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條文要義(上冊)
- 楊立新編著
- 13362字
- 2025-05-14 16:14:26
第二節 監護
第二十六條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父母與子女之間權利義務的規定。
本條規定父母子女的權利義務關系,第1款規定的是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的親權法律關系;第2款規定的是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親屬權法律關系。
親權,是指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財產方面的撫養、教育和保護的權利與義務。親權是身份權,其主要方面是義務。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負有的義務,包括身上照護義務和財產照護義務。
子女一經成年,即脫離父母親權的保護,父母、子女之間不再享有親權,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身份法律關系即由親權轉化為親屬權。親屬權是指除配偶、未成年子女與父母外的其他近親屬相互之間的基本身份權,表明這些親屬之間互為親屬的身份利益為其專屬享有和支配,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侵犯的義務。本條第2款規定的就是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親屬權法律關系,特別強調的是成年子女對父母的義務,即贍養、扶助和保護義務。這是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親屬權法律關系的主要內容,成年子女必須承擔這樣的義務。
民法典在“監護”一節的本條來規定親權和親屬權,意在確認親權是監護權的產生基礎,也是我國民法典將親權規定為監護權的基本理由。
第二十七條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及監護順序的規定。
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都需要依法進行監護,在監護法律關系中都是被監護人。
法定監護,是由法律直接規定誰為監護人的監護類型。法定監護應依照法律規定的監護順序,以順序在先者為監護人,在前一順序的法定監護人缺位時,依次由后一順序的法定監護人擔任。
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順序是:(1)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這時,由未成年人的親權人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2)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也包括父母被剝奪親權)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照順序擔任監護人: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兄、姐;③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其中,第三順序的監護人是自愿監護人,即“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自愿監護人的范圍比較寬,自愿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均可;自愿監護人的條件比較嚴格,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監護能力,是指能夠擔任監護人監護被監護人的資格。認定自然人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年齡、身心健康狀況、經濟條件等因素確定;認定有關組織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資質、信用、財產狀況等因素確定。不符合這些條件要求的自然人或者有關組織,不能擔任監護人。
第二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親屬;
(四)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設置監護人的規定。
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被設立監護人后,為被監護人。在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中,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更需要監護制度予以保護。例如,老年癡呆癥作為一種智力上的障礙,直接影響其辨認能力,甚至會使其辨認能力完全消滅,須設置監護人予以保護。
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人范圍和監護順序是:(1)配偶;(2)父母、子女;(3)其他近親屬;(4)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依照法定監護方式設定監護人,按上述法定順序,由順序在先的監護人自動擔任,監護人設定之后,即發生監護法律關系。
本條第4項規定的“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是自愿監護人。自愿監護人也叫作無因監護人,是指不負有法定監護義務的人自愿擔任監護人,并經有關組織同意。自愿監護人與法定監護人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是否有法律規定的監護義務。自愿監護人應以有關組織同意為必要,非經同意不能作為監護人。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自愿監護人的資格是:(1)須被監護人不存在法定監護人和意定監護人;(2)須自愿監護人出于自愿;(3)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相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條 人民法院認定自然人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年齡、身心健康狀況、經濟條件等因素確定;認定有關組織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資質、信用、財產狀況等因素確定。
第二十九條 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遺囑指定監護人的規定。
遺囑監護人,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在擔任監護人時,通過遺囑為未成年子女指定的監護人。
父母通過遺囑指定的監護人,應當具備以下資格:(1)遺囑人須是親權人。非親權人不得以遺囑指定監護人。即使是親權人,如果親權喪失或者被剝奪的,也不能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2)遺囑人須是后死的親權人。先死的親權人由于尚有親權人在世,因此無權指定監護人。如果親權人共同遺囑指定監護人,后死的親權人沒有改變遺囑的意思,應當認為是后死親權人的遺囑。親權人共同遺囑指定監護人,并且同時死亡的,如在同一事件中死亡推定為同時死亡,遺囑有效;(3)遺囑須符合法律要求,違反法律要求的遺囑無效,不發生遺囑委任監護人的效力。
指定監護人的遺囑符合法律要求,承認其指定監護人的效力。遺囑有效的要求包括遺囑的內容、程序、形式均須合法、有效,應依遺囑的一般規定判斷。遺囑符合上述三項條件要求的,為有效遺囑監護,遺囑指定的監護人在遺囑生效之時即為監護人,取得監護權,發生監護法律關系。
未成年人在父母擔任監護人的情形下,父母中的一方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另一方在遺囑生效時有監護能力,有關當事人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應當適用民法典第27條第1款的規定。
遺囑設定監護人的方式,主要適用于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即由未成年人后死的父或母以遺囑指定特定的未成年人監護人。對于成年被監護人,如果監護人是其父母的,該父母也可以用遺囑指定監護人。
擔任監護人的被監護人父母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遺囑生效時,如果被指定的人不同意擔任監護人的,應當適用民法典第27條、第28條規定的監護順序確定監護人。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對被監護人的確定如果有爭議,申請指定監護人的,應當依照民法典第31條的規定處理。
遺囑指定監護與法定監護的關系是遺囑指定監護優先于法定監護。遺囑指定的監護人不限于民法典第27條、第28條規定的具有監護資格的人。遺囑指定監護人在客觀情況發生變化后,如遺囑指定的監護人因患病等原因喪失監護能力等不能履行監護職責的,應當另行確定監護人。
【相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條 擔任監護人的被監護人父母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遺囑生效時被指定的人不同意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未成年人由父母擔任監護人,父母中的一方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另一方在遺囑生效時有監護能力,有關當事人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第三十條 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可以協議確定監護人。協議確定監護人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協議監護的規定。
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對于確定誰作為被監護人的監護人,可以協商確定,這種由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監護人的監護,就是協議監護。
監護是法定職責,具有強行性特點,核心在于保護被監護人,原本不宜委托。我國司法實踐從對被監護人的教育和照顧的必要性出發,有條件地承認監護委托,通過協商確定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作為被監護人的監護人,實際上這就是一種監護委托。本條確認這種具有監護資格的人通過協商委托其中一人作為監護人的協議,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協議設立監護人應當有協議文書,將協議簽訂的具體內容表述清楚、明確,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應當在監護協議書上簽字、蓋章或者按指印。
確立協議監護人,應當充分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要求是:(1)被監護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具有一定行為能力的,應當征求被監護人的意見,究竟愿意由誰來作為自己的監護人,不得違背被監護人的意見,強行讓被監護人接受某一監護人;(2)被監護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應當根據被監護人的實際利益,確定由能夠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的人擔任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職責,不能通過監護協議免除。未成年人的父母與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訂立協議,約定免除具有監護能力的父母的監護職責,這種監護協議無效。如果協議約定在未成年人父母喪失監護能力時,由該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監護,這種監護協議是有效的。
通過監護協議確定監護人,既不限制監護人的人數,也不限制監護人的順序。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按照民法典第30條的規定,約定不同順序的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或者由順序在后的人擔任監護人,都是有效的監護協議。
監護人存在正當理由,可以將自己的監護職責委托給他人,但是不能把監護人的身份轉移給他人。例如,監護人因外出務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內不能完全履行監護職責,將全部或者部分監護職責委托給他人,這并不違反法律規定,但是當事人因此主張受托人成為監護人的,沒有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相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八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與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訂立協議,約定免除具有監護能力的父母的監護職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協議約定在未成年人的父母喪失監護能力時由該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依據民法典第三十條的規定,約定由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二十八條規定的不同順序的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或者由順序在后的人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三十一條 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
依據本條第一款規定指定監護人前,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處于無人保護狀態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
監護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變更;擅自變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監護人的責任。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指定監護人的條件和程序的規定。
發生指定監護人的條件,是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沒有這個條件,不發生指定監護的問題。具有指定監護人資格的機構,是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他們有權指定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擔任監護人。由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以及民政部門指定的監護人,就是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上述機構指定監護人不服的,規定了司法救濟程序,即有關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由人民法院指定。人民法院通過裁判指定的監護人,也是指定監護人。
無論是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還是人民法院,指定監護人須遵守的要求是:(1)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凡是被監護人能夠表達自己真實意愿的,其表達意愿都應當予以尊重;(2)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選擇監護人;(3)在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而不是在其他人中指定監護人。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以及人民法院在依照上述規定指定監護人之前,如果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處于無人保護狀態的,應當采取臨時監護措施,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擔負起對被監護人的監護職責,避免被監護人由于監護人的缺位使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有關當事人不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對監護人的指定,申請法院指定監護人的,應當在接到指定監護人的通知之日起30日內提出申請。法院經審理,認為指定并無不當的,應當裁定駁回申請;認為指定不當的,應當判決撤銷指定,并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監護人的指定逾期提出申請的,法院應當按照申請變更監護關系處理。
在指定監護人中,如何體現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應當參考以下因素作出判斷:(1)與被監護人生活、情感聯系的緊密程度;(2)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順序;(3)是否有不利于履行監護職責的違法犯罪等情形;(4)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能力、意愿、品行等。結合上述因素,綜合確定監護人,一般能夠體現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最有利于被監護人原則的要求。
指定監護人的數量,一般應當是一人,如果數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更有利于保護被監護人利益,也可以是數人。
監護人被指定后,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變更。如果對指定監護人擅自進行變更的,雖然沒有直接規定變更無效的后果,但其實是無效的,不能免除被指定監護人的監護責任,被指定監護人仍需承擔監護責任。
【相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九條 人民法院依據民法典第三十一條第二款、第三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指定監護人時,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指定,具體參考以下因素:
(一)與被監護人生活、情感聯系的密切程度;
(二)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順序;
(三)是否有不利于履行監護職責的違法犯罪等情形;
(四)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能力、意愿、品行等。
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監護人一般應當是一人,由數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更有利于保護被監護人利益的,也可以是數人。
第十條 有關當事人不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的指定,在接到指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的,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指定并無不當,依法裁定駁回申請;認為指定不當,依法判決撤銷指定并另行指定監護人。
有關當事人在接到指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后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變更監護關系處理。
第三十二條 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公職監護人的規定。
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由民政部門或者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監護人,他們是公職監護人。
設定公職監護人,須被監護人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包括法定監護人、意定監護人和自愿監護人。民政部門或者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對被監護人作出監護意思表示的,即為公職監護人。
政府的民政主管部門在監護制度中具有兩項重要職責:一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進行監督,監督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二是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缺位時,自己可以作為其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例如,徐州市銅山區民政局履行監護監督職責,對未成年人邵某的監護人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不盡監護職責甚至遺棄被監護人的行為依法進行監督,申請法院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在邵某的法定監護人的資格被撤銷后,民政局申請自己作為邵某的監護人,被法院判決支持,指定民政局為邵某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這一判決具有典型意義。
被監護人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監護人,其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如果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也可以擔任公職監護人。
第三十三條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成年人意定監護的規定。
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進行協商,通過簽訂監護協議,合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當簽訂了意定監護協議的成年人在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意定監護人依照監護協議,依法承擔監護責任,對被監護人實施監護。在成年人監護制度改革中誕生的意定監護制度,具有普遍保護完全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重大意義。
成年人設定任意監護人,應當在本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依自己的意思選任監護人,并且與其訂立意定監護協議,將有關自己的監護事務全部或者部分授予意定監護人,在本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發生后發生效力,產生監護關系。
意定監護人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既可以是法定監護人,也可以是法定監護人之外的其他人,即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
通過意定監護協議設定成年人的監護人,具體辦法是:(1)成年人通過監護協議,約定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意定監護人進行監護;(2)意定監護的設置是通過協商確定意定監護人,本人與選定的監護人進行協商,達成合意后,通過簽訂監護協議,確定意定監護法律關系;(3)關于意定監護人的資格,凡是“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均可被選定為意定監護人;(4)監護協議應當經過公證。意定監護對于被監護人的權利保護意義重大,我國沒有規定監護的登記程序,可以借鑒公證方法,確認意定監護協議須經公證方為有效,這有利于保護被監護人的權益。
簽訂意定監護協議的行為,性質上屬于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依照民法典第33條的規定與他人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就是實施身份法律行為。所以,監護協議的成立、生效等,可以依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民法典關于民事法律行為、合同編通則規定的規則,以及有關委托合同的規定進行。
意定監護協議的任何一方當事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前請求解除監護協議的,屬于解除協議的行為,都應當支持。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以后,監護人、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請求解除監護協議的,一般不應當予以支持,但是如果符合民法典第39條第1款規定的情形,即被監護人取得或者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被監護人或者監護人死亡或者人民法院認定監護關系終止的其他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監護關系終止。
監護協議生效后,監護人存在民法典第36條第1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一是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的行為;二是怠于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于危困狀態;三是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由該條第2款規定的有關個人、組織申請撤銷其監護資格的,應予支持。
【相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一條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與他人依據民法典第三十三條的規定訂立書面協議事先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后,協議的任何一方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前請求解除協議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后,協議確定的監護人無正當理由請求解除協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后,協議確定的監護人有民法典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之一,該條第二款規定的有關個人、組織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三十四條 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產生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于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監護人職責的規定。
監護權,是指監護人享有的對未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權益、財產權益加以監督、保護的準身份權。監護權的中心內容是義務,這種義務被稱為監護職責。我國監護權的中心內容就是監護職責。
監護權的監護職責是:(1)身上監護權。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是身上照護權,也有管教權的內容。對成年人的監護,內容大體一致,略有區別,不具有管教權的內容。具體包括居住所指定權、交還請求權、身上事項同意權、扶養義務、監督教育義務和護養醫療義務;(2)財產監護權。監護人應全面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權益。具體內容是:財產管理權、使用權和處分權,以及禁止受讓財產義務;(3)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訴訟行為的代理權。首先是代理民事法律行為,以被監護人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為被監護人取得和行使權利,設定和履行義務。其次是代理民事訴訟行為。對于被監護人發生的訴訟活動,監護人亦為法定代理人,享有訴訟代理權,代理被監護人參加訴訟,行使訴訟權利、承擔訴訟義務。
監護人應當承擔兩種民事責任:(1)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造成被監護人人身損害或者財產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2)監護人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濫用監護權,造成被監護人人身損害或者財產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本條規定的新增內容是,因突發事件等緊急情形,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的,有關組織對被監護人負有臨時生活照料的義務。這是根據傳染病防控工作的實際情況和經驗總結確定的新規則,其要點是:(1)有關組織臨時照料義務的適用條件是:第一,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第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對被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第三,由于監護人無法履行監護職責,因而使被監護人的生活處于無人照料的狀態,無法正常生活,陷入窘迫甚至危難;(2)負有對被監護人臨時生活照料措施義務的組織,是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3)該義務的具體內容是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
【相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三條 監護人因患病、外出務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內不能完全履行監護職責,將全部或者部分監護職責委托給他人,當事人主張受托人因此成為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十五條 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除為維護被監護人利益外,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在作出與被監護人利益有關的決定時,應當根據被監護人的年齡和智力狀況,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
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應當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保障并協助被監護人實施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對被監護人有能力獨立處理的事務,監護人不得干涉。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行使監護權和履行監護職責要求的規定。
監護人行使監護權的基本要求是:(1)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除為維護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2)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和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分別作不同的要求。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無論是對被監護人的人身權益進行監護,還是對其財產權益的監護,以及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或者民事訴訟行為,在作出與被監護人上述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均應當根據被監護人的年齡和智力狀況,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如果被監護的未成年人已經能夠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并且不違反保護未成年人意旨的,應當按照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處理監護事宜。
成年被監護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的要求是:(1)凡是成年被監護人能夠表達自己真實意愿的,應當依照其真實意愿處理監護事宜。成年被監護人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真實意愿的,也應當根據其利益推定其真實意愿,最大限度地按照其真實意愿處理監護事宜;(2)保障并協助被監護人獨立實施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監護人應當對成年被監護人實施這類民事法律行為予以保障,并且協助其完成;(3)根據成年被監護人的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對其有能力獨立處理的事務,應當讓成年被監護人獨立實施該民事法律行為,處理自己的事務,監護人不得干涉。
第三十六條 監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指定監護人:
(一)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的行為;
(二)怠于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于危困狀態;
(三)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
本條規定的有關個人、組織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前款規定的個人和民政部門以外的組織未及時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民政部門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條件及程序的規定。
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條件:(1)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如對未成年子女實施性侵行為,虐待被監護人的行為;(2)怠于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并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于危困狀態的,如不履行人身照護或者財產照護職責,或者自己不能履行監護職責又不將監護職責委托他人,均會導致被監護人處于危困狀態;(3)有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如轉賣、侵吞被監護人的財產等。
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程序,應當由有關個人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申請,人民法院認為符合上述條款規定的條件的,作出撤銷監護人的裁判,同時要先安排好臨時監護措施,并根據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指定新的監護人。監護人的資格被撤銷以后,應當按法定監護順序繼任或指定監護人。新的監護人產生以后,監護法律關系的變更即完成。在撤銷監護人的資格,并指定新的監護人之前,須指定臨時監護人對被監護人進行監護,避免出現被監護人的權益無法受到保護的情況。臨時監護人是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民政部門作為國家主管監護職責的機關,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
監督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的個人和組織是監護監督人,包括負有監護職責的個人和監護監督機關。有監護監督資格的個人,就是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監護監督機關,是指負責對監護人的監護活動進行監督,確保被監護人利益的機關,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配偶的監護權的撤銷,應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62條規定的辦法進行。
對于監護監督人,也可以由意定確定。當事人依照民法典第29條、第30條或者第33條的規定,通過遺囑指定或者協議約定監護人,同時指定或者約定監護監督人的,只要不違背公序良俗,應當認為有效。對其效力發生爭議的,法院應當依法認定該指定或者約定的效力。監護人存在民法典第36條第1款規定的情形之一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情形,監護監督人請求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是依法或者依約履行監護監督職責的行為,應當依法予以支持。
對指定或者約定的監護監督人也應當進行監督。監護監督人如果存在民法典第36條第1款規定情形之一,那么該條第2款規定的有關個人、組織申請撤銷其監護監督人資格的,也應當依法予以支持。
【相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
第六十二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配偶有民法典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行為,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可以要求撤銷其監護資格,并依法指定新的監護人;變更后的監護人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十七條 依法負擔被監護人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被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后,應當繼續履行負擔的義務。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監護人被撤銷監護資格后仍存在身份權義務的規定。
監護人的監護權與近親屬之間的身份權是不同的。監護人資格被撤銷后,如果監護人是被監護人的近親屬,只是撤銷了其監護人身份,而沒有撤銷或者消滅其近親屬身份,那么該被撤銷監護資格的人與原來的被監護人之間的身份關系仍然存在,基于該身份關系產生的權利和義務仍然繼續保持,并不發生變化。因此,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父母、子女、配偶等,在其監護人的資格被撤銷后,近親屬之間的身份權利義務并沒有發生變化,應當依照親權、親屬權和配偶權的要求,繼續負擔被監護人的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
第三十八條 被監護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后,除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的外,確有悔改表現的,經其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的前提下,視情況恢復其監護人資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父母或子女被撤銷監護資格后予以恢復的規定。
監護人的資格被撤銷后,可以依據法律規定的條件予以恢復。監護人恢復監護資格的要件是:(1)被撤銷監護資格的行為不屬于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行為。如果監護人是因為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行為,如故意侵害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構成犯罪的,不得恢復其監護人資格;(2)確有悔改表現的情形。被撤銷資格的監護人在主觀上有悔改的表示,客觀上也有悔改的行為,應當認定為確有悔改表現;(3)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監護人申請恢復自己的監護人資格,未經申請者,不得恢復其監護資格;(4)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被監護人愿意接受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監護人繼續作為自己的監護人的,才可以恢復監護人的資格。
符合上述要件要求的,法院可以判決被撤銷監護資格的人恢復監護資格。
第三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監護關系終止:
(一)被監護人取得或者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二)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
(三)被監護人或者監護人死亡;
(四)人民法院認定監護關系終止的其他情形。
監護關系終止后,被監護人仍然需要監護的,應當依法另行確定監護人。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監護關系消滅及原因的規定。
監護法律關系的消滅,是因某些法定原因的存在而使監護關系永遠地消滅。
監護關系消滅的具體原因是:(1)被監護人取得或者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未成年人已經滿18周歲,即取得了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監護關系自然消滅。被監護的成年人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同樣如此;(2)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不能繼續擔任監護人,是因監護人的原因而消滅監護關系;(3)被監護人或者監護人死亡。無論是被監護人還是監護人死亡,都會引起監護關系的消滅;(4)人民法院認定監護關系終止的其他情形。例如,被監護的未成年人被養父母認領或者被他人收養。
監護法律關系消滅,發生的法律后果是:(1)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即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行使民事權利,獨立承擔民事義務,人身、財產權益均由自己維護,民事行為的實施亦獨立為之;(2)在財產上,監護關系的消滅引起財產的清算和歸還。
在監護法律關系相對消滅,即監護關系終止后,被監護人仍然需要監護的,實際上是監護關系的變更,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另行確定監護人。
監護人、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就監護人是否具有民法典第39條第1款第2項(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第4項(人民法院認定監護關系終止的其他情形)規定的,應當終止監護關系的情形產生爭議,申請變更監護人的,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經審理認為理由成立的,應當依照規定另行指定監護人。被依法指定的監護人與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協議變更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依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作出裁判。
【相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二條 監護人、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就監護人是否有民法典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第四項規定的應當終止監護關系的情形發生爭議,申請變更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經審理認為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被依法指定的監護人與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協議變更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作出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