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開始發明
- 四合院:從三等功到軍火之王
- 享受閱讀的老王
- 2421字
- 2025-04-26 20:00:00
拿到鑰匙的第二天,楊建就帶著妹妹楊小甜,簡單收拾了些必需品,暫時搬離了那個烏煙瘴氣的大雜院,住進了西邊胡同的這個清靜小院。
雖然院子里荒草萋萋,屋子里也積滿了灰塵,但對楊建和楊小甜來說,這已經是難得的清凈地了。至少在這里,不用時時刻刻提防著院里那些鄰居們或明或暗的算計和覬覦,不用聽那些風言風語。
楊建先把一間朝南的廂房打掃了出來,勉強能住人。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他都投入到了“老本行”——修理電器上。
在這之前,僅僅半個多月的時間,靠著修理和倒賣了七八臺電視機,楊建手里就攢下了兩千多塊錢的“巨款”。
這筆錢,在這個年代,足以讓絕大多數人眼紅到發狂。
錢是賺到了,但楊建也敏銳地意識到,這條路子走不長遠。
原因很簡單:廢舊電視機的來源是有限的。
整個四九城才有多少臺電視機?壞掉的又能有多少?
被他找到并收購的更是少之又少。
這終究是個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買賣,做不長久,更別說做大了。
他需要一個更穩定、更可持續,也更能發揮他“先知先覺”優勢的賺錢門路。
坐在破舊的屋檐下,看著院子里被秋風吹得搖曳的荒草,楊建的思緒飛速運轉著。
他來自幾十年后那個信息爆炸、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
那里的許多在當時看來極為普通甚至落后的技術和產品,放在這個七十年代末的背景下,都可能是顛覆性的存在。
關鍵在于,選擇什么樣的產品?
既要技術上可行,以他目前掌握的知識和這個時代的工業基礎能夠實現;又要市場需求足夠大,能快速普及,形成規模效應;還要……投入不能太大。
他這兩千多塊錢看著不少,但真要搞工業生產,可能連個水花都濺不起來。
腦海中無數念頭閃過:收音機?
已經有了,雖然質量普遍不高,但市場基本飽和。
洗衣機?技術要求太高,成本也太高,而且現階段老百姓的需求還沒到那一步。
忽然,一個簡單卻又無處不在的日常用品跳入了他的腦海——電燒水壺!
沒錯,就是電燒水壺!
這個年代,家家戶戶燒開水,要么用煤球爐子上的水壺,要么用爐子加熱,費時費力,還不安全。尤其是冬天,燒一次開水要等半天。
如果能有一種插上電就能快速燒開水的壺,那絕對是解放生產力、改善生活品質的大好事!
從技術上講,電燒水壺的原理并不復雜,核心就是一個電熱管加上一個簡單的開關裝置,再配上一個壺體。
以他掌握的知識,完全可以設計出來。
更妙的是,很多基礎材料,比如金屬外殼、電線、插頭等,現有的工業體系都能提供。
最關鍵的電熱元件和溫控開關,雖然市面上沒有現成的,但他可以想辦法解決,甚至自己動手制作!
市場需求?那更是毋庸置疑!誰不想喝口熱水更方便快捷呢?
從普通家庭到機關單位,這東西絕對是剛需!
而且,電燒水壺的結構相對簡單,初期投入相對較小,適合他這樣資金有限的個體戶起步。
一旦成功,仿制難度也不算太大,但只要他能搶先一步,建立起品牌和口碑,就能占據巨大的先發優勢。
越想,楊建越覺得這個主意靠譜。
他甚至已經開始在腦海中勾勒出第一代電燒水壺的雛形:一個簡潔耐用的金屬壺身,一個高效安全的內置電熱盤,一個簡單可靠的沸騰斷電開關……
“就它了!”楊建猛地一拍大腿,從破舊的板凳上站了起來,眼神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方向既定,接下來就是行動。
第一步,制造出一個可行的原型機。
要制造原型機,首先需要材料。
壺身可以用現成的鋁壺或者鐵皮壺改造,電線、插頭也好找。關鍵在于兩樣東西:一是高效的電熱電熱管,二是可靠的自動斷電裝置。
電熱絲,這東西不算特別稀有,一些電爐子或者工業加熱設備里就有。
但要找到功率合適、質量可靠、又符合他設計要求的,恐怕得費點心思。
自動斷電裝置,這個就更麻煩了。后世電水壺普遍使用的蒸汽感應開關或者雙金屬片溫控器,這個年代幾乎是聞所未聞。
直接用簡單的手動開關?
可行,但不安全,也體現不出“先進性”。他需要找到能夠實現類似功能的替代方案,或者……自己造一個簡易的出來。
這些東西,去普通的五金店或者百貨商店是肯定買不到的。
就算有,也多是配給單位的,個人很難買到。
唯一的途徑,似乎只有那個魚龍混雜、無奇不有,卻又暗藏風險的地方——黑市。
七十年代末的黑市,不像后世那樣有固定的場所和名目張膽的交易。
它更像是一張潛藏在城市肌理之下的隱秘網絡,交易地點飄忽不定,參與者謹小慎微。
交易的物品也五花八門,從緊俏的糧票、布票,到“內部”流出的工業品零件,甚至一些被禁止流通的“違禁品”。
打定主意,楊建換上了一身不起眼的舊工裝,將修電視賺來的錢小心地藏在內袋里,只帶了少量現金和一些可能用作交換的工業票證。
四九城的胡同縱橫交錯,如同迷宮。楊建騎著車,七拐八繞,專門挑那些僻靜的小路走。
秋日的陽光透過光禿禿的樹枝,在灰色的磚墻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彌漫著煤煙、塵土和一種屬于這個時代的獨特味道。
大約騎行了半個多小時,楊建來到了南城靠近一片廢棄鐵路貨場的地方。
這里曾經是重要的物資轉運點,如今卻顯得有些荒涼。
幾排破舊的倉庫孤零零地立著,鐵軌銹跡斑斑,雜草叢生。
這里人煙稀少,位置隱蔽,正是黑市交易的理想場所之一。
楊建沒有直接靠近,而是在附近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停下車,鎖好,然后裝作閑逛的樣子,不緊不慢地朝著貨場深處走去。
他的目光銳利如鷹,看似隨意地掃視著四周。
耳朵也豎著,捕捉著任何可疑的聲響。常年在戰場上養成的警惕性,讓他對環境的變化異常敏感。
果然,在靠近一排廢棄倉庫的拐角處,他看到幾個穿著打扮各異的人影,正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低聲交談著什么。
有人靠在墻邊抽著煙,眼神警惕地四下打量;有人蹲在地上,面前鋪著一塊布,上面擺放著一些零碎的物件;還有人則行色匆匆,似乎剛剛完成交易,正快速離開。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緊張而又詭異的氣氛。
楊建調整了一下呼吸,面色平靜地走了過去。他沒有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問,而是先觀察。
他看到一個角落里,一個瘦小枯干、留著兩撇小胡子、看著賊眉鼠眼的男人,正蹲在一個工具箱旁邊,面前擺著一些電線、開關、燈泡之類的東西,甚至還有幾個拆下來的電機零件。
“有點意思。”楊建心中暗道。
這個人攤位上的東西,明顯偏向于電器和工業零件,或許能有他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