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秋
秋有詩情、有畫意、有詞曲的境界,是四季中最宜人的天氣。這季節予人以最大的清福,像一個高人,一個淡妝的美人,明凈得沒有俗氣。
我喜歡畫秋景,做描寫秋容的文字。我那篇《岱島秋痕》(見《隨宜集》)游記,有人說寫得好,如果沒有秋的話,也就沒有那份情趣了。
秋是個旅游的季節,古人稱為爽秋;眼稱為秋波,《西廂記》上的“最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太銷魂了。每當蕭疏景物,薄云晴空,高潔的秋花、偶然傳來的秋蟲聲,清茗在手,平靜、閑適,引我“遐思”,我每次在秋游中就有這種感覺,避開豪華的塵世,得到暫時的解脫。
在秋天,看山也好,觀水也好,庭園小坐也好,無處不宜人。庸俗拉練式的旅游,太辛苦,得不到一分秋意。靜觀、細賞,是秋游的特色。留點余興,要自己領會、自己看,那才有滋味了。
旅游,多少要有幾分文化修養。就以今天的導游來說,也正是趕鴨子:“命令”游者看景,仿佛填鴨子一樣,食而不知其味。游者也不必自低身份,去甘受其“樂”。旅游的游伴,是良師、是益友。在旅游中可以提高個人的修養,增長很多知識。吃喝玩樂、燈紅酒綠,并不是旅游中的必列項目。尤其在秋游中,是淡中尋趣,更無此必要了。品山、品水、品葉、品花,細察人情,又有秋果可嘗、清茗可飲,比冷庫中的水果、無味的飲料要好得多啦。我記得小坐富春江依綠園的來音亭,友人要我撰一聯,我寫道“觀山觀水觀花影,聽雨聽風聽谷音”,描繪了這亭晦明風雨的景色,后來居然就掛了上去,這也可算導游吧!
游有小游、漫游、閑游,要如看畫、題詩、聽曲一樣,樂在其中,同游者必求同道,有共同語言才是。否則“閑步閑行閑看水,自歌自舞自開懷”倒也不錯。
我很羨慕過去的詩人、畫家、學者,他們能游、懂得游,在游中創作了這許多的作品。我是自愧不如了,但我仍很愛秋游,以秋游做我的為人為學的范本。
1991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