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先夏與夏代的國家治理體制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中國古代完整清晰、前后相繼地實現政權的世系更替開始于五帝時代。夏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政權,作為奴隸社會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被看作中國四千年國家史的開端。由于沒有發現能夠直接載明五帝時期和夏朝歷史的傳世文獻或出土文獻,今天的人們對于五帝和夏朝的歷史面目的了解只能從司馬遷等人根據軼聞傳說的總結中獲得,《史記》等史書中對五帝時代、夏朝的記載只有寥寥數字,集中在世系變遷、中央層次的官職方面。例如,五帝時代,除了黃帝、帝堯、帝舜等稱呼外,軍隊的高級官職以“云”命名,還設有“大監”。[1]黃帝之后,典籍上說有官百名,但無從考證其具體官名,只曾記載對輔佐朝政、才德兼備的人有“八愷”“八元”的美譽。帝舜時代,出現司空、司徒、共工、秩宗、典樂、納言、大理等官名。蘇秉琦先生認為,根據《堯典》記載,五帝時代已經形成一種雛形的國家。除了帝堯、帝舜等軍事首長外,還有由四岳、十二牧(或曰群牧)組成的貴族議事會;有以司空為首的包括司徒、后稷、士(類似后之司寇)、工(百工)、虞、秩宗、典樂、納言等部門官員的行政組織;有刑法(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有軍隊并有顯赫的戰功[2]

但是,現有文獻都缺乏五帝時代、有夏一代對基層社會和鄉村治理的著墨。《史記》中記載:“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3]據此可以看出,當時似乎已經存在聚、邑、都的分別,合理推斷,聚是村落,邑為小型城池,都則是更大一點的城市。邑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財產和生產聚集的產物,是筑城防衛的結果。都是擴大的、高級的城邑,是政權的統治中心所在,或至少是地區性的統治中心。聚、邑是原始社會的鄉村主要居住地和場域載體。《淮南子·原道訓》中說“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4]舜與鯀同時代,說明在五帝時代后期,城邑已經出現,因為原始公社逐漸解體,私有制開始出現,財產增加,需要筑城保衛財產和人民。

在考古學上,歷史文獻中的五帝時代被認為上限大約處于仰韶文化后期,下限處于龍山文化時代[5],總體上位于新石器時代,實行的是原始氏族公社制度。當時的“國家”具有古國性質,實質是若干原始部落的聯盟,黃帝、堯、舜、禹都是其中最大部落的酋長,其他部落臣服于他們。五帝時代尚未形成完善的中央政權,也沒有(至少今天尚未發現)明確的前后相繼的國號。在國家治理體制上,根據《史記·夏本紀》,五帝時代,特別是大禹時期,實行的是甸服制度。

所謂甸服制度,按照天子國都的距離遠近,自內向外,每500里分為一服,依次為甸服[6]、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形成半徑為2500里的同心圓輻射狀結構。每服的區域功能定位不同。甸服500里范圍內按每100里分為五層,作為天子采邑,直接管轄,每100里范圍內百姓繳納的貢賦不同。侯服分為三層,自近及遠依次為分封給卿大夫的采邑、分封給為天子服務的小貴族的小國、分封給大的貴族的諸侯國。綏服的500里范圍內實行中央的政令教化和振興武力、保衛國土。要服的500里范圍內自近至遠分別為夷人區和相約遵守王法的區域;荒服的500里范圍內是蠻人區和流放罪犯的區域[7]

無論是五帝時代還是夏朝,能夠實行有效管轄的國土面積都不太大,因此,上述自中央至地方的五服制的行政區劃真正能夠實施的范疇,可能僅限于前三個服,即約半徑750千米范圍之內,換算成平方千米約為56萬平方千米,約相當于今天中原地區的三個省級行政區,差不多是以今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為中心,向河南、山西、陜西、河北、山東五省作同心圓式的擴展。

夏代的人口有多少呢?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說,夏禹平水土為九州,人口13553923人,到舉辦涂山之會時,諸侯國共有萬國[8]。人口數字如此精確,可信度當然存疑,只具參考意義。

傳統上,夏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奴隸制是指一種建立在奴隸主階級對奴隸階級實行統治關系基礎上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禮記·明堂位》中說,“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9]。但是,《史記·夏本紀》沒有系統記載夏朝的中央政權機構是如何設置的,更談不上地方或基層的政權機構、官職名稱或功能。根據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夏朝的中央官員大概有六卿、稷、水官、牧正、大理、嗇夫、遒人、六事、御、官占、太史令、天地之官、瞽。六卿是夏朝中央高級官員,稷是夏朝主管農業的官員,水官管理夏朝水利,牧正為夏朝管理畜牧,大理是夏朝治獄官,嗇夫負責監察,遒人是宣令之官,六事是戰時統兵武官,御為駕戰車的軍官,官占負責王朝的卜筮,太史令負責夏朝“圖法”,天地之官掌管天文歷法,瞽為夏朝樂師。

夏朝的地方侯伯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同姓侯伯。禹當政后,分封家庭成員,形成宗族奴隸制方國,他們是夏政權的核心統治力量。二是異姓侯伯。那些承認夏王共主地位的部落被分封后形成異姓宗族奴隸制方國,要對中央王朝盡一定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義務。堯子丹朱、舜子商均、殷商的祖先契等人都是被封的異姓方伯。方國君主也設有“庖正”“牧正”等內外廷官員。在政治上,方國諸侯要定期覲見夏王,向之述職,表示臣屬關系,有的還要到中央王朝任職;在軍事上,方國必須隨時為中央提供軍隊,配合中央征伐內外方國的需要;在經濟上,方國要向中央王朝繳納貢職,包括一些特殊的貢品或服務。[10]

如果從中央—地方關系和國家治理體系角度來看,夏朝的國家治理體制有較大可能是延續大禹時代的甸服制度和九州體制。

根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時代,將全國分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共九個州[11],其中冀州是天子直接管理的王畿地區。夏代延續了九州的劃分,并派九牧去進行治理,九牧是中央政府派遣的地方官,而非氏族部落的首領或諸侯。當然,對于甸服制和九州制,歷史學者認為它們只是后世儒家知識分子對古代中國行政區劃的一種想象,是建立在大一統的政治理想之上的,從堯舜禹時代到夏商并未真正實施,也不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和地理現實。[12]

由于文獻無征,今人無法了解夏代的鄉村組織結構和治理方式。如果按照殷商時期倒推,只能推測,大概率也是以里邑制作為鄉村基層治理的主要形式。

在與鄉村治理密切相關的賦役問題上,根據《禹貢》記載,夏代實行的是“任土作貢”制度,即各地出產什么,就向王朝貢納什么。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商品交換極不發達的程度決定了國家很難有更多的替代選擇,采取實物貢納在現實中更可行,也更容易為各地臣屬的部落接受。《尚書·禹貢》中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13],“別九州”是劃分一級政區,確定地方政權序列,“隨山浚川”是整理土地,疏通河流,為農業生產奠定條件,“任土作貢”則規定了貢納的方式是根據出產實行實物繳納。夏代的賦稅稱為貢,遺留有古代社會部落征服關系的色彩。夏朝的建立是黃河流域各部落之間彼此征戰的結果,被打敗的部落以貢納的方式向勝利者繳納賦稅是歷史發展的自然結果。《左傳·宣公三年》中曾記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14],表明夏代時九州長官向夏王進貢物產金屬。

《尚書·禹貢》詳細描述了夏代貢納制的具體內容,該貢納規定相傳為大禹制定,故稱禹貢。它將九州土地按田力高下和肥瘠等次共分為九等,賦稅也分為九個等級,賦稅等級與田力等級并非一一對應,因為還要考慮到人力投入和農業生產技術等要素,如荊州的田力只排在第八等,但賦稅排在第三等;雍州則“田第一,賦第六”,因為“人功少”;冀州賦稅一等,田力五等,因是首都所在地,為天子服治田,只繳納谷物,不貢他物;兗州田力六等,賦稅九等,貢納漆、絲;青州田力三等,賦稅四等,貢納鹽、絺、海產品以及泰山所產的絲、麻、鉛、松、怪石;徐州田力二等,賦稅五等,貢納五色土、五種顏色的山雉羽毛、嶧山南面的優質桐樹;揚州貢納金、銀、銅、玉石、獸齒、皮革、羽、毛等;其他各州也皆各有田力、賦稅等級和貢納物品類別。鄭玄認為,賦之差,一井,上上出九夫之稅,下下出一夫之稅,平均一井稅五夫。根據鄭玄,上上的賦稅是下下的九倍,但這一觀點也被人們質疑。[15]

夏代的貢納標準是多少呢?《孟子·滕文公》中認為,“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16]。意思就是國家按若干年的平均產量征收十分之一的實物稅收,賦稅的名稱在夏商周時期分別稱為貢、助、徹。夏代的“五十而貢”,指農民在耕種自己的50畝份地之外,還要耕種約5畝的共有地。份地與共有地的關系應該是夏代的井田制表現形式。夏、商、周三代實行分封制,部落或封君向夏王效忠,繳納貢賦。在鄉村地區,封君諸侯又代表夏王、國家與農民建立經濟賦稅關系,農民耕種共有地,并向封君諸侯交納谷物及其他所出物產,本質上是以實物的形式向國家繳納稅賦。但是,孟子借古人之口批評夏代的“貢”制,認為貢是比較數年的收成得到一個平均數,但是問題在于,豐年到處都是,多征收些不算暴虐,卻反而少收,荒年想肥田都不行,卻要收足那個平均數不可。孟子認為這種不問豐歉都實行同一標準的貢納方法不好,最好的方法是助田法,即藉田法,指借勞力來耕作,由勞動者到貴族的田地無償勞動,從而得到一小塊田自己耕種,具體形式就是八家為井而有公田的九百畝井田制;八家皆私百畝,但同養公田;公事畢,后敢治私事。[17]孟子的這種理解事實上是勞役地租,是否真是理想的也值得商榷。因為人的理性自私,必然導致農夫在耕種井田時先私后公,而不是相反,還有耕種井田時容易偷工減料,損公肥私,這就是典型的“公用地悲劇”。孟子希望通過道德主義來解決這一問題事實上是不現實的,相反,包干制的貢納法卻更符合經濟學和人性的常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桃园市| 岢岚县| 石渠县| 花莲市| 石河子市| 大丰市| 都昌县| 成武县| 老河口市| 应城市| 新沂市| 清水县| 郧西县| 承德县| 庆城县| 苍南县| 奇台县| 土默特右旗| 丹阳市| 扶沟县| 迁西县| 新郑市| 拉萨市| 岫岩| 桐城市| 饶平县| 中西区| 长宁区| 南乐县| 井研县| 德令哈市| 云安县| 崇明县| 嘉定区| 巴彦县| 阜阳市| 睢宁县| 合肥市| 葫芦岛市|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