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膏方,是中醫傳統的丸、散、膏、丹、湯、酒、露、錠8種藥物劑型之一,其中“膏”即“膏劑”,可分為外用和內服兩種。外用膏劑是中醫外治法中常用的劑型,一般稱之為“膏藥”。內服膏劑是一種具有強身治病、抗衰健體等綜合作用的中藥制劑,優點是體積小、含藥量高、口味潤滑、服用方便、特色明顯、療效肯定,臨床應用廣泛;對于以滋補為主的膏方,又稱為“膏滋”。
膏方歷史悠久,縱觀中醫膏方的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萌芽、發展、成熟三大階段。
萌芽階段。膏方最早可追溯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和《養生方》。《黃帝內經》中有“豕膏”“馬膏”的記載,但都屬于外用膏劑。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的大烏頭煎、豬膏發煎等內服膏劑的制備方法已具現代膏方的雛形。東晉醫家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了多首既可外敷又可內服的膏方,如丹參膏、神明白膏,并闡述了當時膏方制劑用苦酒(即醋)與豬油作溶劑的特點。南朝醫家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專門對膏方制作的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細闡述。南北朝時期陳延之《小品方》所載的單方——地黃煎,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用于補益的滋補膏方。
發展階段。唐宋金元時期是內服膏方從萌芽走向不斷完善的發展階段。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中,個別“煎”已與現代膏方大體一致,如蘇子煎。宋代“膏”逐漸替代“煎”,用途日趨廣泛。如宋代醫家許叔微在《普濟本事方》中記載了神傳剪草膏、寧志膏、國老膏等治療疾病的案例。南宋《洪氏集驗方》收載的瓊玉膏,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名方。金元時期,內服膏劑的稱謂正式改為“膏方”?!队幵悍健匪d之太和膏,制法中有“膏成滴水中凝結不散”的描述,已與現代膏方制作工藝十分接近。同時,內服膏方也確立了具有補益和治療作用的特點。
成熟階段。明清時期膏方日益充實和成熟,膏方的命名正規,制作規范?!凹濉鞭D為水煎劑的同名或類似詞,“膏”則成為滋補類方劑的專用名稱。臨床多以“某某膏”的方式命名,內服膏方逐步成為主流,應用范圍逐漸擴大。明清膏方廣為各類方藥書籍記載,組方多簡單,流傳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攝生總要》的“龜鹿二仙膏”,龔廷賢《壽世保元》的“茯苓膏”,以及張景岳《景岳全書》的“兩儀膏”等。明代醫家王肯堂創立了多首膏方,在《證治準繩》中,多處應用膏方治療疾病,如通聲膏方、黃連膏、生地黃膏、甘露膏、牛膝膏,組方用藥精當,制作及服用方法詳細。明代外科學家陳實功《外科正宗》記載,在治療外科瘡瘍疾病中,除較多應用紫霞膏、玉紅膏、琥珀膏、大紅膏、太乙膏、沖和膏、秘傳斂瘤膏、阿魏化痞膏、追風逐濕膏等外用膏方外,還特別注重補虛托里內服膏方的應用。如原文記載:“大瘡潰后,氣血兩虛,脾胃并弱,必制八仙糕,早晚隨食數餅以接補真元、培助根本,再熬參術膏。”明末清初醫家、吳門醫派張璐在《張氏醫通》記載了二冬膏、集靈膏等多首膏方。張璐用膏方治血證心得尤多,用藥精當,善用《黃帝內經》及仲景方藥,有些膏方用藥1~2味即能取效。清代醫家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葉氏醫案存真》中多處應用膏方,其中《臨證指南醫案》載膏方多達60余首。清代膏方不僅在民間流傳,宮廷中亦廣泛使用,如《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有內服膏滋方28首。晚清時期膏方組成逐漸復雜,如張聿青《張聿青醫案》專設“膏方”篇,專題記載了張聿青膏方醫案,所收載的膏方用藥往往已達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時常選加阿膠、鹿角膠等,并強調辨證施膏,對后世醫家影響很大。清代醫家費伯雄在臨床治療中喜用瓊玉膏、參術膏,并創立了許多膏方。費氏善用膏方治療肺病,治咳主張和法緩治,注重正氣,全面調理臟腑功能,不得唯獨治肺。“以外科見長而以內科成名”的清代醫家馬培之在《馬培之醫案》中記載了馬氏臨床應用膏方取得良效的相關驗案。他在膏方應用中尤其注重辨證論治,強調病無常病,藥無常方,要臨證細察。清代醫家秦伯未進一步發展了膏方學術,著有《膏方大全》《謙齋膏方案》兩本專著,對近代膏方發展貢獻尤大。清代醫家吳鞠通精于辨證、善于用藥,在《溫病條辨》《吳鞠通醫案》中均有其應用膏方治療疾病的記載。
膏方的臨床功效顯著。膏方既有滋補身體的作用,又有治療和預防疾病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膏方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應激能力,清除體內自由基,改善生理系統功能。具體來說,膏方具有如下特點。
扶正補虛。膏方的主要作用為扶正補虛,調陰陽,補臟腑,益氣血,助正氣,提高機體的抗邪及康復能力。扶正多用補虛方藥,即用滋補強壯的藥物,以補益人體臟腑氣、血、陰、陽之不足,改善人體虛弱狀態,治療各種虛證。膏方通常將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綜合運用于臨床。
調理體質。目前中國人的體質大體可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氣郁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特稟質。體質受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偏頗的狀態,這種偏頗導致了臟腑不協調,從而出現機體與心理的不適,表現為各種癥狀和體征,針對這種有證無病的偏頗體質,采用辨體施膏,通過調理體質,調整偏頗,可使患者獲得健康。
抗衰健體。中醫學認為衰老主要是由脾胃虛弱、腎氣衰退、陰陽失調等引起的,通過膏方調治可以達到調理脾腎和調整陰陽平衡的目的,因而膏方能夠抗衰老、健體強身。
防病治病。膏方可以用于治療慢性疾病,針對不同患者的病癥開具膏方防病治病,通過提高免疫功能,有助于防止疾病復發,預防外感,增強抵抗力。
膏方按使用方法可以分為內服膏和外用膏。
內服膏:是指可以直接服用或兌水、兌酒進行口服的膏劑(方),大多數的膏屬于內服膏。
外用膏:一般是指含有毒性藥材或為了直接到達病所,不宜內服,只能涂抹或粘貼在病變部位、臍或穴位的膏劑。
膏方按添加成分分類,可以分為清膏、素膏、葷膏等。
清膏:將中藥飲片經過2~3次煎煮并加熱濃縮而得到較稠黏的液體狀膏劑,一般不加蜂蜜、糖類、膠類等輔料,相當于中藥濃煎劑。
素膏:膏方加工收膏過程中,不加入動物類藥物或動物膠,僅使用糖或蜂蜜作為輔料,前者可稱為“糖膏”,后者可稱為“蜜膏”。
葷膏:膏方中添加了動物類藥物,如胎盤、鹿鞭、海馬等,或在加工收膏過程中,除了使用糖或蜂蜜外,還添加了動物類膠質作為輔料,如阿膠、龜甲膠、鱉甲膠、鹿角膠等。
膏方按加工方式分類,可以分為成品膏和定制膏。
成品膏:藥廠或醫療機構遴選一些組成單純而療效確切的處方,按法規要求批量生產加工成膏劑,以中成藥或保健品的方式銷售。這些膏方的藥味一般不多,組成比較簡單,適用的人群范圍較為廣泛,如益母草膏、二冬膏、二仙膏、龜苓膏、枇杷膏等。使用者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用。
定制膏:醫生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辨證處方,由符合相關規定的加工機構代為加工。每一劑膏方只適合患者本人服用,一人一方,個體化給藥,針對性更強。
此外,膏方也可以按適應證分為補益膏方、治療膏方、治瘡類膏方、風濕疼痛用膏方等,本書是按適應證,同時結合了使用方法進行分類的。
隨著經濟的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對健康需求的日益提升,中醫藥治未病優勢的充分發揮,膏方作為中醫藥“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在亞健康干預、體質調理、疾病防治中的運用更受關注。百姓自古就有冬令進補的習俗,古代就流傳“冬令進補,開春打虎”之說。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膏方的使用,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每年初冬還有“膏方節”。為了更好地研究和規范膏方,不少省市的中醫藥學會成立了膏方研究專業委員會,每年組織專家、學者召開膏方研討會,交流膏方研究和使用心得,促進膏方的規范使用,造福了人民群眾。
為了讓膏方能在防病、治病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組織了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中醫院、江蘇省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江蘇弘典中藥產業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收集整理中國古代傳統經典膏方,編撰了《傳統經典膏方》一書。在編撰過程中,發現經典膏方與現代膏方存在如下特點,值得目前中醫膏劑處方者關注和借鑒。
(1)經方用藥較少。古代的膏劑經方,平均用藥在8~10味,還有很多是單味中藥,如地黃膏、白術膏、黃芪膏、枇杷膏、五味子膏等,也有很多用藥2味的膏方,如楂梨膏、參術調元膏等,30味以上的膏方較少。而目前醫院開的膏方,大部分在30味以上,甚至七八十味。古代膏方講君、臣、佐、使,現代開膏方常講君方、臣方、佐方、使方。這是古今膏方最明顯的不同。
(2)經方中常用一些油脂類成分。在古代膏方中,常用到酥、豬板油、豬油、豬膏、羊脂等油類,有的膏方中,還強調用臘月豬脂。此外,還有用烏雞脂、牦牛酥、乳汁、鵝脂等。而在現代膏方中,幾乎不會用到這些油脂類成分。用油脂一方面可以起到賦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補益或滑利作用,如地黃羊脂煎中用到的羊脂,具有滑利之性。《備急千金要方》用其治療久痢不愈,專門取其滑利之性來通虛中之留滯;其書后還有羊脂、阿膠、蜜、蠟、黍米作粥方,深諳炎帝《神農本草經》中補中寓瀉的道理。
(3)常用一些樹枝攪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有了銅勺和鐵勺,可以在煎煮食物或藥物時用來攪拌,但在唐宋之后的一些膏方中,特意規定用柳樹枝、槐樹枝、楊樹枝攪拌,有的還規定用桃樹枝、榴樹枝、椿樹枝、杏樹枝、桑樹枝等來攪拌。對于一些用油熬的膏,還規定煎煮時用槐樹枝攪拌,其中柳樹枝、槐樹枝用得較多。用這些樹枝攪拌,是將樹枝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到膏劑中,起到治療作用。如柳樹枝,其味苦,性寒,歸胃、肝經,具有祛風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小便淋濁、黃疸、風疹瘙癢、疔瘡、丹毒、齲齒、齦腫等。而槐樹枝煎煮后具有潤腸通便、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消炎殺菌、清肝明目、止血涼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腸風、崩漏、痢疾、頭暈、目眩、耳鳴、胸悶、失眠、氣短、心悸、心慌、目赤、痤瘡、濕疹、風疹、疥癬、癰瘡疔腫等癥,對女性白帶異味、外陰瘙癢、宮寒所引起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男性陰囊潮濕,肛門瘙癢都有緩解治療作用。這些樹枝在今天膏方的制作過程中幾乎見不到了。
(4)使用生汁或鮮品。在古代傳統膏方中,常使用生藥汁,如藕汁、生地黃汁、生薄荷汁、生姜汁、梨汁、蘿卜汁、甘蔗汁、白果汁、茅根汁、麥冬汁、雪梨汁等,也有使用生品的,如生黃精、鮮生地黃、鮮天冬等。使用生汁、鮮品,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藥物的有效成分,從而保證膏方質量。但由于現代城市遠離農村,交通運輸不便,要采用鮮品、生汁較難,因此,現代膏方很少使用鮮品生汁。
(5)去火毒。古代常將制好的膏方,密封后埋在土里或水里幾天,以去火毒。火毒一般指藥物的火熱之性,通常是在制作膏劑過程中產生的具有刺激性的小分子雜質,在土里或水里埋藏一段時間后,相互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相互結合或中和,具有刺激性的小分子雜質會降低或消失。但現代所制膏方一般不去火毒,不過,現在制好的膏方放在冰箱里一段時間,也可以起到去火毒的作用。
研究古代經典膏方的配伍原則、制作方法、使用方法等,可以為現代膏方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也可以古為今用,讓古代膏方煥發新的活力,為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新的貢獻。為此,我們收集整理了中國傳統經典膏劑500余個,并進行分類整理,分為滋補類膏方、風濕痹痛類膏方、化痰止咳平喘類膏方、健脾和胃類膏方、外感類膏方、通便止痢類膏方、瘡瘍外用類膏方、美容養顏類膏方、五官類膏方、其他類膏方。每種膏方按“處方”“制法”“功效”“適應證”“用法”“來源”等進行編寫。由于古代度量衡經歷了多次變革,中醫方劑中常用的“兩”在各個朝代中均有差異,如隋唐宋元一兩多在40g以上,而到了明清時期一兩約為37.3g。本書劑量均采用國際通用計量單位進行換算,為方便讀者理解與使用,均以一兩50g換算?,F代膏方熬煮往往需要1000g以上的處方用量,部分古代經典膏方方藥劑量不夠或是過大,可以同比例增加或減少處方總量進行使用。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膏方的使用須經醫療機構專業醫生辨證開具。對于一些因為動物保護,明令禁止的中藥材,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進行了替換;對于一些不符合衛生習慣或已不常用中藥材處方,直接刪除該藥或不收錄該方。
雖然我們力求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做到更科學、規范、合理,但限于寫作水平,書中不乏缺點和不足,還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傳統經典膏方》編委會
二〇二四年春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