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選點依據

在研究中對所有的鄉村進行田野調查是不現實的,只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田野點進行“深描”,以為鄉村實現有效治理提供一個理論視角。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本書所選取的田野點G村呈現出經濟穩步增長、多元治理主體協同共治、以壯族為主的多元民族特色文化和民族關系團結融洽的治理狀態,由此體現出,鄉村多重治理要素在不斷整合中所構建的復合治理方式,在不斷破解著鄉村社會的治理難題,不斷推進鄉村社會的發展。

一 經濟層面:鄉村經濟穩步增長

自脫貧攻堅戰啟動至今,G村的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國家政府通過政策扶貧、專項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援助扶貧、黨建扶貧、基建扶貧等多方面協同的大扶貧格局建構,共同促進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以第一書記為核心的村干部帶領下,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地質特點,不斷發展壯大當地特色的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升村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同時,還深入推進“脫貧村產業+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平臺將脫貧村農產品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大力宣傳營銷,設計特色的產品品牌標識,提升鄉村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數量,促進村民增收致富。致富帶頭人村副主任QJH有技術、有文化,利用自身優勢發展農村淘寶事業,建立了一個農村淘寶網點,將大山深處的土特產賣出去,將群眾所需的物資運進來,增加了群眾收入,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村干部注重將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緊密結合。鄉村致富帶頭人LCJ抓住機遇,成立了砂糖橘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建有80畝柑橘產業示范基地和選果廠一個,帶動農戶15戶58人,其中貧困戶10戶39人,每戶每年平均增收10000元;在責任區黨員帶頭人LHF的帶領下,G村創辦了果園生態土雞養殖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用工優先聘用貧困戶,共安排貧困戶5戶13人(其中2人是貧困殘疾人)務工,每戶每年獲得勞動報酬5000元左右;田螺養殖基地共帶動全鄉養殖戶105戶357人養殖田螺800多畝,直接解決20位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直接為就業的貧困戶增加收入1800元/月;村團支書LQD主動從廣東回村建設家鄉,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扶貧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發展養殖、種植產業,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因地制宜,引導集體經濟發展。G村的優勢種植項目在于砂糖橘種植,目前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2020年約400畝已經進入產果期,出果量達到200萬斤。砂糖橘是G村優勢產業的實際,2017年年底,村干部抓住扶持集體經濟的契機,主導成立村民合作社,并籌集資金57.5萬元,以村集體占40%的股份,入股支持由致富帶頭人成立的砂糖橘合作社,2020年、2021年分別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000元、23000元;G村有著養殖田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村黨支部經過反復調研、慎重論證,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于2019年在村里建立了田螺加工廠,目前建成田螺養殖示范基地一期278畝,其中合作社養殖示范178畝。田螺養殖基地于2020年年初開始陸續投放種螺,每年讓養殖戶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分紅4.1萬元以上。目前此項目已經獲得縣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持,并給予發展村集體經濟30萬元的資金援助;村黨支部依托縣委組織部的平臺優勢,利用組織部給予的25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于2017年入股縣優質龍頭企業,2019年、2020年、2021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萬元、1.2萬元、1.5萬元;針對林下養殖土雞另一大優勢產業,村委會籌集資金5萬元與黨員、致富帶頭人合作,在果園建立了村集體生態土雞養殖基地,2020年繼續追加投資5萬元擴大其養殖規模,直接帶動合作農戶戶均增收0.8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2021年繼續追加投資7萬元,直接帶動合作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4萬元。

果園生態養殖戶帶頭人LHF說:

我們的果園雞,平時吃的是玉米、南瓜、米粕,喝的是山上流下的山泉水,散養的果園雞能自由覓食,活動量大、肉質緊實,符合人們綠色健康的消費需求。2021年全年共養殖5500只生態土雞,每只生態土雞大約有4.5斤,88元一只,每到過節的時候經常供不應求。村集體生態土雞養殖業的發展,既增加了脫貧戶收入,又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產業造血功能初見成效。(LHF,果園生態土雞養殖帶頭人,女,壯族,40歲)

二 主體層面:形成了多元治理主體協同共治的鄉村治理機制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實現鄉村社會善治的重要手段。伴隨著社會的深入改革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社會內生性的問題相繼出現,鄉村社會的傳統治理方式也不能再適應和滿足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發展要求。為了應對當前鄉村治理的新問題,政府在總結基層治理實踐的經驗基礎上提出選派“第一書記”政策,以一種嵌入式的治理方式,提高服務管理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推動精準扶貧,提升治理水平,也體現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2015年4月,中組部聯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國務院扶貧開發小組印發了《關于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提出在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要求在全國實現全覆蓋。駐村“第一書記”是由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選派的優秀黨員干部,政治素養高,工作能力強,治理思路開闊,在產業規劃、產品營銷方面的市場把握能力要比村兩委干部更具有優勢。為此,在基層工作治理中,駐村“第一書記”加入鄉村黨支部建設工作,不僅可以提升黨建工作和鄉村治理的質量和水平,也可為鄉村的發展帶來較為豐富的發展資源,更好地解決鄉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多元主體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調動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扶貧格局,共同促進鄉村有效治理。G村作為市級重點幫扶的“十三五”貧困村,由市級單位選派優秀干部擔任第一書記,在以第一書記為紐帶的多元主體協同作用下,鄉村治理成效顯著,通過努力發掘自身動力、攻堅克難,已于2017年年底通過國家核驗實現脫貧摘帽,順利完成了脫貧任務。2018年以來,通過提升鞏固灌溉水渠、修建公路、硬化產業路、開展飲水提升工程項目、發展多種經濟產業等措施,大大改善了鄉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現狀,實現了高標準扶貧、高質量脫貧。毋庸置疑,其典型的治理經驗和成功典范無疑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鄉村治理發展有著重要的示范效應。

三 文化層面:呈現出以壯族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

從文化方面來說,G村呈現出以壯族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人口大約1692.64萬人,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南部邊疆,在全國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特點。壯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大的世居民族。廣西壯族自治區內的壯族人口約為1444.84萬人,是全自治區人口總數的31.4%,占全國壯族人口總數的85.4%,主要居住在廣西中部、西南部和西北部的柳州、來賓、南寧、河池、崇左、百色六市轄區各縣境內。G村人口總數為1339人,95%以上為壯族,還有少數人口為漢族和苗族。多個民族的風俗、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傳統文化有:以彩調、文場、山歌為代表的傳統戲曲;以板欖三月三、大袍苗寨正月初九芒篙節為代表的傳統民族節慶;以賽龍舟為代表的傳統體育;以濾粉、芙蓉酥、龍舟為代表的傳統制作技藝;以生育、婚姻、喪葬為代表的人生禮儀習俗;以起房造屋、耕作為代表的生產技藝習俗;以“十大碗”為代表的飲食習俗。這些具有強烈地方、民族色彩的文化形成了一條無形的精神紐帶,激發鄉村成員保護、傳承的責任,在傳承中創新,更好地促進人類的創造力和文化的多樣性,增進鄉村成員對鄉村的認同感和歸宿感。

鄉村文化是鄉村的精神與靈魂,是鄉村振興最為重要的思想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振興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和題中應有之義,貫穿于鄉村振興全過程與各領域,不僅直接與鄉風文明緊密相關,亦是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及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基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基層政府堅持以文化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帶動文化發展。在文化建設方面,在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保護和傳承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還致力于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鄉村傳統文化以及促進村民脫貧致富。目前,圍繞旅游從事相關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地村民的重要生計方式。在鄉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圍繞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特色每年舉辦金桔節、板栗節,著力從特色飲食、特色民居等方面打造民族風情鄉村,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消費,充分發揮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發展的社會價值,讓更多鄉村居民享受到更充分的文化紅利。

四 社會層面:民族關系團結融洽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歷史深刻表明,中華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才有前途和希望。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祖國南疆,共生活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輝煌成就,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廣西壯族自治區被黨中央譽為民族團結進步的模范、維護祖國統一的模范、維護社會穩定的模范,是我國民族關系“三個離不開”的模范。我國鄉村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和基層能否持續穩定、團結與發展,也關系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可以說,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基礎保障。與此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也有利于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穩步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近年來,依托鄉村振興戰略背景,立足當地發展實際,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G村始終堅持把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作為重要的責任和任務,努力構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村。同時,也為其他地區鄉村開展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做出了榜樣和表率,也給全國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與啟示。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G村的村“兩委”團結和帶領村民一心一意謀發展,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經濟,鄉村經濟快速發展,村民居住條件持續改善,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一步夯實各民族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在鄉村治理中,村“兩委”通過積極引導,形成了柑橘種植、螺螄養殖、生態雞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村民的人均收入逐年提升。同時,注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危房改造、村道路硬化、安裝太陽能路燈、雪亮工程、修建洗衣臺、農家書屋等項目建設,使村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僅要發揮好物質力量的作用,更要注重精神力量的作用。通過積極開展以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民族團結氛圍,進一步夯實各民族團結進步的文化基礎。文化活動在不斷豐富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時,也正確引導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彼此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習俗,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真正融入壯鄉村民的血脈之中。“壯族三月三”是廣西各族人民的法定節日,當地村干部把每年的“壯族三月三”“正月初九芒篙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作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文化活動的重要平臺,不僅促使多彩民族風情和優秀民族文化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得到繼承和展現,而且利用這一平臺集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廣泛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法規,形成各族人民講團結、講和諧、共同發展進步的思想共識。一位壯族村民在談到民族關系時說:

我們村共生活著壯、苗、漢三個民族,大多都是壯族,有一些苗族都是嫁過來的媳婦。原來我們壯族不會做油茶,現在基本上都會做了,但是感覺還是沒有她們苗族做得好喝。所以,每年農閑以及過節日的時候,我們壯族婦女都會和苗族婦女聚集在一起做油茶、濾粉,相互學習嘛。尤其是這幾年黨和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家的思想覺悟也提高了,民族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了,真正成了一家人。(QZ,村民,男,壯族,38歲)

一位苗族的村民也談道:

我剛嫁過來的時候,還有些拘謹,也擔心生活習慣不同,不能很好地融入大家的生活,但慢慢就被鄰居的熱情所感染,大家在生活中會相互幫助,在一些重要節日還會一起做飯。所以,現在就覺得是一家人,相處非常融洽。(QXF,村民,女,苗族,32歲)

婦女主任在提及民族關系這個問題時談道:

我平時既要做好婦女主任的管理工作,還要負責生態土雞養殖基地的工作,家里還種植著80畝的沃柑。我經常會把婦女主任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我愛人也在外面務工,家里很多事情就顧不上。村里的婦女們都了解我家情況,她們在不忙的時候就都來我家幫忙干活,有壯族、苗族、漢族,不分彼此,我們村就這樣,團結友愛,互相幫助。(LHF,婦女主任,女,壯族,40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环江| 夏邑县| 丁青县| 嵊泗县| 万荣县| 阳朔县| 额尔古纳市| 谢通门县| 邹平县| 读书| 盱眙县| 三台县| 邯郸市| 梅河口市| 平江县| 永登县| 隆化县| 烟台市| 阜新| 文水县| 含山县| 建瓯市| 普兰店市| 高安市| 虞城县| 十堰市| 正阳县| 桦南县| 隆化县| 太保市| 墨玉县| 澄江县| 古丈县| 寿光市| 台州市| 平远县| 田东县| 西畴县| 肥西县| 锡林浩特市|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