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環境考古(求追讀)
- 我在北大教考古
- 莫韃
- 3208字
- 2025-04-29 23:53:11
報告會結束,學生散場,部分領導也散場。
然而,對于蘇亦來說,事情到了這里還遠遠沒有結束。
提問環節,校外來賓沒有問題,不代表他們真的沒有,他們有部分人是在會后等著蘇亦呢。
因此,報告會結束,大家再次移步文史樓二樓——考古教研室!
人數太多,把不大的辦公室,擠得滿滿當當。
作為合作方的植物所副所長,吳佂鎰第一個對蘇亦發出邀請。
“既然蘇亦同學跟我們孫研究員已經有了這么良好的合作關系了,那么未來咱們就再接再厲,再創輝煌,爭取在植物與考古結合這個領域上做出更多的成果!”
吳所長還是很謹慎,并沒有稱呼“植物考古”,但誰都看得出來,他對這個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
蘇亦假裝聽不懂,求助似的望向蘇秉崎跟宿柏兩位先生。
蘇秉崎笑道,“感謝吳所長,對于我們考古教研室的信任,未來咱們兩個單位必定會加強這個方面的合作。到時候,還希望你們能夠多多提攜蘇亦這個臭小子。”
吳佂鎰道,“經過蘇亦同學的探索,我才知道植物學技術在考古領域,也是大有可為的嘛,確實拓寬了我們的認知視野,給不同學科的合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說著,他又望向宿柏,“名師出高徒啊!”
宿柏謙虛,“哪里,哪里!”
兩位師長在跟吳佂鎰談合作。
蘇亦也沒有閑著,他也在跟孫香君聊天。
這時,孫香君說,“吳所長,對于你的稻作起源‘華南說’是非常支持的。”
見到蘇亦疑惑,她補充道,“1964年,在京城召開的亞洲科學討論會上,吳所長就曾提出‘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觀點及‘在北緯 20°~40°間的中國南部、西南部和印度支那地區是東亞植物區系的搖籃,也是北美洲和歐洲等北溫帶植物區系的發源地’的論斷。因此,他認為,你的稻作起源‘華南說’跟他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非常贊同你在這個方面繼續探索。”
蘇亦恍然。
原來還有這樣的淵源。
不過對于吳佂鎰《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這一篇文章,他也不陌生,他寫論文之前,就曾經閱讀過。
可以說,對方提出“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觀點及相關論斷,對研究中國植物區系起源與演化以及古代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為環境考古學從植物學角度探討古環境提供了理論基礎。
只是沒有想到對方竟然認同稻作起源“華南說”這個觀點。
孫香君笑道,“有了吳所長的支持,你想要推廣植物考古的概念,應該會事半功倍了。”
現場的來賓之中,也就是孫香君對于他的野心最為清楚,知道他一直想要推廣“植物考古”的概念,現在有吳所長的支持,也算是讓他得償所愿。
蘇亦也不否認,而是笑道,“這一切都歸功于,孫老師您的幫助,要沒有您的幫助,我連論文都發表不了呢!”
“小滑頭!”
孫香君笑罵道,她才不相信蘇亦的鬼話。
以她對這小子的了解,就算沒有她幫忙,對方也肯定會去找地質所的周坤叔,畢竟國內能夠做孢粉分析的又不是只有她。
說著,她望向蘇亦,“正好有機會,我介紹周老師給你認識,人家也對你仰慕已久了!”
對此,蘇亦也不拒絕,對方是國內第一個把孢粉分析運用到考古學的學者,前世,更是中國環境考古的奠基人,這樣一位學術大牛,他正愁著沒有機會認識對方呢。
現在周坤叔都被邀請過來聽他的報告,會后,還沒有選擇離去,就說明對方也想跟他交流。
要不是,他正在跟植物所這邊聊天,人家說不定就要過來攀談了。
現在有孫香君充當中間人,再合適不過。
“周老師,人我給你帶過來了。”
“太感謝孫老師了。”
孫香君跟周坤叔兩人是同行,又是中科院系統的,彼此關系很熟絡,說話也沒有太多客氣。
蘇亦跟周坤叔不熟悉,但是仗著年紀小,也沒有太見外,順著孫香君的話,就說道,“周老師您好,久仰大名,今日終于見到您了。”
“蘇亦同學,太客氣了,剛才一直想跟你單獨聊一聊,但始終沒有找到機會,只能拜托孫老師當中間人。”
說著,又給蘇亦介紹他身邊的葉永應跟嚴復華兩位同事。
他們都是地質所第四紀孢粉分析實驗室的同僚,因此,都對蘇亦這次仙人洞遺址的發掘成果充滿興趣。
希望能夠跟他這個作者有交談的機會。
蘇亦抱歉道,“今天人太多了,有些兼顧不過來,希望周老師不要見怪。”
“理解,理解。”
周坤叔說著,感慨起來,“真的是百聞不如一見啊,之前看到你的文章,我跟我的同事都以為你是北大考古專業新來的老師,還納悶考古圈內怎么會突然多出來一位叫蘇亦的老師了呢,沒有想到竟然是在讀的研究生,更沒有想到你今年才16歲,俞偉朝老師說的沒有錯,確實少年天才啊。”
聽到這話,孫香君噗嗤一笑,“不僅僅是你,之前贛博的陳文驊先生,也鬧過這樣的烏龍。之前書信往來,一直跟他平輩論交,兄弟相稱,后來見面之后,才發現他是一個16歲的少年。”
孫香君一邊說一邊笑,主要是那個畫面太可樂了。
周坤叔被說得有些尷尬了。
孫香君笑道,“后來,贛博的陳文驊先生真的就跟他成為忘年交,現在都以兄弟相稱了。所以,周老師,你不要在意這些,說不定以后你們也會成為忘年交。”
周坤叔聽罷,望向旁邊的同事葉永應,兩人面面相覷。
“陳文驊先生,是一個妙人啊!”這個時候,周坤叔感慨,“要跟蘇亦同學成為忘年交,是我幸運。”
“周老師,您太客氣了。”
雙方寒暄過后,就開始聊正事。
周坤叔單刀直入,“我們地質所也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跟蘇亦同學合作,不過據我所知孢粉分析鑒定萬年前的稻作遺存,存在先天性的局限性。不知道對于這個問題,蘇亦同學是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蘇亦說,“這個問題,實際上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相比較碳十四測年技術,孢粉分析確實存在缺陷。因此,我才更加推崇浮選法。不過關于咱們未來的合作,肯定是有機會的。孢粉分析不管是在稻作起源或者古環境方面的研究,都有巨大的前景。”
這個時候,孫香君突然笑道,“你們考古學跟我們植物學的合作,你把它命名為‘植物考古’,那么未來你跟地質所的合作,怎么命名啊?地質考古?”
噗嗤!
這一次,輪到蘇亦繃不住了。
笑過后,他說,“我們考古學從誕生之初,就跟地質學密不可分,正是因為跟地質學的融合,才有考古地層學的概念。雖然地質考古這個說法,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換另一種說法,比如環境考古,幾位老師覺得如何?”
他這話一出來,周坤叔幾人眼前一亮。
之前在大飯廳,聽到蘇亦提出“植物考古”的概念,讓他們幾人羨慕不已。
他們的專業是研究第四紀地質、第四紀孢粉分析,在考古學的運用,無疑就是一種嘗試。
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建立一個考古學分支學科的想法。
然而,蘇亦的這個提議,確實給他們提供無限的遐想。
因此,對于蘇亦關于“環境考古”這個提法,周坤叔三人都給出非常高的評價。
“太貼切了!”
“太形象了!”
“太生動了!”
三人都給出非常熱烈的情緒反饋。
隨即,周坤叔有些憂慮,“目前以我們的研究成果,還不足以支撐這么一個領域的創建吧。”
孫香君跟蘇亦混熟,思想比他們開明多了。
“輿論陣地在這里,你不占領,別人就占領。同樣的,現在考古學跟自然科學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我們需要通過考古遺存來研究古環境,環境考古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
就算沒有蘇亦提出來的‘環境考古’這個概念,未來也會有其他的概念,相反,我覺得相比較‘地質考古’,環境考古更加契合我們現在正在做的研究,至于未來它能否成為一個學科,就看我們幾個的努力了。”
說著,見到周坤叔幾個還在猶豫,她故意說道,“這小子,才16歲,都敢提出來這么一個概念,周老師你們就沒有魄力把它推廣出去嗎?”
說到這里,她狡黠道,“要是周老師你們地質所不愿意接過這面旗幟,那么我們植物所就代勞了啊!”
好家伙,她這話,還真把周坤叔幾個人給刺激不輕了。
同樣是搞孢粉學研究的,結果人家后來居上,不僅鑒定出萬年前的稻作遺存,給中國作為水稻起源之地提供強有力的證據,現在又打算給蘇亦推廣“植物考古”的概念。
要是連“環境考古”還被植物所給搶過去。
那么他們就真的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要知道大家都是搞孢粉分析的,都通過考古遺存重建史前環境,要真的搞環境考古,對頭同樣也師出有名。
一想到這,周坤叔一點遲疑都沒有了。
連忙保證道,“能夠有機會跟蘇亦同學在‘環境考古’這個領域的研究上做深入探索,是我們的榮幸!”
蘇亦回道,“這也是我的榮幸,未來與諸君共勉!”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
周坤叔三人一刻都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