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亂世長歌:建安文人與文學作者名: 張亞軍 王利鎖 馬予靜 王宏林 亓晴本章字數: 2428字更新時間: 2025-04-28 18:46:16
第四節 曹操的散文創作
曹操現存文章約150篇,基本都是實用性的表令之類的公文。這些表令公文集中體現了曹操的政治策略和治世思想,是研究曹操與漢末社會政治變遷的重要文獻。曹操散文雖然都是應用性的公文,但在我國古代散文發展史上卻具有重要地位,非常值得重視。概括而言,曹操的散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清俊通脫的文風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最早概括曹操文章寫作的特點是清俊通脫。后來,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對此進行了具體細致的分析,他說:
董卓之后,曹操專權。在他的統治之下,第一個特色便是尚刑名。……影響到文章方面,成了清俊的風格。就是文章要簡約嚴明的意思。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尚通脫。他為什么要尚通脫呢?自然也與當時的風氣有莫大關系。……通脫即隨便之意。此種提倡影響到文壇,便產生多量想說甚么便說甚么的文章。更因思想通脫之后,廢除固執,遂能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總括起來,我們可以說漢末魏初的文章是清俊、通脫。在曹操本身,也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106]
魯迅先生認為,清俊通脫是漢末世風和士風的特點,這種風氣影響及于文章,就產生了如曹操那樣的清俊通脫文風。在這個過程中,曹操具有重要的貢獻,成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的文章寫作確實處處呈現出清俊通脫的特點。如建安十七年(212),在討論是撤并西曹還是東曹機構時,有人主張應省除東曹,曹操即作《止省東曹令》:“日出于東,月盛于東。凡人言方,亦復先東。何以省東曹?”[107]寥寥幾句,如隨口而出,但卻把不能省除東曹的理由講得明明白白,既符合自然規律,也符合社會心理,令人信服。
在曹操文章中,最能體現其清俊通脫風格的,也是大家公認的曹操文章的代表作,是他建安十五年(210)寫作的《讓縣自明本志令》。當時,有人認為曹操有“不遜之志”,希望他讓出兵權,歸就武平侯國。曹操為了回應政敵的攻擊,寫作了這篇文章。曹操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從早年的理想抱負寫到當前的現實處境,從不能讓權的堅定態度說到可以讓封的主要原因,娓娓道來,既巧妙回答了時下人們的物議顧慮,又開誠布公地坦露了心跡。如其中述說自己功勞的一段:
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108]
文章看似漫不經心,輕松隨便,但在虛虛實實、勤勤懇懇的敘述中,既表白了自己的豐功偉績,又說明了自己定海神針的作用,讓人覺得曹操似乎很坦率真誠,推心置腹,但言語的背后又沒有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給人一種遮遮掩掩、話里有話的掩飾。整篇文章隨隨便便又簡約明快,暢所欲言又下筆活泛,鮮明地體現出曹操文章清俊通脫的寫作特色。
二 語言質樸又富有感情
曹操反對靡麗文風,主張寫作文章應該“指事造實”“勿得浮華”[109]。這一主張也體現在他自己的文章寫作中。總體看來,曹操文章的語言質樸無華,很少雕琢,散文氣息頗為濃厚。但這并不是說曹操文章缺乏感染力,缺少感情,相反,曹操文章是富有感情的,甚至有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以情感取勝的。如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的《軍譙令》,文章盡管不長,但通篇感情灌注,是典型的以情為文,在精神特質上可以說與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如《存恤從軍吏士家室令》述說“疫氣”導致“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的民生凋敝之狀,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的傷痛之情,“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110],真切表達了曹操面對殘酷戰爭的復雜心理,無奈之意、傷感之痛躍然紙上。曹操的臨終《遺令》也是非常有感情的文字,寫他對身后事的安排,斷斷續續,瑣瑣碎碎,情意悱惻。陸機即是讀了“魏武帝《遺令》,愾然嘆息,傷懷者久之”,才寫作《吊魏武帝文》這篇名作,以抒發自己“覽遺籍以慷慨,獻茲文而凄傷”的情懷的[111]。
三 辭章屬對又不露痕跡
曹操文章是典型的散文,以散語為主,語氣表達比較松散,很少雕琢之巧,但這不是說曹操文章寫作就一點也不講究辭章藝術。曹操反對浮華,是反對過分地使用靡麗之詞。其實,曹操的文章也是講究屬對的,只是過去的研究者不太關注這一點。如《授崔琰東曹教》:“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112]基本是以對句為主。再如《請爵荀彧表》:“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逾國勛。是故曲阜之錫,不后營丘;蕭何之土,先于平陽。珍策重計,古今所尚。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游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云,顯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勛。”[113]開頭幾句基本是對句,此后也有大量的對詞使用。其他如《以高柔為理曹掾令》中“夫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114],《表劉琮令》中“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篾萬里之業,忽三軍之眾;篤中正之體,敦令名之譽”[115],或偶句對,或句中對,都很講究修辭技巧。曹操的這些屬對句子是和他的散語雜糅渾融在一起使用的,而他文章的基本風格是通脫,所以,他的屬對藝術就淹沒在他的文章中,讓人不易感知覺察了。這里不妨特別提出來,以引起曹操文章閱讀者的注意。
總之,曹操的散文以公文為主,行文清俊通脫,語言質樸又富有感情,講究辭章又不露痕跡,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寫作風格。曹操散文無論在建安文學還是古代散文史上,都應該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