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絲綢之路發(fā)展史
  • 馬曼麗 李丁
  • 2094字
  • 2025-04-28 18:16:08

自序

2014年,在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哈、吉三國聯(lián)合申請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chǎn)項目”跟中國的“長安和天山廊道”絲綢之路文化遺產(chǎn)項目,一并被大會批準通過,它意味著人類關注世界的目光又奇妙地重新轉回到了當年被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的千年東西大通道。絲綢之路正在復興!

絲綢之路,是一條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資交換、互動交流之路。這條道路上的中國產(chǎn)品,除了那美輪美奐的“賽里斯”絲綢,還有曾經(jīng)讓人類愛不釋手、晶瑩雅致的青花陶瓷等中國名瓷以及栩栩如生的玉雕工藝和令人神清心爽的茶葉等名品,同時,與西方交流而西來的麥類糧食、金銀珠寶,也都給過人類美好的共同享受;絲綢之路,也是一條科技文明互動之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早早傳播西方,西方對東方絲綢之路上各種貨物的需求以及工業(yè)革命造就的科技文明和文藝復興造就的先進文化等,也都曾不斷推動過東方的發(fā)展,讓人類共享文明成果,得以進步發(fā)展;絲綢之路更是人類文化交融之路,無論是佛教、儒教、天主教還是伊斯蘭教、摩尼教、景教,無一不是依靠這條東西大通道得以交流共享的。所以,絲綢之路是十分值得珍貴的推進人類進步發(fā)展的互動交往大通道!

現(xiàn)代絲綢之路已經(jīng)發(fā)展成席卷全球的大通道網(wǎng)絡,這已是全世界的共識,不過它也是在發(fā)展變化的。在東方,它最早源起于中國的玉石之路、草原之路而由西安經(jīng)河西走廊通到西域中亞的兩河流域,在這一中亞的中轉樞紐地帶就跟起源于西亞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的西方絲路通道相接,成為聯(lián)通歐亞的大通道,并進而向各方衍生發(fā)展。日本著名絲綢之路專家長澤和俊則認為,說絲綢之路是“溝通全球的大通道也不為過”[1]。絲綢之路歷史上不同時期也曾因其有不同的主要交流產(chǎn)品而使用過不同的俗稱,比如,除了最著名的絲綢之路統(tǒng)稱外,也曾經(jīng)有過彩陶器物之路、小麥之路、香料之路、瓷器之路、茶葉之路等俗稱。另外,根據(jù)它的各條通道路線的特點,歷史上中國還有幾條著名的傳統(tǒng)的特色通道指稱,即草原絲路、綠洲絲路、海上絲路等;這些都將納入本書研究的視野。而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對近幾年明顯新發(fā)展延長了原有地理通道的西南新絲路和北方新絲路做了重點擴展的新增寫,希望不被理解為標新立異之說,而能被認同為研究發(fā)展實際中的頗有新意之舉。這方面,本書旨在拋磚引玉!

絲綢之路是由人類不斷開拓發(fā)展起來的。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開拓重點,東方重在開拓貨物變換供應之路,西方則重在向東推進擴張之途。當代,日本想開拓連接高加索的新絲路,美國想開拓平衡亞太的新絲路通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一般也叫“新絲綢之路”。這是中國想繼承發(fā)展古絲路之精神,加大人類共同編織新型的全球共享的交流交通的大網(wǎng)絡。新絲綢之路已在崛起!

我們蘭州大學歷史學院,作為地處絲綢之路陜、甘源頭地帶的中央直屬重點高校,長期以絲綢之路和敦煌學作為重點研究方向。1980年創(chuàng)辦的《西北史地》雜志曾堅持20年,不僅致力培養(yǎng)了國內一批至今活躍在絲綢之路學界的研究人才,也曾助力推動國內絲綢之路研究熱潮;《西北史地》雜志1985年并被美國“ABC-CLIO”公司創(chuàng)辦的《歷史文摘》和《歷史與生活》選定為它們轉登本刊目錄和文章內容的當時世界32種知名刊物之一;《西北史地》還在1992年和甘肅省政府共同舉辦了國內較早的、有13個國家的學者參加與支持的國際絲綢之路節(jié),同時召開了“國際絲綢之路研討會”。會后,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岸學者和部分國外友人共同進行了“1992年絲綢之路河西-天山段實地考察”。我們所組織的這段絲綢之路考察恰恰正是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第38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會上,成功入選為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絲路黃金路段“長安和天山廊道”,這次考察的特色絲路風情留下的愉快記憶曾在國際友人和海內外學者中,傳為一段佳話。所以,1985年3月3日的(《光明日報》為此曾以“蘭州大學12位教職工自費創(chuàng)辦《西北史地》”為題專文進行了支持報道),此后,我們并發(fā)起成立了絲綢之路研究會。不過因為《西北史地》當時只是學者們自籌資金、并依靠“絲路研究會”能自辦印刷公司而艱難維持的民間刊物。后來在自費支撐了20年后,終因經(jīng)費困難和辦刊條件難以為繼,這個已經(jīng)享譽國內外,并曾助力大批人才成長成名的雜志,不得不退出了學術舞臺。這一切,本人作為《西北史地》雜志當年的副主編和絲路研究會副會長,幾十年來,跟所有學界有關學者和愛好者一樣,都因失去這一繼續(xù)研究絲綢之路的平臺而留下深深的遺憾。也因此,在“共建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又一次出現(xiàn)絲綢之路熱的今天,雖現(xiàn)在本人年事已高,然而幾十年留下的絲綢之路學術記憶和當年的情懷綿綿難斷,求索之心依舊,所以決定依靠以前這些基礎,在我校“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和有關新團隊協(xié)助下,搶在黃昏晚年,爭取完成這部繼承《西北史地》未竟之志的《絲綢之路發(fā)展史》續(xù)作,成為本人的心愿之一。然而,當我去邀請當年老友中兩位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絲路研究名家為本書作序時,才知他們或已臥病在床,或已罷筆停撰。只能換來一句“祝大作長留”!嗚呼!唯感嘆人生如梭,人事已非!故就此自序一篇,勉為本書之序。

馬曼麗

2020年6月于蘭州大學


[1] [日]長澤和俊:《絲綢之路與古代歐亞大陸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張英莉譯,《西北史地》1984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彩票| 泾源县| 新源县| 江城| 临颍县| 思茅市| 隆回县| 正安县| 宣化县| 上蔡县| 双流县| 滕州市| 建宁县| 泰顺县| 巴彦淖尔市| 吉首市| 宁陵县| 宜宾市| 旬邑县| 石阡县| 三门峡市| 安顺市| 东阿县| 广丰县| 龙岩市| 金山区| 贞丰县| 池州市| 辽宁省| 汉中市| 保定市| 舞钢市| 福泉市| 彭水| 宁强县| 响水县| 周宁县| 渝中区| 张北县|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