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9.歷史的“肌理畫”
- 重生后,她帶家人走向輝煌
- 有點呆的阿玥
- 1223字
- 2025-04-20 00:01:29
時間總是飛快流逝,由于江月的特殊性,學校允許了江月在外研究,以大一時“竹筒”的成就,江月便已經完成了最重要的學業——生存。校內便不再是舒服著她的“竹籠”。
小滿未至,竹隱村的曬谷場飄著新竹殺青的清香。江月蹲在3D打印設備前調試參數,淺灰校服褲腳沾著竹屑——這是她特意選的山區小學支教服,領口別著張婆婆新編的竹蜻蜓胸針,翅膀上嵌著微型掃描芯片。
“江老師,這個竹筒能裝下我給媽媽的信嗎?”扎羊角辮的玲玲攥著皺巴巴的信紙,腕間的竹筒手環還系著褪色的紅繩。
她是留守兒童,父親在江氏科技的竹筒工廠工作,母親卻在千里之外的電子元件廠。
江月接過信紙,看著修復儀將鉛筆字轉化為可觸摸的凸紋代碼,忽然想起非遺博覽會上那個舉著竹筒喊奶奶的男孩。
村口的老槐樹下,新架設的“時光郵筒”正在進行壓力測試。
柳清沫派來的商業團隊原本想設計成鎏金郵箱,卻被江月改成了張婆婆編的雙層竹簍樣式,外層藤紋暗雪區塊鏈節點,內層竹筒能自動掃描信件生成全息影像。
玲玲踮腳把信塞進去時,郵筒頂部的竹制風車突然轉動,將她的指紋編碼成飛向云端的數據流。
“奶奶,你看這個!”穿藍布衫的虎娃舉著竹筒跑向正在編背簍的張婆婆,屏幕上播放著井岡山記憶檔案館的實時影像——老鐘的孫子正在學編五星竹結,兩個孩子的手環通過竹筒鏈實現了跨時空聯動。
張婆婆的銀簪在陽光下一閃,她忽然發現虎娃編錯了藤紋走向,布滿老繭的手覆上孩子的小手:“當年張排長教我時,第一根竹篾要向右斜三分,就像這樣……”
城市那頭的江氏大廈頂樓,柳清沫對著全息會議屏皺眉。奢侈品聯名款的退貨率突然攀升,數據顯示年輕消費者更青睞竹隱村留守兒童手繪的竹筒包裝。
她調出監控畫面,看見江月正帶著孩子們用山核桃殼給竹筒做裝飾,忽然想起自己年輕時在巴黎秀場,那些贊嘆東方竹藝的國際設計師——或許真正的奢侈品,從來不是鍍金,而是帶著掌溫的指紋。
“夫人,竹隱村的‘親子竹筒計劃’需要追加教育基金。”
秘書遞來平板,屏幕上是江月新擬的方案:每個城市家庭認購竹筒時,可選擇與山區兒童結對,通過掃描對方的藤紋手作,接收實時更新的成長影像。
柳清沫的指尖懸在“駁回”鍵上,卻看見方案附件里玲玲寫給母親的信:“媽媽,我編的藤紋是你寄來的圍巾花紋,掃描就能聽見我唱《蟲兒飛》……”
深夜的竹隱村小學,江月陪著值夜班的老校長檢查新到的設備。月光透過竹窗,在“竹筒圖書館”的全息書架上投下斑駁光影。
當老校長的煙斗磕在竹制講臺上,掃描槍突然激活了1962年他在此任教的記憶——年輕的自己正用竹筒當算盤,教孩子們背誦乘法口訣,現在的全息屏幕上,那些算珠竟化作可交互的數學模型。
“江小姐,有個快遞找你。”村口的物流員抱著牛皮紙箱,箱角印著“國安基金·紅色記憶”的標志。
打開后是整套老式放映設備,附頁上有爺爺的鋼筆字:“1953年文工團用的膠片放映機,修好后能和竹筒數據庫聯動。”
江月摸著生了銅銹的放映鏡頭,忽然明白為何父親要在修復儀里加入嗅覺模擬——當老膠片的硝酸味混著竹筒的草木香,歷史便有了完整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