼:“是阿安啊,清子還在屋里睡覺,你進去吼他。”說完又埋頭侍弄她的菜。
余坤清比余坤安小兩歲。按理,這年紀早該說親了,阿清娘為這事愁得不行,四處托人打聽合適姑娘。
余坤安徑直進了余坤清屋里。那家伙睡得四仰八叉,被子被一條腿壓著,腦袋也裹在被子里。
余坤安壞笑一下,一屁股墩坐了上去,直接把余坤清壓醒了。
“嗷!安子!大清早的,你他媽整哪樣鬼!”余坤清被壓得直叫喚。
“嚎哪樣嚎!日頭都曬屁股了!趕緊起來拾掇,今兒上山里轉轉!”余坤安催道。
余坤清罵罵咧咧地爬起來,胡亂抹了把臉。
走到灶邊,揭開鍋蓋,從里面抓出個燜得熱乎的玉米粑粑遞給余坤安,又麻利地用干粽葉包了兩個揣懷里,當晌午飯。
“我吃過了,你趕緊啃。”余坤安擺擺手。
余坤清叼著粑粑,往褲兜里塞了個麻袋,拎起砍刀就跟余坤安上山了。
深秋十月,大蒙山依舊滿眼青翠,大山深處常年云霧繚繞。
兩人穿過村里剛分到戶的水田。此時正值分田到戶,家家戶戶都急著查看自家的田地,雖時間尚早,但田地里人影不少。
穿過一大片竹林,就算進山了。山路難走,外圍還有砍柴人踩出的小道,再往里鉆,就得靠砍刀劈開荊棘雜草開路。
草葉上的露水還沒干,兩人邊走邊聊,眼睛不停地掃視四周。
這會兒正是野雞野兔出來覓食的時辰,鳥兒也不時從頭頂撲棱棱飛過。兩人把心思都放在腳下和兩旁的樹叢草棵子里。
走到一處矮樹叢邊,看到散落的羽毛和動物糞便,一看就是野物常走的地界。
兩人麻溜地分工,沒多會兒就在附近下了幾個簡易套子。余坤清還把玉米粑粑掰碎了,撒在套子上當誘餌。
隨后,兩人順著山澗水聲繼續往里走,打算回來時再查看套子,若運氣好,或許能有所收獲。
走了一陣,進到一片松樹雜木混生的緩坡。余坤安眼尖,瞅見一棵老松樹下,厚厚的松針底下似乎藏著點東西。
“松菇!”他興奮地低喊一聲。
松菇,也就是松茸菌,味道那叫一個鮮!這玩意還能強身健體、開胃消食、止痛順氣、化痰驅蟲。聞著有股子特別的香氣,吃起來滑溜溜、嫩生生的,口感如鮑魚般潤滑爽口。
松茸菌呈扁半球形,土白色,表面覆蓋著褐色纖毛狀鱗片,菌肉又白又厚實。到了后世,這玩意兒金貴得要命,因為太挑地方,人工壓根種不出來,只能靠山里野采,價錢被炒上了天。
一般來說,八月到十月是采松菇的好時候。眼下雖說是十月中了,可這邊氣候暖和,還能長。
余坤安走過去,輕輕扒拉開松針。嚯!不是一兩朵,是一大片!個頭都挺大,有十來公分長,擱后世絕對是一級貨。他小心翼翼地用砍刀尖一點點撬松周圍的土,把松菇整個兒挖了出來,盡量不傷著根。
余坤清見狀,也趕緊在林子里踅摸起來。
沒多大會兒功夫,兩人就在這片林子里找著了上百朵松菇,掂量著得有六七斤重。他倆本是沖著野雞野兔來的,沒帶背簍。
余坤安順手砍了些韌藤,飛快地編了個簡易提籃,又在籃底墊上軟和的松針,把松菇小心地碼進去。
余坤清看得直咂嘴:“行啊安子!深藏不露嘛,啥時候學的這手藝?”
余坤安嘿嘿一笑:“你不知道的多著呢,哥可是身懷絕技!”
兩人邊找邊走,余坤安又發現了一叢野生黃精。枝干上的葉子已經有點蔫黃,掛著一簇簇的黑果子。余坤安心想,回頭得弄把小鐵鎬,專門挖草藥用。
黃精的最佳采挖時間為春秋季,尤以霜降后為佳。霜降前,尤其是夏天挖的,藥性差得遠,那會兒因其正處于生長期,營養成分大多集中在莖桿和葉片上。等天冷了,養分都往地下的根莖塊里藏,霜降后黃精根莖進入休眠期,攢足了勁兒,塊頭又大又肥,藥性最足。
眼下這叢黃精莖葉快枯了,差不多能挖了。
余坤安一邊盤算,一邊扒拉開黃精周圍的藤蔓扒開,跟余坤清一左一右開挖。
看那鱗莖,最小那株都有十四五年的光景了,塊頭賊大。
全挖出來,好家伙,得有小十斤!
挖完黃精,余坤安把莖桿上那些黑果子擼下來,連帶著剩下的小塊黃精芽頭,重新埋回土里。興許過個十幾年,這兒又是一大叢。
余坤安隔了幾十年,記不清眼下縣里藥材收啥價了。
他知道黃精有鮮貨有干貨,可炮制黃精費工費時,得反復蒸煮晾曬,他嫌麻煩。
琢磨著等下了山就去縣里收購站問問鮮貨的價錢。
兩人在林子里轉悠了大半天,除了藥材,還摘了不少野果子,收獲不小。
挨到下午,啃了余坤清帶的倆玉米粑粑當晌午飯。
兩人準備打道回府…回去路上,倒是有野兔從樹下躥過,可人哪追得上那玩意兒。
走到早上布套子的地方一看,
嘿!運氣不賴,套住了兩只野兔,還有三只野雞!
這會兒快下午了,林子里悶熱起來。
兩人提著沉甸甸的收獲往山下走……
路過竹林時,見有竹鼠出沒。
“安子,下午咱倆來竹林灌幾只竹鼠回去燉了,香得很!咋樣?”余坤清舔舔嘴唇提議。
余坤安想了想:“下午你跟我去趟縣里。等晚上回來,咱再收拾竹鼠。”
“去縣里整哪樣?”余坤清問。
“收購站瞧瞧行情。”余坤安答道。
“要得!那先回家吃飯,吃完飯我來喊你。”余坤清說。
“成!”余坤安點頭。
兩人在岔路口分了東西。
余坤清提溜走一只兔子一只野雞,又抓了幾朵松菇,說是回去燉野雞湯。
剩下的都塞給余坤安,說他家人口多,娃娃嘴多。
余坤安也沒推辭,提上東西就往家走。
他打算把松菇和黃精背到縣里收購站,摸摸行情。
還沒進院門,就看見一群小泥猴圍在院門外的大樹下瘋玩,個個灰頭土臉。
瞧見余坤安提著東西回來,頓時歡呼起來。
“老叔!老叔……”
“阿爹!阿爹……”
余坤安把提籃里用樹葉包著的一包野果遞給大侄子余文濤:“阿濤,拿去洗干凈,分給弟弟妹妹們吃。”
說完,他進了院子。把東西往臺階上一放。
老太太正坐在臺階上,腿上放著個小簸箕,在折豆角筋。
看見他,老太太笑瞇了眼:“安子兒回來啦!你阿爹他們吃過晌午又下地了。灶上給你溫著飯呢,鍋里還有熱水,快擦把汗,趕緊去吃飯。”
“好嘞,阿奶。”余坤安笑著應聲。
他從提籃里拿出一小包野果遞給老太太,又把野雞野兔從麻袋里拎出來,撿了些松菇放一邊:“阿奶,您吃點果子,都是軟乎的。晚上燉個松菇雞,兔子您看著弄。”
“好,好!今兒運氣旺,連野雞野兔都撞上了!”老太太樂呵呵的。
余坤安扒拉完飯,正跟老太太在臺階上閑話,就聽見院門外余坤清在喊他。
“哎!來了!”余坤安應了一聲,麻利地把剩下的松菇和黃精分裝進兩個背簍,自己背上一個,另一個遞給剛進院的余坤清。
對老太太招呼了聲:“阿奶,我跟阿清去趟縣里,晚點回來。”
“好,慢著點,路上注意安全!”老太太叮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