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地區古城址研究
- (俄)扎比亞科·安德烈·帕夫洛維奇 (俄)扎伊采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 (俄)麥德維杰夫·維塔利·葉戈羅維奇
- 2531字
- 2025-04-28 17:16:40
第二章 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古城的研究史
А.П.扎比亞科
關于阿穆爾河流域防御性聚落最早的歷史記錄出現在17世紀中葉俄羅斯最早的土地開拓者的報告中。這些文獻記載了當地居民的一些聚落、防御建筑(城墻、壕溝、墻體)和房址的建造。這些證據的獨特價值在于提及了這些設防聚落的族屬為達斡爾人和久切爾人的“公爵”,同時提供了這些城址的民族學特征。
19世紀中葉,阿穆爾河左岸古城成為來自俄羅斯一方的知識分子和學者投以學術關注的對象。1854年,從石勒喀河到阿穆爾河口的俄羅斯船只,沿著阿穆爾河組織了首次航行。這些船只運送著為了防御英國人進攻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糧食和武器。航行的參與者們到達阿爾巴津堡遺址時,考察了遺跡,離開后考察了防御要塞遺址,收集到了第一批古代遺物——箭鏃、石核、彈頭。1855年,著名學者Р.А.馬克繪制了阿爾巴津古城的平面圖并對其作了著錄,還研究和記述了位于其附近的滿人防御軍事營地遺址,其年代為17世紀80年代。19世紀60年代,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И.А.洛帕京在其田野調查中關注了古城遺址。他研究了阿穆爾河沿岸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上游的馬爾科沃、米哈伊洛夫卡、比比科沃村的古城。他也是最早提及新彼得羅夫卡古城和帽子山古城的學者之一。
在1891年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城市博物館建成后,考古學研究達到了新的水平。19世紀90年代阿穆爾河沿岸地區的考古學研究主要來自А.Я.古羅夫。1902年夏季,他與Г.Ф.別洛索夫在帽子山古城進行了考古發掘。他們發現了骨質和鐵質的箭鏃、收底的泥質陶罐等遺物。А.Я.古羅夫稍晚又發現和著錄了大量考古遺址,其中就包括了古城。根據博物館的任務,他們繪制了第一幅考古地圖,其中標注了古城和其他遺址。地圖中標注了切斯諾科沃村附近的帽子山古城、庫布里亞諾夫卡古城、加里寧斯克古城、新彼得羅夫卡古城。20世紀初,В.Е.岡索維奇研究了阿穆爾河中游的一些古城(如帽子山古城)。
20世紀30—50年代,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研究了阿穆爾河上游和中游的考古遺址,發表了關于大量古城的信息。А.П.奧克拉德尼科夫主持的調查在1935年的考古學研究進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在阿穆爾河下游發現了一些村落和古城遺址。之后的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奧克拉德尼科夫的學生和繼任者在阿穆爾河下游的古城研究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中首先是В.Е.麥德維杰夫,也包括了Э.В.沙弗庫諾夫、О.В.季亞科娃、В.А.克拉明采夫、Е.И.杰列維揚科、А.П.杰列維揚科、Б.С.薩布諾夫、Н.Н.扎伊采夫、Д.П.鮑羅金、С.П.涅斯杰羅夫、Д.П.沃爾科夫、А.Л.史楚姆科娃等考古學家。
由于在阿穆爾河上游和中游左岸、阿穆爾河下游兩岸的考古學研究,業已發現和研究了大約150座古城。古城主體區域的年代和相互關系與考古學文化和地域族體有關。其中有超過14處最古老的古城遺址屬于早期鐵器時代的波爾采文化。其余古城屬于中世紀時期。
Б.С.薩布諾夫與Н.Н.扎伊采夫對阿穆爾河上游和中游古城進行了分類研究,包括以下四種古城形態:小型平原古城、大型平原古城、小型岬角(山地)古城、大型岬角(山地)古城。[1]
小型平原古城。這類古城面積不大,大致呈四方形,邊長20—60米不等。它們依靠城墻和壕溝防御,一般有1—4道圍垣和壕溝。古城有門道,穿過城墻和壕溝。古城一般有一門址。門址有直線、Г形,少見Z形,在其外部幾乎均建有較小的土筑城垣。這一類型古城具有略微外凸的角樓,伸向城外方向。角樓高于城墻。這類古城坐落于距離河岸不遠處的大河汊和小河汊附近。從主河床延伸的較大的水域河汊,被江心島所遮掩。為了修建古城,一般選址在干燥但不是最高處,盡管某一方向被潮濕低洼的沼澤或水域(湖泊)所防御。
“達斡爾類型”古城屬于小型平原城,得名于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的研究。該類型古城為正方形,面積400—1200平方米,被2—3道城垣和壕溝環護。目前城垣的高度不超過50—70厘米,墻基寬度為1.5—2米。壕溝寬度為1—2米,深度為0.5—1.5米。城角尚存高0.2—0.5米的塔樓基址。入口呈直線、Г形或Z形,寬度為1.5—2米。入口一般位于城址南部,少數位于東部。“達斡爾類型”古城均建有角樓,其中西北角樓大于其他三座。這些古城坐落在距離河岸200米內的較大水流附近的低矮鬃崗之上。盡管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提出了“達斡爾類型”的概念,但他認為這些古城并不是與作為民族的達斡爾族有關。他推斷,它們可能是中國富人的莊園。現在存在一種觀點,認為這些古城具有儀式的意義,在這些古城附近很少有墓葬。
大型平原古城。這類古城一般呈長方形或梯形。這種古城的防御建筑由一道規格巨大的城垣和壕溝所組成。大多數古城都建有塔樓。較大型的該類古城不僅建有塔樓,還有彼此間隔50—100米的馬面。大型平原古城的內城區可能建有將其與其他區域阻隔的隔墻。古城入口只是朝向城外方向。研究者們在該類古城地表發現了地上房址的遺跡,由此形成了街道。在一些古城中還發現了用礫石覆蓋的街面。
古城城門有1—4個不等。古城一般被城外土筑城垣所防護。這類古城坐落在河岸或江汊沿岸的鬃崗之上。古城某一方向被難以逾越的地形(沼澤、潮濕洼地)所阻隔。古城面積較大,能達到2.5—15公頃或20公頃。
小型岬角(山地)古城。該類古城坐落在山地地形(較小的山岡)之上,通常為伸向河流或湖泊河灘地的岬角。岬角通常較為高大和陡峻,被其防護的聚落,能夠抵御突然的進攻。古城內部區域被城垣和壕溝環護,古城地表一般很平坦,略微向河灘地方向傾斜。古城有一道城墻和壕溝。古城一般僅有一處門址,城門沒有防護。該類古城未建有塔樓建筑。古城地表布有古城居址的穴居坑。在古城外很少發現穴居坑遺跡。
大型岬角(山地)古城。大型岬角(山地)古城在基本結構特征上與小型岬角古城相似,但其規模較大。在古城修建中有時在城角修建有角樓和馬面。為了防御,在門址處也建有塔樓。此類古城一般有一座城門。
目前在阿穆爾河上游和中游已知有大約60座小型平原古城、14座大型平原古城、6座小型岬角(山地)古城、8座大型岬角(山地)古城。
[1] Б.С.薩布諾夫、Н.Н.扎伊采夫:《阿穆爾州的中世紀古城》,載《遠東及相鄰地區民族文化史的問題》,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1993年,第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