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經典膏方
- 趙霞 羅興洪主編
- 6187字
- 2025-04-29 19:01:52
四、滋陰膏
四汁膏
【處 方】 姜汁、人乳各40g,白蘿卜汁、梨汁各50g,蜂蜜100g。
【制 法】 上藥除蜂蜜外,余藥放入銅鍋或不銹鋼鍋中,先用大火將藥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時應及時攪拌,防止粘鍋,煮2~5小時,待到鍋中逐漸形成稠膏狀,然后放入蜂蜜,用小火煎熬,并不斷用筷子攪拌,和勻收膏。
【功 效】 滋陰清熱,行氣化痰。
【適應證】 治肺胃陰虛所致的癆證。
【用 法】 早晚服用,每服3湯匙,飯后服用,用白開水送服。
【禁 忌】 脾虛便溏者慎服。
【說 明】 古方中有人乳,現可以不用或用牛乳、羊乳代替。原方并無方名,僅記載為“一方 專治癆癥”,為方便讀者查閱,故根據組方特點命名為四汁膏。
【來 源】 《良朋匯集經驗神方》。
養老膏
【處 方】 蓮子(去心研末)、芡實(去殼研末)、薏苡仁(蒸熟研末)各500g,山楂、梨、藕各250g。
【制 法】 將山楂、梨、藕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將所濾藥液混勻,慢火濃縮,下入藥末,攪拌均勻,調為膏,酌量加白砂糖200g,拌勻曬干,收貯食之。
【功 效】 潤燥清火,滋陰健脾。
【適應證】 此膏老年人服之,大有補益。
【用 法】 隨意食之。
【來 源】 《經驗良方全集》。
地黃煎
【處 方】 生地黃汁2500ml,茯神、知母、玉竹各200g,天花粉250g,竹瀝150ml(一方用竹葉100g),生姜汁、白蜜、生地骨皮各1000ml,石膏400g,生麥冬汁500ml。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煮濾汁,水煎3遍,將濾汁混勻后濃縮,再下竹瀝、地黃汁、麥冬汁,微火慢煎至藥液減少一半,再下生姜汁、白蜜,熬至如飴糖狀即成。
【功 效】 滋陰清熱。
【適應證】 用于各種熱證。
【用 法】 初服2匙,白天3次,晚上1次。漸加至每服3匙。
【禁 忌】 寒證不宜服。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
生地黃煎
【處 方】 生地黃汁2000ml,生地骨皮、生天冬、生麥冬汁、白蜜各1000g,竹葉100g,生姜汁300ml,石膏400g,瓜蔞250g,茯神、玉竹、知母各200g。
【制 法】 將上藥飲片切碎,水煮后濾取汁液,放入生地黃汁、麥冬汁,微火煎至藥液減半,再下入白蜜、生姜汁,濃縮至如膏狀。
【功 效】 清熱涼血,滋陰生津。
【適應證】 用于胸中煩熱,渴喜熱飲,小便黃赤,大便干結等癥。
【用 法】 每服1匙,白天2次,晚上1次。
【禁 忌】 血寒證不宜服。
【來 源】 《千金翼方》。
專翕大生膏
【處 方】 人參、茯苓、阿膠、蓮子各1000g,龜甲(另熬膠)、鱉甲(另熬膠)、牡蠣、沙苑子、蒺藜、白蜜、枸杞子(炒黑)各500g,烏骨雞1對,鮑魚、海參、白芍各1000g,五味子、山茱萸各250g,羊腰子8對,豬脊髓500g,雞子黃20個,芡實、熟地黃各1500g。
【制 法】 上藥分為三組:血肉有情之品烏骨雞、鮑魚、雞子黃、海參、羊腰子、豬脊髓煎煮濾汁,將所濾汁液文火熬成膏狀;有粉無汁之品茯苓、蓮子、芡實、牡蠣、白芍研為極細末;余藥煎煮濾汁,熬如膏狀。將三者混合,下入鹿角膠、龜甲膠、鱉甲膠、白蜜,攪拌均勻,微火熬至如膏。
【功 效】 補益肝腎,滋陰生津。
【適應證】 主治燥邪傷及肝腎之陰,上盛下虛,晝涼夜熱,或干咳,或不咳,甚則痙厥者。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有濕熱證者不可服。
【來 源】 《溫病條辨》。
耆婆湯
【處 方】 麻油200g,牛酥500g,蔥白20g,胡麻仁50g,豉汁100g,蜜200g,酒400g。
【制 法】 先將麻油置于鍋中燒開,再下蔥白煎煮,煎煮至其顏色變黃,下牛酥、蜜、豉汁、胡麻仁等繼續煎煮至沸騰,最后下酒,不斷煎煮,直至膏成,收貯在干燥容器中保存。
【功 效】 填髓補虛,養陰祛風。
【適應證】 用于傷風導致的各種虛損。
【用 法】 取1~2湯匙,口服,每日1次;或者用酒送服,效果也很好。
【說 明】 若感覺發冷者,可酌加生姜汁500g,加入干姜末亦可。
【來 源】 《外臺秘要方》。
滋陰健脾化濕膏
【處 方】 西洋參、酸棗仁、當歸、生杭芍、肉蓯蓉、續斷、浙貝母、鹽黃柏、知母、山藥各150g,茯苓300g,玉竹、制杜仲各250g,生地黃400g,狗脊200g,甘草100g。
【制 法】 將上述藥材都切碎,用水浸泡再煎煮,后用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加入蜂蜜,攪拌收膏即成。
【功 效】 清燥益陰,平肝醒脾。
【適應證】 肝郁熱滯,心虛肺燥,脾弱濕聚之證。癥見手足浮腫,心急發熱,煩熱煩躁,自汗不能躺臥,坐睡朦朧,咳痰稠黏,心悸氣怯,舌瘡糜爛,食少飲多,身體瘦弱,左寸關弦數,右寸關滑數,尺弱。
【用 法】 每次服3g,白開水沖服。
【來 源】 《清宮配方集成》。
三才膏
【處 方】 天冬(去心)、地黃、人參各500g。
【制 法】 將上藥加水煎成膏。
【功 效】 養陰退蒸,益氣健脾。
【適應證】 骨蒸萎黃。
【用 法】 取膏適量,白開水調服。
【來 源】 《馮氏錦囊秘錄》。
百補膏
【處 方】 玉竹、枸杞子、龍眼肉、核桃肉、女貞子各500g。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浸后慢火煎煮,紗布濾取藥汁,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汁混勻,慢火濃縮,下入白蜜500g收膏。
【功 效】 滋陰補腎,益氣養心。
【適應證】 主治心血、腎水不足及諸虛。
【用 法】 開水調服15g,早晚各1次。
【來 源】 《惠直堂經驗方》。
酥蜜煎
【處 方】 酥1000ml,白蜜3000ml,芒硝100g。
【制 法】 上3味藥合煎,攪拌均勻,煎至如膏狀即成。
【功 效】 滋陰生津,清熱瀉火,益氣力。
【適應證】 消渴所致的渴飲無度,心中煩熱。
【用 法】 欲渴即啜之,每日6~7次。
【禁 忌】 寒證不宜服。
【來 源】 《千金翼方》。
酥蜜膏
【處 方】 酥、蜜各1000ml。
【制 法】 上2味藥合煎,攪拌均勻,煎至如膏狀即成。
【功 效】 益氣滋陰,養陰生津。
【適應證】 消渴所致的口干喜飲、疲乏無力等癥。
【用 法】 每服2匙,每日3次。
【禁 忌】 寒證不宜服。
【來 源】 《千金翼方》。
骨填煎
【處 方】 茯苓、菟絲子、山茱萸、當歸、牛膝、制附子、五味子、巴戟天、麥冬、石膏各300g,石韋、人參、桂心、肉蓯蓉、遠志各400g,大豆卷300g,天冬、牛髓各500g,生地黃汁、天花粉汁各2000ml,白蜜1000g。
【制 法】 將前17味藥切碎,水煎后濾取汁,如此3遍,再將所濾汁液混合后濃縮,最后下入生地黃汁、天花粉汁、白蜜、牛髓,濃縮如膏狀。
【功 效】 補腎填精,滋陰生津。
【適應證】 面黑耳焦,飲一溲二,溲似淋濁,如膏如油,腰膝酸軟等癥。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實證不宜服。
【說 明】 原文未注明附子是否進行炮制,由于生附子含有較多的烏頭堿,毒性較強,可用制附子,其毒性相對較小,亦有補益腎陽的功效。
【來 源】 《備急千金要方》。
填骨煎方
【處 方】 茯苓、菟絲子、山茱萸、當歸、牛膝、巴戟天、麥冬、五味子、遠志、石斛各90g,大豆黃卷50g,石韋、人參、桂心、制附子各60g,天冬150g。
【制 法】 將上述藥物搗研為細末、過篩,備用。另取生地黃5000g、生瓜蔞5000g,舂研后絞榨取汁,于火上煎煮使之減半,分多次加入藥中,并下白蜜400g、牛髓250g一起同煎,小火慢煎,直至如糜粥。
【功 效】 補腎填精,養陰清熱。
【適應證】 低熱口渴。
【用 法】 每次取5g,口服,每日3次。也可用水沖服。
【禁 忌】 忌酢物、鯉魚、生蔥、豬肉、冷水。
【注 意】 方中制附子有毒。
【來 源】 《外臺秘要方》。
天池膏
【處 方】 天花粉、黃連、人參、知母(去殼)、白術(炒,去蘆)、藕汁、懷生地黃汁各250g,五味子150g,麥冬(去心)600g,人乳、牛乳、生姜汁各100g。
【制 法】 將前天花粉、黃連、人參、知母、白術、五味子、麥冬藥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再下入藕汁、懷生地黃汁、人乳、牛乳、生姜汁,攪拌均勻,慢火熬至稠膏狀。
【功 效】 清熱瀉火,養陰益氣。
【適應證】 上、中、下消三消之證。
【用 法】 將膏收入瓷罐內,用水浸3日,去火毒。每用2~3匙,咽之,或用白湯送下。
【禁 忌】 實證不宜。
【說 明】 古方中有人乳,現可以不用或用牛乳、羊乳代替。
【來 源】 《壽世保元》。
地仙膏
【處 方】 山藥(末)、杏仁(去皮尖)各500g,牛乳1000g。
【制 法】 將杏仁搗細,入牛乳、山藥,拌勻絞汁。用新甕瓶密封,重湯煮1日。
【功 效】 養陰潤燥,清肺生津。
【適應證】 治諸燥證。
【用 法】 每服1~2匙,空心溫酒或湯下。
【禁 忌】 實證不宜。
【來 源】 《古今醫統大全》。
滋陰抑火化濕膏
【處 方】 玄參、生地黃、茯苓各120g,山茱萸60g,澤瀉、山藥、牡丹皮、麥冬、天花粉、菊花、茵陳蒿、川芎各80g,滑石、石斛、竹茹各100g,烏梅40個。
【制 法】 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兌冰糖粉200g,加煉蜜為膏。
【功 效】 滋陰養肝,抑火化濕。
【適應證】 肝胃濕熱內蘊、陰液不實之證之頭暈口渴。
【用 法】 每次服20g,白開水沖服。
【來 源】 《清宮配方集成》。
烏梅荔枝湯
【處 方】 烏梅(先用熱水浸泡三五次,以去酸水,再取肉研爛)30枚,桂末20g,生姜300g,糖600g。
【制 法】 先將生姜取汁,納入余藥,共同煎熬濃縮,直至膏成,瓷器收盛。
【功 效】 生津止渴,養陰潤肺。
【適應證】 口渴。
【用 法】 每用1匙,水調服。
【來 源】 《普濟方》。
藕汁膏(出自《類證治裁》)
【處 方】 人乳、生地黃汁、藕汁、黃連、天花粉、姜汁各100g,白蜜600g。
【制 法】 先將黃連、天花粉研為細末,將人乳、生地黃汁、藕汁放入鍋中煮沸,然后用小火熬制成膏狀,再將前藥末下入鍋中,不斷攪拌,然后再放入姜汁、白蜜,攪拌均勻后用小火熬制成膏。
【功 效】 滋陰清熱,益胃生津。
【適應證】 消渴證心肺有熱而致的口干口渴。
【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湯匙,飯后服用,噙化。
【禁 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說 明】 古方中有人乳,現可以不用或用牛乳、羊乳代替。
【來 源】 《類證治裁》。
白藕汁膏
【處 方】 黃連末、生地黃汁、牛乳汁、白蓮藕汁各500g。
【制 法】 將生地黃汁、牛乳汁、白蓮藕汁混勻后慢火濃縮,再下入黃連末,攪拌,煎至如飴糖狀,即膏成。
【功 效】 清熱瀉火,滋陰生津。
【適應證】 消渴所致的口舌干燥,渴喜冷飲等癥。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來 源】 《丹溪治法心要》。
生地黃膏(出自《仁齋直指方論·卷六》)
【處 方】 石菖蒲75g,北前胡、赤茯苓各2g,蜜50ml,生地黃汁50ml
【制 法】 將上藥研為細末,入蜜、生地黃汁混勻,慢火濃縮為膏。每服半匙,紫蘇煎湯,食后調下。
【功 效】 滋陰清熱,開竅養心。
【適應證】 用于治熱氣乘心作痛。
【用 法】 每服1湯匙,飯后服用。
【來 源】 《仁齋直指方論·卷六》。此方亦載于《保命歌括》。
生地黃膏(出自《永類鈐方》)
【處 方】 石菖蒲、白蜜各150g,前胡、赤茯苓各30g,生地黃汁300g。
【制 法】 上述藥物放在一起搗爛為膏。
【功 效】 滋陰清熱,寧心止痛。
【適應證】 用于治熱氣乘心所致的心痛。
【用 法】 每日3次,每次1湯匙,紫蘇湯送服。
【禁 忌】 虛寒證慎服。
【來 源】 《永類鈐方》。
生地黃膏(出自《世醫得效方》)
【處 方】 生地黃250g,白蜜200g,人參50g,白茯苓100g。
【制 法】 生地黃、人參、白茯苓切為細末,先將生地黃末加入水200ml、白蜜200g煎煮,待藥液減少一半,下入人參末、白茯苓末,攪拌均勻即可。
【功 效】 滋陰生津,益氣健脾。
【適應證】 用于治消渴所致的口干口渴。
【用 法】 隨意服食。
【來 源】 《世醫得效方》。此方亦載于《壽世保元》《證治準繩》。
地黃膏(出自《古今醫統大全·卷四十六》)
【處 方】 鮮地黃(搗汁)5000g,當歸身500g,芍藥、甘杞子各250g,天冬300g,川芎、牡丹皮各100g,麥冬300g,蓮肉200g,知母150g,地骨皮150g,生曬參、甘草各50g。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鮮地黃汁,收膏即成。
【功 效】 滋陰降火,養血清肝。
【適應證】 用于治肝陽上亢所致頭昏目脹之癥。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寒證不宜。
【來 源】 《古今醫統大全·卷四十六》。
地黃膏(出自《壽世保元》)
【處 方】 生地黃(酒洗)500g,麥冬(去心)200g。
【制 法】 將上藥切碎,水浸后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貯存于瓷罐內,埋入土中,去其火毒。
【功 效】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適應證】 主治腎陰虧虛之證。
【用 法】 每次服2~3匙,空心白湯點服。
【禁 忌】 實證不宜。
【來 源】 《壽世保元》。
結陰便血生地黃膏
【處 方】 生地黃(汁)、小薊(汁)、砂糖(熬膏)、阿膠、側柏葉、地榆(研末)各50g。
【制 法】 上用4味汁熬成膏,放入側柏葉、地榆末,和勻。
【功 效】 養陰止血。
【適應證】 用于治腸燥便血。
【用 法】 空心米飲調下3匙許。
【禁 忌】 實證不宜。
【來 源】 《古今醫統大全》。
藕汁膏(出自《十便良方》)
【處 方】 藕汁150g,生地黃汁150g,生薄荷汁50g,蜜50g,生姜汁50g,當歸15g。
【制 法】 將前5味藥放入石器內慢火熬成稠膏。
【功 效】 涼血解肌,養陰清熱。
【適應證】 陰虛火旺、血熱不養肌之紫癜、汗斑。
【用 法】 每次服15g,濃煎當歸湯化下,不拘時候。
【禁 忌】 皮膚見紫暗斑,肌肉刺痛之血瘀證禁用。
【來 源】 《十便良方》,此方亦載于《楊氏家藏方》,在本方基礎上去除當歸。
養陰潤燥膏
【處 方】 火麻仁200g,杏仁50g,郁李仁100g,柏子仁80g,元明粉30g,枳實20g。
【制 法】 上藥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兌蜜800g收膏。
【功 效】 益氣育神,養陰潤燥。
【適應證】 心氣不足,陰分尚弱以致心悸氣短,時有咳嗽,身肢覺軟,脈左寸關弦軟,右寸關沉緩。
【用 法】 每次服1茶匙,白開水沖服。
【禁 忌】 孕婦慎用。
【來 源】 《清宮配方集成》。
射干膏
【處 方】 射干、升麻、梔子仁、玄參各110g,小豆卷110g,黃柏150g,赤蜜120ml,地黃汁120ml,大棗20枚。
【制 法】 上除赤蜜并地黃汁外,切碎,后以水煎透,去渣兌入赤蜜與地黃汁,慢火再熬成膏。
【功 效】 清心肺熱,養陰生津。
【適應證】 咽干口瘡牙癰,心肺熱盛。
【用 法】 每次以少許細細含化,咽津。
【來 源】 《普濟方》。
阿膠膏
【處 方】 阿膠、薤白、杏仁各150g,白羊腎3對,黃牛酥200g,羊腎脂200g,山藥100g。
【制 法】 阿膠搗碎,炒令黃,為細末;羊腎去筋膜,細切,與山藥共杵為末;薤白細切;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為黃;羊腎脂煮,去滓。7味藥相和,于瓷瓶內貯之,蒸半日,令藥成膏。
【功 效】 滋陰養肺,納氣平喘,潤腸通便。
【適應證】 用于肺氣喘,下焦虛傷。
【用 法】 每服不計時候以暖酒調下15g。
【禁 忌】 肺氣壅滯或痰熱壅肺之氣喘不宜。
【來 源】 《十便良方》。此方亦載于《普濟方》。
五味子膏
【處 方】 五味子500g,蜂蜜200g。
【制 法】 五味子水洗凈,浸半日,煮爛濾去滓,再熬似飴,兌蜂蜜收膏。
【功 效】 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
【適應證】 體虛之失眠、久咳、久瀉、自汗、遺精等癥。
【用 法】 空腹服用,每次1湯匙。
【禁 忌】 本方滋補,失眠以火旺或濕熱為主者,非本方所宜。
【來 源】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豬骨煎
【處 方】 豬脊骨1條,酒3000g,青蒿50g,烏梅10個,柴胡、秦艽各50g,白茯苓、當歸、人參、川芎、肉蓯蓉(酒浸)、巴戟天(去心,酒浸)、牛膝(酒浸)、小茴香(微炒)、補骨脂(炒)、五味子各50g,鱉甲(去裙,炙)、沉香各25g,鹿茸(酒浸,酥炙)、附子(炮,去皮臍)各100g,蜜250g。
【制 法】 將豬脊骨敲碎,同酒、青蒿、烏梅、柴胡、秦艽慢火同煎,待藥液減少一半,紗布濾去藥渣,下入蜜250g,熬如稀飴狀。再將余藥研為細末,下入前藥中,攪拌均勻即可。
【功 效】 滋陰補陽,益氣除熱。
【適應證】 治男子、婦人發熱等。若虛勞發熱,熱從脊骨上起,此藥有神效,更宜細審病狀服之。
【用 法】 每服2匙,不拘時米湯飲下。
【來 源】 《奇效良方》。
黃連膏(出自《證治準繩·類方·第五冊》)
【處 方】 黃連、牛乳、藕汁、生地黃汁各500g。
【制 法】 先將三汁放入不銹鋼鍋中煎煮濃縮,然后將黃連打成粉狀均勻散入鍋中,繼續煎煮濃縮成膏狀即可。
【功 效】 滋陰清熱。
【適應證】 用于陰虛火旺所致的消渴。
【用 法】 取膏藥用白開水化開吞服,每日10次。
【禁 忌】 脾虛便溏者慎服。
【來 源】 《證治準繩·類方·第五冊》
黃連膏(出自《奇效良方·卷三十三》)
【處 方】 黃連(碾為末)100g,牛乳汁200g。
【制 法】 將上藥混勻,慢火熬為膏。
【功 效】 清熱瀉火,滋陰生津。
【適應證】 用于口干口渴,喜冷飲。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不宜過多服用。
【來 源】 《奇效良方·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