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史(第三版)
- (英)克里斯·貝克 (泰)帕素·蓬派吉
- 2538字
- 2025-04-28 18:02:40
在湄南河流域定居
東南亞大陸是這個星球上最富饒和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地區之一。在北部,山脈將該地區與中國分隔開來,并向南延伸,像一只手的手指一樣將該區域進一步分割開來(圖1-1)。這些山脈之間的平地有熱帶和亞熱帶的溫度,而五條大河帶著亞洲內陸高山上的消融冰雪流過,還有季風拂過,每年給這里帶來四到六個月的強降雨。高溫和充足的水分創造了一個極其豐富的生態環境。自然植被是茂密的森林:北部是落葉林,逐漸與南部的熱帶雨林和沿著海岸線的茂密的紅樹林融為一體。在過去,許多生物都比人類更好地棲息在這里,包括大象、野牛、鹿、猴子、老虎、蛇、鱷魚以及大量的寄生蟲和微生物。

圖1-1 東南亞大陸
注:包括本圖在內的書中所有地圖系原文插附地圖。
直到很晚近的時期,這個地區依然人煙稀少。在18萬年前,出現了狩獵—采集者在山洞里棲居的痕跡,但這些痕跡數量稀少且模糊不清。隨著公元前2500年左右稻作農業和青銅器的出現,定居點有所增加,而隨著公元前500年左右鐵器的出現,定居點進一步增加。
這些金屬時代的定居點坐落在凸起的土丘上,周圍環繞著溝壕,或許是為了防御,又或許是為了蓄水。人們種植水稻,飼養牛和狗,繼續在森林中狩獵和采集,并到很遠的地方去交易有價值的物品,如串珠和儀式用鼓等。考古學家懷疑,在這個時期,新的人類可能已經擴張到整個地區,他們帶來了稻作農業、金屬加工技術、家畜和我們今天稱作孟—高棉(Mon-Khmer)語系的語言。他們很可能沿著海岸線擴張,但也會深入內陸沿著河流進入高地平原,那里更容易開墾,也更適宜居住。
從大約公元前1世紀前后開始,這些人開始和印度有了貿易往來,最終從這個已經發展出許多城市中心的地區帶來了思想和技術。更大的定居點開始出現,特別是在湄公河下游流域,以及西邊從湄南河下游流域穿過半島狹長地區的山丘,一直延伸到西海岸地區。在公元6世紀,通過改造借自南印度的字體,這兩個地區分別開始書寫高棉文和孟文。在高棉人國家,農民成為從降雨、湖泊和河流中獲取和儲存水的專家,以支撐稠密的人口。統治者利用印度人關于城市生活、建筑、宗教和治國的理念,整編了這些勞力,創造了新的城市中心、國家制度和君主政體。吳哥宏偉的都城成為一個典范,分散在其西邊的從呵叻高原(Khorat Plateau)到湄南河水系的一眾小型中心都尊崇和模仿它。
這些早期的孟—高棉傳統住民立足沿海地區,并向內陸地區擴展。第二批涌入的人群及文化從北方翻山越嶺而來。
今天被稱作臺語族(Tai)的語言很可能源自居住在長江以南的人群,他們早在公元前6世紀漢人從北方來到該地區之前就住在那里。隨著漢人軍隊在公元初幾個世紀控制了中國南方的海岸線,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后退到海岸后面的高山峽谷之中。之后經過許多個世紀,一些人向西遷徙,在從廣西內陸到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1]流域這長達1000千米的弧狀地帶傳播臺語族語言。他們可能掌握了利用山澗流水種植稻米的專門技術。當然,他們選擇在山間盆地定居,在那里才能使這種技術有用武之地。他們的社群與稻米種植緊密相關。他們也可能在與中國人作戰之時學到了一些格斗技巧,因為其他族群都把他們視為兇猛的戰士。一些早期的居民,主要是孟—高棉人,紛紛撤退至山上。其他人則繼續和這些農民—戰士精英共處,前者往往會接受一種臺語族語言,并逐漸失去他們自己的獨立身份。
這些使用臺語族語言的傣泰族群(Tai groups)一般定居在山丘上的寬闊河谷中。只有在湄公河一帶,他們才會向南遷移,沿著河走,但也會越過低矮的分水嶺,來到湄南河上游支流附近的山麓一帶。他們可能是在12世紀末遭受蒙古人的襲擊而被迫南下的,也有可能是受貿易驅動,或者只是漫無目的地來到一個相對空曠的區域。他們起初在山地與平原的過渡路線上稍作停留。在此,他們依然可以選擇在被視作圣山的山腳下定居下來,繼續使用山澗流水進行農耕。然而,他們最終進一步擴張進入低地平原。
他們能夠和更早在此的居民共處,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稻米種植技術,導致他們偏好不同類型的土地。孟—高棉人利用池塘儲存雨水;傣泰人則將善用流水的技巧轉為利用河流的。最終,今天被稱作“泰語”的臺語族語言在湄南河流域占據了支配地位。然而,語言本身也表明不同族群都融入了該地區的社會之中。泰語從高棉語(也可能是孟語)中吸收了許多基礎詞匯、語法規則和句法原則,使其與其他任何一種臺語族語言都截然不同[有一位語言學家冠之以“高棉—泰”(Khmero-Tai)]。早期歐洲來訪者把許多人都當成了孟人。來自中國的定居者從13世紀開始出現。這些人的遷移和語言變化的時間不詳。最早使用的泰語文字可追溯至13世紀,出現在山地的南部邊緣地帶。在更靠南的平原地區,直到15世紀,所有記載都使用高棉文或印度文字,這表明這些語言依然有較大的影響力。到16世紀初,葡萄牙人聽人說湄南河下游地區被稱作“勐泰”(Mueang Thai),意即泰人國家。
即使有這些人口流入,湄南河流域的人口依然十分稀少。若把森林砍伐掉,便有十分肥沃的大片土地。但是在自然狀態下,它們充斥著掠食者,包括瘧疾細菌及其他叢林熱疾病。漫長的熱季使得人們在遠離永久水源的地方難以生存。定居點稀疏地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海岸周圍。大部分地區直到20世紀之前還依然是未經開發的森林。
這種地廣人稀的狀況意味著總是有吸納新來者的空間,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他們不斷增加社會的復雜性。克倫人占據了標志著湄南河流域西部邊界的山地,盡管他們何時到來、來自何方都已被遺忘了。孟人族群為了躲避政治上的麻煩,頻繁地向東遷移,穿過同一片山地。來自群島的馬來海員在半島的海岸線上登陸并定居下來。中國商人融入海灣周圍和半島上各個港口的社會。呵叻高原在18世紀由渡過湄公河西進的老撾人和歸人(Kui people)占據。中國人不斷向南推進,迫使山地居民逐漸滲入高原地區。
地廣人稀也是奴隸制、奴隸劫掠和戰爭的基礎。定居點需要保持一定的規模,以遠離森林和海灣中的掠食者。領導人需要人手來充當戰士、農民、工匠、建筑工和仆人。在早期的海上貿易中,奴隸是從中國和馬來群島引入的。為了獲取人口,戰爭經常爆發。勝利的軍隊回國時帶著成堆的戰利品和成串的囚犯。工匠們尤為珍貴。普通的戰俘被用作私人家臣,或被派去拓荒以提高糧食產量,并充實可被征役的士兵人數。一直到19世紀,還有一些專門掠奪奴隸的族群,從山地族群或鄰近國家去抓人,然后將他們販賣到低地的都城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