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名詞解釋》:上古部分(1)
- 簡明世界歷史知識手冊
- 武寅主編
- 5808字
- 2025-04-29 18:35:11
第一節 史前時代
1.南方古猿
迄今可以確定的從猿到人過渡期間的生物,被認為是從猿到人轉變的第一階段。其化石最早于1924年在南非湯恩被發現,是一個幼兒頭骨,之后化石發現于東非和南非的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地層中,生存年代距今420萬—10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體質特征和人類接近,可以使用天然工具,能兩足直立行走,腦容量約500毫升,可能已有運用語言的能力。已發現的南方古猿可以劃分為非洲種(又稱纖細種)、粗壯種、鮑氏種和湖畔種等。古人類學家一般認為,人類正是從南方古猿的一支或若干支脫胎而來,目前有較多可能性的是南方古猿阿法種。
2.露西
南方古猿阿法種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化石,生活于距今約318萬年前。由D.C.約翰遜等人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亞阿法爾谷底哈達爾發現。發現時全身骨骼保存達40%,是一個20多歲的女性,根據骨盆情況推測生過孩子,腦容量只有400毫升。約翰遜等對這具骨架研究后,將其定名為南方古猿阿法種,認為阿法種是南方古猿非洲種和能人的共同祖先。一支由阿法種演化成南方古猿非洲種再到粗壯種;另一支由阿法種演化成能人、直立人再到智人。但人類學界對這些論點還有不同意見。
3.能人
意即能夠制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屬(或最早的人類)成員。化石最早由利基夫婦于1960年在坦桑尼亞的奧杜威峽谷發現。1964年,該化石被命名為人屬能人種。其生存年代距今240萬—170萬年。他們的頭骨相對較薄,鎖骨與現代人相似,手骨和足骨比現代人粗壯,腦容量大約為680毫升,已經能夠制造工具,甚至可能已有初步的語言。
4.直立人
生活在非洲、歐洲和亞洲的古人類,中國學者習慣上稱為猿人。一般認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其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爪哇猿人。生存年代距今170萬年或150萬年至30萬年或20萬年,之后在歐、亞、非三洲均有發現。直立人的特征是頭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壯;腦容量大約從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為160厘米;下肢結構與人類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現代人,行走的姿勢已很完善。歐洲著名的直立人有德國的海德堡人;非洲著名的直立人有肯尼亞的KNM-ER3733號人、坦桑尼亞奧杜威峽谷的OH9號人;亞洲的直立人化石主要集中在中國,目前已發現并定名的有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和縣人等。
5.早期智人
中國學術界曾叫作古人,早期智人的化石最早是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生活于距今25萬—4萬年前。之后化石在亞、非、歐三洲有多處發現。其體質形態已和現代人接近,但仍帶有一些原始特點,如眉脊發達、前額低斜、鼻部扁寬、頜部前突等,腦容量約為1350毫升,體質形態的地區差異也凸顯出來。亞洲著名的早期智人有中國山西丁村人、廣東馬壩人、湖北長陽人等;非洲著名的早期智人有贊比亞的布羅肯山人等。
6.晚期智人
也稱為現代智人,中國學術界曾叫作新人。晚期智人的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國克羅馬農發現,之后化石廣泛發現于歐、亞、非三大洲和大洋洲,生存年代距今5萬—1萬年。其體質形態和現代人大致相同,眉脊減弱,顱高增大,頜部退縮,下額明顯,腦容量平均為1400毫升以上。會制造磨光的石器和骨器,已學會鉆木取火。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現代人種也形成了。歐洲著名的晚期智人有法國的克羅馬農人;亞洲著名的晚期智人有中國的廣西柳江人、四川資陽人、北京山頂洞人等;非洲著名的晚期智人有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邊界洞人,坦桑尼亞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亞的奧莫人等。
7.人種
是具有共同遺傳體質特征的人類群體。在晚期智人出現的同時,現代人種也形成了。目前,劃分人種比較通用的是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把晚期智人分為蒙古人種或亞美人種,簡稱黃種人;赤道人種或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簡稱黑種人;歐羅巴人種或高加索人種,簡稱白種人。四分法是把南亞、大洋洲及太平洋島嶼的土著居民即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中的澳大利亞人種單列出來,簡稱棕種人。不同人種的特殊遺傳體質特征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目前缺乏可靠的說明,相對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地理環境的外因與基因變異的內因的相互作用。各人種之間只有膚色、發型、眼睛、鼻型、身材比例等外部形態上的某些差異,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和智力上的優劣之分。
8.舊石器時代
遠古人類采用打制辦法制造石器的時代,距今250萬—約1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約200多萬年前—20萬年前),大致相當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階段,這一時期的石器多是一些用石英、石英巖、熔巖、燧石等打制成的石片和石核,作為切割、刮削和砍砸之用。此外,人類還學會了用火。火的使用,使人們變生食為熟食,縮短了食物的消化過程,有利于人類體質的發展,火還可供原始人御寒取暖、防御野獸的襲擊,因此用火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中期(約20萬年前—5萬年前)相當于早期智人階段,出現了用石片做的尖狀器和半月形的刮削器,骨器也在這一時期出現。晚期(約5萬年前—1萬年前)相當于晚期智人階段,已經能制造簡單的復合工具,此時人類開始進入氏族社會。舊石器文化以非洲坦桑尼亞的奧杜威文化、歐洲法國的阿舍利文化為代表。
9.中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距今15000—10000年,中石器時代技術發展的主要標志是弓箭的發明,它的發明和使用,促進了狩獵經濟的發展。目前所知的人類最早使用的弓發現于德國北部漢堡附近的斯坦爾莫,年代約為公元前8500年。中石器時代的另一項成就是開始馴養家畜,最早被馴養的是狗,狗成為獵人打獵時的有力助手,在當時人類的狩獵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石器文化,在歐洲南部以法國、西班牙的阿齊爾文化為代表(公元前9000—前8000年);北部以馬格爾莫斯文化(公元前6000年)為代表,其分布范圍是從波羅的海向西跨西北歐到英國。
10.新石器時代
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傳統的觀點是將磨制石器、制陶術、農業和畜牧業,作為新石器時代的四個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時代開端的標志。新石器時代開始于距今10000年左右,結束于距今5000—4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10000—7000年,中期距今7000—5000年,晚期距今5000—4000年。世界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年代和延續時間不盡相同,西亞和中國在10000年前就進入新石器時代,歐洲在5000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其結束的年代也不一致,如太平洋的某些島嶼,北美北極地帶等土著人現在仍處在新石器文化階段。比較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中國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歐洲希臘的克里特文化等。
11.農業的產生
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第一次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農業的產生得益于舊石器時代的采集經濟。人們在長期的采集實踐中,逐漸認識和掌握了某些可食用植物的生長規律,從而學會了如何栽培農作物,發明了農耕。由于世界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耕出現的時間很不一致。原始農業的發生地有四個中心,即西亞、西非、東亞和中南美洲。西亞(現今敘利亞、伊拉克、土耳其國土上)是最早的農業發源地,年代可推至公元前9000年以后,首先成功栽培出大麥、小麥、扁豆、豌豆等作物。西非地區(今尼日利亞)的人們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成功栽培甘薯、黑豆和秋葵。中國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居民在大約公元前6500—前5500年栽培出稻谷、芥菜、粟(谷子)、黍子、大豆等作物,可能獨立馴化了豬和雞。美洲中部及中南部的印第安人則在約公元前4000年獨立栽培出玉米,之后又培植出馬鈴薯、花生、番茄、辣椒等谷物與蔬菜。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的經濟從舊石器時代以采集為主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農業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為人類進入較穩定的定居生活和人口的增長提供了條件,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誕生。
12.畜牧業
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原始畜牧業取代狩獵經濟的革命。在原始狩獵經濟的基礎上,人們將一些易于馴服的動物與野生種隔離開來,把它們馴養成家畜,從而產生了畜牧業。根據考古資料,早在中石器時代,狗和綿羊就被人們馴養了。但此時馴養的動物在骨骼形態上與野生種沒有多大區別。真正的畜牧業是在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和定居生活的出現開始的。據現有資料可知,伊朗西部是最早飼養綿羊和山羊的地區,土耳其和希臘是最早飼養豬、牛的地區。距今7000年前,中國河姆渡的居民已經飼養豬、狗等家畜。烏克蘭草原是最早養馬的地區,時間約在公元前4000年。南美印第安人則馴養了駱駝和羊駝。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的經濟從舊石器時代以狩獵為主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飼養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為人類進入較穩定的定居生活和人口的增長提供了條件,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誕生。
13.農村公社
以地域關系結合起來的統一體,又叫村社或土地公社,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向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的過渡。農村公社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保留著公有制,耕地、森林、牧場等均屬公有,但耕地定期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另一方面,它卻存在并發展著私有經濟,生產工具、牲畜、農產品、房屋及房屋附近的小塊土地,都是個體家庭的私有財產,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的成分越來越大。此外,農村公社還保留一些民主制度,重大事情由全公社的成員開會決定,但其管理機構已逐漸被脫離人民的富裕分子所把持,總之,農村公社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階級社會的形成,公有制進一步被破壞,農村公社便解體了。但在某些地區,農村公社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仍長期存在。
14.氏族
原始社會中以共同血緣關系結合而成的一種血族團體,產生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其成員出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實行生產資料公有,集體勞動,平均分配,沒有剝削和階級,成員都處于自由、平等的地位。公共事務由選舉的氏族長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員會議決定。氏族先后經過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兩個階段,大約在銅石并用時代由于私有制的發展而解體。
15.部落
民族共同體發展中的一種歷史類型。由同一血緣的兩個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組成,形成于原始社會晚期(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較明確的地域、名稱、方言、宗教信仰和習俗,有由氏族酋長和軍事首領組成的部落議事會,部分部落還設最高首領。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對處于母系制階段的印第安人部落形態做過詳細記述。古希臘荷馬時代,部落已建立在父系制基礎之上,有作為常設權力機關的議事會和掌握軍事指揮、祭祀、審判等權的軍事首長(巴賽勒斯)。古羅馬王政時代,每一部落須由10個庫里亞(胞族)構成,并設元老院、人民大會和勒克斯(王)。進入原始公社后期,因戰爭的日益頻繁,最終導致了血緣聯系逐漸被地域聯系所取代,出現了由若干部落的解體并結合而成的部落聯盟,成為原始公社瓦解的開始和新的民族共同體部族或民族出現的前提。
16.部落聯盟
原始社會后期形成的部落聯合組織,通常由若干近親或近鄰部落組成,結成聯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衛等軍事行動。中國古代也曾出現過這樣的部落及部落聯合組織,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同炎帝和蚩尤作戰時,曾訓練熊、羆、貔、貅、貙、虎6種野獸參加戰斗,實際上這是用6種野獸命名的6個氏族,它們組成一個部落聯盟。黃帝為有熊氏,說明熊氏族在這個聯盟中居于首領的地位。部落聯盟可以是血緣或近親關系部落之間的聯盟,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間的聯盟。這為后來國家的出現準備了條件。
17.對偶婚
原始社會時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雙方,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實行由一男一女組成配偶,以女子為中心,婚姻關系不穩固的一種婚姻形式。又稱對偶家庭。由普那路亞家庭發展而來,產生于蒙昧、野蠻時代之交,存在于野蠻時代。對偶婚的產生“是氏族組織的結果”。氏族的產生和發展導致普那路亞集團范圍的縮小,氏族內部禁止通婚的慣例,隨著氏族人口的不斷發展,分支增多而日益復雜,使普那路亞婚越來越不可能,而終于被對偶婚所排斥。對偶婚可劃分為望門居、妻方居、夫方居三個階段。從妻居的母權制是對偶婚的典型形式,建立在對偶婚基礎上的兩性組織形式是對偶家庭。其特點是男女對偶結合短暫,不穩定,男女雙方仍分屬各自的氏族,對偶家庭本身很脆弱,沒有獨立的家庭經濟,沒有成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包括幾個對偶家庭的母系大家族是社會的基本組織,實行原始共產制經濟。對偶家庭已具有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若干特征。當從妻居發展為從夫居,可以同時確知生母和生父,就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產生準備了條件,再向前發展則為一夫一妻制婚。當今世界的某些民族中仍存在對偶婚殘余,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云南永寧地區部分納西族及傣、佤、獨龍等族的部分人亦尚存此殘余。
18.血緣家族
人類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在血緣家族中,婚姻按班輩劃分,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從兄弟姊妹之間都互為夫妻,而親子之間的婚姻則被禁止。一個血緣家族就是一個集體、一個公社。其存在的時間大致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這種社會組織是19世紀美國學者摩爾根根據夏威夷人的親屬稱謂提出的設想,但在考古材料中還沒有得到實際的例證,所以有些學者不同意摩爾根的推論。
19.安靈崇拜
可能是人類最早出現的原始宗教形式。原始人認為人死后他的靈魂還活著,因此他們把一些動物、小飾物、工具與死者一起埋葬,即安靈崇拜。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便已產生按一定規則埋葬死者的習慣,包括在死者身邊置放少量物品。這可能意味著尼安德特人已初步形成對超出肉體之外的靈魂和精靈的迷信。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種迷信明確化,旨在安撫與尊崇死者靈魂的殉葬成為較普遍的現象。
20.自然崇拜
人類最原始的一種宗教信仰形式,大約產生于新石器時代。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對自然現象并不理解,對許多自然物和自然力既有所依賴,又有所畏懼。他們把自然物和自然力看作具有生命、意志及能力的對象加以崇拜,各原始民族對自然的崇拜往往因周圍自然環境和生產力水平的不同而有差異。在所有自然崇拜中,以太陽崇拜最為流行。
21.圖騰
氏族的徽號。“圖騰”一詞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奧季布瓦族方言totem的音譯,意為“他的親族”或“他的氏族”。原始人相信各氏族與某種動植物或某種無生物具有特殊的親緣關系,故將該自然物視為本氏族的祖先或保護神,而加以崇拜。氏族往往以它命名,即成為本氏族的圖騰。在現實生活中,圖騰是祖先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只在特殊情況下,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才能食用。
22.圖騰崇拜
人類原始社會最早的一種宗教信仰現象,約產生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圖騰”為北美印第安人奧季布瓦族方言totem的音譯,意為“他的親族”或“他的氏族”。原始人類不能正確認識自然,因而把某種在經濟上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動物或植物當作自己的親屬,認為它和自己有著共同的血緣關系,或認為氏族一切成員起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而對它表示崇拜,氏族也往往以它命名。這種宗教崇拜即圖騰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