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31.混上半個“編制”
- 重生后,她帶家人走向輝煌
- 有點呆的阿玥
- 1514字
- 2025-04-23 01:05:00
江月終于有空在家休息了,她躺在沙發上,手里撥弄著手機,心中想著:“好久沒去學校了,要不去一趟吧!”
正是秋分那日,這會兒還處在暑假中,校內林間小道上,寥寥無幾的學生正面色匆匆的走著,這些大多是家中條件較差,留校打工的同學。
正當江月要感慨自己的幸運時,“叮咚”收到了條手機郵件,她定眼一瞧,這是來自敦煌研究院的緊急邀請。
心中思索著與官方合作后江家可以獲得的聲望與便利,以及自家集團在她們團隊的努力下,不斷上漲的市值,她同意了這封邀請。
沙漠深處的莫高窟壁畫因歲月侵蝕,部分紋理瀕臨消失,而盲文藤紋算法竟檢測到壁畫中暗藏特殊頻率的震動——那些跨越千年的礦物顏料,在干燥的空氣中仍保留著繪制者手腕的顫動軌跡。
“這可能是算法的終極形態。”
江霧凇的眼鏡片泛著藍光,他展示著最新研發的“觸覺考古儀”,“我們把老周的藤紋代碼嵌入納米級傳感器,能捕捉到微米級的材質變化。”
當儀器接觸到220窟的飛天壁畫,江月腕間的盲文手環突然發燙,凸點迅速排列成陌生的符號,仿佛在與千年前的藝術對話。
柳清沫帶著商業團隊抵達敦煌時,正撞見令人震驚的一幕:戴智能眼罩的游客通過觸摸3D打印的壁畫復制品,“看見”了唐代畫師繪制時的場景——月光下,匠人用竹筆蘸取石青顏料,呼吸在洞窟里凝成白霧。
更神奇的是,算法根據游客的情感反饋,實時生成不同視角的全息影像,有人“看到”飛天衣袂卷起的風沙,有人“觸摸”到供養人指尖的溫度。
“江小姐,有人想見你。”研究院的工作人員領著位身著藏袍的老者,他手中的轉經筒刻滿細密的凸點,
“我是古格王朝遺址修復師,這些年一直在尋找能‘聽見’石頭說話的技術。”
他將轉經筒放在觸覺記憶終端上,筒身的凸點與算法產生共鳴,屏幕中突然跳出17世紀古格工匠用盲文記錄的建筑密碼——原來在文字難以保存的年代,觸覺符號曾是傳承智慧的秘密語言。
小雨和虎娃帶著竹隱村的新發明趕來:會“說話”的竹蜻蜓。當孩子們將竹蜻蜓拋向天空,螺旋槳的震動通過盲文藤紋算法轉化為聲音,沙漠的風聲、駝鈴的脆響,甚至千年前洞窟里的誦經聲,都化作可以觸摸的聲波紋路。
“姐姐,你聽!”
小雨激動地摸著竹蜻蜓的翼面,“這里面有莫高窟的呼吸!”
國際視障藝術家聯盟也帶著最新項目入駐敦煌。
他們將盲文藤紋與聲音藝術結合,創作了名為《沙之語》的沉浸式展覽。
視障參觀者戴上特制手套,觸摸沙漠中的沙粒,算法立刻將沙粒的形狀、溫度轉化為聲音與光影——細沙是古琴的泛音,粗砂是羯鼓的重拍,而每粒沙中蘊含的地質記憶,則化作流動的全息星圖。
深夜的洞窟里,江月獨自調試設備。當她的指尖劃過壁畫剝落處,算法突然彈出老周的加密日志:“數據不該是冰冷的復刻,而應是文明的回聲。”
她猛然意識到,盲文藤紋算法的終極意義,不是還原歷史,而是讓不同時空的記憶產生共振。
次日,江月在莫高窟前的沙丘上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發布會。
她展示了與航天機構合作的新項目:“星鏈藤紋”計劃。太空中的衛星將收集到的宇宙射線、隕石震動等數據,通過盲文藤紋算法轉化為可觸摸的代碼,讓地球上的盲人也能“感受”星際旅行的震撼。
當第一個觸覺星際圖在視障兒童手中展開,孩子突然說:“我摸到了星星誕生的聲音!”
柳清沫這次沒有提商業利益,她默默將家族收藏的明代竹刻捐贈給研究院。
竹刻表面的蟠虺紋與盲文藤紋完美契合,算法解析出隱藏的信息——明代文人用觸覺符號記錄的氣候變化數據,為現代考古提供了全新維度。
離開敦煌時,江月在鳴沙山埋下一枚特殊的竹筒。竹筒內置的傳感器會持續收集沙漠的震動,這些數據將成為盲文藤紋算法的“沙漠基因”。
她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某個觸摸到這枚竹筒的人,或許能“聽見”絲路駝隊的足音,“看見”敦煌壁畫誕生的瞬間,讓跨越千年的文明記憶,在指尖的溫度中永恒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