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挫折與成長
- 青蚨集
- 羅布坨坨
- 2491字
- 2025-04-18 13:00:18
處暑過后第七天,樹上的知了叫聲都顯得有氣無力。林羽握著毛筆,手懸在藥方上方遲遲不敢落下。他盯著“川貝母三錢“幾個字發呆——昨天他第一次獨自給咳嗽的李嬸開藥,照搬了爺爺常用的桑杏湯方子,卻忘了李嬸平時脾胃就不好。這會兒李嬸正坐在竹椅上揉著胃,說喝了藥后胃里像塞了塊冰疙瘩,連喝熱粥都反酸水。
“是我搞錯了...“少年低著頭,看著地上打翻的藥碗。碎瓷片上還沾著沒干的淺褐色藥汁,川貝母的粉末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爺爺蹲下身,用手指沾了點藥渣聞了聞:“川貝母是涼性的,潤肺止咳是好,可李嬸脾胃虛寒,三錢雖然是一般用量,但沒考慮她上個月貪吃生冷傷了胃。“老人用帕子擦掉林羽眼角的淚,突然從藥柜拿出甘草:“你看這味藥,三錢能調和藥性,五錢就會讓人脹氣——去年王屠夫肚子脹,就是我在補氣藥里多放了兩錢甘草。“
太陽慢慢西斜,祠堂的影子爬到藥案上。爺爺翻開《本草經集注》,發黃的書頁上用紅筆標著各種藥的“最佳用量“和“過量危害“:“東漢張仲景用附子,輕癥用一枚,重癥用五枚,還要分'生用''炮用',這就是'根據病情調整用量'的道理。“他指著書上“烏頭反半夏“的批注,又說起三年前鄰鎮大夫用附子過量,害得病人舌頭發麻的事:“當時我讓那病人馬上喝綠豆甘草湯,又用生姜汁擦腳底,才解了附子的毒性。“
接下來三天,林羽都跟著爺爺去曬藥場。老人特意讓他分揀不同大小的黃芪:“你看這種粗得像拇指的綿黃芪,補氣效果好,可以用三錢;細得像指節的走表固衛,一錢半就夠了。“說到興頭上,爺爺突然從袖子里掏出個舊布包,里面是曬干的巖防風——正是山民張大哥去年送的:“這種長在懸崖上的防風,藥效比平地上采的高兩成,要是按普通防風的量用,肯定會出問題。“
一個下著綿綿秋雨的下午,爺爺帶他去鎮東頭拜訪開藥材鋪的周老先生。老人的紫檀木柜里擺著一桿精致的藥秤,秤桿上的刻度都磨得發亮了:“給孩子用藥最要小心,比如杏仁,嬰兒吃三分就能止咳,小孩可以加到五分,要是按大人一錢來算,肯定會傷到嬌嫩的肺。“周老先生說著,拿出個磁州窯小藥罐,里面裝著專門給孩子準備的“減量藥“——都是提前按比例磨好的細粉,“去年有個大夫給三歲孩子開了三錢熟地,孩子連拉三天肚子,后來我用炒白術一錢、焦三仙各五分,才慢慢調回來。“
這些話像錘子一樣敲在林羽心上。他開始在《青蚨集》里專門寫“劑量篇“,用很小的字記下每種藥的“安全用量“:“川貝母,干咳用三錢,脾胃虛的減半,要配生姜、陳皮保護胃;防風,治感冒用一錢半,治風濕痛可以用到三錢,但盜汗的人不能超過一錢...“寫到甘草時,還畫了個小天平,左邊寫“調和“,右邊寫“脹氣“,中間用紅線注明“二到五錢最合適“。
重陽節爬山那天,林羽跟著爺爺去采巖防風。他拿藥鋤的手比平時輕了很多,每挖到一棵都要量量根部粗細:“這棵根有半寸粗,該用一錢二分;那棵長在陰面,藥性更寒,要減三分。“爺爺看他認真的樣子,突然指著遠處山腰上的附子苗:“當年你太爺爺在筆記里寫,附子'生的藥性猛,炮制的藥性緩',就這十個字,是用三次中毒換來的。“
霜降前一天晚上,李嬸特意送來新收的糯米,說喝了爺爺調整后的藥方(川貝母改成一錢,加了炒白術二錢),胃舒服多了。林羽看著婦人舒展的眉頭,突然發現自己手心不知什么時候長出了厚繭子——那是天天練習用藥秤磨出來的。他摸著桌上爺爺送的小藥秤,秤盤里放著剛稱好的一錢川貝母,在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突然明白了:中醫的嚴謹不是死板的數字,而是大夫對每味藥的性質、每個病人的體質、每次熬藥火候的尊重。
這天晚上,《青蚨集》“劑量篇“最后多了段話:“用藥就像帶兵打仗,兵少了打不贏,兵多了容易亂。以前扁鵲說'病有適合湯藥的,適合丸藥的,適合散劑的,不能一概而論',現在我要加上'也不能一概用量'。“墨跡還沒干,窗外的秋風吹來陣陣藥香,不知道是屋檐下曬的防風,還是藥柜里那罐專門給脾胃虛的人準備的炒川貝母。
從那天起,每次林羽開藥方,眼前就會浮現李嬸揉胃的樣子,耳邊就會響起藥秤的叮當聲。他知道,那些曾經讓他睡不著覺的劑量數字,終會變成刻在骨子里的謹慎和仁心——就像爺爺藥柜里的每味藥,都帶著陽光的溫度、炮制的火候,還有大夫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第二天一大早,林羽就被爺爺叫起來:“今天教你認附子。“
“附子?就是那個有毒的?“林羽一下子清醒了。
爺爺點點頭,從柜子深處拿出個小鐵盒,里面裝著黑乎乎的附子片:“這是炮制過的,毒性小多了。但用的時候還是要小心,一錢起效,三錢救命,五錢可能就要命了。“
林羽小心翼翼地捏起一片,聞了聞,有股刺鼻的味道:“這么危險,為什么還要用?“
“因為它能回陽救逆啊。“爺爺說,“去年冬天,趙家老爺子突然昏倒,手腳冰涼,就是用附子湯救回來的。關鍵是要用得準。“
接下來的日子,林羽學得更認真了。他跟著爺爺稱藥、配藥,慢慢摸出了門道。有天村里王大叔來看病,說是腰腿疼得厲害。爺爺讓林羽試著開方。
林羽想了想,寫下:獨活三錢,防風二錢,牛膝一錢半...
爺爺看了看,把獨活改成了二錢:“王大叔肝火旺,獨活多了傷肝。再加五分白芍,可以牽制獨活的燥性。“
王大叔喝了三天藥,果然好多了,還特意送來一筐自家種的梨。
“看見沒?“爺爺削著梨說,“用藥就像炒菜,鹽放多了咸,放少了淡。要剛剛好才行。“
林羽咬了口梨,甜滋滋的汁水流進喉嚨。他突然覺得,學醫和種梨好像也沒什么不同——都要順應天時,掌握分寸,才能有好收成。
轉眼到了立冬,林羽已經能獨立處理一些常見病了。有天傍晚,張嬸帶著發燒的小孫子來看病。林羽仔細把脈,開了金銀花、連翹各一錢半,薄荷五分。
“這么少?“張嬸有點懷疑。
“孩子才五歲,用量要減半。“林羽解釋道,“再加兩片生姜保護脾胃,晚上喝一次,明天應該就能退燒。“
果然,第二天一早,張嬸就來說孩子退燒了,還送來一籃雞蛋感謝。
爺爺拍拍林羽的肩膀:“出師了。“
林羽不好意思地笑笑,翻開《青蚨集》,在新的一頁上寫下:“小兒用藥,劑量減半。金銀花一錢半,連翹一錢半,薄荷五分,生姜兩片...“
窗外的陽光照進來,落在字跡上,那些數字仿佛也在發光。林羽知道,這些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是無數前輩用經驗甚至教訓換來的智慧。而他,正在繼承這份沉甸甸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