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桌上這么多書?他看得完嗎?”
梁曉萍下意識問道。
崔佳楠解釋,“蘇亦是研究生,而且,不是一般的研究生,他現在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寫論文,所以,需要翻閱大量的資料。我聽他們說,整個閱覽室就是他的資料庫。甚至,經常去圖書館書庫看書,一待就是一天。”
“直接去書庫看書?”
“嗯,他們是研究生,有這個權利,我們北大對于研究生還是很優待的。”
了解情況之后,汪忠勉就開始拿著相機尋找角度。
騰挪好一會,才找到一個比較好的角度,終于從正面上捕捉到蘇亦低頭沉思的模樣。
咔嚓!
快門的聲響。
還是驚動了蘇亦。
他一抬頭,就見到一個老頭扎著馬步,站在前面拿著相機,正懟著他呢。
還沒等他說話,就見到朝著揮手的崔佳楠,以及站在她旁邊的楊長明,還有另外一個陌生的姑娘。
“啥情況?哥們兒,被偷拍了?”
隨即,他就意識到不對。
這年頭,相機可是稀罕物,沒事干誰會偷拍他,更不要說,還有崔佳楠以及楊長明,估計又有采訪任務了吧。
然后,等著崔佳楠上前,介紹著汪忠勉以及梁曉萍的來歷,蘇亦還是有些意外。
中青報也來人了?
看來自己的名聲還真的出圈了!
既然采訪,就沒有辦法在閱覽室。
然而,現在是白天,二樓教研室,有老師辦公,不合適。
這個時候,崔佳楠道,“要不,去我們??浾哒景??!?
蘇亦有些遲疑,一來一去,還挺耽擱時間,書還沒看完,同樣他也擔心去記者站容易被圍觀。
汪忠勉人老成精,見蘇亦猶豫,立即提議道,“不用那么麻煩,其實到前面的草坪,咱們聊一聊就行?!?
這個提議不錯。
于是,一行五人就移步到文史樓前面的草坪,眾人席地而坐,開始閑聊。
通過北大校刊的采訪稿以及路上跟崔佳楠、楊長明的聊天,蘇亦的情況,汪忠勉也了解得七七八八。
然而,他們中青報的報道,需要更加深入,不能流于表面。
因此,他打算進行深入發掘。
“你才15歲,就靠自學成功考取北大研究生,你覺得自己是天才嗎?”
一來就這么直接嗎?
蘇亦錯愕,但還是回答道,“不算吧,我也挺努力的。我啟蒙背誦《千字文》的時候,奶奶就要求非常嚴格。”
“嚴格到什么程度?”
“就是古代私塾那一套啊,不會背,奶奶就用戒尺打手掌心。因此,小的時候,《千字文》《龍文鞭影》必須會背熟。再大些,就要背《孝經》《詩經》《論語》《孟子》等等。四五年級的時候就已經要讀《禮記》《左傳》了。甚至要讀《資治通鑒》以及朱子《小學》,還要用紅筆點讀。所以,我童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背書中度過的,很羨慕可以隨意玩耍的同齡人。”
眾人恍然!
汪忠勉說,“看來,天才的背后,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啊。”
蘇亦笑,“哪有什么天才,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我就是僥幸而已?!?
崔佳楠跟楊長明對視一眼,有些尷尬。
他們上一次采訪的時候,顯然忽略了這個部分了。
實際上,也不是他們忽略,而是蘇亦特意多說一些。他也不想中青報真的把他打造成為一個少年天才,所以愛迪生古早的毒雞湯都被他搬出來了。
汪忠勉對于他的話很是認同,連忙點頭,還說要把他這話給記下來。蘇亦連忙說,“這不是我說的,是美國愛迪生的名言。”
然后,汪忠勉又順著愛迪生的話題,詢問他的外語水平,“聽說,你寫論文的時候,引用了大量的外文文獻,你的外語水平這么高,是怎么學習的?”
于是,蘇亦又把之前在文物出版社應付安之敏他們那一套,重說了一遍。
“啟蒙是受到我奶奶的影響,真正能閱讀文獻,還是受到我們中學英語老師的教導。他是廣外的教授?!?
然后,又詳細了說了他奶奶受到楊絳先生的影響,想要當翻譯家,自學英文的故事。
以及從廣外下放到新會一中的老教授,看到他天資不錯,打算收他為弟子的故事。
說到這里,蘇亦笑道,“我老師也希望我能夠跟他回廣外讀研究生的。不過我的志向不在此,不然,就留在廣外了。”
崔佳楠道,“還好小師兄你讀了考古,不然,我們都沒機會認識你了!”
“嗯,都是緣分!”
因此,聊完蘇亦的基本情況。
他就問道,“據我所知,你的導師宿柏先生是歷史考古的泰斗,你們這一屆的研究生,是被他以佛教考古的名義招收進來的。結果,你卻選擇研究稻作起源的問題,其中有什么緣由嗎?”
于是,蘇亦又跟他講了初中生物老師的故事。
研究稻作起源,是已故老師的使命,他現在無非就是繼承老師的遺志而已。
得知他已故的生物老師是華農的老教授,還是著名農學家丁穎教授的學生,汪忠勉幾人詫異不已。
這一次,輪到他感慨了。
“學術基因,代代傳?。 ?
既然涉及到專業部分,那么汪忠勉就決定深入下去。
前面都是蘇亦的經歷,后半部分的采訪,他希望涉及蘇亦的感悟。
“你現在突然從初中生成為研究生,這種身份上的巨大改變,你是如何適應的?”
“也是順其自然的過程吧,可能是因為我年紀小,北大的師長都很愛護我。同樣,大部分學生雖然喊我小師兄,但是他們都把我當成弟弟來看待,因此,在生活方面,我確實受到很大的照顧?!?
“那么學業方面呢?”
“學業方面,自由度比較高,師長們更多是引導的作用,并沒有強制性要求我研究什么方向。這也是為什么,我原本學習佛教考古的,卻寫稻作起源相關論文的原因。”
“那么你能不能跟我們科普一下,歷史考古跟史前考古有什么區別。同樣的,研究佛教考古跟研究稻作起源,有什么共同之處嗎?”
對此,蘇亦也做了相關科普。
這種話題,對于他來說,就是送分題了。
“最后,你能簡單告訴大家,考古學對于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義嗎?”
“哲學有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某種意義來說,我們考古學家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因為涉及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以及文明起源!”
頓時,大家都笑起來了。
然而,整個采訪過程。
卻都是汪忠勉在提問。
梁曉萍始終一言不發,始終在傻笑。
汪忠勉見狀,說,“小梁,機會難得,你也問蘇亦幾個問題嘛!”
被點到名,梁曉萍才從慌亂中回神,啊了一聲,還傻傻問,“我應該問什么?。俊?
眾人都笑起來了。
蘇亦也沒有想到中青報竟然讓這么一個憨的菜鳥記者跟隨采訪,但是,他對新人還是很寬容的,畢竟,他也體會到當學術混子的辛酸。
于是,他笑道,“沒事,想問啥就問啥。”
受到他笑容的感染,梁曉萍也從慌亂之中,回過神,最終有些怯懦地問道,“我比較好奇,你平時是怎么讀書的?我剛才看到你的書桌上有很多書。然后,崔同學說你不到一天就看完這些書了。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太不可思議了!”
蘇亦也沒有想到對方會問這么一個問題。
“每一個人的讀書習慣都不太一樣,不過對于我來說,一般分為泛讀跟精讀。對于我們研究者來說,需要閱讀大量的史料,講究博聞強記。
但是時間有限,史料又浩瀚如煙,那怎么辦?就要泛讀,對陌生的史料快速翻閱,這樣是為了以后重新查閱的時候,心中有數。重要的文獻才需要精讀。
我現階段就是泛讀,所以看得比較快,沒有什么稀奇的。
這是基本功,在時間有限又必須閱讀大量文獻的時候,逼出來的。
每一個文史哲專業的學生,都這樣!”
梁曉萍恍然!
隨即有些不確定地望向崔佳楠。
“真的嗎?”
“假的,小師兄是謙虛。他看的文獻,我們根本就看不懂。”
“你看不懂,正常,你又不是我們考古專業的。”
“但是,其他人也不是這樣看文獻的。”
說著,崔佳楠也笑起來了。
梁曉萍也笑。
但不管怎么說,蘇亦在她眼中,確實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少年天才!
因為蘇亦書桌上的書,她基本上都讀不懂,別說讀懂,就連蘇亦童年時期背誦的古文,她大部分聽都沒有聽說過。
這一刻,她覺得自己兩次高考落榜是應該的。
隨即心中又滿是羨慕,乃至崇拜。
甚至,心中忍不住幻想著,要是自己也有機會進入大學讀書,那該多好啊。
這一刻,她心中那已經放棄的念頭,又開始忍不住冒頭了。
自己今年,要不要再一次參加高考呢?
第三次,應該不會落榜了吧?
然而,這一刻,她打死也不會想到,坐在他面前的“少年天才”,實際上,也是一個曾經三戰北大落榜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