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講話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他在講話中說到:
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使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
我的家鄉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當前,世界經濟融合加速發展,……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1]
我們學習習近平主席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之后,就被這個“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倡議所激勵。講話中,習主席從古絲路的起點、他的家鄉陜西講到要用“創新的合作模式”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條對人類發展意義深遠的新絲綢之路。我們就強烈地想要系統地寫寫古絲綢之路一條條道路的文明交往史和這條運轉兩千年造福人類的絲綢之路發展至今的歷史,把古絲路友好交往的合作精神更好地繼承發揚光大。
另外,出版本書,也與我們讀到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先生寫的《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參見中譯本浙江大學出版社,1916年版)這部西方觀點的《絲綢之路》有關。弗蘭科潘先生這部書,2016年在我國翻譯出版,正當國內對習近平主席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兩年后的研究絲綢之路熱潮中,所以這本《絲綢之路》這兩年在中國各大書店都能看到,頗享盛譽。
但是我們注意到,從該書論述的內容看,主要是一部描寫西方各國在絲綢之路上擴張、爭奪的帝國興衰史,而且這部《絲綢之路》開篇第一章強調述說的觀點就是“絲綢之路的誕生”和“人類文明伊始之地”是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這片美索不達米亞沖積平原”,認為這里的“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就將勢力延伸到愛琴海,征服埃及后,一路向東直抵喜馬拉雅山腳”。然后,作者就在許多貼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標題之下,大寫從波斯、亞歷山大、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古老帝國到大英帝國以至希特勒德國從這東西大通道西段頻頻東侵的興衰擴張史事,最后落筆于美國擴張到中東伊朗這西段絲路的起源地,顯然人們都能看出這是一部描寫起源于東西大通道西段史事的書,而不是真正論述聯合國提倡的反映留下大量世界文化遺產的絲綢之路著作。比如最典型的是它的第十九章“小麥之路”,寫的內容竟然與絲綢之路毫無關系,而且全章僅有三句話提到小麥,因為整章寫的只是希特勒法西斯軍隊因缺乏軍糧而想向斯大林購買小麥的事。所以,筆者在本書中專門寫了一節西亞的小麥是如何、從何時經過河西走廊的絲路黃金道傳到東方,以及中國人怎樣把小麥發展成為主要糧食作物的歷程,即絲綢之路上真正的小麥之路的歷史。同時,也引發我們想到,中國學者如果能用東方絲綢之路的真實而豐富的史事、眾多的絲綢之路出土文物等實證性資料以及另一種東方特色的視角來釋道絲綢之路,豈非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東西方學術對話?這樣,我們決定出版本書這部東方特色的《絲綢之路發展史》,以期東西結合,留下絲綢之路更完美的真實,促成東西方學者以不同視角和不盡相同的絲綢之路歷史資料,進行學術互補和友善的學術對話。特別是作為絲綢之路源頭地的中國學者,近年還沒有出版能與《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對應的東段絲綢之路的研究著作,彌補這一學術空白,似更迫切。
絲綢之路,是滋養了人類兩千多年的共享之路。但人類對她的認識卻遠遠不夠,造成她的發展歷盡滄桑:在中國,因為一些王朝統治者不認識這條對外和平交往之路的千年巨大貢獻,而愚蠢地封禁絲綢之路,結果是自己的文明古國遭受百年閉關鎖國、文化沉淪之苦,因而落后于西方幾百年;留下國民愚昧和許多一流文物國寶被劫之痛,直到遭受家破人亡、國土淪喪而幾近亡國之難。憶國仇家恨之痛,懷國民被辱、國寶被劫之恨,想到絲路古道上代代忠魂的千年遺恨,本書期望當代國人真正認識這條人類共享之路,來推進人類合作共贏,同歸于共同發展,認識其對助力復興中華之重要!
在西方,因為一些帝國統治者不珍惜保護這條人類共享之路而只顧不斷爭奪絲路財富,造成擴張爭霸的戰火連綿;想到西方絲路古道上,回報絲綢之路的,卻是無窮盡的戰爭殺戮,我們期望喚起人類反思,追求和平交往,和平發展!
本書是一部以論述絲路發展為主題的、資料豐富的《絲綢之路發展史》,但也力求讓國人在可讀性條件下,得以較快地暢讀滋養人類2000多年的絲綢之路之概要全貌。本書筆下的絲綢之路比前人的絲綢之路著作,是一部有新意而且一直寫到與共建“一帶一路”連接的新絲綢之路發展史著作,而且以前一般絲路著作都根據其各自需要專論的內容,選擇部分典型的道路或交流內容進行重點論述。而本書則通過研究其每條道路和通道的實際路線、內容以及貨物貿易的重點產品來認識絲綢之路的全面的真實發展歷史,我們筆下的每條絲綢之路,都有其形成發展的歷史記錄,并特別關注對其發展延伸方面的現代狀況的創新性研究,包含每條絲路從開拓到發展至當代的最新發展史事。這種研究使我們得以真實地看到古絲路的生命力及其不斷地促進人類發展至今的本質,了解它必將戰勝人為導致它衰敗的因素而必然會伴隨人類的進步而繼續復興。這也使我們對這部著述的時代性成就滿懷信心。
本書是從東方學者的發展觀視角,關注絲綢之路通過世人的普遍交往和資源的互動互補以及如何促進著人類的發展,并把這條滋養了世界文明2000多年的人類共享之路的發展歷史全面地展示給讀者。我們筆下的絲綢之路的真實是:她期望賜給人類的,原本就是和平交往和資源交易的遠距離溝通;認為真實的歷史事實終究是絲綢之路上從不缺乏跨國進行和平貿易的族群;也頻頻出現過前仆后繼地開拓絲綢之路,追求人類和平交往的仁人志士;更留下了不少不惜奉獻生命和青春的歷史人物為維護絲路和平交往的千年佳話。期望本書能寫出絲綢之路那原始追求的本質內涵,推動人類通過共建新絲綢之路,來繼承古絲路本質的合作互動精神,繼往開來,引領人類走向更美好的未來發展。那么即使我們難免也會有不足之處,但期望共促人類發展而從不同視角來研究這條千年運轉的全球大通道絲綢之路的心愿,想必能夠得到讀者和學界廣泛的支持。
本書研究方面的特色,還來自我們作者二人是不同學科團隊的跨學科合作,在蘭大人文地理方面頗有專長的李丁教授的“一帶一路”新團隊與蘭大歷史學院傳統的歷史學視角的絲綢之路研究基礎結合,特別是增加了李丁教授人文地理研究的功力,體現了本書從地理通道方面闡釋和了解絲綢之路發展史的研究,也為本書增加了創新內容。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特別感謝本校“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專項基金以及蘭州大學雙一流創新基金和重點圖書項目資助等各方的先后大力支持!并感謝國內外友人和學界知音對年事已高的老年作者給予的特殊關懷鼓勵!
由于前人還沒有像本書這樣,如此詳盡且系統地一直寫到與新時代的共建“一帶一路”相連接這樣系統地發掘一條條絲路的史事,我們惶恐自己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有錯誤和不到之處,衷心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和讀者的諒解和指正。
馬曼麗、李丁
于蘭州大學
[1]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重要演講》,中新網2013年9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