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才是清朝6:盛世危機(第2版)
- 鹿鼎公子
- 2380字
- 2025-05-12 17:12:49
立儲爆冷門
時間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時,乾隆已經是個老人了。沉寂了這么多年,乾隆又重新提起了立儲之事。他親手寫下皇子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想必這時候的乾隆不得不佩服老爸雍正的智慧。
到底誰是繼承人呢?這個問題像謎一樣籠罩著帝國高層。
有人猜測是皇四子永珹,因為在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中,他最年長。
有人猜測是皇十二子永璂,因為永璂的母親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烏拉那拉氏。可惜烏拉那拉氏最后被廢,被廢的原因正史沒有記載。乾隆本人并不喜歡這個皇后,只不過太后覺得她賢惠,讓乾隆立為皇后,根據一些野史的記載,乾隆生性風流,南巡的時候尋花問柳,烏拉那拉氏不滿,規勸乾隆,乾隆非但不聽,還出言傷害她。烏拉那拉氏心里很不滿,一氣之下剪掉頭發,犯了大忌,乾隆認為這是烏拉那拉氏在咒自己死。
這么看來,皇十二子沒有多大希望,烏拉那拉氏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死去,永璂的地位跟著直線下降。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年輕的永璂抑郁而死。而且他死后,乾隆甚至都沒有給他追封爵位,可見乾隆對他母親的厭惡到了何種程度。
曾經,皇五子永琪在眾皇子中享受的待遇是最好的。他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精通滿語和騎射。滿語和騎射被視為清王室的看家傳統,清朝歷代統治者對此都非常重視,永琪能夠保持滿族的傳統,乾隆非常欣慰,對他格外寵愛。
然而,永琪雖然喜歡騎射,但是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生了一場大病,乾隆為了讓他心情好起來,早點恢復健康,破格封他為榮親王。乾隆本打算把皇位傳給永琪,可惜永琪短命,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就病死了,也很年輕。
永琪死后,乾隆十七個兒子中還有七個是活著的,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過繼給別人,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余下還有五人,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除永璂外,全是庶出,永璂的母親雖然貴為皇后,但他的實際地位連庶出都比不上。所以真正可以繼承皇位的只有四個人。
說實話,這四個人在乾隆看來都不是理想的人選,沒有理想的,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相對好一點兒的。
說實話,乾隆自己也不知道選誰好,只好用排除法,剩下的那一個就是未來的繼承人了。
四個人中,最年長的永璇是個跛子,如果僅僅只是身體有缺陷,乾隆還可以容忍。關鍵是永璇品德上也有缺陷,他也許是一個不錯的藝術家,詩寫得比父親還好,書法也相當不錯,甚至還會畫畫。也許正因為藝術才能過于豐富才塑成了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在當時人的眼中,他是非常離經叛道的。
永璇喜歡游山玩水,喜歡跟文士們飲酒作樂,一副名士派頭。經常丟下正事不干,擅自出游,完全沒有紀律和大局觀。像這樣的人,乾隆不可能放心把帝國交給他。
我們再來看看永瑆吧!
永瑆比永璇更出格,如果說永璇有些放縱的話,永瑆則完全是另類。他的藝術才能比起永璇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書法藝術在清朝三百年間可以排上前幾名。有一次,永琰拿著永瑆為自己畫的扇子,上面落款是“兄鏡泉”,正巧乾隆看到這個扇子,好奇地問永琰:“朕什么時候有一個叫鏡泉的兒子?”永琰告訴他鏡泉就是永瑆,乾隆聽了,叫來永瑆臭罵一頓,說他忘記了滿族人的尚武習氣,沾染了文人士大夫的味道。
僅憑這些,還不能判定永瑆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因為有一段時間,乾隆去永瑆家里非常頻繁,父子關系似乎非常親密。但是,之后乾隆就很少去他家里了。原來,永瑆的一些怪癖被他發現了,他實在受不了這個兒子。
作為一個皇子,坐擁金山銀山,永瑆卻非常小氣。傳聞有一天,他府里死了一匹馬,他心疼得要命。讀者可能以為永瑆愛馬,其實不然,他心疼的是財產損失。他攔在自己家門口,不讓別人把馬拉出去埋了,執意要燉馬肉吃,說這樣才不算浪費,晚上請大家吃馬肉。永瑆可不是想請大家吃飯,而是為了省下王府里下人們的幾頓飯錢。
道光三年(1823年),永瑆臨終前拒絕別人給他洗身體,他說:“死后入土腐爛,比現在還臟,到時候你們有人替我擦洗身體嗎?”
我們再來說說乾隆最小的兒子永璘,這孩子也是個怪人。乾隆擇儲的時候還不到十歲,能力如何很難真正判斷。不過,僅僅看他的表現,乾隆是不滿意的。雖然是一個小孩子,但他從小就不愛學習,乾隆覺得他輕浮。事實證明,乾隆的判斷是正確的,永璘長大后非常“不成器”。
永璘是一個游手好閑的人,他經常出宮溜達,光顧各種各樣的胡同,混跡于花街柳巷。換句話說,他沒什么貴族氣派。對這個最小的兒子,乾隆也懶得管他,只要他開心就好。當然,永璘也有一些優點,他喜歡跟一些販夫走卒下棋聊天,完全沒有皇子的架子;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沒有野心,很有自知之明。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即使皇冠像雨點一樣從天上灑落,也淋不到我頭上。”這樣一個人雖然不適合當皇帝,但也是有自己個性的,他追求的是個性的解放,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受約束,你讓他當皇帝他也未必愿意當。
沒辦法,只剩下永琰了,就算他不想當皇帝也不行了。看來,乾隆選擇他實在是迫不得已。嘉慶在當皇子期間表現得很平庸,不算好也不算壞,用現在的話說:“就那樣唄!”永琰雖然沒什么特別的才能,但是很努力,學習刻苦,沉得住氣,坐得起冷板凳。
永琰沒有什么過人的優點,把江山交給這么一個平庸的人,乾隆其實是不甘心的。乾隆甚至對十皇女固倫和孝公主說過這樣的話:“你如果是皇子,我一定立你為繼承人。”由此可見他對兒子們的失望程度。
當然,乾隆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像朱元璋那樣直接跳過兒子立孫子。但朱元璋畢竟失敗了,立孫子后,燕王朱棣就造反了。乾隆不敢冒這個險,雖然他的孫子中確實有比較出色的人,比如皇長子的兒子綿恩能力就很出眾。
立了永琰后,乾隆還是非常不放心,他在祭天大典的時候默默禱告:“老天爺啊,幫朕把把關吧,如果皇十五子永琰是個賢君,保佑他平安幸福吧!如果他不賢,請讓他短命而終吧!朕不是不愛子,只是江山社稷比父子之情更重要。”
如果兒子不賢就咒兒子死,乾隆這個禱告可謂空前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