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里,容不下暴力:40位家暴當事人的創傷與療愈
- 方剛編著
- 2859字
- 2025-04-27 17:46:50
第二節 家庭暴力的實質、形式、特點、規律、危害
在探究性別暴力的原因時,人們尤其是加害人往往會找出許多具體的原因,例如加害人有壓力、醉酒,或受害人“有錯”等。但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家庭暴力的真正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社會性別關系,它深植于傳統的社會性別制度中,而這也正是家庭暴力廣泛存在并難以消除的原因所在。
家庭暴力反映出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的權力控制關系,加害人通過行使暴力向受害人宣示自己的權力,使受害人屈服,由此實現和維持對受害人的支配和控制。
1.家庭暴力的實質
家庭暴力的實質是極端的權力和控制造成對家人人權的侵犯。人權是人固有、不可剝奪和削減的權利,不管暴力是發生在公共場合還是家庭內部,是發生在陌生人之間還是家庭成員之間,其侵犯人權的性質是不變的。
宣示人權就意味著強調人權的不可侵犯性,以及國家和社會對人權的保障義務。承認家庭暴力是對人權的侵犯,就意味著承認家庭暴力是絕對不能被允許的,而且,對家庭暴力理應采取與對陌生人之間的暴力同等的防治力度。
很多人會關心一個問題:如何區分家庭暴力和一般的家庭糾紛?做這樣的區分,就需要我們從家庭暴力的實質入手。
家庭暴力的實質和核心是控制,加害人往往抱著一種通過身體或經濟脅迫來控制受害人的故意心理。一般夫妻糾紛則多為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夫妻摩擦,表現為爭吵、冷戰甚至是輕微的暴力,比如肢體推搡。在一些輕微暴力中,可能存在因過失而造成嚴重后果的情形,比如一方的推搡行為導致對方骨折。
與家暴不同的是,夫妻糾紛通常是偶發性的,即使存在輕微暴力,也不存在使用暴力來控制另一方的主觀故意心理,與家庭暴力有著本質區別。
2.家庭暴力的形式
家庭暴力的形式包括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經濟控制、行為控制。
肢體暴力,加害人通過毆打或捆綁受害人,使受害人產生恐懼的行為。包括踢、打、推搡、掐脖子、捆綁、澆硫酸、殺害等肢體上的傷害。
精神暴力,包括言語上的侮辱、咒罵,也包括毀壞受害人心愛的物品,長期拒絕與受害人交流,不給治病、不肯離婚,虐待甚至殺死受害人的寵物等給受害人造成精神傷害的行為。這些做法使受害人產生屈辱、恐懼、無價值感。特別要提一下的是,加害人扇自己耳光、自己用頭向墻上撞,也是為了“震懾”受害人,讓受害人感到恐懼而順從他,所以,也屬于對受害人的精神暴力。
性暴力,主要指強迫受害人發生性關系、強迫受害人與他人發生性關系、強迫受害人以其感到屈辱、恐懼、抵觸的方式接受性行為,殘害受害人性器官,或者出于控制的目的拒絕與受害人發生性關系,以及其他形式的涉及性的傷害。
經濟控制,加害人通過對夫妻共同財產和家庭收支狀況的嚴格控制,摧毀受害人自尊心、自信心或自我價值感,以達到控制受害人的目的。通常表現為控制受害人的經濟支出和支出方式,剝奪受害人支配自己經濟收入和財產使用的權利。但筆者認為,如果為了阻止一方從事賭博、吸毒等違法活動而限制受害人的財產使用權,則不屬于經濟控制。
行為控制,指剝奪受害人的自由行動權,包括限制居住、限制社交等。也有學者將行為控制歸入肢體暴力或精神控制當中。
3.家庭暴力的特點
普遍性:家庭暴力廣泛存在于所有的地區、國家、文化、種族、階級、階層中,在同一個國家中,無論是在城市和鄉村,無論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高低,從事何種職業,都可能發生家庭暴力。
隱蔽性:家庭暴力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和家庭空間內部,外界往往不容易察覺,而受害人往往因各種原因而不愿暴露。“打是疼、罵是愛”“家丑不可外揚”“清官難斷家務事”等傳統觀念和干預支持系統的不力,導致人們漠視家庭暴力問題,并使受害人難以尋求救助,更進一步加深了家庭暴力的隱蔽性。
城市的家庭暴力可能比農村更隱蔽,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越高,不等于家庭暴力現象就少,而可能越隱蔽。
習得性:施暴并非天生本能,而是男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會的控制他人并維持權力的行為方式,不平等的社會性別制度潛在地教化和允許男人使用暴力對待自己的伴侶,對已發生的暴力的縱容更進一步助長暴力的傾向。
4.家庭暴力的特殊規律
反復持續:家庭暴力往往不是一次性的,加害人一般不會主動停止暴力,一旦暴力發生而又沒有得到有效的干預,那么它就非常可能再次上演,并越來越嚴重。
周期循環:在配偶或伴侶之間,家庭暴力往往以周期性循環的方式持續和加重。
首先,經過關系緊張和矛盾積累的過程,家庭暴力由具體事件引發,此時,加害人使用暴力控制情境,給受害人造成身心或性的傷害。
當情境得到控制后,加害人可能感到后悔,并通過檢討、道歉、寫保證書、送禮物等口頭承諾或實際行動請求原諒。此時,受害人一般會原諒加害人,并反思自己的“過錯”,雙方言歸于好,甚至找回“蜜月”般的感覺。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再次出現,關系逐漸緊張,暴力將再次爆發,并進入下一個循環:憤怒積蓄—暴力發生—道歉原諒—和好平靜,而周期的間隔會逐漸縮短,程度也會越來越嚴重。
高度容忍:很多受害人對家庭暴力表現出很強的容忍力,他們會一次次地忍受暴力,原諒加害人,不愿離開對方,在警察面前替對方求情使其免于處罰等,這都是家庭暴力受害人區別于其他暴力受害者的表現。究其原因,除了受害者仍對加害人有感情或幻想之外,大多數女性受害者普遍面臨不利的社會處境,包括經濟地位的脆弱、對離婚婦女的偏見、子女照顧的沉重負擔等,這些都導致受害者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擺脫暴力。
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指受害人因長期受暴而導致的無助狀態。在無數次受暴之后,受害人“認識”到自己無力阻止伴侶的暴力,而且沒有人能幫助自己,甚至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受害者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壓抑,自我能動力越來越低下,也就越來越難以擺脫暴力。
但是,這并不表示受害人就心甘情愿地生活在暴力之下,當她(他)們實在忍無可忍時,可能會采取激烈的行動,自傷、自殺甚至企圖殺死加害人,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終止暴力,即“以暴制暴”。
5.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暴力最明顯和直接的危害是使受害人身體受傷、致殘甚至死亡。
家庭暴力還會對受害人的精神健康造成傷害,許多受害人產生心理困擾,包括情緒不穩、焦慮、抑郁、無助、恐懼等,并產生畏縮、自我孤立、人際交往及生活工作障礙等一系列行為反應,生活工作受到影響,嚴重者可能自殺。
家庭暴力是離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暴力會嚴重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兒童目睹父母間的暴力會產生自卑、消極、孤僻、冷漠、暴躁、殘忍、焦慮、沮喪、自殘等一系列的行為和感情問題,并容易形成易激惹的性格或表現出攻擊性行為。兒童期處于高度暴力環境的人,長大后較容易成為加害人或受害人。
加害人自身也受到暴力的危害。暴力會導致親人對加害人的疏離和怨恨,他們有可能因此失去家庭、伴侶和孩子,并可能因受害人的反抗而面臨生命危險。
家庭暴力的危害遠不限于個人和家庭范圍。暴力和暴力威脅導致婦女社會和政治參與度下降,影響婦女的整體發展。
因暴力而產生的各類救助和懲戒需求增加了社會成本。
研究證明,家庭暴力會導致用人單位的經濟損失。
暴力加重了人類的苦難,暴力代代相傳所帶來的政治和社會不穩定是所有人付出的共同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