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先聲:“亡國滅種”焦慮中的女性吶喊(1895—1916)》:近代婦女解放思潮的發生
- 民族國家復興中的女性境遇和女性話語:中國現當代女性文學與婦女解放思潮互動關系研究
- 馬超 張學敏
- 3907字
- 2025-04-28 11:21:15
封建時代由于傳統思想觀念的鉗制和掌控,中國婦女整體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兩性之間嚴格恪守等級秩序,安于男尊女卑的境遇和現實,自然就失去了參與國家政治、社會管理的機會,這就導致中國的婦女解放并不是女性憑借自身主體意識覺醒后的自覺自為行動,而是源于早期接受西方先進思想的男性精英的倡導和啟蒙。
甲午海戰的失敗使中華民族危機加劇,引發了維新語境中的男性精英知識分子“亡國滅種”的焦慮。出于對國家現實和未來的深切憂慮,他們在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的同時,開始關注在封建綱常倫理重壓下婦女的生存和發展。他們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為訴求,以“戒纏足、興女學”為突破口,倡導男女平權等思想,借此希望把婦女變成國家建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積極力量。在他們的影響下,秋瑾、呂碧城等近代婦女解放的先驅者開創性地形成了自己關于婦女解放的思想。這些女性先驅者們積極地組建婦女團體,在男性啟蒙者的導引之下創辦了女子報刊,撰寫文章呼吁和啟發婦女覺醒,通過這種形式引發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婦女解放思潮。這一切投射在女性文學創作中,催生了中國近代第一批以反映婚戀悲劇、愛情自由和女性解放為主題的作品。但維新時期關于婦女解放的文學表述,基本上被鑲嵌進男性思想先驅者的社會政治改良構想的大框架之中,男女平權、婦女解放的話語是與救國圖存、國家振興、民族解放等宏大構想結為一體的,文學表述的路徑比較狹窄。
我國婦女解放思潮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國。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地位等方面破天荒地提出了一些男女平等的構想,在其各項制度法規中都有一些明確的規定,以保障婦女擁有自己的權利。
一 肯定男女平等,讓婦女享有土地權
著名歷史學家陳邦直先生曾經坦言:“太平天國政治上唯一的特色,就是‘男女平等’”。[11]關于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早年撰寫的《原道醒世訓》(1852年刊行)中有明確的表達,他說:“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姐妹之群”,[12]這是中國歷史上國家意識形態首次對婦女與男子有同樣的人格和地位的肯定?!氨M管這是基于‘天下一家’的宗教理論基礎之上,是洪秀全試圖改造世道人心與實現政治理想的精心設計,但畢竟包涵了女性平等的思想?!盵13]這種強調世人都是兄弟姐妹,借助虛擬的無差異無等級的稱謂,既化解了社會上層與下層之間的隔膜與矛盾,也迎合了下層民眾期待被尊重的普遍心理,所以范文瀾先生高度評價道:“在太平天國境內,確實出現了偉大的婦女解放運動。太平軍把婦女看作姊妹,與看作兄弟的男子平等”。[14]此后的1853年,太平天國在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中規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這就開創性地把婦女納入分田人口,這說明“天朝”在當時試圖從民眾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入手,滿足農民對于土地的渴求,雖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這種構想在后來的實踐中沒有付諸實現,但給予女子與男子同樣的土地,同等的地位的構想的確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后來,洪仁玕也在其《資政新篇》中提出了一些改善婦女地位的思想,“于是太平天國婦女,由家庭生活走到社會生活了,從事于勞動生產工作了。這是太平天國男女經濟地位平等的開端”。[15]
二 太平天國建都后推行廢止纏足法令
順應男性畸形審美心理的中國婦女纏足的陋習,自唐代開創以來,經過宋、明兩代的推行至清代非常普遍和盛行,這樣的做法不僅束縛了婦女的身體,而且極大地摧殘了婦女的心靈和精神,也限制了婦女參加社會活動。雖然清朝統治者順治、康熙等曾多次下令禁止婦女纏足,但由于婦女深受封建觀念影響,導致皇家法令無法實施。而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即南京)之后,明確規定“婦女不準纏足,違者斬首。已纏之足忽去束縛”。[16]在《資政新篇》中,對于“女子喜纏腳”的風習,洪仁玕提出“在上者”要把它當作“可恥之行,見則鄙之忽之,遇則怒之撻之”。[17]這種以法令或者類似法令形式的禁纏足作為,不僅使婦女解除了身體之苦,而且為婦女與男子一樣能夠自由地參加社會生產活動提供了可能性。當然,此類法令的確立除了受到客家女子天足習俗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現實性的功利因素在里面,是考慮到婦女拋卻“弓鞋羅襪”后能夠立即當差,在現實生產中能夠參加各種勞動,承擔天京城的防御工作,甚至必要的時候能夠參戰,緩解戰時的人員不足問題。但該法令的施行確實解放了婦女肉身的痛苦。
三 設置女館,建立女官制度,吸收婦女參加政治、軍事和后勤工作
在開國初期,太平天國即開始實行男女分館分居制度,“女的住進女館,從事生產輔助勞動和集體手工業勞動”,[18]還設置了女營,建立女官制度,有意識地吸納婦女參與國家建構的工作,可謂是革命性的舉措。天國為鼓勵女子讀書,把《幼童詩》規定為男女學童的課本。還專門從女性里遴選出管理女館的官員和識字能書的讀書人到各王府處理批復公文。1853年,在東王楊秀清的主持下,太平天國破天荒地舉行過一次女試,專門招考女子出任官職,在當時招考女官的考試中,傅善祥等三位女子被招錄為鼎甲,還有一些女子被選入各王府任女掌簿之職。事實上,統領各級女館的官員主要由太平軍中的首義女子擔任。據清代張德堅的《賊情匯纂》記載,太平天國女官的人數曾經達到6584人,女兵10萬人,女繡工8000人,女史5200人。[19]可見,女性參與政治、軍事、后勤的人員眾多(暫不論這些女子是被迫還是自愿),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樣作戰并立功揚名,比如蘇三娘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女性戰將。盡管與男性官員的實質性地位相比,女官僅是無足輕重的政治點綴,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催生了婦女解放思想的萌芽。
四 廢除買賣婚姻,推行“一夫一妻”制,嘗試婚姻革新
買賣婚姻的現象在當時非常普遍和盛行。在傳統觀念里,人們視強制性買賣婚姻為天經地義:男子娶妻惟三茶六禮才能聘定,女子出嫁僅視財禮多寡論定。這導致男女喪失了婚姻自由,女子成為交易商品,在婚姻中所處的地位極其低下。太平天國推行男女婚姻平等主要體現在對買賣婚姻習俗的廢除上?!短斐锂€制度》中強調“凡天下婚姻不論財”,即不因財產的因素而談婚論嫁,排除了婚姻關系中財產的因素,這是解除人身依附的前提。從太平天國的政策全局來考量,這也是一種廢除私有財產的舉措。而且天國還宣布:“男有男行,女有女行,男習士農工商,女習針指中饋,一夫一婦,理所宜然”。[20]除了明確提倡一夫一妻制,在其他法令告示中,天國還禁止納妾,凸顯出把女子的權利試圖提到與男子同樣地位的設想。
五 下令取締娼妓,禁止官兵強暴婦女
娼妓制度在舊時中國存在久遠且門類較多,究其實質,是男性欲望、權力的外顯,也是婦女地位不平等、經濟受壓迫的表現。早在建都初期,太平天國就通過告示的形式頒布禁令:“娼妓最宜禁絕也”,還嚴令“倘有習于邪行,官兵民人私行宿娼,不遵條規開娼者,合家剿洗;鄰右擒送者有賞,知情故縱者一體治罪,明知故犯者斬首不留”。[21]由上述法令可見,太平天國禁止娼妓的律令是非常嚴厲的。一些資料顯示,當時在天京等地經過整治后娼妓現象基本已消失殆盡。這樣的戒律整肅了軍紀,革除了陋習,切實保護了婦女,值得稱道。
盡管太平天國有關婦女解放的一系列律令還處于初始建構階段,許多制度和政策雖然頒布但并未得到真正的實行,與廣大婦女事實上應該具有的解放還相去甚遠,但上述一系列比較進步的舉措,無疑改變了部分婦女(尤其是客家女)的處境,使婦女解放思想的萌芽悄悄根植。所以,歷史學家羅爾綱高度評價太平天國“是婦女解放思想的第一個實行者。這樣廣大徹底的婦女解放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前,世界歷史上不曾有過,真是人類最光榮最先進的運動”。[22]無獨有偶,歷史學家鄭鶴聲也認為“太平天國根據人類平等自由的原則,做出了偉大的婦女解放運動,決然無忌的摧破中國舊時代婦女的許多傳統的束縛,使中國數千年來束縛婦女的鎖鏈無情的斬斷,在世界婦女解放運動史中放出一種奇異的特彩,開婦女解放的先聲”。[23]上述論述雖然產生于階級觀念鮮明的時代語境,但把太平天國視為中國婦女解放的萌芽期,對太平天國給予婦女的具有革命性的政策和新地位進行了肯定,也為后來的研究定下了主流基調。
但是,我們仍然看到,一方面,由于中國封建觀念的壁壘堅厚,倡導者因現實功利性考慮,沒有針對婦女自身的境遇進行變革,他們關于婦女解放的一系列構想相當有限,不可能達到近代思想所要求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處在當時歷史境遇中的廣大婦女由于形成的“被奴役”思想根深蒂固,她們普遍習慣于原有的受奴役生活,根本不可能形成自覺的婦女解放意識,致使一些超前的婦女解放思想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被貫徹落實。太平天國無力掙脫傳統制度的六道輪回,無法打破男尊女卑的傳統格局,正如沈渭濱所言:“太平天國無法擺脫壓制婦女、歧視婦女的封建道德觀念的束縛,不可能真正實現男女之間的平等和婦女的真正解放”。[24]夏春濤也認為,太平天國仍然是“一個純粹以男性為中心、婦女完全依附于男子的社會。事實證明,洪秀全等人根本就沒有也不可能萌發近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意識”。[25]盡管如此,太平天國頒布的各項關涉男女平等的舉措,卻破天荒地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婦女解放的先聲和前奏。所以,學者王緋評價說:“太平天國革命劃時代和超時代的強制性立法實踐,昭示了婦女從法律上死亡到復活的全部可能性和可行性,這個舉措甚至直接同近一個世紀后中國共產黨所實施的男女平等政策接軌(如土改政策),它在客觀上為中國婦女解放提供的原創性思想經驗,構成了這一歷史發展的重要開端”。[26]
太平天國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關于婦女政策的頒布和實施,關于婦女解放方面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嘗試舉措,在歷史的煙塵中留下了它清晰的印記和不可磨滅的價值。它就像一粒深埋于土壤中的種子,到春天總會萌發,使清末民初維新派的婦女解放思潮得以抽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