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引言(概述)

阿穆爾河中游自阿穆爾河與結雅河匯合口至烏蘇里江口,長975千米。結雅河自其源頭至注入阿穆爾河的河口處的長度為1242千米。

對分布在阿穆爾河中游左岸和結雅河流域的古城的首次記述,見于17世紀中葉至下半葉的俄羅斯文獻。最早的文獻史料為1646年的消息記錄,其中描述了在結雅河和阿穆爾河沿岸存在大量達斡爾人的設防城鎮(堡寨)。眾所周知,早期到達黑龍江流域的俄羅斯人沿結雅河順流而下,進入阿穆爾河。他們在結雅河沿岸最早遇到的堡寨之一是位于謝列姆賈河口的達斡爾公爵多西和科爾帕的堡寨。這座謂之莫爾迪奇(Moldykidich)的堡寨建有城墻,在城墻下方挖有通道——“暗道”,防御者們可以穿過通道轉移至城外。在大約50人的俄羅斯探險隊與達斡爾人發生武裝沖突期間,通過這些“暗道”,“大量達斡爾人出城迎擊”。在堡寨城墻外,騎兵“從野外”給予達斡爾防御者們以支持。由于采取了這些行動,達斡爾人“進行了一場偉大的戰斗”。武裝簡易的俄羅斯探險隊損失慘重,被迫撤退。后來,俄羅斯探險隊未能試圖沖進達斡爾人堡寨。顯然,對于一些人數不多、武裝程度不高的小分隊來說,這種堅固的聚落及其防御戰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17世紀俄羅斯人的記錄中包含了寶貴的信息,例如,描述了位于結雅河口的達斡爾公爵托爾加的設防聚落(詳見第三章第一節)。20世紀至21世紀初,В.И.博爾金、Д.П.鮑羅金、Д.П.沃爾科夫、Е.В.岡索維奇、А.Я.古羅夫、А.П.杰列維揚科、Е.И.杰列維揚科、Н.Н.扎伊采夫、А.Л.伊夫利耶夫、В.Е.麥德維杰夫、М.А.米羅諾夫、С.П.涅斯杰羅夫、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Б.С.薩布諾夫、А.П.奧克拉德尼科夫、О.Б.舍羅米辛、С.М.史祿國、А.Л.史楚姆科娃等學者在阿穆爾河中游左岸和結雅河流域地區的考古研究補充了關于這一地區古代城址的文獻資料。

在阿穆爾河中游左岸和結雅河流域,坐落著共計超過60處屬于不同考古學文化、族群和歷史時期的古城。我們根據文獻資料和學術發表中的考古學研究信息,羅列了主要的古城遺址。古城的順序依照其自結雅河上游地區及其支流、至阿穆爾河中游及其支流的分布。

1.戈格列夫卡古城:位于戈格列夫卡村(今已無存)上游1.5千米、隔河相對的結雅河左岸,坐落在丘崗頂部。古城呈弧形,1道城墻,高0.6米,1道壕溝,深0.4米;19處直徑達到3.5米的圓形穴居坑。Е.И.杰列維揚科將其歸入靺鞨考古學文化特羅伊茨基類型遺址。

2.莫爾迪奇(Moldykidich)古城:位于結雅河與謝列姆賈河匯合口處,系17世紀俄羅斯文獻記錄中最早被提及的城寨,為達斡爾公爵多西和科爾帕所有,有1道城墻。

3.布拉克基奇1號古城:位于距布拉克基奇村下游1千米處的結雅河(老結雅河支汊)一支流右岸,內城面積為19×15平方米,外城面積40×35平方米,2道高0.9米、寬1米的城墻,3道寬1—1.5米、深0.7米的壕溝。

4.布拉克基奇2號古城:位于布拉克基奇村的結雅河河岸,面積60×60平方米,2道高1.5米的城墻,1道深1米的壕溝。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О.В.季亞科娃等研究者們認為,布拉克基奇1號、2號古城為達斡爾人筑城。

5.布拉克基奇3號古城:位于布拉克基奇村對岸的小島上。

6.馬扎諾沃古城:位于馬扎諾沃村上游1千米處的結雅河河岸,總面積為1500平方米,城墻與壕溝各1道,為“達斡爾類型”古城。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О.В.季亞科娃推測該古城年代為中世紀晚期,并認為族屬為達斡爾筑城。

7.基什卡1號古城:位于結雅河支流基什卡河口左岸的新基耶夫卡村。根據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的記錄,1941年已經被完全破壞了。

8.基什卡2號古城:位于距基什卡1號古城不遠處的基什卡河口左岸。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未提及準確的地點和規模,僅知其有1道城墻、1道壕溝。1940年被完全破壞。

9.基什卡3號古城:位于距基什卡1號、2號古城不遠處的基什卡河口左岸。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未提及準確的地點和大小,僅知其有1道城墻、1道壕溝。1940年被完全破壞。

10.古希哈古城:位于布拉克基奇村下游4千米處的結雅河右岸、古希哈河口處,城墻與壕溝各1道。

11.新尼科爾斯科耶古城:位于新尼科爾斯科耶村附近的結雅河河岸上,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未提及準確的地點和規模。

12.熱爾托亞羅沃古城:位于日爾托亞羅沃村旁的結雅河河岸,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未提及準確的地點和規模。

13.諾夫哥羅德卡1號古城:位于諾夫哥羅德卡村東北部5千米、結雅河支汊(薩贊卡河)左岸。古城為長方形,總面積500平方米,4道城墻,4道壕溝。

14.諾夫哥羅德卡2號古城:位于諾夫哥羅德卡1號古城以南160米處,呈圓形,總面積500平方米,5道城墻,5道壕溝。

15.克留奇基古城:位于克留奇基村附近。

16.大薩贊卡村古城:位于大薩贊卡村北緣,在村莊所在區域還坐落著第二座古城。因經濟生產活動,古城已幾乎被完全破壞。然而在2005年,在第一座古城處發現了遺存,并獲得了一批考古材料,據此可將其年代定為中世紀晚期。

17.大薩贊卡1號古城:位于大薩贊卡村下游6千米處的結雅河左岸,古城呈長方形,含防御性建筑在內的古城總面積大約10000平方米,3道城墻,3道壕溝。Е.И.杰列維揚科、А.Л.史楚姆科娃等學者將該古城歸為中世紀早期的靺鞨文化古城,О.В.季亞科娃則認為其應系中世紀晚期的達斡爾人古城。

18.大薩贊卡2號古城:位于大薩贊卡1號古城以南160米,呈圓形,三面建有4道城墻和4道壕溝,另一面則建有5道城墻和5道壕溝。

19.沃羅恩扎古城:位于沃羅恩扎村西南三四千米處的滿洲爾卡河岬角之上。古城呈近似長方形,大小為25×19平方米,內區域面積為475平方米,總面積為3600平方米,建有3道城墻、3道壕溝、4座塔樓,塔樓伸入壕溝3.5米。大多數研究者將其認定為中世紀晚期的達斡爾人筑城,即“達斡爾類型”古城。(圖4-1)

圖4-1 沃羅恩扎古城平面圖[1]

20.諾耶諾夫斯科耶(克列謝諾夫卡)古城:位于托米河諾伊奧諾夫斯基灣河岸之上的克列謝諾夫卡村。具體信息不詳。

21.斯威基洛夫卡古城:位于斯威基洛夫卡村,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未著錄其規模,僅提及了該古城并不大。根據А.А.格魯申斯科于1928年繪制的平面圖,可知古城位于山地,呈長方形,三面被4道城墻所包圍,其東北部被托米河河床和陡坡所防御。(圖4-2)

圖4-2 1928年繪制斯威基洛夫卡古城平面圖[2]

22.別洛烏索洛夫卡古城:位于距托米河河口35千米處的托米河右岸、別洛烏索洛夫卡村附近。

23.科斯基耶洛夫斯科耶古城:位于托米河河岸的一處岬角之上,為長方形,古城三面以丘崗陡坡防護,古城北部以城墻和壕溝設防。城區發現了9處地表坑。С.П.涅斯杰羅夫將古城歸為中世紀早期的米哈伊洛夫卡文化。(圖4-3)

24.沃斯克列謝諾夫卡古城:位于托米河右岸的丘崗頂部,距結雅河左岸支流河口120千米,沃斯克列謝諾夫卡村(謝雷舍沃區)上游16—17千米處。具體信息不詳。

25.阿瑪蘭卡1號古城:位于大戈爾貝利河右岸的岬角之上,平面呈圓形,2道平均高度0.8米的城墻,1道壕溝深約1米。Д.П.沃爾科夫認為該古城為中世紀早期的米哈伊洛夫卡文化古城。

26.阿瑪蘭卡2號古城:位于距阿瑪蘭卡1號古城12千米處的塔博圖什卡河右岸,該河注入小戈爾貝利河。古城有3道城墻,平均高度為3米,2道壕溝,距城墻頂部的深度為2.5米。Д.П.沃爾科夫認為該古城為中世紀早期的米哈伊洛夫卡文化古城。

27.納塔利伊諾古城:位于距結雅河岸100—120米處的納塔利伊諾村南5千米處。古城大小為100×100平方米,2道城墻,3道壕溝。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28.大克尼亞澤夫卡2號古城:位于大克尼亞澤夫卡村南部,古城大小約為100×100平方米,幾乎被經濟活動完全破壞。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圖4-3 科斯基耶洛夫斯科耶古城平面圖[3]

29.大克尼亞澤夫卡3號古城:位于大克尼亞澤夫卡村南部,南距大克尼亞澤夫卡2號古城約300米,古城大小約為60×70平方米,4道城墻,4道壕溝。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30.新安德烈耶夫卡1號古城:位于新安德烈耶夫卡村中央,大小為70×80平方米,1道城墻,2道壕溝。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31.新安德烈耶夫卡2號古城:位于新安德烈耶夫卡村西北2千米處,1道城墻,1道壕溝。城址部分被經濟生產活動所破壞。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32.科米薩洛夫卡1號古城:位于科米薩洛夫卡村附近,總面積為100×100平方米。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33.科米薩洛夫卡2號古城:位于科米薩洛夫卡1號古城以西,總面積為100×100平方米。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34.布里亞德奇諾古城:位于結雅河沿岸布里亞德奇諾村東北3.5千米處。古城呈長方形,2道主城墻,外墻平均長度為35米,內墻平均長度為25米,平均高度為1.2—1.4米,2道深0.3米的壕溝。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35.特羅伊茨科耶古城:位于距結雅河左岸支流與白河匯合口3千米處的白河左岸。古城為長方形,總面積為45×100平方米,1道城墻,1道壕溝,4座角樓,城門位于城址南部。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О.В.季亞科娃將其歸為“達斡爾類型”古城。Е.И.杰列維揚科基于考古材料(陶器等),將古城與靺鞨考古學文化特羅伊茨基類型遺址聯系起來。自古城沿白河向上游7千米處坐落著特羅伊茨基靺鞨研究的主體遺址——特羅伊茨基墓地。

36.新彼得羅夫卡1號古城:位于新彼得羅夫卡村(布拉戈維申斯克區)西北1.5千米處的人工水庫高岸之上。現存有1道城墻和1道壕溝遺跡。

37.七湖古城:位于七湖村北1千米處的戈羅季謝湖東岸。古城呈近似長方形,規模為110×85平方米,4道城墻,高1.5米,3道壕溝,深1.4米,共有14座塔樓。在城內區存在50處近似長方形的地表坑。一些研究者將其歸為中世紀早期的靺鞨考古學文化特羅伊茨基類型遺址。其他一些學者認為古城包含有中世紀繁榮期的考古學文化。О.В.季亞科娃認為該城為達斡爾古城。

圖4-4 斯列德涅別洛耶1號古城平面圖[4]

38.斯列德涅別洛耶1號古城:位于距結雅河左岸支流河口30千米處的白河左岸。古城呈正方形,總面積4600平方米,城內區面積為1700平方米。有3道城墻(外墻南墻和西北墻體已被破壞),城墻相對于壕溝底部高1.5—1.8米,2道壕溝深約0.8米,寬0.8—3.5米,入口一處,寬9米。古城內發現了15處直徑5—8米的圓形地表坑。Д.П.沃爾科夫將古城歸為米哈伊洛夫卡文化,年代定為大約8世紀。(圖4-4)

39.彼得羅巴甫洛夫卡古城:位于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卡村附近,具體信息不詳。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在其文章中提及該城有1道城墻和深壕。

40.波哥羅德斯科耶古城:位于波哥羅德斯科耶村附近,具體信息不詳。

41.烏杰斯古城(或可意譯為陡崖古城,譯者注):位于布拉戈維申斯克市沿結雅河上溯15千米,距河道0.5千米的烏杰斯湖的高岸之上。古城平面呈近似梯形狀,總面積為763×406平方米,有1道高達5米的城墻,1道深約0.5米的壕溝,建有角樓和馬面,兩座門址。Б.С.薩布諾夫與Н.Н.扎伊采夫認為該城為女真防御性聚落,年代為13世紀中葉。

42.奇格里古城:位于布拉戈維申斯克市東北部的奇格里河口,距結雅河口6.2千米。古城呈梯形,有1道高1.8米的城墻,1道壕溝。根據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Б.С.薩布諾夫的研究,古城為女真人所建,年代為10—12世紀。

43.格羅杰科沃古城:位于結雅河口下游約25千米處的阿穆爾河河岸,古城為四邊形,沿河岸長為1千米,寬250米。古城總周長約3千米,建有內城墻和外城墻系統。內城墻有4道,高達5—6米,壕溝深達1.5米,塔樓高9米,有兩處入口;靺鞨的活動時間在8—9世紀之間,其更晚期族屬的問題依然是有爭議的問題——一些學者認為他們為久切爾人;另一些學者認為應系達斡爾人。該古城可能為17世紀中葉達斡爾公爵托爾加的防御性聚落(堡寨),即托爾加城。

44.科夫里日卡1號古城:位于科夫里日卡村東北部4千米的一處山地,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45.科夫里日卡2號古城:位于距科夫里日卡1號古城200米的一處山地,為“達斡爾類型”古城。

46.阿爾謝吉耶夫卡古城:位于阿爾謝吉耶夫卡村附近的扎維塔河河岸,據Г.С.諾維科夫—達斡爾斯基的觀點,古城占據著廣闊的區域。

47.米哈伊洛夫卡古城:位于距米哈伊洛夫卡村27千米的扎維塔河右岸,古城呈圓形,有1道高0.7米的城墻,1道深0.6米的壕溝。古城內發現了超過300處地表坑。Е.И.杰列維揚科將古城歸為4—8世紀的靺鞨防御性聚落。С.П.涅斯杰羅夫將其與米哈伊洛夫卡文化相關聯,將其定為5—7世紀的北室韋聚落。

48.米哈伊洛夫卡2號古城:位于距米哈伊洛夫卡古城約1千米處,建有1道城墻和2道壕溝。Д.П.沃爾科夫認為系靺鞨防御性聚落。

49.奧爾洛夫卡古城:位于靠近奧爾洛夫卡村、霍姆基諾湖東岸半島的山地之上。古城為長方形,總面積為67×55平方米,有1道高0.5米的城墻、1道深0.3米的壕溝。在城址區發現了20處直徑2.5—4米之間、深0.8米的地表坑。О.В.季亞科娃將其歸為達斡爾人的防御性聚落,年代為中世紀繁榮時期的13—16世紀。(圖4-5)

圖4-5 奧爾洛夫卡古城平面圖[5]

50.新彼得羅夫卡古城:位于新彼得羅夫卡村東北部,呈不規則四邊形。總周長大約2千米,有1道外城墻,高6米;內城墻高0.5米;1道壕溝,深1.5米;建有塔樓。為金代女真人筑城。

51.托波科恰古城:位于新彼得羅夫卡村和季姆村之間的托波科恰河左岸,距阿穆爾河2千米。具體信息不詳。

52.沙波奇卡古城:位于切斯諾科沃村以南9千米處的阿穆爾河高岸之上。古城為長方形,向陽朝向。北墻長400米,東墻長120米,城墻高1米,發現了大量地表坑。在В.И.博爾金對古城區域進行考古研究期間,發現了帶炕的房址、陶網墜和礫石網墜等人工制品,還有堆塑泥質陶器和輪制陶器。堆塑陶器具有靺鞨式外觀。可以肯定的是,房址的建造與豬的禮儀祭祀有關(在房屋基址發現了三具有一定放置次序的豬頭骨和碎骨)。В.И.博爾金認為該城為靺鞨防御性聚落,年代為9—12世紀。[6]古城使用的起始年代的確切說法則為屬于靺鞨考古學文化特羅伊茨基類型,碳14測年為604—762年。[7]

53.帽子山古城(王德厚等學者音譯為沙普卡古城——譯者注):位于波亞爾科沃鎮西北3.5千米處的山地,距阿穆爾河河岸1.5千米。城墻長度超過1.5千米,高3米,壕溝深2米。在城址區存在大量地表坑、附屬筑城建筑和人工改造活動遺跡。該山地自新石器時代就存在聚落。為11—13世紀女真人的防御性聚落。

54.小西米奇古城:位于布列亞河右岸支流小西米奇河口左岸。古城為長方形,有1道城墻、1道壕溝,在城址區發現了64處地表坑。С.П.涅斯杰羅夫認為其為米哈伊洛夫卡文化城址。

55.伊利什基諾古城:位于小西米奇古城下游的布列亞河河岸。古城為橢圓形,有1道城墻、1道壕溝。С.П.涅斯杰羅夫認為其為米哈伊洛夫卡文化城址。

56.阿爾哈拉1號古城:位于米哈伊洛夫卡村與阿爾卡季耶娃—謝苗諾夫卡村之間,為靺鞨防御性聚落。

57.阿爾哈拉2號古城:位于米哈伊洛夫卡村與阿爾卡季耶娃—謝苗諾夫卡村之間,為靺鞨防御性聚落。

58.阿爾哈拉3號古城:位于米哈伊洛夫卡村與阿爾卡季耶娃—謝苗諾夫卡村之間,為靺鞨防御性聚落。

59.興安古城(切斯諾奇哈古城):位于切斯諾奇哈河沿岸的山地(岬角)之上。古城為正方形,總面積150×150平方米,有2道高1米的城墻、2道深1.5米的壕溝。古城內發現了46處圓形地表坑,直徑為6—12米,深0.7米。Д.П.沃爾科夫認為古城屬于中世紀早期的靺鞨考古學文化特羅伊茨基類型。

60.克留奇—索哈基內古城:位于伸入小格里納茲納亞河河谷的岬角頂部。古城為長方形,總面積500×200平方米,建有城壕系統。在城址區發現了超過100處圓形地表坑,其大小為15×15平方米,深0.5—1.5米。Д.П.沃爾科夫認為古城屬于中世紀早期的靺鞨考古學文化特羅伊茨基類型。

61.烏久克古城:位于比拉河右岸沿岸地帶,東南距黃土崖村3—4千米。古城為近似長方形,總面積為4500平方米。城墻高1米,壕溝深0.5米,在城址區還存在若干地表坑。В.Е.麥德維杰夫將其歸入女真人的防御性聚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宁国市| 平果县| 长兴县| 衡阳市| 惠来县| 东乡族自治县| 信丰县| 来宾市| 凤庆县| 西青区| 来安县| 渑池县| 水富县| 临沧市| 合水县| 新平| 乐东| 台东县| 米泉市| 开原市| 曲沃县| 晋中市| 收藏| 高清| 湘潭市| 舒兰市| 清水县| 鄱阳县| 精河县| 尤溪县| 农安县| 丰都县| 化隆| 沐川县| 崇信县| 临朐县| 昭苏县| 肇源县| 比如县|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