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和超越印度史學轉向:走向歷史空間理論
- 王立新
- 1502字
- 2025-04-28 19:10:41
第一章 印度早期現代的農業社會:村社和部落之間
研究早期現代(1500—1800)印度的農業社會,實質上就是要確定這一時期印度農業社會的類型學。誠然,我們可以籠統地把早期現代的印度農業社會歸入“傳統農業社會”的范疇。但這個簡單的標簽似乎難以確切地表明印度早期現代農業社會的獨特性質。埃爾曼·舍維斯在《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原始文化”條目下論述現代城市社會之前的“原始”社會和文化時,為我們呈現了所謂的“傳統”農業社會的復雜圖景。
除了我們熟知的以定居農業為基礎的“農民社會”之外,舍維斯所說的“園藝社會”(horticultural societies)顯然也是一種前現代的農業社會。盡管舍維斯認為人類學家所謂的這種“園藝”只是一種使用相對原始的技術和工具的“原始農業”,是一種以休耕技術為基礎的“刀耕火種”(slash-and-burn)農業、“流動耕作”(shifting cultivation)或“臨時耕作”(swidden cultivation),但它的確像舍維斯本人所承認的那樣比大多數的“狩獵—采集社會”擁有更高的生產力,而且也像更發達的農業社會一樣產生出自己的村落社會,甚至像危地馬拉和尤卡坦的瑪雅人那樣擁有自己的“酋長國”(chiefdom)或“原始國家”[1]。實際上,園藝社會甚至可能并不像舍維斯認為的那樣是“短暫的”“前農業的”抑或“原始的”。恰如有人指出的那樣,“流動農業絕非如此。穩定的流動耕作體制是高度靈活的,與多種多樣的小環境密切結合,在種植和撂荒階段都受到農夫們的精心管理。流動耕作者可能對他們的地方環境和他們利用的本地作物品種擁有高度發達的知識和理解力”。至今,在熱帶發展中國家,多種形態的流動耕作依舊是一種普遍的農業活動。這一事實足以表明它是一種靈活和具有高度適應性的生產方式。就此而言,我們完全可以把園藝社會或流動耕作社會看成另一種“傳統的”農業社會。
不僅如此,除了“半定居的”園藝村落社會,舍維斯還提到了一種特殊的“定居的狩獵—采集社會”。其最著名的實例就是位于北美北太平洋沿岸一帶(從俄勒岡延伸至阿拉斯加南部)的印第安人社會,位于新幾內亞西南部的阿斯馬特人社會是另一個著名的實例。豐富而可靠的天然食物資源(如橡子、大馬哈魚和西谷米)也使這些地區像真正的傳統農業社會一樣擁有“永久性村莊”、高密度的人口和復雜的等級制組織形式(酋長國)。[2]如果我們像舍維斯那樣把這些民族的狩獵—采集活動看作一種“自然農業”的話,那么,這無疑會進一步增加前現代農業社會的復雜性。
更有甚者,建立在更加集約和發達的常規農業基礎上的農民社會自身也并非一種簡單的、同質的社會形態,而是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類型。[3]在舍維斯看來,歷史上的農民社會既包括了廣泛分布于愛爾蘭、法國中部山區、蘇格蘭、巴拉圭和巴西等地的分散居住的“獨立農戶共同體”,印度的“實行內部專業化和交換的村莊”,以歐洲“封建莊園”為基礎的“歐洲農民社會”,以“大農莊”(hacienda)著稱的“拉美農民社會”,分布在中美洲高地、安第斯山區、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以及西非的“封閉的區域市場體系”,也包括了現代爪哇中部地區高度“內卷化”的傳統農民村落和令人驚異地具有平等意識的西非農民共同體。[4]
因此,前現代社會并不能簡單地概括為“傳統農業社會”這個方便的標簽,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自然農業社會、園藝社會到各種形態的農民社會的復雜的傳統社會譜系。那么,早期現代的印度農業社會在這個復雜的傳統社會譜系中占有怎樣的地位?與我們熟知的中國和西歐歷史上的農民社會相比,印度的傳統農業社會具有什么樣的獨特性?從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對印度傳統農業社會的描述和詮釋中,我們能看到怎樣的社會學圖景呢?我們又該如何定義印度傳統農業社會的類型呢?這些問題就是我們試圖在本章搞清楚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給出的答案將決定我們對早期現代印度社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