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三角的重聚帶來的暖意尚未完全散去,楚河的心神已再次沉入對“靈境”平臺異常現象的探究之中。書房內,光線被調節到柔和的暖白色,巨大的柔性屏上,代碼流與數據結構圖交錯閃爍。
他首先嘗試從純粹的技術角度入手。利用在美國期間掌握的前沿知識和工具,楚河開始對“靈境”的體驗Demo進行深度剖析。然而,正如李修明所言,幻海科技在數據保護上做得滴水不漏。多層嵌套的加密算法、虛擬機隔離、以及動態混淆的代碼邏輯,構成了一道道堅固的技術壁壘。
連續數小時的分析,楚河也只能大致勾勒出其渲染引擎和數據交互的基本框架,確認了其對算力資源的高度依賴,以及一些非標準的數據傳輸協議。但對于那些如同“幽靈”般存在的異常“雜質”,常規的技術手段似乎完全無法捕捉和定位,它們仿佛存在于代碼邏輯之外的維度。
“看來,單純的技術路徑,此路不通。”楚河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屏幕上復雜的字符在他眼中漸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靈視”狀態下,那片數據海洋深處潛藏的、難以名狀的冰冷波動。
要理解它,捕捉它,甚至對抗它,就必須強化他自身最獨特的能力——靈視。
爺爺傳授的玄學體系博大精深,涉及吐納、存思、觀想、符箓等諸多法門,其核心在于錘煉精神,提升對天地間精微“炁”的感知與駕馭能力。“靈視”便是其中最基礎也最關鍵的一種應用,如同修行者的眼睛,能洞察常人不可見的層面。
只是,自爺爺入山修行后,楚河雖未曾荒廢基礎,但更多精力投入現代科學的學習,加之身處西方科技文明環境,玄學修煉的進度相對緩慢。如今重回故土,又恰逢時代節點,重新拾起并精進這門傳承,顯得尤為迫切。
濱江壹號的住所足夠寬敞,楚河很快在遠離電子設備干擾最嚴重區域的一個次臥,布置出了一個簡易的靜修空間。沒有蒲團香爐,只是一張舒適的地毯,保證了絕對的安靜與私密。
他盤膝坐下,調整呼吸,嘗試進入爺爺所教的“虛靜”狀態。
這并非易事。
2043年的都市生活,無處不在的信息流、環境中的各種電磁波、甚至空氣中彌漫的微型智能塵埃(用于環境監測與信息傳遞),都在無形中干擾著精神的凝聚。剛一閉眼,腦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各種雜念——股市的波動、AI的最新進展、方致遠提到的商業機會、甚至是對遠方親人的掛念。
他耐心地引導著意念,按照特定的呼吸節奏,放空思緒,將感官逐漸向內收斂,試圖捕捉體內那微弱的氣息流轉,以及與外界環境的能量交換。
這是一個水磨工夫,急不得。楚河深知這一點。
時間在靜坐中緩緩流逝。從最初的心猿意馬,到逐漸能夠排除大部分雜念,將注意力集中于呼吸與感知上,他花費了兩天的時間,才勉強找回了一些年少時修煉的感覺。
“靈視”的運用,也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和穩定。他嘗試在入靜狀態下,有意識地激發“靈視”,觀察周圍環境的“氣”場。最初,視野中只是模糊的光影和雜亂的色塊,難以分辨。但隨著練習的深入,他開始能更清晰地感知到不同物體、不同生命體散發出的能量輪廓和色彩,盡管依然不夠穩定,控制力也顯生澀。
他知道,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想要達到足以解析“數據幽靈”的程度,還需要持續不斷的錘煉。
在沉潛修煉的同時,楚河并未完全隔絕外界信息。他設置了AI助手,以低優先級模式,持續收集整理關于“幻海科技”及其創始人、融資背景、技術專利、以及任何與“靈境”平臺相關的公開信息和非公開(但合法的)行業報告。
這天傍晚,結束了兩個小時的靜坐修煉,楚河感覺精神略有恢復,但深層次的疲憊感依然存在。“靈視”的運用,對精神力的消耗遠超常人的想象。
他拿起個人終端,查看AI助手整理的信息摘要。大部分都是公開的商業宣傳和技術白皮書,內容浮于表面。幻海科技的創始人是一位名叫“林鏡玄”的年輕技術天才,履歷光鮮,名校畢業,在虛擬現實和腦科學領域都有建樹,但關于他的早期經歷和資金來源,卻顯得有些模糊不清。
正當他準備關閉信息流時,一條被AI標記為“低相關度提及”的新聞片段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則半年前關于東海市某老城區改造項目引發爭議的報道,其中提到了該區域在拆遷過程中,曾挖出過一些年代久遠的碑刻和祭祀器物,專家初步鑒定可能與古代某種失傳的民間信仰有關。而令人在意的是,報道的末尾處,不起眼地提了一句,幻海科技的早期實驗室,就曾設立在該區域附近的一棟舊工業樓內,后來隨著公司規模擴大才搬遷至現在的高科技園區。
古代祭祀遺址?失傳的民間信仰?幻海科技的早期實驗室?
這幾個看似毫不相關的要素,在楚河的腦海中觸碰了一下,激起了一絲微弱卻明確的直覺。
“靈境”平臺中那些非物質的“數據幽靈”,會不會與這些“老東西”……有什么關聯?
這個猜想有些荒誕,卻像一顆種子,在他心中悄然埋下。
他調出東海市的詳細地圖,將幻海科技早期實驗室的位置、新聞中提到的老城區改造范圍、以及他回國那晚乘坐自動駕駛汽車時感知到異常的路段,都一一標記出來。
點、線、面,在虛擬地圖上交織。楚河看著屏幕,眼神深邃。
提升自身能力,實地的探查,要結合,他需要更多的線索和探索,來驗證自己的直覺。
就在這時,終端再次響起提示音。是方致遠發來的消息,詢問他下周是否有空,一起去見一個做腦機接口方向的天使投資人,對方似乎對楚河的背景很感興趣。
楚河思索片刻,回復道:“下周可以,具體時間你定。正好我也想了解一下國內BCI的現狀。”
腦機接口(BCI),這同樣是他高度關注的技術領域。或許,了解這項技術,也能為他理解甚至對抗“靈境”的異常,提供新的思路。
科技與玄學,探索的道路,似乎正從不同的方向,指向同一個未知的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