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商代的國家治理和鄉村治理

商王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把自己打造成神的化身,并通過祭祀、占卜等形式強化王權存在的合法性,這就是殷商甲骨文流行并能夠被后人發現的原因。作為世俗的王,商王擁有國家在行政、軍隊、司法等方面的一切大權,可以任免上至國相,下至一般官吏以及諸侯國的國君等幾乎一切官吏。商王擁有對行政事務的處理權,對國家行政事務發出指令,要求全國臣民執行。例如,命令農業生產奴隸協力耕種農田,要求貴族打獵、監察臣僚等。商王是軍隊最高統帥,常親自統率軍隊出征。商王對臣民握有生殺予奪大權,他的話就是商朝的法律。[28]

商朝的中央官職有相、尹、正等,還有管農業的小藉臣、小刈臣、小眾人臣,管畜牧業的牧、芻正以及牛臣、牛正、多馬亞、羊司及各類犬官,主管手工業的有司工、司空、百工以及師長、亞、馬等軍官。[29]《尚書·酒誥》篇中記載了商朝部分中央和地方行政官吏名稱。商朝分為內服、外服。內服,是商王直接統治地區,可稱為國畿,國畿內的官職包括有正、有事、宗工等,屬于中央政權機構中的官名。

國畿之外按五百里向外延伸,分別為侯畿、甸畿、男畿、衛畿,屬于外服。外服是由邦伯管轄的地區,屬于地方政權機構,其首領稱為邦伯,分為侯、甸、男、衛四個層次。諸侯邦伯被稱為“殷邊侯甸”,負有戍邊之責,要及時向商代中央朝廷報告邊境敵情,負有隨商王出征、對敵作戰的義務,還須向中央納貢,納貢原則是“因其地勢所有而獻之,必易得而不貴”。[30]商代中央與地方間的內外服國家結構制度上承夏代,下啟周代,構成分封制奴隸社會國家治理體系的主要框架。商湯滅夏后,諸侯國共有三千余國,相較于大禹涂山之會時,減少了十分之七。

根據甲骨文上的記載,殷商時期已經初步具有城鄉的區別。甲骨卜辭中有“邑”“鄙”“大邑商”等明文,邑有大邑、西邑、二邑、三邑、四邑、廿邑、卅邑乃至四十邑等記載,應該指的是城邑的大小和編號。在邑之外為鄙,有東鄙、西鄙。邑鄙之郊曰奠,有南奠、西奠。奠之外有封國,封國之爵有侯白男田,又稱多田與多白。[31]

里邑制是殷商時期的基層治理制度,里、邑是基層行政組織,里君、里長是行使治理功能的基層官員。里君,是指街道的官長。

商代時人們的居住方式分為貴族和自由民兩種。貴族階級聚居于城郭之中,以“族”為單位,一個家族甚至一個宗族聚族而居。例如,魯國曾在周初被分給“殷民六族…… 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32]其管理者的官職名稱為“百姓”,百姓就是甲骨文中的“多生”,既是姓族的首領,也是基層的職官。族長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為族尹,此外還有束尹、演尹、貫尹等?!白濉笔巧檀F族居住的基層單位,里或邑是自由民居住的基層單位。[33]

商代自由民階級聚居于“邑”中,他們在甲骨文中稱為“邑人”,在歷史文獻中稱為“小民”或“小人”,是以地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普通勞動者,即平民,邑人有財產,有當戰士的資格。甲骨文中常有以數字計算的邑,如“邛方征于我……三邑”[34]。里是居民聚居的單位,邑則是有圍墻的小型城郭。里邑是一體的,《爾雅》中說,“里,邑也”[35]?!洞呵锕騻鳌泛涡葑⒅幸舱f,“在田曰廬,在邑曰里。”[36]里君是里邑的基層管理者。

聚族而居是中國社會的傳統特點,它決定了行政體系與宗法體系的高度融合,這種融合貫穿了自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整個歷史過程,也是中國古代鄉村治理中的一個恒久不變的特點,反映了農業社會和宗法社會高度靜止的歷史特質。無論上層政治如何變化,作為基層社會的鄉村治理結構始終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點自商周以來便已經決定了。

里長的職責包括管理戶籍,征收賦役,看護倉庫、兵器和牲畜,主持祭禮等,其中最主要的職責是領導農業生產、狩獵和作戰。殷商在康丁之前,兵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以部族為單位進行征兵、募兵,里君、里長在征兵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族眾是基本的武裝力量,他們平時進行“穡事”,開展農業生產,戰時參加行軍打仗。

談論鄉村治理,首先要明確國與野的分離。鄉、村是在野之中才產生的。國為都,是較大的城池,是統治中心,既有天子之都,亦有諸侯之都。在侯服中,屬于卿大夫的采邑、為天子服務的小國、諸侯的大國都有各自的行政統治中心:都、國、邑,即規模不同的城池。在都、邑之外則是廣大的鄉村,邑是都與野之間的過渡或連接點。

由于資料的缺乏,今天我們仍然無法了解殷商時期基層治理體制中城市與鄉村之間存在哪些顯著區別,只能籠統地得知,里邑制是殷商基層治理的主要形式,至于城市與鄉村之間在基層官員和基層組織的稱謂、官員和組織的設置、功能等方面的細節還無法掌握,對于城鄉基層治理存在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還無法確切了解。

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殷商的基層治理中,作為核心的治理組織以及角色的里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協助統治者維護政權統治、發展地方經濟、維護社區治安等多重功能,事實上,這種功能也貫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始終。

歷史典籍上沒有關于商代土地制度的明確記載,人們對商代田制的理解多來自春秋戰國甚至秦漢時期知識分子的描述,但它們是不是真實的歷史記載,意見不一。很多人認為,井田制、大同社會等不過是孔子、孟子等大儒托古改制,勸諭當時的統治者,以宣傳儒家政治理想,推行政治設計的一種手段而已,可能與歷史真實大相徑庭。在沒有有力的證偽出現之前,人們可以暫且將井田制、村社集體、公田私田之分視為夏商周時期的土地制度來予以理解。如果《孟子》記載或想象屬實的話,夏、商、周時期井田規模有可能分別是50畝、70畝和100畝。

對井田制的描述除了《孟子》外,還見諸其他一些古籍。例如,《詩經·大田》上說,“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周禮·地官·小司徒》記載:“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span id="3klm29e" class="super" id="ref45">[37]《谷梁傳·宣公十五年》中說,“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38]最早實行井田制是在夏代,最完備的階段則是周代,后世文獻的許多記載和描述都是以周代井田為對象的。對此,我們將在周代部分詳細論述。商代井田制屬于承上啟下,由于商代傳世文獻無征,今天的人們同樣無法了解商代的土地賦稅制度。但出土的甲骨文中,田字除多作“井”字形外,還有6、8、12方塊的形狀,學者們認為,這些不同形狀的方塊,是當時土地劃分的實況在文字上的反映[39],被認為是井田制存在的證明。因為土地肥瘠不同,土地劃分成方塊,是為了定期在不同的農夫中重新分配,讓他們輪換耕作,這是后世爰田的源起。在甲骨卜辭中曾出現過“耤”(藉),說明當時已有“藉田”,而且是集體耕作[40]。

商代考古遺址中常見的農業生產工具是用木、石、骨、蚌做成的鐮、鋤、鏟和耒耜等。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黍和稷,以及稻、麥等。商代有了蠶桑和絲織物,畜牧業和漁獵業更加發達,商王用于祭祀的牛、羊最高時能夠達到上千頭。青銅冶金等手工業獲得很大進展,到商代晚期,能夠鑄造出器形碩大、紋飾精美的各類青銅器。

賦役制度與田制密切相關,夏、商都實行井田制,但夏代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之間仍具有原始社會部落間臣服進貢關系的遺跡,《禹貢》中將地分為九等,但仍以貢納實物地租形式征收國家賦稅,“稅夫無公田”?!耙笕似呤?“助”即“藉”,“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稅夫”,[41]可見商代的納稅方式是由農民集體耕作公田,實行勞役地租,即商代公田“藉而不稅”,這與夏代“貢而不藉”形成鮮明對照。

力役包括兵役和徭役。夏代的力役今天已經無法知曉。商代的力役征調分為外服和內服兩個部分。對外服勢力來說,當商王興兵征伐之際,必須出兵助戰,并提供一定的勞力用于開采礦石和田獵放牧。內服諸部族是商朝對外征伐的主要力量,并需要承擔田獵、采礦、筑城、筑宮殿、運輸等徭役。[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台区| 高淳县| 沧州市| 恩平市| 和政县| 三河市| 汾阳市| 平潭县| 阜宁县| 永安市| 全南县| 凌源市| 营山县| 襄垣县| 乐安县| 布拖县| 营山县| 临江市| 邹城市| 武隆县| 萨嘎县| 顺昌县| 会理县| 阜新市| 鸡泽县| 白城市| 略阳县| 静安区| 会泽县| 灵台县| 武邑县| 太康县| 沂南县| 云安县| 铜梁县| 来宾市| 昌江| 茌平县| 白朗县| 涟水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