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震動
- 紅樓:從強娶賈迎春開始
- 陳文華
- 2297字
- 2025-05-19 10:30:00
會試的同考官多達20位,不過在翰林學士和禮部侍郎出任該職后,便以此二人為首。
其他人初步審閱后,匯總到二人手中,定下推薦給主考官的答卷。
當然,一般情況下,這二人也不會隨意黜落各位同考官遞上來的卷子。
他們更多的作用,除了自己審閱一小部分答卷外,就是斷定其他人拿不定主意的卷子。
今天已是第二場開始的第二天,就遇上了這么一封答卷,報到了翰林學士周墉案前。
“學士,此人八股文十分精妙,有奪會元之資,但是......”
但是什么沒說全乎,只是這位為難的中年官員,將該學子的策論題,亮在周墉的面前。
“遼東之賊,實乃國朝生死大敵,其狼子野心,意欲南下滅我中華,易服剃發,壞我民族大節,不可不察也。”
第一句話,就讓周墉怔住了。
對于金人和金朝的定性,不論是前朝,還是本朝,都只是當做一種邊患。
既是邊患,便只想著趕走了事。
從未有人以“國敵”定義金人,而且說的這樣嚴重。
“他們不思休養生息,孕育百姓,竟真的想著南下后,徹底覆滅我漢家衣冠?”
周墉作為翰林學士,不論是對于金人的最新動態,還是前朝的幾次爭斗,都心中有數,這不免在心中有過這種懷疑。
但是朝野風向,其實跟前朝并無多少差別,對于金人的大戰略,更多的還是以“拒止”為主。
何為“拒止”?
便是將金人擋在遼東,不讓他們侵犯朝廷即可。
這種政策,也是不得不為。
因為從前朝到現在,幾十年過去,以漢人王朝的武力,根本打不過對方。
本朝幾次反撲,損兵折將不說,更是被奪了許多土地。
到了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敢提出主動出擊的主張了。
這還罷了。
這些年來,金人突然不再南下,開始休養生息,也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朝臣們的雙眼,很多人以為對方,似乎不打算再南下寇邊,侵略本朝了。
但這是錯的。
周墉作為翰林學士,知道金人近年來蠢蠢欲動,已經在邊境打了好幾次了,朝廷損兵折將不在少數。
不過皇帝封鎖消息,只在上層流傳,中下層的人,根本不知道多少。
“而這正是陛下銳意改革的真正原因所在。”
皇帝一定是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這才不顧文臣的反對,在本屆科舉中,加入了策問題。
準備選拔出有真才實學之人,實授高官,以抗金人。
“至于實授何等官職,就看陛下的心意了。”
周墉知道,這些重用之人,不會很多,但一定是未來幾十年,朝廷的中流砥柱。
“甚至是預備宰輔之人。”
對于這等恩遇,周墉自然不能免俗,暗中也在為自己的兒子周庭謀劃。
“會試前,已多有提點,現在也只能看,他答的如何了。”
人數不會多,也就意味著,必須是前幾名,才有希望進入皇帝的視線。
這更顯出這次會試名次的重要。
“但他答的再好,也不如這一位了。”
周墉一邊看答卷,一邊胡思亂想。
突然,他站了起來。
“此卷或有會元之資,我當薦于次輔面前。”
拿了謄錄的卷宗,轉身直奔正廳。
同一房的同考官們,都震動了。
“出了會元卷?”
“孫兄,究竟是何等答卷?”
姓孫的官員苦澀一笑。
他很想告訴他們,那份答卷觀點激進,不,是十分激進,甚至到了危言聳聽的地步。
但是看著周墉步履匆匆的去了,這話他又哪里敢說:“若真得了會元,以后還有我的好?”
突然,他神色一怔,若有所悟。
不提他悟了什么,對門的禮部侍郎李正甫聽聞消息,心急火燎的拿著自己屬意的答卷,緊跟周墉身后,直奔正廳。
“可不能讓他搶了先,若是會元是他舉薦的,這次的會試功勞,豈非被他超出一頭?”
這些雖然是小事,只要參與了這次改革后的會試,就算是一件大功。
但現在可是爭奪入閣機會的關鍵所在,他最大的對手,就是這位翰林學士。
會元的舉薦雖是小事,但李正甫也不愿落后一頭,以免因為這等小事,被周墉壓上一頭,直接影響了入閣的大事。
他的腳步不慢,幾乎是前后腳到了次輔盧太初的面前。
“次輔,我這也有一份會元之資的答卷,特來奉上。”
盧太初皺著眉頭,緊盯手里的答卷,下意識對著聲音的方向,揮了揮手。
李正甫暗叫壞了,顯然周墉推薦的這份答卷言之有物,讓次輔都入神了。
但他不敢放肆,垂手站在一邊,安穩后,偷偷去看對面的周墉。
一旁的周墉,看著李正甫暗暗打量他的眼神,暗暗搖頭:“國事如此艱難,大臣們卻只沉迷在勾心斗角之中,如何明了真正的朝廷大事?”
想到這里,自己首先自責了起來:“我也是個俗人,倒也不必說他人了。”
卻是想到這些年,只圖官位晉升,對于真正的朝廷大事,也并沒有多么上心:“便說這對金人金朝的判斷,竟然不如這位提出百年大計的舉子,慚愧,慚愧啊”
他已經看完了答卷,幾乎將對方的對策一一熟悉在心,此刻想來,竟然十分贊同對方的判斷,提不出一絲的質疑。
但這是他。
次輔盧太初顯然不這么認為:“此策真叫人振聾發聵,但是否太過悲觀了?”
答卷中,對于金人的強大,做了詳細的論述。
根據這位舉子的說法,現在的金人,如果論騎射功夫,可謂舉世無敵,若是南下,恐無一人能擋。
這一點,盧太初只是覺得夸大了許多,當然,他心里未嘗沒有這樣的擔憂:
“近年幾次交手,我朝竟無一勝,難道他說的是真的?若對方全力南下,亡國滅朝,就在今日了?”
這一點他認為有夸大之嫌。
后面對于金人金人徹底覆滅本朝的判斷,更是石破天驚。
“金人真有這樣的野心?”
他不信,但是看著答卷中,言之鑿鑿對于金人的分析,又讓他不得不信。
其中一句話,更是讓他看的眉頭大皺,心里大寒。
“金人立下國號,意欲與我朝并立。”
“又仿照我朝,立下內閣等制度,內部治理,更是多借重投降的漢賊,如今幾十年過去,已跟我朝殊無二致。”
“這樣的金人,這樣的金朝,難道真的只想固守一隅,與我朝相安無事?”
這自然不可能,近年來金人已經幾次試探,朝廷不知損失多少兵將。
別人不知道,作為內閣次輔的他,還能不清楚?
但這些話還罷了。
更重要的是,后面的斷言,讓盧太初也是心頭一跳。
“剃發易服,奴役我族,以供百萬虜賊。”
“屠城滅地,血染中華,覆滅漢家衣冠。”
盧太初看著這兩句話,久久沒有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