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海明威也不知道?
- 文豪1979:我在師大當門房
- 肉都督
- 5563字
- 2025-05-25 23:10:00
“哦,原來如此。”陳凱歌不住點頭,“主要還是毛姆的作品太少,我們讀的少,所以對他了解也少。”
楊翊笑道,“會慢慢多起來的。”
陳凱歌眼睛一亮,“楊老師后面準備繼續(xù)翻譯毛姆的作品?”
“如今局勢不同往昔,中外交流逐漸放開,國外的各種文學作品也會如潮水一樣涌入中國。中國翻譯的作品,也要從蘇聯(lián)作家以及歐美部分進步作家這樣的狹小區(qū)域擴大到全世界范圍。毛姆作為英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存在,陸續(xù)肯定會有更多人把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
楊翊又笑瞇瞇地看著他們幾個,“你們平時看小說多么?”
“他比較多。”張會君指了指陳凱歌,隨后又說,“還有我們宿舍的張一謀,也特別愛看小說。”
“我們看的中文小說居多,外文小說比較少。”陳凱歌說道。
這時,302寢室的門又被推開了,一個挺精神的小伙子走了進來。
陳凱歌再次翻了個白眼,“好不容易存了點熱乎氣,一會兒全沒了。”
張會君則笑呵呵地給楊翊介紹,“楊老師,這就是今天拿了第三名的張一謀同學,我們攝影系的,也是我室友。”
楊翊看著張一謀,頗為意外。
從小伙子臉上,倒是能看到后來張一謀的模樣,只是“老謀子”一點都不老,除了個子矮點,人還挺受看的。
雖然張一謀是同屆同學中年紀最大的,但是看起來比許多同學都要年輕,就比如這會兒坐在屋里一言不發(fā)的田壯壯。
“楊老師好。”張一謀說話還帶著些西北口音。
“你好,張一謀同學。”
“他今天也看了《教堂司事》。”陳凱歌說道。
楊翊點點頭,怪不得張一謀也認識他,原來是看了小說。
他倒是沒想到,就今天上午那一兩個小時的功夫,竟然有這么多人都看過《教堂司事》。
“剛才你沒來的時候,我還跟楊老師說,你看書比較多呢。”張會君笑道。
張一謀笑著搖搖頭,“沒有,沒有,我就是愛看,但其實看的不多。”
“你謙虛什么嘛。”張會君撇嘴。
“我沒有謙虛。”
“這還不謙虛。”
張一謀笑了笑,沒再說話。
“你們平時看什么書?”楊翊問道。
“其實我們平時看一些期刊比較多,小說什么也是從雜志上看,《收獲》、《人民文學》之類的。”
“好看的也不多。”陳凱歌嘀咕了一句。
陳凱歌這么一嘀咕,楊翊就知道他想說什么。
他受《今天》影響很深,瞧不上傷痕文學,而現(xiàn)在各大文學雜志又是傷痕文學泛濫。
趙非好奇問道,“楊老師,外國有哪些比較有趣的作家么?”
楊翊笑了起來,“你這個問題答案可就比較多了,畢竟‘外國’這個范圍也太廣了。美國有海明威,福克納這樣的作家,英國有毛姆,狄更斯,喬治·奧威爾。”
幾個學生相互看了看,都從彼此眼中看到疑惑,隨后又都松了口氣。
既然其他人也都不知道這幾個作家,那也沒什么好丟臉的了。
“楊老師,這幾個作家里面,我就知道狄更斯一個。”
“海明威你們也不知道么?”楊翊有些驚訝。
“不知道。”幾人齊齊搖頭。
他們不知道福克納,楊翊可以理解,畢竟福克納的作品在中國不僅譯文幾乎沒有,就連英文版都很難找到。
不知道喬治·奧威爾,楊翊也可以理解,因為國內翻譯喬治·奧威爾的作品也很少,而且有些作品只在小范圍內傳播。
比如今年上半年,《國外作品選擇》刊登了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譯文版,但《國外作品選擇》當時只在內部發(fā)行了幾千份,師大資料室有一份,楊翊看過,是董樂山翻譯的。
但是他們都不知道海明威,楊翊有些意外,因為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已經有不少中文版了,而且譯者還是余光中、張愛玲這種知名人物。
不過細想想,他們不知道海明威也可以理解。
《老人與海》幾個版本都是五六十年代出來的,而那個時候的中國正經歷一些特殊情況,這些譯本在大陸不具備廣泛傳播的條件。
而且六十年代戰(zhàn)爭爆發(fā),中美關系對立,美國文學在大陸的傳播也受到了限制。
楊翊只說了英國跟美國,其實還有很多國家的作家他都沒說,比如他喜歡的普魯斯特、卡夫卡、加繆,因為他知道,這些作家陳凱歌他們更不知道。
特別是卡夫卡,楊翊這幾個月,壓根就沒見過卡夫卡的作品。
“海明威也是個有意思的作家,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了解了解。”楊翊笑道。
張會君撓了撓鬢角,“我們也沒渠道了解啊。”
陳凱歌則笑道,“那就請楊老師多多翻譯,這樣我們就能看到更多好作品了。”
楊翊點點頭,他倒是挺想翻譯《老人與海》,回頭還要去尋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老人與海》的英文版。
這時候陳凱歌讓了一遍煙,大家開始吞云吐霧,聊的話題也變得豐富起來。
他們問了一些關于師大的問題,又聊了他們電影學院的生活。
這年頭,各個學校的學生情況差不多,都是苦中作樂。
聊著聊著,張會君突然神秘地問,“你們餓不餓?”
陳凱歌乜了張會君一眼,“餓了又怎么樣,你能弄什么吃的來?”
“你們等我一會兒。”張會君笑著站起來,然后就跑出了302。
他這一走,就是好長一會兒。
大概過了二十分鐘,張會君端著一個冒著熱氣的飯盒過來。
到了屋里,張會君用手在飯盒上扇了扇,楊翊他們就聞到了一股肉香味。
楊翊伸頭看去,飯盒里面除了白菜、黃豆之外,還有一些帶著骨頭的肉,看起來像是禽類,但是又比雞小很多,像是某種鳥類。
“這是?”楊翊好奇道。
陳凱歌笑道,“這是他們在操場后面平房里面逮的家巧兒,我還以為你們都吃完了,沒想到還有存貨。”
“嘿嘿,就最后幾個了。楊老師,這一份給你。”
楊翊推辭道,“這怎么好意思,還是大家一起吃吧。”
“沒事,我們宿舍里面還有,顧常衛(wèi)他們正在盛,我過去端過來。”說完,他就把飯盒遞到楊翊手中,“楊老師快趁熱吃吧。”
楊翊接過飯盒,還有點不好意思,陳凱歌他們都催,“楊老師,嘗嘗。”
“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楊翊點點頭,先夾了個白菜。
這白菜肉乎乎的,已經吸滿了湯汁,一口下去,既有白菜的清爽,又有雀兒湯的鮮美。
吃完了白菜,他又夾了個麻雀腿放進嘴里。
這麻雀他們應該是用油炸過了,還裹了一點鹽,咸香味直接朝著天靈蓋上面沖。
黃豆泡在這樣的湯里,口味自然也不會差。
楊翊吃的時候,其他幾個人都直愣愣地盯著他看,個個都在咽口水。
陳凱歌他們還不時地朝著門外看,盼著張會君早點過來。
期間他們也給楊翊說了食材的情況,原來在他們學校操場后面有一排平房,有些窗戶破了,天一冷,麻雀就喜歡進去過夜。
張會君他們幾個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經常去圍剿麻雀。
只是后來知道的人多了,麻雀就被捉沒了,張會君今天弄的這個麻雀,也是留了挺長時間。
五六分鐘之后,張會君終于回來了。
張會君手里端著一個橘黃色的盆,楊翊看到那個盆的時候,頓時感覺天都塌了。
楊翊記得這個盆,之前他去306的時候,親眼看到盆里面泡著一堆襪子。
他不會認錯,這個橘黃色的盆十分特別,跟普通的搪瓷盆不一樣,側邊掉了漆,還寫了一行英文——made in china。
一想到自己剛才吃的那些東西就是從這個盆里盛出來的,楊翊感覺胃里面有什么東西在往上翻涌,飯盒里面的肉香不在了,變成了306那獨有的酸臭味。
他知道這是心理作用,但問題是這種心理作用很難克服。
你明知道裝了屎的碗,洗一洗用來吃飯,可能比豬大腸要干凈,但是你肯定愿意吃豬大腸,卻不愿意用裝了屎的碗盛飯吃。
楊翊看著飯盒里面剩下的那一半,心情十分矛盾。
他也不知道,沒吃完到底是該慶幸還是該懊惱。
想了想,他還是覺得懊惱居多,因為他現(xiàn)在必須在已經知道真相的情況下,繼續(xù)把剩下的那些吃完。
楊翊獨自做思想斗爭的時候,陳凱歌他們幾個卻吵了起來。
“張會君,你也太小氣了,就剩了這么點?”看到車里面所剩不多,陳凱歌抱怨了一句。
張會君撇嘴道,“有的吃就不錯了,別唧唧歪歪的。”
“是有點少了啊。”田壯壯也跟著陳凱歌抱怨,但是手卻沒停,直接用碗在盆里面舀了大半碗。
這家伙不愛說話,卻無疑是個行動派。
本來盆里就不多,田壯壯舀去大半碗,就更少了。
陳凱歌連忙也用碗去打了半碗,他還準備再給自己碗填滿一點的時候,張會君把盆挪開了,“我們仨還沒吃呢。”
張一謀笑著擺手,“沒事,我不餓,就不吃了。”
他說不餓,自然是假話,剛才看楊翊吃的時候,他咽下的口水一點都不少。
趙非也想發(fā)揚風格,說不吃了,但最終還是欲望戰(zhàn)勝了風度,沒有說出口。
盆里面剩下的,估計也就只有大半碗了。
見他們糾結,楊翊笑道,“會君你給我打得太多了,我都吃不完,你們要是不嫌棄,我這剩下的給你們。”
張會君連忙擺手,“楊老師你別客氣……”
“我不是客氣。”楊翊直接把飯盒塞到了趙非手上,“中午本來就吃了飯,不是特別餓,你們要是嫌棄我吃過了,那就倒了吧。”
“不嫌棄,不嫌棄。”趙非直接端起了飯盒,狼吞虎咽起來。
多了楊翊這半盒,事情好辦很多,張會君將盆里面剩下的那些分成兩份,他自己跟張一謀一人一份,大概每人小半碗的樣子。
幾人一邊吃,一邊感慨,楊老師真是個克己復禮的君子啊。
大概是張會君端盆的時候,香味散了出去,不一會兒就有幾個眼睛冒綠光的同學找了過來。
只不過,他們到的時候,盆里面連口湯都不剩了,麻雀的骨頭渣都被張會君用碗刮得干干凈凈。
……
吃完沒多久,楊翊就起身告辭了,他要趕學校的班車回城里面。
班車路過師大的東門,楊翊跟徐曉直接下了車。
下車之后,徐曉挺興奮的,她一想到汪歲寒他們聽到楊翊在《世界文學》上發(fā)表過作品后臉上浮現(xiàn)出的驚訝表情,就十分高興。
“楊老師,下一期《世界文學》出來之后,他們肯定會找里面的《萬事通先生》看,說不定今天回去就要找上一期的《世界文學》,看那篇《鄉(xiāng)村醫(yī)生》。”
沒等楊翊說話,徐曉又說,“那篇《教堂司事》在他們學校肯定能傳開。”
楊翊笑了笑,“這是你的功勞。”
“我就是順手帶過去而已,主要還是楊老師你翻譯的好。可惜手抄太慢了,要是學校出版社能幫你做一個翻譯集子就好了。”
“我們學校有出版社了么?”楊翊疑惑道。
“還沒有,不過快了。我聽印刷廠的劉老師說了,應該就是這幾個月的事情了。”
“你消息還挺靈通的。”
徐曉得意道,“那是,楊老師你以后想要知道什么消息,只管來問我。”
其實徐曉消息靈通,楊翊倒也不是很意外,因為徐曉除了往學校印刷廠走動多,還參與學校刊物的編輯,關于這方面的消息肯定很多。
“正好我有個事情想要麻煩一下你。”楊翊順勢說道。
“楊老師你別說麻煩,有什么事情只管說好了。”
“你有什么渠道能搞到《老人與海》的英文版?”
“老人與海?”徐曉面露疑惑。
楊翊抿了抿嘴唇,得,就連徐曉都不知道《老人與海》,可見美國作家在中國傳播確實少。
“就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說,大概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
“老人于海,嗯,我記得了,回頭我?guī)湍銌枂柊桑睄u他們可能會知道。不行的話,我再找其他人問問,這個楊老師你不急吧?”
楊翊搖頭,“不急,如果不好找,也不用花太多力氣。”
“嗯,我知道。”
徐曉點點頭,卻在心里告訴自己,一定要幫楊老師找到。
……
從電影學院回來,楊翊的生活簡單而充實。
每天在資料室坐完班,就去給慢班的學生上課,結束之后回宿舍翻譯《燒馬棚》跟《珍珠項鏈》。
按理說,干工作要先易后難,《燒馬棚》跟《珍珠項鏈》比起來,肯定要更難,不過楊翊還是把《珍珠項鏈》放了放,先翻譯了《燒馬棚》。
他倒是也不急,基本上每天翻譯出兩千多字就停下,不讓自己太累。
過些天,他要輕松些,因為英語班這學期的課要結束了,過些日子楊翊給他們安排完期末考試,就能給他們放了。
這樣一來,下班之后,他能多出兩三個小時時間,每天翻譯的量也能跟著上來。
一轉眼,就到了臘月。
來到臘月,年味就漸漸出來了。
這年頭大家缺衣少食,對過年的重視卻勝于后來,好像這一年的日子,都是為了除夕那一天。
特別是臘八一過,許多人家就已經開始準備年貨了。
因為市場不發(fā)達,很多東西不是說想買就能隨時買,所以要提前做好規(guī)劃,三不五時地上一趟街,碰碰運氣。
能早點買的東西,要盡量早買,一則是越靠近除夕就越難買到,二則是到時候再想買到,需要付出的錢就要更多些。
楊翊還是如往常一樣,幾點一線,偶爾會去一趟東門,問有沒有來信。
信一直沒有,楊翊后來去東門的頻率也越來越低,到了二月一號,也就是農歷臘月十五日,楊翊已經有一個禮拜沒去東門了。
傍晚,楊翊正在給慢班的學生改試卷,宿舍的門被敲響了。
“楊老師。”
是牛小奇的聲音。
楊翊連忙放下筆去開門。
牛小奇笑呵呵地拿著一封信,“楊老師有你的信,本來準備明天早上帶去資料室的,但是想到你挺關心的,就給你送來了。”
“麻煩你了。”
楊翊接過信,看了看寄信地址,微微有些失望。
他將《棋王》投給了《燕京文藝》,但是這次寄信過來的卻是《世界文學》。
“楊老師,信送到,那我先走了。”
“嗯,你慢走。”
楊翊笑了笑,等到牛小奇走后,他關上門回到桌邊坐下,隨即將來信拆開。
是編輯部寄來的,說是《教堂司事》過稿了。
《教堂司事》不是北島幫忙接的活,所以楊翊直接把稿子寄給了《世界文學》,而《世界文學》自然也是直接回信給楊翊。
不過寫信來的,還是楊翊的責編黃曉輝。
這次黃曉輝沒有像第一次一樣,用很長的篇幅跟楊翊討價還價,而是直接說了稿費是千字三元。
《教堂司事》總共三千六百余字,他們愿意支付稿費十一元,楊翊不用回信,錢會直接匯過來。
雖然《教堂司事》的字數(shù)比《鄉(xiāng)村醫(yī)生》少,但稿費卻多了兩元。
除了說稿費的事情,黃曉輝也建議楊翊能夠多多翻譯毛姆的短篇小說,他們雜志有需求,之后他又列了四篇毛姆的小說,分別是《紅毛》、《赴宴之前》、《風箏》以及《舞男與舞女》,讓楊翊不要翻譯,因為之前他們雜志已經刊登過了。
看到這里,楊翊笑了笑,正好他手里還有一篇沒有翻譯的《珍珠項鏈》,翻譯好了可以直接送過去。
又來了十一塊錢的稿費,楊翊十分高興。
加上這十一塊錢,他的存款已經有一百七十多元錢,等到這個月工資一發(fā),明年開年他就能把陳琪的自行車錢一百六十元給還掉。
比較遺憾的是,《燕京文藝》的回信遲遲沒有等到。
明明給《燕京文藝》的投稿要早很多,卻先收到了《世界文學》的稿子。
楊翊之所以選擇把《棋王》投給《燕京文藝》,一方面是他看了看各大文學雜志最近幾期的作品,《燕京文藝》現(xiàn)在的風格挺適合《棋王》,另一方面,《燕京文藝》很近,投稿跟回信應該都要快點。
時間過去這么久,楊翊已經開始想著,《燕京文藝》就算不過稿,也快點把退稿寄回來,這樣他就能再另投其他雜志。
要是《燕京文藝》一直不寄退稿,楊翊就要等三個月后才能另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