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朕,永樂大帝!
- 開局刷到永樂大帝,朱棣慌了!
- 我從山間來
- 2073字
- 2025-04-27 07:45:32
李景隆很慌。
今天傍晚,他跟大多數人一樣。
吃過飯后就在等著天幕。
本來只是看看以圖消遣。
然而看著看著他就發覺不對勁。
他好像,吃瓜吃到自己身上了。
當看到那彈幕將自己同戰國奸臣郭開相提并論時,李景隆沒有半點猶豫,果斷叫上車夫。
連夜趕來皇宮。
他坐在馬車內,整個人都有些恍惚。
他不知道自己面見圣上后要說什么,只是知道主動去的話或許會死的好看一點。
然后,他在路上遇到了齊泰和黃子澄。
李景隆突然發現,自己沒那么緊張了。
“正學先生沒來?”
眼見也快到皇宮了,李景隆也不坐車了,下車同二人一起朝皇宮走去。
齊泰搖搖頭:“正學先生尚在漢中府教學,即便要回來也要一段時間。”
“好吧。”
李景隆嘆了口氣。
接下來還有一段路程,三人就默默走著,再沒交流。
而不等他們走到皇宮,天幕的暫停便結束了。
永樂大帝的聲音繼續響起。
好在,接下來的故事跟他們沒多少關系。
萬歷元年。
乾清宮。
年僅十歲的萬歷小皇帝朱翊鈞望著天幕。
清澈的瞳孔中倒映出明成祖朱棣的影子。
在他手邊,是一本泛黃的類似連環畫般的圖書《帝鑒圖說》。
這是去年隆慶六年十二月,先生給他的,初得時,他很開心。
因為這是他能夠接觸到的最接近玩具的東西。
一頁圖畫,一頁文字。介紹了歷代帝王得失。
但對本朝皇帝卻言之甚少。
朱翊鈞一直對靖難往事很感興趣,但書中關于朱棣的只有一句:
“成祖桓桓,定鼎冀方。兩京雄峙,鞏固金湯。”
先生不愿與他提及那段不詳往事,大伴也不愿說。
好在,現在有了天幕。
天幕真是個好東西。
張居正此時就陪坐在朱翊鈞身旁,他見小皇帝看的認真,并沒有攪興。
只是心中默默記下,日后要提點幾句,莫讓陛下學了洪武永樂嗜殺的那一套。
【永樂元年,朕繼承父皇遺志,欲北遷國都,改北平為北京行在。】
朱翊鈞眨眨眼,瞥了一眼張居正。
他很疑惑,為何遷都會是繼承遺志,又為何一定要遷都。
張居正能位極人臣,觀察力自然不弱。
主動解釋道:
“我圣朝立國之初,久不定都,直拖至洪武十一年方以應天府為京師,陛下可知緣由。”
朱翊鈞搖搖頭:“請先生賜教。”
“蓋因先朝蒙元,雖敗不絕,退守漠北,以脅邊境。”
“若以應天為都,則北地遙遠,兵不能及,君將難通。”
朱翊鈞眼珠一轉,很快想明白了其中道理。
一方面是北元威脅,另一方面,天高皇帝遠,太祖是怕守將兵變。
畢竟這種例子,歷史上并不少見。
他突的想起當今明朝,設有南北二都,不由得問道:“那太祖為何不在北地設一陪都?”
對于朱翊鈞會主動提問,張居正感到很滿意:
“建都之事非一朝一夕能成,當地豪族、百姓、錢糧、軍卒等,無一不需要考慮。”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元立大都于北平,即便退走,其余威仍在,黨羽尚存。”
“一國之都不可輕率而定,故太祖取了個折中法,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府為北京,鳳陽府為中都。”
“但開封府地處平原,無險可依,不久便棄用。改而派三王鎮守邊疆。”
“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以懿文太子巡撫關中地區,欲遷都關中之地。但事與人違,太子歸來后一病不起,次年薨于應天府。”
“此事遂不了了之。直到永樂朝時,歷經數年,方才遷都成功。”
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點點頭,相較于一開始時的氣憤,知道喪妻喪子時的哀傷,他現在心境已經平息不少。
面部表情也緩和下來。
“你小子還是干了點人事的。”
燕王朱棣立侍一旁,不敢接話,他怕下一刻天幕就給自己整個大活。
現在最好的行為就是沒有行為,降低存在感。
【朕為藩王,即為諸王之最。朕做帝王,便要做帝王之最。】
【后人多以為朕內心有愧,故兢兢業業,開千秋大業。】
【實則,朕不過是想要證明,證明朕,不弱于大哥,更不弱于那小侄子。】
【文治武功,朕皆極力而為,終身不怠。】
【朕,典藏萬卷,修《永樂大典》,輯錄古籍兩萬余卷,繼華夏之學,成文治正統!】
【朕,定鼎幽燕,選賢任能,承先帝之志,衛大明江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朕,浚河通漕,廣修長城,連南北之地,屏邊疆之敵!】
【朕,南定交趾,六下西洋,威儀四方,厚往薄來,萬邦來朝!】
【朕,五征漠北,犁庭掃穴,海鎮鯨波,設官廠于滿剌加國(馬六甲海峽),剿遼東倭寇,冊琉球中山王以固海線!】
【朕,九邊聯防,三分戍守、七分屯種,建神機營,火器革新,五軍分制,炮騎結合!】
【......】
【縱觀永樂一朝:】
【剛柔并濟!】
【其文以《圣學心法》標榜儒家仁政,輔以廠衛之嚴監管百官。】
【其武倚靖難功臣軍事貴族,又用文官系統制衡軍權。】
【其宗教禮道尊佛,西敕藏傳佛教,東封武當道教。】
【其執政則文治制度化,武功常態化:】
【五次北征耗銀2000萬兩,而以運河漕運與朝貢貿易補充財力。】
【既嚴酷鎮壓建文舊臣,又主動吸收方孝孺門生參與《永樂大典》編纂。】
【永樂一朝,矛盾而統一!】
【窮兵黷武而“天下太平”!】
至此,視頻結束。
但其透露出的信息卻讓不少觀眾一頭霧水。
實在是,相對于靖難之役之前的來說,這位永樂大帝的下半生,講的有些太快了。
但眾人仔細想想,倒也能想清楚其中緣由。
這位大帝,究其一生,文治武功,皆是不凡,建功立業,比比皆是。
若真要一一列舉而出,詳述其實,則所耗時間必定巨大。
說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或許有些夸張。
但一時三刻說不盡,卻是一點也不為過。
不過即便如此,其中字詞也值得細研。
永樂一朝能稱盛世,必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