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包括中國歷史上的治理體系研究,是眼下方興未艾的熱門研究課題。

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要議題,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在當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主要指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領域體制機制及法律法規安排;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旨在順應新的形勢和任務,堅決破除一切體制機制弊端,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使制度執行力進一步提高。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義重大深遠,同時極具挑戰性。與過去相比,新時代對內改革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制度建設分量更重,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高,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伴隨著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邁出新的重大步伐、取得突破性進展,2019年10月末,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明確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1]這是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列出了十分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體現了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使命擔當。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戰略部署,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包括“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未來5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包括“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以史為鑒,既倍加珍惜黨領導人民圍繞這一主題所走過的道路、形成的制度、積累的經驗,又重視總結、反思歷史,從我國古代漫長的治國理政實踐中獲取啟迪和智慧。2014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他鄭重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借鑒。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2]

《中國歷代治理體系研究》是2019年1月成立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設立的六個重大課題之一,是同時新建立的歷史理論研究所承擔的首個重大研究課題,屬于“命題作文”。其主旨正是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治理體系,總結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為今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借鑒。

本書所謂“歷代”,主要指從秦朝到清代。以秦朝作為研究上限容易理解——秦朝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個別專題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先秦。研究下限,按理應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因為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墜入半殖民地深淵,與此前主權獨立時的國家治理不是一回事。不過,中國國家主權在鴉片戰爭后雖遭受西方列強粗暴侵犯,但并沒有完全喪失,晚清及中華民國時期圍繞國家治理,也有一些新舉措新摸索。因此,下限也可以適當延伸至1949年中華民國覆滅。總之,酌情而定,不強求一律。大體說來,本書所謂“歷代”主要指古代。

所謂“歷代治理體系”,主要指中國歷史上圍繞國家治理而設計和建設的制度體系。從事該研究,不是也不能單純地就歷史論歷史,必須突出問題意識,以現實為參照系,著眼于發揮歷史研究鑒古知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歷代治理體系”是個大概念,涉及方方面面。我們力爭寫出亮點、重點,不求面面俱到。經過斟酌,我們確定了11個專題,分別是中央與地方、行政與監督、吏治與用人、禮治與法治、思想與文化、民本與民生、邊疆治理、民族治理、宗教治理、環境治理、基層秩序。這11個專題雖說不能涵蓋中國歷代治理體系的全部內容,但無疑屬于其中的重要內容,而且都是我們今天依然在面對、積極尋求更妥善解決的重大問題,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這11個專題,構成本書正文的十一章。

關于具體研究和寫作,我們明確了以下六個原則,提出了六大要求:

(一)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

本書政治敏感性強,意識形態屬性強。因此,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這是老生常談,是常識,但落實到位并非易事。要做到觀點鮮明,表述妥帖,拿捏好分寸,避免引起爭論或誤解。

(二)不能寫成專題思想史

本書以制度變遷為主線。說到底,是圍繞國家治理所面臨的突出問題來寫,圍繞怎樣解決問題來寫,重點看歷代是怎么做的,而不是重點考察是怎么想、怎么說的。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探究,但不能喧賓奪主,不能以思想演變為主線,不能就思想論思想。

(三)不能寫成典章制度史

各個專題研究題目很大。從時間跨度講,考察“歷代”而非斷代,涉及制度的沿革和演變,線索、脈絡必須交代清楚。但我們顯然又不能花過多筆墨圍繞制度考鏡源流,從秦朝一直寫到民國——倘若這么寫,每個專題都可以寫至少一百萬字。再者,按照時序平鋪直敘,可能寫得中規中矩,但不免寫成專題制度史的縮微版,介紹性、描述性文字較多,分析性文字較少,顯得平、泛,就會削弱思想性。

總之,在內容上要有所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寫出重點、亮點、特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本書的寫作,要有現實關懷,要有感而發,重點圍繞“治”“亂”二字來總結歷史、謀篇布局。從治理角度講,“天下大治”或“天下大亂”是兩種極端現象,前者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后者如安史之亂、三藩之亂,都與制度設計有關。民族問題,元代在制度設計上比較失敗;清代就進步許多,遂有康乾盛世、開疆拓土。正反兩方面,經驗或教訓,最值得我們今天總結、反思。

(四)做到史論結合

求真求實是歷史研究的第一要義,沒有考訂,便無信史可言。治史須嚴謹,史實考訂是必要的,但不能過于煩瑣,不能寫成考證文章或專著。同理,注釋應盡量減少、簡化,不能占過多篇幅。不能以引文代替自己的表述,不必引幾個字或一句話就加一個注釋。引文和注釋多了,涉及太多概念,近乎概念堆砌,就會削弱可讀性和思想性。歷史研究必須體現思想性,注重宏觀的總結分析。當然,不能離開史料、史實汪洋恣肆。應做到論從史出、言之有據,不發空洞議論。

(五)樹立大歷史觀

各專題研究(各章)按照怎樣的體例來寫?我們的思路是前略后詳:前面為綜述,概述某具體制度的興廢沿革、主要特點及作用等,以便讀者對總體情況有個較清晰把握;接著是圍繞重點、亮點進行鋪陳。總之,要樹立大歷史觀,把小處著手與大處著眼結合起來,進行長時段、貫通式研究和思考,既不能碎片化、條塊分割,也不能泛泛而論。要有個案,注重細節的生動性、文字的可讀性。每章以“結語”收尾,對全章內容進行概括總結。

為避免成為“拼盤”,全書末尾專辟“結束語”,對全書內容進行整合、概括,著重就中國古代制度建設的主要特點及當代啟示加以歸納和闡釋。

(六)把握好尺度,不說過頭話

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治理體系、治理經驗,要注意不能有溢美之詞。從社會形態上講,中國古代及晚清、民國分別屬于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當今中國處于社會主義社會。今天所說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簡單地再現漢唐雄風、康乾盛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一言以蔽之,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在社會主義形態下振興中華,是對以往一切文明和社會形態的超越,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輝煌。說到底,研究中國歷代治理體系不是為了頌古、復古,而是致力于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旨在搞好今天的建設。

歷史理論研究所設有國家治理史研究室,是全國首個專門研究機構。系統研究中國歷代治理體系,這在學界是第一次。忝為國內第一部該專題研究專著,希望本書的問世能對相關研究起到推進作用,能進一步激發大家對相關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如此,則是對我們努力的最大褒獎。


[1]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6頁。

[2]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4日。按:查商務印書館第7版《現代漢語詞典》,“治理”作“統治”“管理”解,“治國理政”指“管理國家和政務”,可見“治理”“管理”這兩個詞是可以互換的同義詞。相比之下,“治理”一詞更現代,具有法治意味。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泸定县| 奈曼旗| 沈阳市| 大厂| 新泰市| 鄯善县| 武乡县| 永泰县| 尉犁县| 同德县| 靖州| 珲春市| 沾化县| 当阳市| 韩城市| 花莲市| 太白县| 当雄县| 安宁市| 高陵县| 庆云县| 定南县| 乌苏市| 嘉峪关市| 彭州市| 图们市| 长寿区| 盘山县| 呈贡县| 喀喇沁旗| 洛扎县| 临猗县| 长葛市| 大化| 博爱县| 屯昌县| 巴里| 大厂| 昂仁县|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