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先秦政治思想史
  • 孟祥才
  • 9094字
  • 2025-04-28 19:11:30

第二章 夏商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jié) 夏朝的政治思想

一 夏朝的政治變遷與社會發(fā)展

盡管不少學者認定中國歷史自五帝時期就邁入文明社會的門檻,但一般歷史教科書還是以“禹傳子、家天下”的夏朝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始。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共經(jīng)歷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fā)、桀(履癸)14世、17王約共400多年的歲月,在黃河中下游建立起一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的奴隸制王朝。

夏朝的第一代國君禹是因為在舜當政時治水有功而成為舜禪讓帝位的人選,他晚年繼承禪讓的傳統(tǒng),又把帝位傳給少昊族的伯益。然而,此次禪讓卻沒有成功,他的兒子啟趕走伯益,自己繼承了帝位,這就是所謂“禹傳子,家天下”的由來。不過,啟奪取的帝位并不鞏固,東夷族的后羿、寒浞等相繼奪取帝位,直到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奪回帝位,才使夏朝的統(tǒng)治基本鞏固下來。

夏朝建立起奴隸主貴族的專政體制,在中央設立比較簡單的行政機構(gòu),任命貴族擔任主要官員“六卿”“六事之人”等,從事對全國的行政管理,所謂“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百官,殷二百,周三百”[1]。其中有“車正”“庖正”“牧正”“御龍”“稷官”“水官”“羲氏”“和氏”“士”“大理”“瞽”“嗇夫”“遒人”“官戰(zhàn)”等分職管理各項事務。地方設九州,分封諸侯,對轄區(qū)進行管理。《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是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基本上囊括了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qū)。又實行五服制度,即皆為五百里的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所以夏朝的疆域“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2]。不少學者對這些記載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所謂禹行九州、五服之制是后世的理想化寄托,實際上夏朝直接管理的地區(qū)不過是王畿中心的一小片土地,其他更廣大的地區(qū)都是基本獨立的大小部落方國,“禹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可能是真實的寫照。夏朝還初步建立起司法制度,實行皋陶制定的刑法,“夏有亂政,而作禹刑”[3],“禹承堯舜之后,自以德衰,而作肉刑”[4]。它也初步建立起一支常備軍,除王室有自己直屬的軍隊外,地方諸侯方國也各有自己的軍隊,以隨時討伐那些不臣者,如禹就曾經(jīng)率軍對三苗征戰(zhàn)。又初步建立起稅收制度,以保證國家運行的各項開支。《禹貢》詳細記載了九州各地的貢賦,雖然與真實情況可能還有一定距離,但稅收制度肯定已建立并有效運行了。“少康中興”之后,夏朝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期,由于一時能夠協(xié)和貴族內(nèi)部關系,對平民和奴隸也采取較寬松的施政方略,“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5],夏朝的統(tǒng)治呈現(xiàn)繁榮發(fā)展的局面。

夏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初級階段,生產(chǎn)技術(shù)較原始社會有了長足進步,經(jīng)濟有了明顯發(fā)展。農(nóng)業(yè)是最重要的生產(chǎn)部門,大量使用木、石、骨、蚌等材料制作的工具進行勞作,初步擺脫原始社會的粗放經(jīng)營,開始使用耒耜進行深耕細作,從而為民眾提供了最基本的衣食之源。農(nóng)作物品種以粟為主,黍、水稻、小麥、大豆、高粱等也大量種植。畜牧業(yè)和采集業(yè)仍然在經(jīng)濟中占有相當分量,是農(nóng)業(yè)重要的補充。在河南鄭州二里頭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大量的牛、豬、羊、雞等的骨骼。手工業(yè)更是有了顯著進步,青銅器的鑄造業(yè)已經(jīng)成為重要部門,制造了許多珍貴的禮器、兵器和貴族的生活用品。石器廣泛進行磨制,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的銳度得到很大提高。玉器也是夏朝發(fā)達的手工業(yè)部門之一,以玉為原料制造的兵器、禮器、飾器和工具在夏朝遺址中都有大量發(fā)現(xiàn),如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就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夏朝的陶器制造也顯示了較高的水平,僅二里頭出土的就達到30余種。紡織業(yè)也是重要部門,有麻紡和絲紡兩種。《帝王世紀·夏》和《管子·輕重甲》都有關于夏朝精美絲織品的記載。另外,夏朝的漆器業(yè)、建筑業(yè)也有長足進步,二里頭發(fā)現(xiàn)的巍峨壯觀的宮殿遺址證明史書關于夏桀“筑宮室,飾瑤臺”的記載絕非子虛。

夏朝的統(tǒng)治持續(xù)了400多年,到孔甲繼位時已經(jīng)進入它的衰敗期。史載“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6]。到最后一個君王履癸即桀繼位之時,更是達到衰敗的頂點,“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7]。與此同時,東方與它毗鄰的商族逐步強大起來。商族的首領湯趁夏桀暴虐無道、統(tǒng)治岌岌可危之際,率兵討伐,夏桀戰(zhàn)敗,被流放于鳴條(今河南長垣南),最后死在那里。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8]夏朝是中國上古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是夏、商、周三代的肇端,在各方面都為后來商、周兩朝的發(fā)展做出了具有榜樣意義的貢獻。

二 夏禹的功績和政治理想

禹是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記載的三代夏、商、周中的第一代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即所謂“禹傳子,家天下”。以此為標志,中國歷史完成了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正式邁進文明時代,開始了階級社會的歷史。這表明,禹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然而,由于這一時代的文字記載大都晚出,其中不少記載是傳說的資料,因而互相抵牾之處甚多。這些記載所描繪的禹的形象,也是半人半神,半真半假,半是真實的倩影,半是編造的神話,撲朔迷離,混沌莫辨。不經(jīng)過一番爬梳剔抉的工夫,就難以還原其歷史真相。

中國文獻中,記載禹事跡的典籍可謂多矣。僅馬骕在《繹史·禹平水土》和《繹史·夏禹受禪》兩卷中征引的就有《大戴禮記》《史記》《漢書》《吳越春秋》《帝王世紀》《尚書》《越絕書》《山海經(jīng)》《鹽鐵論》《尸子》《呂氏春秋》《墨子》《淮南子》《新書》《說文》《尚書大傳》《韓詩外傳》《鬻子》《荀子》《說苑》《莊子》《列女傳》共22種。

禹作為夏朝的開創(chuàng)者,他身上最大的特點是勤政作風和開拓精神。在當時中國先民對自然的斗爭中,禹的第一大功績是領導他們戰(zhàn)勝洪水。《堯典》記載堯命鯀治水,九年無成,遭受嚴懲。舜又命禹做司空,繼續(xù)“平治水土”。《益稷》記載了禹領導百姓治水的具體活動。

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9]

看來,在堯、舜、禹的時代,有一段洪水長期泛濫的歲月。禹的父親鯀曾奉堯之命治理洪水,他用堵即筑堤防水的辦法,以求將洪水約束于河道中。可能由于下雨持續(xù)時間太長,洪水持續(xù)上漲,河道容納不下,沒取得預期效果,鯀因此被誅殺或被“降在匹庶”。禹在關鍵時刻接替父親領導治水,他采取疏導的辦法,即清除河道中妨礙流水順暢通過的障礙,并順著水的自然流向開鑿新的水道,從而加快了洪水下泄的速度。經(jīng)過十余年再接再厲、堅韌不拔的奮斗,“三過其門而不入”,終于戰(zhàn)勝了洪水,給百姓創(chuàng)造了一個生產(chǎn)和生活的良好環(huán)境。治水的成功,特別是禹在治水的過程中顯示的艱苦卓絕的服務大眾的勤政精神和超越群倫的智慧,使他獲得了遠遠超過其他部落酋長的威望,從而使舜將帝位禪讓給他具有了眾望所歸的民心基礎。

禹的第二項功績是確立九州或十二州的行政區(qū)劃和初步建立稅收制度。《尚書·書序》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盡管對此時是否確定九州的行政區(qū)劃,以及九州地域的確切方位,學者們的認識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存在不小的爭議,但有一點似乎可以達成共識,即中國歷史發(fā)展到堯、舜、禹的時代,以部落聯(lián)盟的形式實現(xiàn)對黃河、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的管理,可能已經(jīng)力不從心了。為了在更廣大的地域?qū)崿F(xiàn)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的變更自然提上日程。以地域區(qū)劃而不是以血緣聯(lián)系進行對民眾的管理,至少萌芽于此時。雖然此后中國源于血緣紐帶的宗法制度長期穩(wěn)固存在,但行政管理的威權(quán)卻是一直高居于宗法關系之上,并且其觸角日益深入窮鄉(xiāng)僻壤。《說文》亦記載:“昔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荊山之下。”《尚書·禹貢》和《史記·夏本紀》都詳細記載了九州的稅收等級和貢物名稱。《孟子·滕文公上》記載:“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以上這些記載不見得完全反映當時的歷史真實,但至少能夠表明禹建立起最初的稅收制度。稅收是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而正是稅收支撐著國家行政權(quán)力的運作。

禹的第三項功績是平定有苗(三苗)的反叛。有苗是今天苗族的祖先,居于長江以南的湘、黔地區(qū)。據(jù)《尚書·大禹謨》記載,是舜的仁德使其賓服。

帝曰:“咨!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會群后,誓于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勛。”三旬,苗民逆命。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帝初于歷山,往于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慄,瞽亦允若。至誠感神,矧茲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10]

但《隨巢子》和《墨子》有不同的說法,肯定有苗是被禹以武力征服的:

《隨巢子》:三苗大亂,天命殛之。夏后受命于元宮,大神人面鳥身降而輔之。司祿益食而民不饑,司金益富而國家實,司命益年而民不夭。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違。

《墨子》: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賓出雨血,三朝龍生,廟犬哭市,夏冰地坼,五谷變化,民乃大振。高陽乃命元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電誘祗,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后乃遂幾。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為山川,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11]

平息有苗之亂,可能是武力與懷柔手段并用,武的一手是禹指揮進行的。由于有苗的賓服,舜的晚期直接控制的地域可能已經(jīng)達到黃河和長江的中下游的廣袤原野。戰(zhàn)爭的勝利最容易顯示指揮者的才能和增加指揮者的權(quán)威,征服有苗的勝利,無疑使禹在邁向權(quán)力巔峰的路上登上一個新臺階。

禹的第四項功績是在舜禪讓帝位即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給自己之后,進行了他一生最大的創(chuàng)新,“爵有德,封有功”,將部落聯(lián)盟的辦事機構(gòu)逐步改造成一個高居于社會之上的政府。那位在舜為帝時已經(jīng)“作士以理民”的皋陶,繼續(xù)做總理國政的行政首腦:“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12]另一個名叫太岳的人也成為“禹心呂之臣”。

禹更進一步制定法律,嚴肅刑政,大張旗鼓地四處巡視,不斷強化自己和政府的權(quán)威,《吳越春秋》有以下記載:

三載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示中國諸侯。防風后至,斬以示眾,示天下悉屬禹也。[13]

這時的禹對屬下的群臣已經(jīng)具有了生殺予奪之權(quán),他再也不是氏族社會中與眾庶平等的一員了。至此,不管當時的人們是否意識到,禹的舉措都使中國社會的歷史達到一個新的臨界點。以社會分裂為階級、財富集中于少數(shù)人和國家機器強制百姓服從為特征的文明時代降臨到赤縣神州的土地上。在先秦諸子中,最早對這一變化進行描述的是莊子,他通過一個寓言故事巧妙地揭示了禹之政與堯、舜之政的區(qū)別。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盍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14]

當然,禹似乎也不完全是通過殺伐的手段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帝王世紀》記載,他對諸侯和臣民也在施德示惠、禮賢下士:“禹納禮賢人,一沐三握發(fā),一食三起。”不少文獻渲染了他這方面的事跡,如《淮南子·原道訓》所記: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15]

其他如《荀子·大略篇》,贊揚“禹見耕者耦,立而式,過十室之邑必下”。《說苑·君道》也有以下記載:

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也。”[16]

這些有關禹德惠仁禮之行的記載,不少地方顯露出后世儒家學者編撰的痕跡,字里行間滲透著他們的愿望與希冀,但也應該承認,禹的舉措中盡管還保留著原始社會道德和風俗的遺存,可是不管怎么說,禹的接掌帝位,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成為中國歷史野蠻和文明的界標。他的所有舉措,彰顯的都是掙脫野蠻的高瞻遠矚的努力。所以,后來孔子談到禹之功德,作了理想化的總結(jié),《大戴禮記》引述的宰我與孔子的對話:

宰我曰:“請問禹。”孔子曰:“高陽之孫,鯀之子也,曰文命。敏給克濟,其德不回,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斖斖穆穆,為綱為紀。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為神主,為民父母。左準繩,右規(guī)矩,履四時,據(jù)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舉皋陶與益,以贊其身,舉干戈以征不享、不庭、無道之民。四海之內(nèi),舟車所至,莫不賓服。”[17]

禹以漸進的方式,悄悄地在改組部落聯(lián)盟辦事機構(gòu)的同時改變了它的性質(zhì),建立起一套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國家機器。這個國家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是最先搶占了權(quán)力和財富的奴隸主貴族,他們之所以需要和容忍這個有時可以對自己進行懲罰的機構(gòu)的存在,是因為只有這樣的機構(gòu)才能維護他們的權(quán)力和財富并使之得到傳承。

歷史在考驗禹的勇氣和決斷能力,他敢于更改禪讓的傳統(tǒng),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嗎?因為現(xiàn)在的帝位已經(jīng)今非昔比,它再也不是一個像部落酋長那樣服務大眾的只盡義務的崗位,而是一個掌握權(quán)力和享用財富的顯赫之職。正因為如此,當禹年老的時候,與他地位相當或接近的氏族酋長們,都眼巴巴地渴望依照禪讓的傳統(tǒng)來繼承他的位子。這時的禹,既意識到禪讓傳統(tǒng)的無比張力,更明白擯棄這一傳統(tǒng)、以傳子代替禪讓給自己兒孫和家族帶來的利益。權(quán)衡再三,禹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毅然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禹之褻瀆禪讓的傳統(tǒng)而毅然將尊位傳子,恐怕只能肯定是私心占了上風。他敢于這樣做,一是因為這樣做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二是因為他估計自己的余威和兒子的能力足以戰(zhàn)勝那些對此事持疑義的反叛者。果然,啟繼位伊始,就招來有扈氏的反抗。這個有扈氏的反抗自然也不是出于維護禪讓傳統(tǒng)的“公心”,而是因為禹傳子斷絕了他享有的通過禪讓繼承權(quán)力和財富的機會。對于有扈氏的反抗,啟毫不猶豫地以武力鎮(zhèn)壓,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尚書·甘誓》:

大戰(zhàn)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18]

啟以“恭行天之罰”的堂皇理由對有扈氏大打出手,平息了他們的反抗,標志了傳子對禪讓的勝利。但是,傳子代替禪讓作為制度上的根本性的變革,既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被社會上多數(shù)人所接受,也很難在觀念上很快被社會上多數(shù)人所認可,所以在啟之后就出現(xiàn)了后羿、寒浞相繼“篡政”的混亂局面,直到大禹的五世孫少康中興,才算穩(wěn)住了形勢。此后,以傳子延續(xù)家天下的觀念,才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異姓篡政也就成了背叛君臣之義的大逆不道。“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欲——貪欲和權(quán)勢欲成了歷史發(fā)展的杠桿。”[19]正是在貪欲和權(quán)勢欲的驅(qū)動下,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擯棄禪讓的古老傳統(tǒng),以“禹傳子,家天下”的形式,使中國歷史來了一次“華麗轉(zhuǎn)身”,將中華民族引進文明時代。他作為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完成了一個劃時代的使命,從而成就了無與倫比的空前偉業(yè)。然而吊詭的是,禹的功業(yè)是以人剝削人代替共同勞動、共同享受,以不平等置換平等,以爾虞我詐驅(qū)除忠實誠信,以血腥的殺戮取代和諧協(xié)商為代價的。看來,為了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tài),只能使用野蠻的手段了。雖然如此,這絲毫不意味著對禹進行否定的評價,因為他走的是歷史辯證法支配的必由之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的一段話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禹的功業(yè)。

只有奴隸制才使農(nóng)業(yè)和工業(yè)之間的更大規(guī)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shù)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xiàn)代的歐洲。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我們的全部經(jīng)濟、政治和智慧的發(fā)展,是以奴隸制既為人所公認、同樣又為人所必需這種狀況為前提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理由說,沒有古代的奴隸制,就沒有現(xiàn)代的社會主義。[20]

禹和他的兒子啟通過改變帝位繼承方式展示了他們父子的政治思想,這就是對國家和社會的有效管理必須訴諸行政權(quán)力;對民眾最好的統(tǒng)治方式是德刑并用,一是握有絕對不可讓渡的權(quán)力,二是以德行和勤政之舉讓民眾相信他的能力和品格。在韓愈創(chuàng)建的“道統(tǒng)”譜系中,大禹是排名第三的偉人。

三 《尚書·夏書》展示的政治思想

夏朝留下的歷史文獻很少,今文《尚書》中的《舜典》《皋陶謨》《益稷》《甘誓》主要反映的是夏朝初年的史跡,再后的《湯誓》中有對夏桀暴虐行政的斥責,中間近400年的歲月、近十位君王,沒有留下相關言行的記錄。唯有古文《尚書》中的《五子之歌》和《胤征》算是一點直接的資料,但其真實性受到絕大多數(shù)學者的質(zhì)疑。不過,我們即使認定這兩篇文獻出自后人偽托,這種偽托也不是純粹杜撰,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后人摭拾前人留下的傳說或片段資料加以整合的結(jié)果,從中還是可以尋覓一些夏代政治思想的信息: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訓有之,內(nèi)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

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21]

這篇文獻假借太康等失國五子的懺悔,闡發(fā)了他們的政治思想。其中有對于民本的認識:“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也有對于君王須加強自身修養(yǎng)、不可荒淫腐敗的認識,更有對于丟棄祖宗優(yōu)良治國理政傳統(tǒng)導致“荒墜厥緒,覆宗絕祀”的痛悔。所有這一切,都是政治思想史上具有積極意義的資料。

另外,還有一篇《胤征》,據(jù)說因為夏朝的一個諸侯或臣子“羲和湎淫,廢時亂日”,夏朝的大臣“胤往征之,作《胤征》”。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胤侯承王命徂征。告于眾曰:“嗟予有眾,圣有謨訓,明征定保。先王克謹天戒,臣人克有常憲,百官修輔,厥后惟明明。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沉亂于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聞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誅。《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咸與惟新。嗚呼!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其爾眾士,懋戒哉!”[22]

這篇文獻是討伐羲和的誓詞,其中,嚴厲斥責“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違背祖宗的“謨訓”和“常憲”,拒絕接受各方面的勸諫,“顛覆厥德,沉亂于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誅”,因而被明令“奉將天罰”。誓詞要求所有官員都必須站在王室一邊,共同對敵,“眾士同力,王室尚弼”。討伐的目標只是羲和,“殲厥渠魁,脅從罔治”,但也要求所有諸侯和百官接受教訓,“舊染污俗,咸與惟新”。這篇誓詞顯示的政治思想是,所有夏朝屬下的諸侯和官員必須遵循國家建立的制度和制定的法紀,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勸諫,“克勤”奉職,兢兢業(yè)業(yè),決不可走上廢職荒酒一途,否則必然受到嚴厲懲罰。這說明,夏朝執(zhí)政者已經(jīng)認識到官吏的品行、能力的重要性和對違法違紀不臣者執(zhí)行法紀的必要性。

四 夏桀的暴政觀念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他是被商湯率領的商族武裝推翻的。有關他暴虐的事跡文獻沒有多少具體的記載,只在《尚書·湯誓》中留下片言只語: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xié),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呂氏春秋》對夏桀的暴虐有如下記載:

桀為無道,暴戾頑貪,天下顫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紛紛分分,其情難得。干辛任威,凌轢諸侯,以及兆民,賢良郁怨。殺彼龍逢,以服群兇,眾庶泯泯,皆有遠志,莫敢直言,其生若驚。大臣同患,弗周而畔。桀愈自賢,矝過善非,國人大崩。伊尹奔夏三年,反報于亳,曰:“桀迷惑于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眾,眾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23]

《史記·夏本紀》記載的是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勘”,即拒絕對百姓實行仁德之治,一味迷信暴力,動輒進行殺伐。《史記·殷本紀》記載的是“夏桀為虐政淫荒”,致使百姓與之不共戴天,寧愿與之同歸于盡。

西漢晚期的劉向在其撰寫的《列女傳》中,記載了夏桀寵信美妃末喜最后導致夏朝滅亡的故事:

末喜者,夏桀之妃也。美于色,薄于德,亂無道。女子行丈夫心,佩劍帶冠。桀既棄禮義,淫于婦人,求美女積之于后宮,收倡優(yōu)侏儒狎徒能為奇?zhèn)蛘撸壑谂浴T鞝€漫之樂,日夜與末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末喜于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其頭而飲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為樂。龍逢進諫曰:“君無道,必亡矣。”桀曰:“日有亡乎,日亡而我亡。”不聽,以為妖言而殺之。造瓊臺瑤室,以臨云雨,殫財盡幣,意尚不厭。[24]

《帝王世紀》也有以下記載:

(帝桀)日夜與妹喜(末喜)及宮女飲酒,常置妹喜于膝上。妹喜好聞裂繒之聲,為發(fā)繒裂之以順其意。以人駕車為肉山脯林,以酒為池,使可運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余人,醉而溺水。以虎入市,而視其驚。[25]

這些記載,當然有《呂氏春秋》的資料來源,很可能還有流傳于民間的一些傳說,劉向在整理匯入他編輯的文集中時經(jīng)過自己的加工,與商紂王寵信妲己類似,其真實性不見得完全靠得住。

從以上這些零星記載的關于夏桀的罪行中,我們還是可以窺見有關夏桀政治思想的一些信息。一是夏桀確實是一個暴虐腐敗的君王。他相信暴力萬能,以為憑借暴力可以為所欲為。因而根本舍棄“德政”,最終激化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二是夏桀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不同意見,只鐘情溜須拍馬的話語,致使奸佞者進,忠貞者退。最后是所有人都離叛他而去,使之成為孤家寡人。這說明,在奴隸制王朝初創(chuàng)時期,夏桀之類當權(quán)者除了認定暴力的決定作用外,“德治”“任賢”“虛心納諫”之類后世君王治國理政的良好理念還在他們的視野之外。他們的政治思想是十分貧乏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大兴区| 临海市| 阜阳市| 江永县| 台北市| 多伦县| 湘阴县| 眉山市| 佛坪县| 侯马市| 绥棱县| 三都| 兴城市| 林甸县| 尉犁县| 原平市| 绍兴县| 潜江市| 禄劝| 蒙山县| 珲春市| 沧源| 清水河县| 双峰县| 尼玛县| 黄陵县| 四会市| 衡东县| 商河县| 汝州市| 长宁区| 万荣县| 孟连| 湾仔区| 凤山县| 西安市| 天水市| 宁南县| 金乡县| 尚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