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有乃父之風
- 大明盛世:逆天改命朱雄英
- 三個金元寶
- 3010字
- 2025-05-22 23:02:59
殿外傳來更鼓聲,已是二更時分。
馬皇后起身,走到老朱身后,替他按了按緊繃的肩頸。
“夜深了,也該歇息了。這兩日且放寬心,等張慎修養好了傷,一切自有分曉。”
老朱哈哈一笑:“好,咱聽妹子的?!?
..................
未時的文華殿。
太子朱標高坐主位,殿中光線透過格窗,映照出空氣中浮動的微塵。
四周靜謐,唯有偶或翻動書頁的微響。
朱標突然出聲,打破了殿內的沉寂。
“趙全,去傳通政司通政使張紞?!?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案頭攤開的《通政司改革細則》,那上面字跡未干,顯然是他剛剛批注過。
他補充道:“通政司右參議劉璟也一并找來?!?
趙全躬身領命,“是,殿下。”
趙全心中略感詫異,通政司的兩位主官同時被召,莫不是那出了什么岔子?
他不敢多想,偷偷抬眼飛快地覷了一眼朱標的臉色,見太子神色平靜,只是那眉眼間,似乎比往日多了些許深沉,與陛下愈發相似了。
他不敢耽擱,腳步輕快地退了下去。
自太子妃呂氏薨逝后,這位素來以仁厚著稱的儲君,處理政務時,眉宇間漸漸染上了幾分其父皇才有的凌厲果決,只是那凌厲之下,依舊是他固有的溫和。
盞茶功夫,殿外傳來一陣急促而細碎的腳步聲,由遠及近。
張紞與劉璟聯袂而來,二人一前一后踏入殿內。
張紞身著緋色官袍,許是走得急了,額角滲著細密的汗珠,略微有些氣喘,神色間帶著幾分不安;
劉璟則落后他半步,一身青色官服漿洗得筆挺,面容沉靜,步伐穩健,與張紞的焦急形成了鮮明對比。
“微臣張紞拜見殿下?!?
“微臣劉璟拜見殿下。”
二人趨至御案前,齊齊躬身行禮,聲音在略顯空曠的殿內輕輕回蕩。
朱標端坐案前,目光在二人身上一掃,見他們額頭皆有汗跡,溫聲道:
“兩位大人毋須多禮,天氣炎熱,一路趕來辛苦了。”
隨即側首吩咐侍立一旁的趙全:
“趙全,去給兩位大人搬兩個凳子過來?!?
趙全連忙應聲,帶著小太監搬來兩張檀木圓凳,小心翼翼地擺在御階之下。
待二人謝恩落座,朱標的目光首先落在張紞身上,語氣和煦卻帶著不容置疑的鄭重:
“張大人,讓你主持的通政司改革,進行得如何了?”
張紞聞言,心頭一緊,連忙從寬大的袖中取出一份整理得一絲不茍的奏折,雙手恭敬呈上:
“回殿下,臣等已遵照陛下與殿下的旨意,將各處呈上的奏章初步分為天、地、玄、黃四等,并已開始試行‘摘要制度’,以期提升政務處置的效率?!?
他略微停頓了一下,眼角的余光不著痕跡地瞥了一眼身旁穩坐的劉璟,繼續道:
“此番改革,劉參議出力甚多,他才學出眾,所擬的奏章摘要簡明扼要,頗得要領,為臣分憂不少?!?
劉璟微微低頭,語氣謙遜:“張大人過譽了,下官不過是恪盡職守,做了些分內之事?!?
朱標接過奏折,并未立刻翻閱,而是掂了掂分量,這才慢慢展開,細細翻閱起來。
他看得仔細,從分類標準到摘要的范例,逐字逐句地看過去,見上面字跡工整,分類清晰,摘要也確實簡練明了,一目了然,不由微微頷首:
“不錯,此法若能推行得當,確實能省去不少冗雜之務,讓孤與父皇能更快抓住要點。”
朱標滿意地點點頭,忽然想起什么,從案頭取過一份奏折:
“對了,這是昨日陜西布政使司呈上的旱情奏報,足足八千余言。參議不妨以此為例,試寫一份摘要,讓孤看看效果如何。“
劉璟雙手接過,略一瀏覽便道:
“臣觀此奏,核心不過三事:一是關中三月未雨,麥苗枯死過半;二是請調河南存糧二十萬石賑濟;三是懇請減免今歲賦稅。若按新制,三百字內便可說清?!?
朱標聞言撫掌而笑:
“妙哉!若朝中奏章皆能如此簡明扼要,何愁政令不暢?劉參議果然不負孤望?!?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著院中盛開的牡丹,意味深長地說:
“改革之事,看似只是文書之變,實則牽動朝堂格局。參議初入通政司,或有掣肘之處。若遇難處,可直接來東宮尋孤?!?
合上奏折,抬眼看向二人,語氣轉為嚴肅:
“不過,此事關乎朝廷政令通達,乃是國之大事,兩位大人務必謹慎,切莫出了紕漏?!?
張紞聞言,心頭一凜,正欲應是,卻又欲言又止,神色間流露出幾分遲疑。
他張了張口,又合上,似乎在斟酌詞句,又似有難言之隱,幾次欲言又止。
朱標見他這般模樣,眉心微蹙,語氣放緩了幾分,帶著一絲不解:
“張大人但說無妨,有何顧慮,盡可直言。此刻無外人,孤只求真話?!?
張紞這才像是得了赦令一般,深吸一口氣,拱手道:
“回殿下,只是微臣聽聞朝中,對此新政有些許非議。
有官員私下議論,說通政司不過是轉呈之衙,如今卻要給各部院的奏章評級斷等,甚至做出摘要,實乃越俎代庖,壞了規矩?!?
他說到此處,偷偷覷了一眼太子的臉色,見其神色并無明顯變化,心中仍舊忐忑不安。
劉璟見狀,適時上前一步,身形恰好擋在張紞身前,無形中緩解了他幾分壓力。
他聲音沉穩,不疾不徐地開口道:
“張大人所慮確有其事。下官也聽聞,吏部幾位郎中對此頗有怨言,認為奏章乃是各部院大人嘔心瀝血之作,豈容通政司隨意指手畫腳,妄加評斷。然下官認為新政推行,阻力在所難免,這亦在情理之中,不足為奇。”
他微微一笑,話鋒一轉,語氣中帶著一絲洞察世事的從容:
“此事可先以‘試行’之名推行,緩沖月余,給那些心有疑慮的官員一個適應的時間,也給通政司一個磨合完善的機會。
同時,可請都察院遣派御史,一同參與監督,每日巡視通政司的運作,監督奏章的評級與摘要過程,以示公允,打消他們的顧慮。”
劉璟語氣稍頓,眼中閃過一絲精光,話語間已透出幾分鋒芒:
“如此一來,若再有官員借題發揮,攻覜通政司,便可坐實其‘阻撓新政’之名。
這便不再是通政司一家之事,而是朝廷綱紀問題,是阻礙陛下與殿下推行新政、整頓吏治的頑固勢力了。
他們恐怕就不是抱怨幾句,而是要好好思量思量自己的官帽是否還能戴穩了?!?
他這番話說得滴水不漏,既給了臺階,又暗藏殺機,將潛在的反對者逼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
朱標聽著劉璟的分析,一直平靜的面容上,終于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贊賞。
他目光銳利,落在劉璟身上,沉吟片刻,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
“劉參議此言,甚合孤意?!?
“分級標記與摘要制度,看似只是文書流程的調整,實則關乎朝廷政令通達之根本。參議能一眼看透其中關竅,足見慧眼獨具?!?
他目光溫和地注視著劉璟,語氣中帶著期許:
“令尊當年在朝時,就以務實敢言著稱。孤觀參議今日所言所行,頗有乃父之風。望參議能秉持此心,為朝廷效力?!?
劉璟聞言,深深一揖,聲音沉穩:
“殿下謬贊,臣愧不敢當。先父在世時常教導'為官當以實心行實事',臣必當謹記教誨,盡心輔佐張大人完成改革?!?
“臣,謝殿下信任?!?
朱標呵呵一笑,轉頭看向張紞,語氣帶著幾分考量:
“張大人,你以為劉參議所說如何?”
張紞聞言,心頭大石落地,暗自慶幸劉璟的及時解圍與高明策略。
他忙拱手道:
“殿下英明,劉參議謀劃深遠,此策確為上上之策。既能緩解眼下阻力,又能震懾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一舉兩得。臣等定當遵照執行,不負殿下所托。”
他心中對劉璟的敬佩又深了一層,這位劉參議,不僅才學出眾,更是心思縝密,手段高明,不愧是誠意伯的幼子。
朱標微微頷首,目光再次掃過二人,語氣中帶著決斷:
“好,既然如此,此事便依劉參議之策。你們二人,即刻著手安排。通政司的改革,孤與父皇寄予厚望,務必穩妥推進,不可有絲毫懈怠?!?
他頓了頓,語氣加重了幾分:
“至于那些非議,不必理會。朝廷新政,總會觸動一些人的舊習,甚至是一些人的利益。只要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為了百姓福祉,便盡管去做。若真有人膽敢阻撓,孤自會替你們撐腰?!?
“去吧,明日早朝,父皇必會問起改革進展。孤期待通政司的好消息?!?
張紞,劉璟兩人躬身:“是,殿下”。
劉璟腳步比來時更加堅定。
他知道,這不僅是通政司的改革,更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證明他劉璟,不墮父親劉伯溫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