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福建海絲文獻的特點

福建海絲文獻內容豐富,是基于福建海絲地情的一種地情文獻,涉及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海上交通、海外貿易、文化交流、海外移民、民間信仰、歷史研究等,在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因此福建海絲文獻特點明顯,主要體現在地域性明顯、史料價值高、內容類型豐富、宗教信仰文獻較多等方面。

一 地域性明顯

福建海絲文獻是福建地方文獻資源當中的一種,具有地方文獻的基本屬性和特征,文獻內容涉及海絲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受福建地域限制,地域性是福建海絲文獻重要的特點。地域性是一個地理空間概念,人類歷史上就是在不同的地域生活和發展繁衍的,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和氣候條件長期形成了不同的生產生活習慣,并且按照自己生存生產方式積淀和傳承文化,福建海絲文獻的地域性源于差異性的閩人思想和行為方式累積的海絲文化。福建海絲文獻的地域性是指以福建地域為描述和揭示范圍所有涉及海絲文化的文獻總和,是福建歷史上與海絲沿線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交流和海上交通發展的真實寫照,其文獻所記載的內容都是屬于發生在福建特定范圍之內的,或與福建特定地域關系密切,其地域范圍包括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龍巖、三明和南平等地區。

福建海絲文獻的內容、數量和特點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區別。如福建各地各具特色的海絲文獻包括福州的船政文化文獻、長樂的鄭和下西洋史跡和史料、莆田的媽祖文獻、廈漳泉的海上交通及華僑華人文獻、上杭的客家譜牒、寧化的客家文獻、建陽的建本文獻、晉江的譜牒等,都與地方歷史文化發展緊密相關。福建海絲文獻的分布也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閩人出洋,地理位置也是其主導影響因素,歷史上海絲活動較多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福建東部沿海港口城市,這些地區產生的海絲文獻數量比較多。以福建圖書館館藏譜牒文獻數量分布為例,調查結果顯示,省內的各圖書館所收藏的福建譜牒文獻約有兩千冊。其中,福建省圖書館約匯集了總收藏冊數的1/4,其次依次為泉州市圖書館、漳州市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莆田學院圖書館和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共計收集了總館藏量的1/2,龍巖、寧德、南平、三明及其他縣級圖書館的館藏量則占總數的1/4,其中,莆田、泉州、晉江、廈門、漳州等地的館藏都在100冊以上,其余區域的數量大都為數十冊。此外,開埠時間較早的閩南地區不僅譜牒數量多,而且相比于閩北、閩西等地譜牒,具有更多的福建民眾出洋記錄,在現有廈門、漳州、泉州地區的譜牒中,出洋記錄大約有2萬—3萬條,相關人數約10倍于閩北和閩西地區之和,這是閩南地域性特點所致。因此,海絲文獻是福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地域性是海絲文獻的基本屬性。

二 史料價值高

福建海絲歷史文獻史料價值較高,具有包括學術研究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參考決策價值在內的多種文獻價值,主要體現在福建海絲歷史文獻所記錄的有關福建地區發生的海絲活動,可為人們了解和研究福建海絲文化提供歷史依據,可為人們提升現有的福建文化風貌提供一定參考。

福建海絲原始文獻是確鑿的原始材料和歷史有效證件,是如實反映各歷史時期福建人參與海絲社會活動的真實記錄,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士以紀實、記事的方式記錄下來的,內容真實可靠、信息準確。由于福建海絲文獻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不僅對現當代海絲文獻查缺補漏、訂正訛誤、校正版本、添補殘卷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查考、爭辯、研究和處理問題的依據,使得它們具備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例如,泉州地區的海絲文獻中包含很多珍貴的家族族譜,這些族譜中記錄了移居至東南亞、中國臺灣等地的同胞信息。隨著人口的遷移,逐步形成了中華文化和海外當地文化融合的文化形態,這些歷史痕跡往往以僑批、家族族譜等形式存留至今。這些海絲歷史記錄文獻對研究海絲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唐代以來,福建出現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如鄭樵、蔡襄、黃仲昭等,他們有些親自參與海絲活動,有些則對其生存時代內發生的海絲活動進行記錄,從而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海絲文獻,其中,部分文獻在流傳中成了絕版、孤版。例如,作為目前中國唯一現存的宋代縣志,《仙溪志》在研究仙游地區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陳長城先生編撰的《莆陽掌故叢書》和20世紀60年代莆田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次編撰的《莆田縣志(草稿)》皆為孤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福建現有很多稀缺的海絲文獻資料都是一些專家學者在海外考察學習時發現收集的,并捐贈給福建各地圖書館等機構收藏。

福建海絲歷史文獻能夠較準確翔實地記錄福建海絲文化歷史,涉及與海絲活動相關的自然資源概況、政治經濟的發展、軍事政策的轉變、社會文化的進程、科技的進步,以及人物事跡等。福建海絲文獻內容豐富,類型多樣,如泉州石刻、摩崖、墓志銘等內容作為還原海上絲綢之路的原始資料,歷經百載而不失其原生性。福建海絲歷史文獻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文化宣傳和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除此之外,福建海絲文獻在福建地區黨政機關的規劃、方針制定、具體工作中都有參考和理論支撐作用。

三 內容類型豐富

千百年來,福建積累下了大量的海絲文獻,其內容涉及廣泛,包含福建海絲活動和區域發展的各種情況,人文歷史、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等皆有所涵蓋。福建海絲文獻所反映的內容有著自身內在的有機聯系,是對福建地域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等方面的系統記錄,是對福建地區社會歷史變遷過程中的海絲文化現象的系統記錄和描述,因此內容十分豐富,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資料。

福建海絲文獻類型多種多樣,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海絲文本類型文獻,包括地方志、譜牒、地方史籍、地方人士著述、地方資料匯編、地方叢書、地方年鑒、地方人物傳記等;二是海絲非文本類型文獻,包括碑刻、僑批、民間契約、輿圖和書畫等。海絲文獻類型豐富,從不同的角度彰顯了福建歷史變遷的各個領域,正是文獻類型的多樣化,使得福建海絲文獻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例如,福建地區的族譜大多由當地具有名望的族人主持編撰,這是探索家族發展歷史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其中的族人出洋資料更是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新的視角。在對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中,譜牒文獻起著參考和支持作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福建海絲文獻不僅類別多樣,類下的種類也不同。以地方志為例,依據各地地方行政的劃分和行政區域的隸屬關系,就有一系列的府志、廳志、縣志、州志等。不同主題的海絲文獻類型也具有多樣性,如媽祖文獻類型有碑刻、詔誥、敕諭、御題、奏疏、題本、咨文、起居注、御祭文、詩詞、散文、匾額、對聯、經簽、繪畫等,皆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四 宗教信仰文獻影響大

福建在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影響下,與海絲沿線各國有著長期的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歷史,海外宗教首先進入福建沿海地區傳播,進而覆蓋福建全境,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其信眾在福建各地均有分布。在明朝,莆田林兆恩還創立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三一教”。隨著宗教在福建的傳播,宗教文獻大量產生,寺廟、道觀、教堂林立,這些宗教機構均收藏相關宗教文獻,部分宗教文獻保留至今,成為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

福建民間宗教信仰的類型比較多,由此出現了很多關于宗教信仰的地方文獻,如經文、神話小說、神明傳記等。此類文獻與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家祭、廟祭等均具有密切關系,這體現出福建民間信仰相關文獻的多樣性。其中反映海絲文化交流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教信仰文獻當數媽祖相關文獻,其中典型文獻有《天妃顯圣錄》《天后顯圣錄》《敕封天后志》《天后昭應錄》《城北天后宮志》等[8]。媽祖信仰是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宋代以來,福建地區沿海民眾自發形成這一宗教文化。傳說媽祖原名林默,是古代在莆田地區出生的官宦之家小姐,她可幫助通行于大陸和莆田湄洲島之間的漁民平安出海。此外,還傳說她可以幫助民眾救命消災,故被民眾視為海上守護神。媽祖信仰與海絲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媽祖信徒分布在海上絲綢之路周邊地區,在日本、東南亞、中國臺灣、中國廣東、中國福建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大量民眾信仰媽祖。信徒們將媽祖尊稱為神女、天后、天妃等。與媽祖相關的傳說,相當一部分以文獻形式記載并流傳至今,印證了海絲影響下的中外宗教信仰交流歷史。

五 譜牒、僑批文獻數量多

福建譜牒是研究福建海絲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其發展歷史悠久,數量巨大,族譜種類有2500多種。福建譜牒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譜牒文獻體例,結構系統性高,其編纂貫穿于個人發展和家族前進中,是一個人和家族興旺發展的最直接的憑證,也成為閩籍海外華僑尋根祭祖的重要依據。譜牒不僅記載了個人家族的繁衍,更是一個地區的文化的傳承。福建海絲譜牒文獻的系統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它獨特的傳承性,由于存在著親緣關系的紐帶,譜牒才被代代相傳,形成了留給后代的寶貴文化財富;另一個方面是其內容也具有系統性,其內容不僅局限于日常的婚喪事件或族人出洋的簡單記錄,往往還系統地記錄了族人出洋的原因、方式、目的地、職業、人物貢獻以及人物逝世的原因等,這些記錄都使得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活動更加清晰。福建海絲譜牒較為重視記錄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其文獻目錄結構通常具有定式,往往還帶有較大的世系圖。在編撰時,譜牒文獻不僅局限于簡單的文字記載,還往往利用方志和正史中的記錄及敘述手法,配以圖文并茂的敘事方式,這都更加凸顯了福建譜牒文獻的特點。

僑批,簡稱“批”,這是福建方言、廣東潮汕話、梅縣客家話及福州一帶的方言對“信”的指稱,而“番批”“銀信”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省潮汕地區暨海南等地,福建境內已發現的僑批檔案總數為8萬余件,多收藏于福建各級檔案館中,閩南地區的僑批文獻主要由泉州市檔案館、晉江市檔案館收藏,還有部分分散于民間收藏家手中。例如,泉州市檔案館目前有僑批文獻2592封左右,相關掃描件31000余件,晉江市檔案館亦有約2500封僑批。閩南華僑與家鄉的書信往來歷經數百年,真實記錄了19世紀中期以來福建移民的發展歷程,成為維系海外華僑華人與故鄉、親人之間情感、經濟與信息的紐帶,承載了廣大閩籍華人及其眷屬的歷史記憶,同時也記錄了海外華僑華人對所在國和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反映了福建僑鄉和僑居地社會發展多方面情況,同時也見證了海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歷史,有著深刻的海絲文化內涵和較高的研究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德市| 勃利县| 崇仁县| 保康县| 温宿县| 曲麻莱县| 玛多县| 通辽市| 鄯善县| 大同市| 聊城市| 宽城| 通许县| 西平县| 金沙县| 中宁县| 凤冈县| 钟祥市| 太和县| 苏尼特右旗| 安图县| 汨罗市| 南乐县| 卢氏县| 南开区| 台东县| 福贡县| 兴化市| 南华县| 皋兰县| 左贡县| 常州市| 任丘市| 化州市| 柳林县| 越西县| 陆河县| 怀仁县| 湖南省| 林甸县|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