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遠東史(全3冊)
- 劉爽 鐘建平等
- 3898字
- 2025-04-29 21:01:41
前言
“俄羅斯遠東歷史研究”是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劉爽研究員主持、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和猶太研究所等單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批準號13AZD043),結項成果鑒定為優秀等級。項目完成后,根據鑒定專家的評審意見,經過幾年的修改、充實和加工,形成了三卷本專著《俄羅斯遠東史》。
本書作為區域國別史專著,以歷史時期為斷限分為三卷,即第一卷:遠古至俄國十月革命前的遠東;第二卷:蘇聯時期的遠東;第三卷:蘇聯解體至21世紀初的遠東。
第一卷回顧了從遠古到20世紀初的遠東。以中國古代歷史文獻為依據,并參考俄羅斯遠東考古研究成果,記述了遠東地區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存和考古資料所反映的古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闡釋了遠東早期人類文明與黃河流域文明的密切聯系和相互影響,強調商周至唐代遠東南部先民已經與中原王朝建立了朝貢關系。此后不同時代黑龍江流域各民族雖歷經變遷,但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對這一地區的管理。16世紀下半葉起,俄國開始向東擴張,在掠取毛皮的同時,進行了早期的殖民開發。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是中俄政府簽訂的第一個東部界約,初步確定了中俄作為鄰國的大體分界。在此后的一個半世紀,中俄關系基本穩定。這一時期,俄國加緊對西伯利亞與遠東的地理考察和經濟開發,建立行政機構,加強地方管理。19世紀是俄國向遠東南部地區進行殖民擴張的重要時期。沙俄趁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清政府無力抵抗之機,通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割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由此確定了中俄在東北亞地區的基本版圖。此后,俄國通過修筑西伯利亞大鐵路和中國東北鐵路,進一步鞏固其在遠東的地緣政治勢力,并以各種方式向遠東大量移民,通過農業墾殖和興辦工業,推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遠東的工人運動也為十月革命前后該地區的革命斗爭創造了條件。
第二卷記述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的遠東。主要闡述了蘇維埃政權在遠東的建立,以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遠東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等領域的發展變化,這些變化為遠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大后方作用提供了重要保障。政治上,各級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經濟上,遠東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文化上,民眾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各少數民族群眾的經濟文化生活得到改善;軍事和外交上的成就為蘇聯恢復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蘇聯衛國戰爭前,遠東國際關系錯綜復雜,蘇聯不僅加強了在外蒙古和新疆的軍事存在,還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蘇日關系急轉直下,蘇聯對日作戰和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遠東經濟逐漸恢復與發展。通過墾荒運動,遠東的耕種面積大幅度增加。同時,遠東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取得明顯進步。20世紀60年代以后,遠東開發進入新階段,地區人口數量迅速增長,經濟指標全面向好,對外開放成效顯著。貝阿鐵路的修筑為促進西伯利亞大鐵路以北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擴大蘇聯同亞太國家的對外經濟聯系創造了條件。隨著遠東開發的逐步推進,該地區與東歐經互會成員國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有所加強。日本與蘇聯圍繞漁業問題開展談判與合作,并加大了對遠東的投資。通過系統分析蘇聯解體前的遠東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指出,在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遠東經濟不僅沒有增長,反而由于改革的失敗,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和經濟指標的下滑。
第三卷記述了蘇聯解體至21世紀初的遠東。20世紀90年代以后,遠東地區“休克療法”式的激進改革,不僅沒有達到短期內建立市場經濟的目的,反而造成了經濟萎靡、生態破壞和貧富分化。政治上的多黨制并未給遠東經濟社會帶來希望,而生活水平下降,又使工人罷工、犯罪激增等社會問題愈加突出。隨著中俄關系的逐步改善,俄遠東地區與中國的邊境經濟合作蓬勃興起,以易貨貿易為主要形式的邊境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但是由于管理缺失和商品質量等問題,這種邊境易貨貿易不久后便開始衰落。此后,中俄邊境貿易通過加強監管和提高商品質量,進入了較為平穩的、以一般貿易為主的過渡時期。21世紀初,遠東經濟逐漸恢復與發展。俄羅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遠東發展規劃,確立了遠東發展方向,并對國際合作需求、經濟發展重點、中小企業發展、科技領域創新等進行了總體部署。同時,交通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被提上日程,文化教育事業也有所發展。但是,由于遠東與歐俄中心地區距離遙遠,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導致的投資不足、人口外流等因素,仍在嚴重地制約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國際形勢急劇變化、西方對俄制裁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俄羅斯進一步確定了“向東看”戰略,通過建立遠東超前經濟社會發展區進一步擴大開放;建設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將濱海一、二號國際運輸走廊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相對接;加強與中、日、韓在能源開發、農業種植、產品加工等領域的合作。目前,新一輪遠東大開發方興未艾,俄政府將外貝加爾邊疆區和布里亞特共和國并入遠東聯邦區,這一歷史性的區域版圖調整,將進一步加強遠東國際運輸和能源項目的協調能力,表明發展遠東已經成為21世紀俄羅斯的戰略優先事項。
當今世界,中俄兩國互為最大鄰國,接壤部分主要是在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聯邦區。遠東地域廣袤,物產豐饒,自古以來諸多大小民族在那里生息繁衍,在不斷的沖突與融合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北亞民族文化圈。俄國對西伯利亞與遠東歷史地理的探查和研究,早在18世紀的北方大考察時期即已開始。歷代軍役和實業人員、探險家和學者所撰寫的考察報告和研究成果,為科學系統地研究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歷史沿革、民族構成、文化形態、語言結構、資源分布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蘇聯時期由奧克拉德尼科夫和順科夫院士主編的多卷本《西伯利亞史》,即是匯集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運用了豐富的考古資料、全方位研究西伯利亞與遠東歷史的權威之作,奠定了西伯利亞學的堅實基礎。蘇聯(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歷史、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陸續出版了多卷本的《蘇聯遠東史》,被視為俄羅斯國內遠東歷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此外,圍繞遠東歷史各時期、各領域的專著和論文也非常豐富,表明蘇聯(俄羅斯)政府和學界高度重視遠東歷史研究。
我國對于遠東歷史的考察與記述從遙遠的古代就已見諸于文字記載,而真正科學意義上的遠東歷史研究則始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的地區歷史研究正式起步。但是,由于某些時期中蘇關系的跌宕起伏,相關的研究工作難免受到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的干擾。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原西伯利亞研究所),是20世紀60年代國家設立的第一批區域國別研究機構之一,研究的重點就是俄(蘇)東部地區的歷史與現實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由時任西伯利亞所所長徐景學研究員主持完成的《西伯利亞史》,是我國研究俄東部地區歷史的拓荒之作,其中涵蓋了俄遠東歷史的部分內容。但是,由于該書的參考文獻和引用資料全部來自蘇聯解體前的研究成果,蘇聯史學中的教條主義和僵化概念在書中時有體現,其時代的局限性顯而易見。
蘇聯解體以后,隨著史學禁區的破除和封存檔案的解密,以及西方新史學理論與方法的引進,俄羅斯歷史研究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遠東歷史研究也不斷取得新進展。例如,對西伯利亞與遠東開發過程中,各社會階層力量作用以及國際資本影響的研究、對少數民族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的綜合考察、對移民與人口流動的計量分析和交叉學科研究,等等。這一系列新進展,引起中國學者的高度重視與密切關注。面對中俄關系的新變化、俄羅斯史學的新變化和俄遠東地區的新變化,由中國學者撰寫一部具有時代特色的俄羅斯遠東史已經勢在必行。
多年以來,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同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分院等研究部門保持著友好合作關系,學術交流頻繁,積累了大量相關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學術期刊、統計數據等;所辦《西伯利亞研究》雜志近50年來發表了大量國內外有關俄東部地區的研究成果,具備撰寫俄羅斯遠東史的獨特優勢和有利條件。在世界格局復雜多變、國際形勢充滿挑戰的背景下,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參考和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運用區域國別學理論,采用跨學科和交叉學科方法,撰寫一部新的俄羅斯遠東史,以期為全面了解外部世界和周邊國家提供學術指引,應是我們這項工作的使命和初衷。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新時代中俄關系已超出雙邊范疇,對世界格局重構和人類前途命運產生深刻影響。在復雜多變和風險挑戰并存的嚴峻形勢下,客觀認識中俄關系的風雨歷程,闡述中國學者的立場觀點并建立相應的歷史話語體系,既要考慮到俄羅斯遠東歷史作為國別史的普遍性特征,也要認識到該地區歷史作為周邊鄰國區域史的特殊性意義。在全球化時代,基于區域國別視角,圍繞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歷史進程、文明形態、民族宗教、經濟社會的全面系統研究,對于促進中俄政府和民間的相互了解,推進中俄毗鄰地區的務實合作,提升新時代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質量與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具體分工如下:
第一卷:
劉爽(前言、導語、第一章、第二章)
鐘建平(第三章)
陳秋杰(第四章、第五章)
黃秋迪、李志慶、白曉光(第六章)
第二卷:
孫連慶(第七章)
李志慶(第八章)
王超(第九章)
封安全(第十章、第十一章)
鐘建平(第十二章)
王超、程紅澤(第十三章)
第三卷:
馬友君、程紅澤(第十四章)
陳鴻鵬(第十五章)
馬友君(第十六章)
鄒秀婷(第十七章)
程紅澤(第十八章)
白曉光(第十九章)
馬友君、梁雪秋、程紅澤(第二十章)
安兆楨:俄漢地名對照表、俄漢人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