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研究
- 孟雪梅等
- 14714字
- 2025-04-29 17:57:11
第四節 福建海絲文獻的收藏
海絲文獻的收藏是開展海絲文獻整理和利用工作的基礎,是做好讀者服務、海絲文獻資源建設和海絲數據庫開發等工作的前提條件,是促進福建地方經濟、傳承福建傳統文化、推動福建地方發展的參考依據,也是研究福建海絲歷史、整理開發福建海絲文獻的重要前提。歷史上福建人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產生了類型多樣、題材豐富的海絲文獻,其收藏分布也較為廣泛。隨著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福建海絲研究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保護和收藏福建海絲文獻的機構越來越重視海絲文獻的收藏,其主要收藏機構類型有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組織機構。不同類型的收藏機構收藏的海絲文獻的類型及重點也有一定區別,圖書館主要收藏正式出版的傳統紙質文獻、多媒體及網絡地方文獻;博物館、紀念館多收藏實物資料;檔案館多收藏照片、文件、信件等檔案資料。
一 公共圖書館海絲文獻的收藏
福建公共圖書館繼承了福建歷代書院藏書和私人藏書重視收集古籍、地方志、閩人著述和鄉幫文獻的傳統,并把收藏、整理、研究和開發利用福建海絲文獻作為館藏資源建設的特色和重點。
福建公共圖書館包括省、市、縣(區)圖書館,少年兒童圖書館,以及鄉鎮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私人圖書館。福建省現有公共圖書館96個,其中省級圖書館2個,副省級圖書館2個,地市級圖書館10個,縣市級圖書館82個,其中各地區少兒公共圖書館6個。福建省級公共圖書館一般設有地方文獻專門的機構和工作人員,其中包含大量海絲文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館藏文獻資源,如福建省圖書館收藏的兩岸關系文獻及臺灣文獻;廈門市圖書館收藏的閩南地方文獻;等等。福建省內公共圖書館海絲文獻主要收藏機構及收藏概況如下。
1.福建省圖書館
福建省圖書館是收藏福建海絲文獻的主要機構,是全省古籍保護中心暨文化共享工程中心。截止2020年底,福建省圖書館館藏圖書382萬冊(件)、電子圖書315萬冊,數字資源庫64個。截止2008年底,福建省圖書館館藏中文古籍和地方文獻近40萬冊,其中線裝古籍約占全省現藏古籍的1/4,善本約占全省現藏善本的1/2以上。該館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重點收藏福建省各地文史資料和譜牒等地方文獻,對本省各種版本地方志、閩臺文獻和譜牒的收藏較完整,并建立了以福建資料、地方志、名人著述、文史資料、譜牒等為特色館藏的信息資源庫。目前該館藏有古籍和地方文獻近40萬冊,家族譜資料達3000余種[9],其收集的范圍不僅包括福建地區,還擴展到了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斯里蘭卡和中國臺灣等一系列國家和地區。以閩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媽祖文化、閩臺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海絲文獻成為福建省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7年開始,福建省圖書館開始實施一個龐大的福建文化信息系統工程,建設福建文化記憶數據庫,將逐步建立6個子數據庫,分別是閩南文化數據庫、客家文化數據庫、媽祖信俗數據庫、壽山石文化數據庫、畬族文化數據庫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促進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工作。此外,福建省圖書館還收集整理散佚于民間的地方文獻資料,如關于福州的海絲文獻有《開閩忠懿王氏族譜》《瀛涯勝覽》(已上交中國版本圖書館)《淳熙三山志》《福州府志》《金薯傳習錄》《榕城要纂》等。其中,《金薯傳習錄》作為珍貴孤帙,為清代福州長樂人陳世元所編,主要記述了其先輩于海外經商時,從呂宋引進甘薯到福州試栽之事。
2.福州市圖書館
福州市圖書館是福州地區的海絲文獻收藏中心機構,該圖書館收藏了眾多福州地方文獻和閩臺文獻,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文獻收藏體系。目前,圖書館共有館藏100萬冊(件),各種綜合性文獻約62萬冊。截至2019年2月,福州市圖書館所搜集的與福州有關的地方文獻共3100余種,達2萬多冊。與海絲相關的文獻共計524種、2100余冊(現代海絲研究專著復本數較多),其中包括文史資料49種、譜牒199種、方志64種、現代海絲研究專著(含船政)212種。除此之外,該館還設置了表現福州地區特色的閩都文化研究館、閩都名家作品館、新印古籍館、閩都非遺館和方志族譜館等區域。圖書館所藏特色數字資源包括船政文化數據庫、館藏地方文獻數據庫、福州地方文獻數據庫等。福州市圖書館還和閩都文化研究會攜手引進了一系列具有福州當地文化特色的書籍。
3.莆田市圖書館
莆田市圖書館海絲文獻收藏獨具特色,長期將媽祖文獻作為地方文獻藏書建設的重點。目前圖書館藏有1477部11636冊經史子集,包括史志、醫學、小說類,其中有許多是全省乃至全國為數不多的珍品館藏。另外,圖書館專門設置了海絲文獻室、四部叢書室和媽祖文獻室,是一所展示莆田人文底蘊、延續文獻名邦文脈、引領書香莆田、促進信息資源全民共享,集知識傳播、社會教育和學術研究于一身的公共圖書館。該館所設置的莆田市古籍保護中心是全省古籍收藏先進保護單位,該中心以保存歷代莆田地方文獻為特色,對促進媽祖文化研究、莆田市地方史研究以及莆田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提供保障。具體收藏如下:(1)歷代莆人著述:據統計,歷代莆人著述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的有50部882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的有67部983卷,其數量位居八閩之首。(2)地方志:圖書館館藏地方志中,府志有明弘治期間《重刊興化府志》、明萬歷三年《興化府志》,縣志有仙游縣志4種,莆田縣志5種,莆田市志2種,區志5種,以及各種鎮/村志近10種。(3)媽祖文獻書目:收藏《敕封天后志》《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等媽祖文獻358種。(4)數字化文獻:數字化莆仙文獻目錄1034種,數字化媽祖文獻書目193種,同時建有莆仙方言資料庫。
4.泉州市圖書館
歷史上閩南人參與海絲活動最為積極,遺留下來的史籍文獻和遺跡較多,相關文獻多保存于泉州市圖書館。該館收藏有33000余冊的珍藏善本、普通線裝古籍,古籍數量占泉州地區的70%以上。線裝書中有343種3567冊善本書,地方文獻384種1789冊,尚有50多種字畫、墨跡、法帖等寶貴文獻。館藏善本書有明代刻本50多部500多冊,如嘉靖年間刻的《徐節孝集》《資治通鑒》《文選》《儀禮注疏》《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楚辭》等都是精本。館藏的《景璧集》是國內的孤本,《榕樹全書》(清刻本)、《三陵集》(抄本)、《溫陵詩記》(木活字本),以及《里言征》《叢青軒集》《晉水常談錄》等也都是較為完整而少見的泉人著作[10]。該館設有古籍地方文獻室,是海絲歷史文獻的主要收藏處。據統計,該館現存海絲文獻專著書目內容涉及地方文獻、絲綢之路、泉州歷史、海上運輸、泉人著述、文化交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古籍地方文獻室收藏有大量的福建譜牒文獻原本,通過譜牒文獻的數字化建設,將館內擁有的900多部譜牒制作成目錄置于圖書館網頁,這部分譜牒文獻共記載出洋人數12000人左右。永春縣《桃源潘氏族譜》《三修永春夾漈蔡氏族譜》,安溪縣《大墘林氏族譜》,南安市《武榮詩山霞宅陳氏族譜》《彭島洪氏族譜》,石獅市《銀江李氏族譜》等頗具代表性,目前該館已經成為閩南地區地方家譜、族譜收集最為全面的圖書館。
5.廈門市圖書館
廈門市圖書館是廈門市地方文獻收藏中心,自建館以來一直堅持做好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和收藏等工作。早在20世紀80年代,廈門市圖書館就設立了地方文獻專庫,庫內主要收錄廈漳泉、廈漳泉出版的或廈漳泉人士著述的各類出版物。現該館收藏古籍2700冊,善本1500冊;民國文獻110種,共59256冊;譜牒文獻243種;華僑華人專題資料2562種,共3533冊;收藏地方文獻共41030冊,以閩南地方文獻為收藏特色。其館藏資源中的特色館藏有珍藏文獻數據庫、廈門記憶數據庫、閩南地方文獻聯合目錄數據庫、廈門志數據庫。珍藏文獻數據庫提供了廈門市圖書館所收藏的珍稀文獻的電子全文,其中包括元刻本《注陸宣公奏議》、宋版元明遞修本《通鑒紀事本末》、海內孤本《甘泉獻納編》、四庫底本《云溪集》等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善本古籍。廈門記憶數據庫包括各類廈門地方文獻資源,根據內容可分為小城春秋、圖說廈門、廈門人物、廈門地方文獻索引、廈門文獻、閩南戲曲、華人華僑專題庫等數據庫。華人華僑專題庫中的閩籍華人華僑人物庫一共包含326名著名華僑華人的姓名、籍貫和生平介紹,其中305名華僑遷往南洋,涉及行業包括制造、經濟、教育、醫學、政治、書法、音樂等領域;閩籍華人華僑書目索引庫共提供了1575份文獻的索引,這些文獻的內容以人物志和方志為主。閩南地方文獻聯合目錄數據庫收錄了內容涉及閩南地方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各方面內容的文獻書目和作者為閩南籍人士著述的書目[11]。
6.漳州市圖書館
漳州市圖書館作為福建省漳州市的公共文化中心,以漳州歷代地方文獻為藏書重點和特色,為漳州市海絲文化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研究、閩南區域文化保護研究和閩臺文化交流起著文獻保障的作用。該館海絲文獻的收藏十分豐富,所設立的“漳州文庫”集收藏、整理與利用于一體,共收錄漳州古籍、圖書、金石拓片等多種文獻近萬冊(件);宋、明、清古籍378種4093冊。具體包括:一是漳籍人物著述,約有130種,其中經部11種、史部30種、子部19種、集部70種;當代漳人著述數量較多,有近1000位作者的著作列入館藏。二是地方志,圖書館館藏地方志中,府(市)志有清光緒《漳州府志》《漳州市志》2種,各縣(區)志有龍海縣6種、長泰縣5種、南靖縣4種、云霄縣3種、東山縣3種、平和縣3種等共計26種。三是譜牒,圖書館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收集漳州民間族譜,目前已復制收藏的館藏家譜有1687冊,包括66個姓氏。四是金石拓片,該圖書館共收藏了千余件金石拓片,從而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古文獻資源,在這些金石拓片中,包含100余件墓志銘,400余件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民間保存的石刻拓片,這些館藏在我國地級市的公共圖書館中是不常見的。五是漳州市的僑批、民間文書、民間劇本,以及其他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登記的資源等,此類文獻目前存世稀少,收藏價值較高。
7.南平市圖書館
南平市圖書館也收藏有一定數量的古籍地方文獻。該館收藏有《洗冤錄》《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初編》《萬友文庫》等地方文獻1330多種1萬多冊,其中線裝古籍和閩北地方文獻資料尤為珍貴,古籍有乾隆三十年版本《延平府志》《建甌縣志》等閩北各縣志以及《寧化縣志》等省內一部分珍藏本[12],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中就包含了海絲文化內容,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
此外,福建一些區、縣級公共圖書館也有海絲文化內容的文獻收藏,如福州市馬尾區圖書館收藏的馬尾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庫,包含船政文化、馬尾區古村落名居、閩劇薈萃、馬尾宗祠文化、馬尾名勝古跡等。福州市長樂區圖書館收藏的長樂地方文獻特色庫,包含城市記憶、地方志、人物志、地方族譜、名家作品、地方非遺、文化地圖等。古田縣圖書館收藏的地方文獻,包含特色文化專題:朱熹理學文化、陳靖姑文化、圓瑛文化、華僑文化等,以及古田縣志、文史資料、民間書籍、族譜名錄等。廈門市思明區圖書館以“寫廈門的書”和“廈門人寫的書”等地方文獻為收藏重點,該館建有閩南特色資源數據庫,主要內容有“閩南事”“閩南人”“閩南物”“閩南景”。廈門市同安區圖書館收藏古籍7063冊,善本1002冊,善本中有6部15冊為國內孤本,已被中國古籍保護中心錄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導航》,民國文獻8200冊,地方文獻以廈漳泉及臺灣文獻為主,共2702冊。此外,該館還建有同安文物古跡、同安圖庫、同安特色音視頻庫、同安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其中,同安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共有電子圖書1281種,涵蓋多種同安歷史文獻。廈門市集美區圖書館收藏古籍15154冊,善本299冊,民國文獻19155冊。該館地方文獻古籍全文數據庫包含各類古籍電子書接近1500本的古籍數據庫,包含明朝清朝全國各省縣、福建各地縣志,以及其他各類古籍。館內的自建數據庫有陳嘉庚文獻庫、古籍文獻庫、廈門地方文獻庫、廈門會展資料庫4個。
二 高校圖書館海絲文獻的收藏
高等院校圖書館是高校信息儲備及傳播的主要陣地,在根據辦學目標和任務進行文獻資源建設的同時,還積極地收集保存和共享福建海絲文獻,有些高校的海絲文獻收藏豐富,成為福建區域內的海絲文獻資源保障中心。據調查,福建海絲文獻資源收藏主要分布在福建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漳州師范學院、莆田學院、華僑大學、閩南師范大學、閩江學院等高校圖書館中。
1.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
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館內擁有較為豐富的地方文獻、字畫、善本、古籍、碑刻,內含大量的海絲文獻。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就特別重視古籍善本、稿本、抄本、地方志、福建史料和叢書、名人字畫、金石拓片、譜牒、詩文集等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現有館藏海絲歷史文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福建地方志。福建省志、府志、州志、縣志、鎮志基本完備,福建的地方志現存約350種,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共收藏280多種,收藏的福建地方志數量居全省各收藏機構之首。該館建設了《福建省九十六種地方志傳記藝文志索引及資料庫》,共收錄福建省志4種,各種府志、縣志96種,福建閩人及來閩做官人物35600多人索引及傳記資料。二是福建古代地方文獻及閩人著述。該館收藏清代以前的閩人著述別集達600余種,閩人家譜百余種;線裝古籍19000多種156000余冊,其中的善本古籍中有900多種10000余冊的元、明、清時期的舊槧及稿本、精抄本,現有25部典籍被選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宋、元、明、清各代的名家書畫500多幅,金石碑拓近萬張,不乏稀世珍寶。該館自編了《福建地方文獻及閩人著述綜錄》,著錄了現存國內60余家圖書館所藏清代以前福建典籍多達3400余種。該館還自建了館藏中文民國文獻數據庫,所收藏的民國文獻中含有許多福建出版的圖書、期刊,其中民國時期福建出版的期刊共182種,報紙共14種,圖書共523種[13]。該館收藏的福建海絲史料及歷史典籍十分珍貴,學術研究價值較高。
2.廈門大學圖書館
廈門大學圖書館的古籍文獻收藏量較大,是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其館藏中的閩臺方志、族譜等地方文獻史料獨具特色。該館特藏部設有專門的古籍書庫和善本書庫,存有古籍133355冊10161種,善本819種11743冊,地方志1200余種,所藏日本末次研究所剪報資料750輯15萬篇2億多字。2009年和2013年,該館分別有9部和1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4]。該館還設有區域研究資料中心,專藏閩臺、東南亞以及華僑華人等中外圖書資料,有藏書9萬多冊。該館重視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建設了區域研究文獻數據庫、閩臺族譜數據庫、莆仙媽祖地方文化特色庫等。另外,廈門大學圖書館在海上絲綢之路文獻資源的建設和開發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圖書館建立了海疆研究數據庫,數據庫中專設有“海上絲綢之路”專題,有約1000條記錄。
3.漳州師范學院圖書館
漳州師范學院圖書館收藏有大量的閩方言和閩民俗研究文獻,2000年開始建設閩臺地方文獻資源,先后完成了《館藏地方文獻目錄》《閩臺民間信仰》《閩方言》《本校教職工科研成果目錄》及地方報紙《八閩歷史文化研究目錄》《鄭成功》《朱熹》《林語堂》等專題目錄。由福建省教育廳資助建立的漳州地方文化數據庫是在現有館藏基礎上建設而成的,收錄了漳州歷史與地方文獻、漳州文學藝術、林語堂學術研究、福建報紙漳州文化、閩南日報漳州文化等萬余條記錄,共包括地方文獻庫、閩南文化庫、海西文化庫、歷史名人庫4個子庫。語言學科專題特色數據庫則主要收錄閩方言數字化論文和閩方言書目,是閩南地區海絲文獻收藏的主要機構之一。
4.莆田學院圖書館
莆田學院圖書館的收藏特色是莆仙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因此特別注重莆仙地方特色數據資源的挖掘和開發建設。2003年,該館特辟了媽祖文獻研究室,主要致力于莆仙地方文獻資源特別是媽祖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目標是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專題數據庫及媽祖文獻資源數據庫。目前主要建成了莆仙古代名人錄、媽祖文化資料庫、莆仙戲資料庫、莆田茶資料庫和莆仙地方文獻全文數據庫5個資料庫。莆仙地方文獻全文數據庫目前收錄有明萬歷《興化府志》等莆仙歷史文獻共1030冊,現代資料320冊;媽祖文獻古籍20多冊,合計共收錄1350多冊莆田、仙游兩地的地方志、古籍文獻和現代研究資料全文。媽祖文化資料庫包含了“書目庫、全文庫、圖片庫、多媒體庫”四部分,現已收錄書目數據近20000條,其中,全文資料近16000條。同時莆田學院建有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基地,該基地收藏中文圖書15000冊(其中全國媽祖文化研究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1080本),外文圖書3532冊,建有國內最大的媽祖文化電子資料庫。
5.華僑大學圖書館
華僑大學圖書館館藏獨具特色。該館設有華僑華人文獻特藏庫、福建戲曲文獻特藏庫和閩臺地方文獻專題庫,其中包含大量的海絲文獻。圖書館還建立了海上絲綢之路文獻特藏專柜,并把它歸在了閩臺地方文獻特藏庫的范疇內。目前,該館開通了“一帶一路”數據庫的應用,該數據庫是國內首個聚焦“一帶一路”倡議的專業學術數據庫產品。
6.閩南師范大學圖書館
閩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為漳州地區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該圖書館內收藏了一系列漳州地方文獻,從2001年開始,該圖書館開始建設漳州地方文獻專藏,即廣泛搜集閩南地區特別是漳州區域的地方文獻資源,從而確立了在縱向上面向漳州文獻、橫向上面向閩南方言文獻的特色館藏體系。該圖書館目前已搜集整理漳州地區的紙本文獻千余種,包括族譜、家譜共計834冊,另外已建成包括閩南方言數據庫、閩南地方文化特色數據庫、閩臺生態農業庫在內的多個自建數據庫。與海絲文化有關的數據庫主要涉及兩類:一類是基于館藏地方文獻所構建的閩南地方文化特色數據庫,該特色數據庫又分為館藏地方書目、藝術庫、人物庫、文化庫、連氏家族等子庫,同時還收錄了與漳州文學藝術、林語堂專題研究、閩南歷史與地方文獻、《閩南日報》、漳州文化等主題相關的逾萬條記錄;另一類是閩方言文獻特色數據庫,該數據庫主要包含閩方言研究論文庫、閩方言圖書全文庫、閩方言資料庫、閩方言輯目索引庫等子庫,這些數據庫基于圖書館特色館藏,整合了與閩臺兩地和東南亞區域的閩方言有關的各類語言學文獻資源,并提供全文瀏覽和檢索,是與漳州海絲文化相關的珍貴數字資源。
7.閩江學院圖書館
閩江學院圖書館成立較晚,但館藏極具特色,收藏了較多包含海絲文化內容的閩都文獻,并建立了閩都文化文獻資源特藏庫。閩都文化是指福州方言語區內的文化,是由操福州方言的居民共同在一起生活長期形成的一支地域文化,閩都文化的地域范圍橫跨閩福州、閩東、閩北以及浙江等地區。隨著明代末年大批福州人向海外流轉,將福州方言傳到南洋各地,甚至傳播到世界各地,閩都文化也隨著閩都人民的遷移足跡擴散至海內外,逐漸成為閩都華僑在海外社會中聯系的紐帶。閩都文化文獻資源特藏收錄的內容涵蓋了閩越土著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壽山石文化、閩都中西文化交流、閩都教育文化、閩都名人文化、閩都海洋文化、閩都華僑文化、閩都園林建筑文化、閩都民間習俗和藝術文化。共收集古籍、圖書資料、手稿、內部出版物等3000余種,5000多冊。該館在閩都文化文獻資源特藏庫的依托下開發出閩都文化特色書目,建立了閩都文化數據庫、船政文化特色數據庫、閩都宗教信仰數據庫等。
三 檔案館海絲文獻的收藏
公共檔案館是收藏與保管檔案的重要機構,主要任務是對本地區需要長遠保存的檔案、史料進行統一集中的管理。福建各地市的公共檔案館特別注重地域特色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收藏了一系列與福建地區有關的重要原始文獻。其中,與海絲文化有關的檔案文件主要涉及歷史照片、歷史檔案、信稿、土地合同、名人親筆以及建筑圖紙等。目前,收藏福建海絲文化歷史相關檔案資料的檔案館主要有福建省檔案館、福州市檔案館、廈門市檔案館、莆田市檔案館等。
1.福建省檔案館
福建省檔案館是我國一級檔案館,該館的收藏內容豐富,文獻價值珍貴。在該館所藏文獻中,時間最早的檔案產生于1644年,許多文件和史料不僅立足于海絲文化和福建省的省情,而且體現出深刻的歷史意義。由于福建的特殊地理區位和經濟、文化地位,這些館藏文獻具有鮮明的海絲文化特色。館內藏品主要分為明清歷史檔案、民國歷史檔案、革命歷史檔案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歷史檔案四部分。其中明清檔案56卷,主要是福建省各郵柜(站)郵政代辦人及信托經理人詳情表,郵政總局和北京、上海稅務總署與福州、廈門郵政處以及閩海關的來往文電、通令、公函、營業情況、月報表(多系英文),明代末年(1644年)及清代的房地契據(1716—1884年),福建法政學堂畢業文憑,福建私立政法專門學校影集等。其中有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二年(1907—1910年)洋務總局和美孚石油公司關于在(寧德)三都澳向羅、鄭二家租地擬建油池的案卷。民國檔案,計有92個全宗,177606卷[15]。這些歷史檔案材料,對保存和開發福建海絲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2.福州市檔案館
福州市檔案館是一所綜合性檔案館,現該館所藏的1949年以前的歷史檔案文獻共有10個全宗,分為20859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檔案全宗192個,共277832卷,86640件。福州市檔案館中收藏的最早檔案可以追溯到清朝咸豐五年。這些檔案文件不僅體現了福州的歷史概貌,還從各個方面揭示了福州地區民眾參與海絲文化活動的歷史。福州市檔案館所收藏的福建海絲文獻主要涉及與福州有關的重大活動與重要事件檔案、照片、音像資料和實物文獻等多種形式和多種載體的資料,其中比較珍貴的福州海絲文件包含清代福州族譜和房契、地契,美國友人西奧多·瓊斯所收藏的40余張19世紀60年代的福州老照片,外籍人士在福州地區從事文化、宗教等活動的歷史檔案,此外還包含能夠體現福州地方特色的其他檔案資料,如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船政文化檔案、閩劇檔案、福州中華老字號檔案、福州家譜族譜以及市屬單位的部分內部出版物等[16]。該館還收集保存了反映福州地方名優特產品生產、加工、運銷的歷史檔案。此外,該館館藏的圖書資料也十分珍貴,涉及海絲文化內容的主要有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近代、現代福建地方大事記,福建省政府公報,1949年前福建主要期刊簡介,《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
3.廈門市檔案館
廈門市檔案館是國家一級檔案館,是收藏福建海絲文獻的重要機構之一。其館藏海絲文獻按載體形態可分為紙質檔案、照片檔案、錄音錄像檔案及部分實物檔案。目前館內所藏涉及海絲文化內容的文獻除了《近代廈門涉外檔案史料》《近代廈門經濟檔案資料》《閩臺關系檔案資料》等檔案文獻,還有《湖里文史資料》(共6輯)、《廈門華僑志》、《廈門文史資料》(共22輯)、《廈門市志》(共五冊)、《廈門志》(共16卷)、《廈門年鑒》及《廈門詩詞》等圖書資料,其中《廈門文化叢書》系列涵蓋了廈門海外交通、海防文化、宗教、僑鄉、詩薈、民俗、地理等24個方面的內容,《閩南文化系列》叢書反映了包括廈門在內的閩南地區的飲食、民間信仰、民俗、先賢等10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檔案資料,是19世紀末以來廈門市社會歷史發展的真實反映,在福建海絲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泉州市檔案館
泉州市檔案館同樣為我國一級檔案館,館藏文獻2萬多冊,文獻內容主要包括僑務資料、政策文件、同鄉會、宗教、法律文件匯編、泉州市相關統計年鑒、地方志文獻、報紙、學術期刊,以及與泉州市相關的自然災害、氣象、城市規劃等領域的資料。該館也收藏部分圖書資源,主要包括工具書、圖書(哲學、地理、歷史、經濟、法律法規、政治、文學等領域)、族譜等。其中,部分檔案十分珍貴,是挖掘和展示海絲文化的重要史料。
5.莆田市檔案館
莆田市檔案館作為莆田地區的檔案收藏管理機構,自成立后通過征集、贈予、寄存、接收等各類途徑搜集了大量的莆田地方檔案。截至2017年底,莆田市檔案館共保存了清代檔案文獻、民國檔案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檔案文獻共計356個全宗,261582卷,圖書30326冊。目前保存的地方文獻主要有《莆田縣志》《興化府志》《二十四史》等莆田縣方志和史書;報紙包括民國時期的莆田地區報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行的《人民日報》《福建日報》《湄洲報》《興化報》《閩侯報》等;福建省、莆田市的各類統計資料;莆仙地區戲劇介紹;莆田地區名人名畫;當地主要家族(林、吳、王、蔡、陳、鄭、楊、黃、張氏)族譜等,上述檔案文獻中涉及豐富的福建海絲文化內容,反映了莆田地區文化發展的歷程。
6.漳州市檔案館
漳州市檔案館作為漳州市檔案的主要保存機構,通過募集、采購等多種渠道搜集了大量的地方檔案。漳州市檔案館非常重視特色檔案文獻的搜集,目前館內收藏的檔案共計138個全宗,68611卷,收藏范圍涵蓋重大活動檔案、科技檔案、文書檔案、專門檔案、音像檔案等,收藏的地區文獻包括《臺灣文獻匯刊》《漳州府志》《漳州黨史通訊》《漳州文史資料》《福建通志》及漳州下屬各縣縣志、統計年鑒、政策文件匯編、部分家族族譜等,這些文獻均包含豐富的海絲文化內容。其中編寫于民國24年的《海澄縣己卯志稿本》,是編撰者親自手寫的孤本,同時也是海澄縣縣志稿中的最后一部。
四 博物館海絲文獻的收藏
博物館是搜集、整理和陳列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遺存的公共文化教育機構。福建省內博物館的收藏類型主要為福建地區的特色遺存、歷史文物、古代書畫、器具等藏品,在研究、宣傳福建地區物質和精神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福建地區博物館涉及海絲文化內容的收藏包括科技史、交通史、文化交流史、經貿發展史、人口遷移史等,是民眾了解福建海絲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收藏海絲文化遺存較多的福建各類博物館和展覽館有福建省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館、莆田市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廈門市博物館、漳州市博物館、鄭和史跡陳列館、鄭和航海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廈門市華僑博物院、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等。
1.綜合博物館
(1)福建省博物院
福建省博物院是集文物保護、文物考古、歷史、自然標本、藝術研究為一體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院,擁有館藏文物和自然標本近17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萬余件。館內陳列涉及海絲文化內容的展示有三部分:一是“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示文物就有明清時期鄭和下西洋等海絲文化內容。二是“福建戲曲大觀”,展示了福建戲曲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興盛于明清、傳承于當代的歷史發展進程,其中就有以莆仙戲、梨園戲、閩劇、高甲戲、薌劇五大劇種為主體的多種地方戲曲以及木偶戲隨著福建移民而傳播到臺灣地區和海外各地的內容,促進了福建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弘揚,延續了福建海絲文化基因和血脈。三是“福建古代外銷瓷”,著重展示了福建古代瓷器隨著如云的帆檣航銷海外的歷史和珍貴的外銷瓷器實物,印證了從唐五代時期福州懷安窯的青瓷,到宋元明清享譽海內外的德化白瓷,福建向世界傳播了中國精巧的陶瓷工藝和燦爛不朽的海絲文明歷史。
(2)福州市博物館
福州市博物館主要致力于福州文物古跡的征集收藏、保護研究工作,并通過定期舉辦文物展覽、開展研究交流活動等來傳播福州歷史文化。福州地區出土的大量海絲文物都收藏在福州市博物館中,很多還保持著原始狀態。目前,該館館藏文物共計5000多件,包括絲織品、字畫、古家具、陶瓷器、玉器、青銅器、漆器、壽山石雕和古木雕等。館內藏有五代閩國劉華(五代閩國第三主王延鈞之妻)墓出土的兩件波斯孔雀綠釉陶瓶,為國家一級文物,該波斯類型陶瓶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第三件則藏于福建省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館舉辦的海絲文化內容展覽主要有:“海絲門戶有福之州——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專題展”“閩都華章——福州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固定展覽[17]。近期全新改版后的福州市博物館網頁,正式上線了“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虛擬展廳功能,通過照片、文獻、圖片資料和場景復原等形式向觀眾展示福州在歷史上各個時期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3)莆田市博物館
莆田市博物館是展示莆田文獻名邦歷史和人文的重要窗口,其館藏豐富,上至商周,下至近代,跨越三千年,多達8000余件,其中媽祖文物就有200多件,文物數量和價值居福建全省地市級博物館前茅。館內共設十大系列展覽,其中涉及海絲文化內容的展覽有“莆田歷史”“天下媽祖緣”“莆田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海撈文物”等。該館館藏文物共有8428余件,藏品類型有陶瓷、青銅、玉器、竹木雕件、石器、書畫等,品類齊全,其中三級品以上珍貴文物就有1378件,最為珍貴的是以一級品明代天文圖、清代果饌為代表的200多件媽祖文化文物冠絕全省,揭示了媽祖文化的影響和傳播。
(4)泉州市博物館
泉州市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具有明顯的閩南建筑風格,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多文化展示中心”。泉州市博物館不僅真實再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和泉州古港文明的悠久歷史,還具有文化交流、學術研究、旅游休閑的功能,是泉州地區的國民終身教育基地及愛國主義教育場所。該館涉及海絲文化內容的展覽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泉州歷史文化”,展覽分為“早期開發”“刺桐崛起”“東方第一大港” “泉南雄風”四個部分。二是“泉州南音——戲曲藝術”,是泉州地方戲曲的專題展覽,分為序廳及“樂史尋蹤”“世界遺產”“樂壇瑰寶”“藝術傳承”五大部分。地方戲曲主要有南音、梨園戲、傀儡戲、高甲戲、打城戲、掌中木偶戲等藝術瑰寶。2007年,“泉州南音”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地方戲曲的海外流傳傳播了中華文化,影響廣泛。
(5)廈門市博物館
廈門市博物館是重要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主要致力于東南地區特別是閩臺兩岸珍貴文化遺產的收藏、保護和研究。該館現藏文物近3萬件,已經鑒定的三級以上文物共有3983件,其中以古代的陶瓷、書畫、玉器、石雕和民俗文物等為主并且最有特色[18]。該館涉及海絲文化內容的展覽主要有“歷史人物長廊” “海防重鎮與復臺基地”“貿易港口與城市發展”等,運用各種文物、照片、圖表和場景展示了南閩鄭氏集團海外通商、廈門港貿易興盛的歷史狀況,并通過對外貿易、半殖民地及西方文化侵入等方面相關的文物、歷史照片和圖表的展示勾畫出五口通商廈門的社會歷史面貌,并通過各種華僑文物、族譜、圖片、模型等的展示再現了當年華人出洋的歷史場景。
(6)漳州市博物館
漳州市博物館是漳州地方文獻的重要收藏機構之一,它的館藏品是漳州地區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該館共有館藏文物10976件,其中一級文物73件、二級167件、三級1195件,其中明清時期漳州窯外銷瓷器905件、貿易貨幣番銀225件等,它們反映了漳州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脈絡、文化風貌以及地域特色。該館內設5個基本陳列館,涉及海絲文化內容的展覽主要有“愛國華僑康榮茂贈品陳列”“漳臺族譜對接成果陳列”“漳州歷代石刻拓片展覽”“漳州窯精品陳列”“碧海云帆——漳州與‘海上絲綢之路’陳列”等。展品包括1994年海外華僑康榮茂向漳州市博物館捐贈的745件文物,其妻陳水景及其子女續捐的文物26件;該館藏有珍貴的海絲文物明清時期漳州窯外銷瓷器905件,貿易貨幣“番銀”225件。
2.專門博物館
(1)鄭和史跡陳列館
福州長樂區鄭和史跡陳列館是專門性的主題展覽館,因鄭和下西洋時駐泊和開洋起點是長樂太平港,因此鄭和在該地留下了眾多珍貴史跡,為紀念鄭和七下西洋這一偉大的歷史壯舉,1984年11月,在原鄭和所建的“南山天妃宮”舊址上興建了“鄭和史跡陳列館”。該館展品中有明代文物、圖表、模型等近130件,如實形象地再現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光輝歷程。
(2)鄭和航海館
鄭和航海館地處福州閩江口的鄭和廣場,航海館以“長樂與鄭和航海”為展覽主題,是鄭和史跡館的姊妹館。該館展示的內容涵蓋福建航海事業的發展以及長樂在鄭和航海中的作用。航海館利用了大量的歷史事實資料,展示了長樂歷史上是一個海濱鄒魯、造船基地、水手之鄉、舟師良港和魚米之鄉,深刻地表現出長樂悠久的海絲文化底蘊。展館展示了明朝時期的歷史資料、珍貴文物,以及遺址照片、模型、圖表等共計130件,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詳細記載鄭和下西洋完整歷史的《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和鄭和等人為三清寶殿所鑄造的銅鐘等文物。整個陳列分“序言”“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鄭和下西洋與航海基地福建”“偉大的成就、深遠的影響”四個部分,如實形象地再現了500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的光輝一幕。
(3)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也被稱為泉州海交館,該館是專門反映我國古代航海交通史的一級博物館,博物館成立于1959年。館內藏品以中世紀泉州港(刺桐港)歷史為核心,展示出泉州特有的海絲文化。館內重要的文化遺產包括泉州灣宋代海船、古代宗教石刻等。該館共包含中國舟船世界陳列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等7個分館。1973年泉州灣宋代海船的發現與發掘為泉州海交館創造了里程碑式的飛躍發展,依托海船發現帶來的豐富館藏,泉州海交館在1979年順勢成立了以權威文化科研機構等單位為依托的“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并多次承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綜合研討會,館內有許多泉州當地海絲文獻資料以及研究會和泉州海交館聯合編著出版的泉州海絲專著。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及泉州海交館長期合作將泉州市海絲文化研究成果融入海交館的展覽中,以此傳播泉州地區悠久的海絲文化。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及泉州海交館均為泉州海絲地方文獻開發的關鍵機構。泉州海交館所設資料室中保存了大量的泉州海絲歷史史跡和相關文獻,其中涉及泉州地方珍稀古籍百余種;海交歷史文獻千余種,泉州地區珍貴族譜百余種,資料室還專門建立了泉州族譜數據庫,構建了泉州族譜索引,長期對外提供檢索、查閱,為海內外僑胞的尋根之旅提供服務。此外,泉州海交館還創辦了《海交史研究期刊》,該刊辦刊長達30多年,刊物內容匯聚了大量泉州海絲學術成果。
(4)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是泉州籍華僑歷史主題博物館。該博物館先后推出了兩套基本陳列,一套主題為“出國史館”,該陳列主要展示唐朝以后不同的歷史時期,泉州籍貫華僑移民海外的原因、類型、方式、過程及其影響;另一套主題為“泉州人在南洋”,該主題主要表現了泉州華僑在海外生存發展的歷史和海外華人社會的變遷與現狀,相關藏品具有濃郁的異國文化色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文化和科學史價值,是再現歷史上華僑移民、生活、發展過程的重要實物史料。該館的藏品大多為華僑、歸國僑胞的眷屬所捐的文物,少量文物屬于出土文物,館藏中比較珍貴的部分主要為涉及華僑歷史各個時期的重要人物、歷史事件的史料和文物,例如梁披云墨寶《番客謠》、陳嘉庚旗下印度尼西亞泗水分公司提貨單、何香凝/郭沫若/葉恭綽合作畫、緬甸同盟會會員吳宗海日記、印度尼西亞華僑歡迎蘇加諾總統簽名冊等。除此以外,該博物館還設置了李成智華僑華人圖書資料中心,該中心專門收集海外僑胞的歷史資料和部分泉州地方史料,藏書達8000多冊,另有3種外國學術刊物、十余種中文學術刊物、數千冊族譜資料和華僑團體刊物。
(5)廈門市華僑博物院
廈門市華僑博物院是聯系廈門華僑華人的重要窗口,主要致力于僑史文物資料征集、僑史研究,以及僑史文物展覽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僑史文物和實物資料。該館展覽設有“華僑的產生和發展”“解放前華僑的悲慘遭遇”“華僑同僑居國人民的友誼”“華僑對祖國的貢獻”“華僑社會的過去和現在”“華僑政策的回顧”六個部分[19]。該館館藏文物近7000件,除了歷代青銅器、陶瓷器、古錢幣、古字畫、古代雕刻工藝品以及鳥獸魚類、礦物標本等,最具特色的要數一批珍貴的僑史文物。印刷型文獻是華僑博物院館藏最多的文獻資源,依著述形式可分為各國華僑史、論著、叢書、年鑒、百科全書、詞典、華僑華人傳記、圖片、中外檔案資料、音像資料、文獻書目、學術論文、光盤數據庫和網上資源等。曾推出“華僑華人”展和“陳嘉庚珍藏文物”展,其中,“華僑華人”陳列以院藏僑史文物資料和僑史研究新成果形象系統地向公眾展示了華僑華人走向世界、創業海外、融合當地、落地生根的足跡。從這些珍貴的僑史文物資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昔日華僑走向世界、融合當地的過程,感受到僑民海外創業的艱辛、落地生根的選擇和源遠流長的親情。
(6)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以船政文化作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通過大量文物、仿真模型和音視頻資源,展示了中國船政在近代中國工業制造、西方文化翻譯、新型教育、先進科技等多個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生動地展現了一批愛國人士的歷史形象,體現出中華民族仁人志士謙遜、進取、勇于創新、海納百川、忠于祖國的優良品格,館內設有序廳、船政教育廳、船政工業廳、船政概覽廳、海軍根基廳及船政名人堂。此外,博物館還通過專題展覽展示了1866年成立的福建船政學堂和福建船政局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20]。
此外,涉及海絲文化內容的專題博物館還有德化陶瓷博物館,展示了暢銷海外的德化陶瓷發展歷史和海絲瓷路蜚聲宇內的概況;安溪三和茶文化博物館,該館是目前安溪最大的茶博物館,在三和創意茶文化博物館多元多角度的茶文化表達中,“萬里船”就展示了當年海上絲綢之路上揚帆萬里,茶從福建走向世界、茶文化傳播遍及全球的歷史;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該館珍藏有大量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實物及文獻資料,是展示古代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科研人員研究海上絲綢之路不可忽略的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