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鋪掌柜聽王羲之的書童居然當一個字,十分驚訝,當鋪當東西可沒有當一個字的,何況又是一個“當”字。轉念想一想,這個“當”字確實比他們門口招牌上的強多了,用它換招牌上的字也不錯。
主意拿定,當鋪掌柜便問書童:“究竟要多少當價呀?”
書童回答說:“我家主人說要三十兩銀子,多一錢不要,少一錢不當。”
掌柜說:“口氣還挺硬。這字雖寫的不錯,但是帶有病態,不值三十兩銀子,你還是拿走吧!”
書童回去后把掌柜的話向王羲之這么一說,王羲之一氣之下又寫了一個斗大的“當”字,隨后又吩咐書童拿去試試。
掌柜接過書童第二次送來的“當”字,端詳了老半天,說:“嗯,不錯。這個‘當’字比上一個有力,只是帶著怒氣。我收下了,就給你三十兩銀子吧!”
王羲之主仆二人有了路費,起身趕路,不幾天就到了杭州。碰巧王羲之的朋友有個親戚新開一家當鋪,求王羲之寫個“當”字做招牌。
王羲之說:“前幾日我寫好了一個‘當’字,典當在蘇州十字街口的當鋪里,你去把它贖回來吧。”
那人拿著當票趕到蘇州,找到了那家當鋪開口就說:“掌柜的,我要回當。”掌柜的問:“回什么當?”
“回‘當’當。這是當票。”那人答道。掌柜的接過當票一看,原來這個人是要那個“當”字,便隨口問:“你從哪兒弄到的當票啊?”
“在杭州的一個朋友那兒。”
“怎么,從杭州專程趕來回‘當’字的?”掌柜的問。
“是的,算賬吧,我還急著趕回去呢。”那人急切地說,看樣子,他急著要趕路。
掌柜的認為來人的愚蠢近乎迂腐,竟然跑幾百里地花銀子回當一個字,便想從中撈一把,于是他眼珠子一轉,說:“連本帶利四十兩銀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誰知來人二話沒說,付了銀子,接過那個“當”字,非常愛惜地卷起來。
掌柜見狀,不由得好奇地問了句:“你如此看重這個字,敢問是出自何人之手?”
那人答道:“這出自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筆。”
掌柜聽了似乎不太相信,又追問了一句:“此話當真?”
那人急了,說:“你真是瞎了眼!有眼不識金鑲玉!”
掌柜聽了后悔莫及,直拍大腿。雖然多收了十兩銀子,卻再也高興不起來了。
由此可見,喜歡占小便宜的人不舍得放棄眼前的利益,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淪為庸人的原因之一。若能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做到看到樹木的同時也能看見森林,那離功成名就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有一對老教授夫婦,他們想找一個保姆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月薪是600元。很多下崗女工來應聘,但因價錢太低,又是“伺候人”的活兒而放棄了。一位年輕的姑娘卻不計較價錢,她暗想:老教授夫婦都是有文化的人,家里又有很多書,我有空還可以和他們學知識,不用交學費,他們還會給我發工資,想想真是太合算了。這樣,她高高興興地做起了教授夫婦的小保姆,還非常盡心地照顧著兩位老人。兩位老人對她的工作非常滿意,就主動加了工資,兩代人相處得非常融洽,就像一家人一樣。
兩年下來,老教授還幫助并鼓勵小保姆學完了大專課程,拿到了文憑。小保姆非常高興,逢人便說:“這運氣不是碰來的,當初那么多姐妹應聘這個工作,但是她們不做,要說運氣,這也是我自己抓住的。”
小保姆的這番話很有道理,如果當初大家不嫌工資低,能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可能就不會有她的機會了。
因為別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棄了,因此被目光長遠的她撿了起來。她看重的是長遠的利益,而不是單純計較工錢的多少,這樣一來,即使有一天老教授夫婦不再需要保姆,她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本事再找到另外一份很不錯的工作。
可見,機會也需要你目光放長遠一點,才能發現并抓住。有些人只顧眼前的享受,又拈輕怕重,看不到長遠的利益。在工作中也有這種拈輕怕重的傾向,認為同樣的待遇,為什么我要比別人做更多的工作呢?他們覺得勤懇工作、不計較得失的行為是愚蠢的,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對于拼命工作的人,工作常會給予他意想不到的獎賞,久之,你就會出人頭地。相反,一個人如果只是一味抱怨,計較得失,害怕吃虧,而不去努力工作,那么他就永遠也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做什么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目光要長遠一點,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被一些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而應當有長遠的日光,把握住長遠的利益。
智慧真悟
眼睛只盯著腳尖的人,往往會撞到柱子,成不了大事。要想成大事,就要把眼光放長遠些,不能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不放。
6別當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歐洲小說中有四大吝嗇鬼。他們分別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俄國作家果戈理的長篇小說《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和法國劇作家莫里哀的喜劇《慳吝人》中的阿巴貢。這四個吝嗇鬼都有著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征。簡而言之,葛朗臺的狡黠、夏洛克的兇狠、潑留希金的迂腐、阿巴貢的多疑,構成了他們各自最耀眼的氣質與性格。但是無論他們的性格多么鮮明奪目,他們都有著完全相同又難以抹去的“印記”,那就是“吝嗇鬼”的稱號以及令人厭惡的名聲。
在人際交往中經常會聽到“精明與吝嗇”之說。精明一般是夸獎某人能干,而“吝嗇”往往使人從中聽出貶義。人人都喜歡豪爽大方的朋友,吝嗇之人也是如此。大方是建立人際信任的根源,吝嗇的價值觀則是對金錢、財富的一毛不拔。
不管是財物方面還是情感方面,吝嗇向來為人所不齒,也沒有人愿意與吝嗇的人來往。
有兩個吝嗇鬼互為鄰居。一天,這邊的主人叫仆人到那邊去借錘子。
“對不起,借您家的錘子用一下好嗎?”這家的仆人問道。
“可以,”那邊的主人答道,“不過,你釘的是鐵釘還是木釘?”
“鐵釘。”仆人如實回答。
“呦,”一聽這話,那人連忙改口,“真不湊巧,我家的錘子讓人家借走了。”
仆人只得回來。這邊的主人聽了事情的經過后,大為氣憤:“什么鐵釘木釘?明明是心疼錘子不想借。世界上竟還有這樣小氣的人!”
“那怎么辦呢?”仆人問。
“算啦算啦,還是把咱家的拿出來用吧!”
一點點“虧”都不愿意吃的人其實是對別人的一種傷害,甚至是侵害,無論從物質上還是言行上,都是別人不想看到的。沒有人愿意和吝嗇的人來往,因為他們帶給別人的總是傷害,慢慢就變成了孤家寡人,吝嗇的人才是最終真正吃虧的人。這種人的心理滿足是暫時的,在以后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他得到的將是別人的不屑一顧、不理不睬,甚至是鄙視,他們永遠得不到別人善意的笑臉和熱情的問候。
人際交往切忌吝嗇,吝嗇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表現。其實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私的一面,不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在人際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顧并不困難。做人的可貴之處就是要有點樂于虧己的精神。事實正是如此,自己主動吃點虧,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解決得妥妥當當。
有一個米店老板,雇人給他干一個月的活,說好的付給工資300元,可是,到了月底,老板卻對雇工說:“你必須到集市上給我取兩樣東西來,否則,你一個工錢也得不到。”
米店老板要的那兩樣東西,別說集市上,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他就是這樣騙了很多人白白給他干活。
有一次,他雇了一個小男孩,也答應一個月付給他300元。到了該付工錢的時候,米店老板對這個小男孩說:“你必須到集市上給我找來兩件東西,一件是‘啊’,另一件是‘哇’。”
小男孩聽了,心里一怔。他邊走邊想,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假裝到市場上去轉了一圈,回來時給老板帶回一個小口袋,里面裝了一些蝎子和蜈蚣。
“我把‘啊’和‘哇’都給你拿來了,你自己把手伸進口袋里去拿吧!”
老板非常驚訝,但還是把手伸進了口袋里。
蝎子和蜈蚣一起咬住老板的手,他疼得慘叫了一聲:“啊!”
孩子見了哈哈大笑起來,說:“里面還有‘哇’呢!你快拿吧!”
老板再也不敢伸手了,只好老老實實地把300元錢給了這個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