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 改革創新思政課
書名: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理論與實踐作者名: 劉麗敏主編本章字數: 3149字更新時間: 2025-04-28 11:21:19
劉麗敏[12]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這是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遵循之一。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在思政課建設中深刻把握并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原則。
一 基本內涵
思政課要堅持建設性,即正面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促進社會發展的正能量,這是思政課應當遵循的基本方針。同時,思政課也要堅持批判性,即批判錯誤觀點和思潮,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現實問題。建設性重在肯定成就、正向引導,批判性重在聚焦問題、明辨是非。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本質屬性的統一。作為科學知識體系中的基礎課程,思政課屬于科學理論范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向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重要使命。馬克思主義是在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在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意義的前提下,批判和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科學理論。因此,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屬性之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對思政課內在屬性的一種規定和要求。
二是價值導向的統一。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和價值導向。在思政課的教學實踐中,建設什么、批判什么,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有利于引導青少年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引導青少年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有利于幫助青少年更好地肩負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有利于把青少年培養成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新生力量。
三是尊重規律的統一。作為一項具體的教育活動,思政課屬于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范疇,必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因此,無論是建設還是批判,思政課都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堅持用全面、發展、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堅持實事求是,深入實際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堅持透過事物的表象認識本質,從零亂的外在現象中發現事物內部存在的必然聯系。
二 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做好青少年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面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新形勢,思政課既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導功能,又要發揮批判錯誤觀點和思潮的積極作用。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有利于有效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高度融合力、強大傳播力和廣泛認同感。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在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選擇和文化思想斗爭中確立的。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在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多種文化和思潮相互碰撞,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面臨新的挑戰。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當前,由于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蝕,一些青少年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和認同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或淡化,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思政課要著眼于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的要求,堅持守正創新、聚焦重點、久久為功,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有利于科學應對錯誤觀點和思潮,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力。在多元文化和多樣社會思潮的影響下,社會上出現了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并且其利用網絡技術得以快速傳播蔓延。一些錯誤觀點和思潮帶有明確的政治指向性、現實關聯性和行為誘導性,試圖從不同角度消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其實質往往是否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否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青少年群體思想活躍但閱歷較淺,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錯誤觀點和思潮的辨識能力,以免誤入歧途,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危害。因此,思政課教師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學理和實踐的角度對錯誤觀點和思潮做出客觀、深入的分析批判,引導青少年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同時,思政課要著眼于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力,堅持以主流意識形態統領各種思想觀點,在多樣中立主導、在多元中求共識、在多變中把方向,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三 實踐路徑
在教學目標體系的設置中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政課教師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以建設引領批判,從三個方面落細、落小、落實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首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力推進思想理論武裝,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其次,做大做強正面宣傳,著力鞏固壯大主流輿論,讓課堂充滿主旋律、正能量,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四個自信”。最后,以豐富的內容和載體,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在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中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思政課有規范的統編教材,這是思政課教學得以開展的依據和基礎。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一般而言,教材體系重在建設,以正面闡述理論為主,強調內容的政治性、價值性、理論性、統一性以及教師的主導性及灌輸性;教學體系則偏重批判,往往以現實問題切入,強調內容的學理性、知識性、實踐性、多樣性,以及學生的主體性、啟發性。因此,構建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時應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加強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之間的聯系和轉化;應進行話語創新,實現理性話語與感性話語、集團性話語與個體性話語、政治性話語與生活性話語的結合與統一,著力構建富有說服力、感召力的話語體系。富有說服力的教學內容具有批判性,不回避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學生思想中的困惑;富有感召力的教學內容具有建設性,以引導學生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奮斗者。
在教學方法手段的創新中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無論是建設性的宣傳、引導和闡釋,還是批判性的質疑、推導和剖析,要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深入人心,為廣大青少年真正掌握、理解和認同,還需要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強教學方法手段的創新。包括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衛星廣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在內的現代信息技術,有助于解決有限的教學手段與無限的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為多媒體教學、開放的網絡教學等提供了便利條件,推動了思政課的“課堂革命”。其中,融建設性和批判性于一體的翻轉課堂,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分布,將建設性層次的學習交給網絡等信息化媒介,而將課堂學習集中于熱點問題的討論、難點問題的剖析、項目研究的展示等具有批判性的內容。這種融合網絡式學習、混合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學習優勢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實現思政課教學的供給側改革。
(本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4月23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