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草原絲路源頭地

前已指出,中國境內的草原絲路,最早是一條以運送玉石為主的玉石之路。從與此有關的資料考察,我們認為,“草原絲綢之路”的起源時間應該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70—前221年)到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轉運玉石的時期,即“玉石之路”開通時期。據(jù)玉石家們考證,草原路上在6000—3300年內已有通過玉門關到和田昆山玉石流通的痕跡,加上穆天子出河西接受和田玉之禮等相關歷史記載的吻合,這些都是絲路源頭地帶的依據(jù)。

一 周穆王沿草原絲路西行的時間、路線

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穆天子傳》記載:穆天子(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于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89年)從周代京城鎬京(今陜西長安區(qū)附近)出發(fā)“西巡”,至穆王十四年(公元前988年)9月返回宗周(即鎬京),歷時一年半,往返兩萬四千里[1]。他西巡所走的東西交通路線,反映的就是絲綢之路這最早的草原道產(chǎn)生的情況和起源時間。《穆天子傳》也是關于東方絲綢之路的草原路起源的早期記載。

即周穆王親自尋覓西行路,是公元前989年從鎬京(今陜西長安縣豐鎬村附近)出發(fā),進行的這次“西巡”兩萬多公里的遠行比之西方向東方擴張,不光時間更早,更是以和平方式探察開拓絲路之行。周穆王名滿,是西周第五位天子。他雖以“率六師之眾”的氣勢西行,但完全不同于西方刀鋒開路,殺人占地的東侵方式。當然,古代要開辟道路也難免會與沿途利益群體發(fā)生矛盾沖突,但穆天子主要采取沿途邀請各民族參加“盛大的朝會儀式”,互送禮品來開路西行。比如他接受當?shù)厥最I相贈的“河宗璧”等物后,曾回贈“黃金四十鎰,貝帶五十,朱三百裹”等物。還曾在經(jīng)過“西王母之邦”時與西王母吟詩作歌,溫馨抒情。又北行過“西北大曠原”,走的就是草原路。由這些考證可見這最早的草原路是從中國今西安附近起程,出玉門關經(jīng)河西走廊西行,后在“珠澤(今和田)”接受“珠澤之人”所獻白玉的。今人考證從這里接受和田玉之后,他穿越的“西北大曠原”即今中亞北部空曠的草原或南俄大草原,然后直至里海、黑海間而返回。所以稱“歷時一年半,往返兩萬四千里”,可見這條路線聯(lián)通了東西交通,與前述大量出土文物對上述地區(qū)的絲路起源地資料不謀而合。

另外,早期中國秦墓中出土的玉器材質有本地及周圍地區(qū)的玉材,但主要還是新疆地區(qū)的和田玉,運送走的就是經(jīng)過河西的玉門關,運和田玉石等中外玉石的玉石之路。我們認為,當時通過了河西到了天山山麓,就是到達了古代通往西方交通道的中轉地,因為那里的塞克人已經(jīng)確定無疑地在公元前6世紀時,已經(jīng)是草原路上活動在東西大通道上的常客了,因為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貝希斯頓記功碑中也記有關于這中亞兩河流域來的中介塞克人。

這條草原道的基本路線是經(jīng)河西走廊,沿天山山麓,穿過中亞大草原到達歐洲的,也即穆天子往返兩萬多里所走的古絲綢之路草原路干線。結合地處河西走廊一帶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史前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華夏文明的特色,已是有其特色文化產(chǎn)品彩陶、玉器、銅等傳統(tǒng)制品的西傳了。這類形制器物據(jù)學者們考證研究,目前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銅是西周晚期為甘肅隴南禮縣出土的。秦地的銅是秦人糅合中原和北方民族文化的因素,制造出的很有特色的炊器或禮器,“形成自身的演變傳統(tǒng),終于橫貫歐亞大陸,一直傳播到中歐地區(qū)。”[2]也因此,穆天子西巡,又吻合了當時草原絲路源頭地早有中西玉石、銅器交通路的記載,所以多方看來是可信的。也說明了遠在張騫通西域以前的西周時期,中國內地和中亞與歐洲之間就已早有交往接觸。而且也凸顯了中國以陜、甘黃土地為搖籃的華夏古文明,自始至終離不開河西走廊西邊的我國本土玉石資源。

二 草原絲路上的中介人群、器物與歷史記載

關于絲綢之路起源時期活動于東西通道上的中介民族到底是誰,這問題眾說紛紜,不過,顯示共同的一個特點都認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則是無疑的。但國外學者多認為是塞克人,即操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塞種,又稱斯基泰人。因為早在公元前6世紀時,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貝希斯頓記功碑中,就提到過塞克人已經(jīng)向東活動到絲路樞紐地中亞的錫爾河以北和七河流域一帶[3]。但我們認為,根據(jù)中國史書記載的當時活動于隴原源頭地和中亞通道樞紐地的有關民族的史實看,應該還有戎族、月氏人和烏孫等游牧民,中介民族不能只歸于西來的塞人,我們認為,早期東西大通道最早的貿(mào)易和交往的中介人,除了塞人外,其實還有漢代以前就活動于中西通道必經(jīng)關口甘肅河西走廊的“老住戶”月氏、烏孫或者河湟一帶的羌族及稍后的匈奴[4],東西交通道是他們共同進行中介交往貿(mào)易的大通道。

關于絲綢之路的起源地,現(xiàn)在國際社會也越來越認同是起源于中國西安一帶進而通往西方的,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批準中國西安的“長安和天山廊道”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人類共同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也證明了這一共識。這與近現(xiàn)代絲綢之路上發(fā)現(xiàn)諸多令人信服的有關出土物實證資料有關,也與我們所說最早的草原玉石路的存在一致。

而絲綢之路最早的草原絲路的起源地也正好是在中華古文明起源地之陜甘地區(qū)華夏文明伊始之地。就此,“郭沫若在具體談到西安半坡遺址陶器刻符時曾說:‘可以肯定說就是中國文字(漢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另外,這里已經(jīng)解讀出的,在年代上有“距今約八千年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距今約六千年的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遺址的陶符”,這些也都顯示出陜甘地區(qū)文明伊始地的起源地特征。[5]1995年1月4日《華商時報》報道:中國考古人員經(jīng)研究已經(jīng)把距今7100年到6900年的彩陶殘片全部釋讀出來,恢復了整篇散文內容。[6]另外,現(xiàn)在對近萬年的賈湖刻符也能釋讀了,并能用彝文釋讀漢文古籍。這樣,中華文明不僅是世界上留存最長的古文明之一,而且成了世界上罕見的一個文明沒有中斷的、一直延續(xù)至今的古文明。

除了這條最早的草原干線外,到目前為止,歸納我國學界對東西大通道的中國國內絲綢之路干線的研究,歷史上中國境內還陸續(xù)形成有西南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又稱沙漠絲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幾條干線。近年隨著對北冰洋的開發(fā),還會增加冰上絲綢之路。而實際上,中國境內的各條絲路與世界許多絲路干線一樣,也都是山川、海陸都可交叉相通的貿(mào)易和文化大通道、大網(wǎng)絡。這也是中國各民族,包括所有歷史人物,幾千年來為創(chuàng)造中華五千年到近萬年的燦爛文明和開拓、研究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所打下的沉甸甸的人文歷史基礎。

綜上所述可見,絲綢之路上最早的東西交流產(chǎn)品并非絲綢,而是玉石和銅鐵器物等金屬產(chǎn)品。

首先,在西巡中穆天子在“河宗”(青海的星宿海一帶)舉行盛大朝會,接受了當?shù)厥最I贈送的“河宗璧”,以后又在珠澤(今新疆和田一帶)接受“珠澤之人”所獻“白玉”等物,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

而后,眾所周知,今甘肅河西自古有玉門關,恰好在穆天子所走這條古老玉石之路的要沖上,其西北從陽關、玉門關通向西域諸國,通向“昆山之玉”產(chǎn)地。玉門關一名就來源于早期是運送玉石的關口之意。其東南又可連接關中、中原。昆侖山是中國和田玉的發(fā)源地,中國古代早在戰(zhàn)國時期人們的觀念中,昆侖美玉已是價值非常高的寶物,秦國擁有的外來珍寶,首選即為“昆山之玉”,證明周人、秦人也認為和田玉是玉中最為寶貴的,因而開發(fā)了這條運送之路。

另外,這條玉石路上,還有新石器時代銅鐵器等金屬物件的出土,銅是歐亞大陸草原地帶早期游牧民族廣泛使用的一種器物,從公元前7、8世紀,一直到公元4、5世紀,西至黑海西岸的多瑙河流域,東到貝加爾湖兩岸,南到中國長城地帶的黃土高原南緣廣闊的地域里都有分布。目前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銅是西周晚期禮縣出土的。秦地發(fā)現(xiàn)的銅,有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岐山王家村窖藏、西安大白楊倉庫,以及出于陜西北部、西安范家寨、寶雞甘峪、鳳翔東社、東指揮、侯家莊等地的器物,時代大約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銅是最早秦人獨有的特色器物之一。而絲綢卻并非最早的東西交流產(chǎn)品。從俄國阿勒泰省巴澤雷克地方于公元前5至前4世紀墓葬中所出土的精致的絲織品刺繡、繭綢、漆器以及“山”字紋青銅品也可說明中國古代絲綢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才流通于此地[7],并經(jīng)此地西傳至西亞、歐洲各地。劉迎勝依據(jù)吐魯番盆地西緣阿拉溝第28號墓的鳳鳥刺繡的技法、圖案風格推斷,屬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

至少,這從阿爾泰巴澤雷克的墓葬中出土的眾多類似物器中[8],也包括絲綢,可以看出巴澤雷克墓是晚于周穆王的、公元前5世紀的墓葬,但也可以說明是從中國西周、春秋時期就有密切交往才有可能呈現(xiàn)出與中國秦文化如此相似的文化面貌。

草原絲路起源于玉石之路,是與中國和田玉的特色資源和華夏文明聯(lián)系的。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中國玉文化從夏商周三代開始,就立足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側的和田美玉資源,形成了遠距離運輸?shù)娜f里運送方式,這作為經(jīng)貿(mào)的和文化的傳統(tǒng)遠距離傳播,和田玉一直是河西走廊上長期的交易物資。甘肅玉門之地名也一直延續(xù)至今,也因為和田玉有其不可再生性,至今仍具有珍稀寶玉的珍貴性。這也是玉石所表現(xiàn)的華夏文明如此漫長持久的資源依賴性和文明繼承性的體現(xiàn)。

總之,起源于陜西西安和甘肅河西一帶的草原絲路至少比起源于波斯的西方段絲路早幾百年。它也是中國境內最早的一條絲綢之路干線。這是被迄今為止許多考古文字和古器物等出土物所證實的。它的出現(xiàn)也有早期中華秦文化、古華夏文明內涵的支撐。

在溝通西域塔里木盆地和中原黃河流域之間的早期經(jīng)濟文化交流過程中,在玉石之路上充當中介的人群,則主要為當時活動在這條東西通道上的古代游牧部落。根據(jù)國內外對游牧民族的研究,一是公元前6世紀時,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的貝希斯頓記功碑上就提到的戴尖帽子的塞克人,說他們曾活動于錫爾河以北和七河流域一帶,這片地區(qū)正是我們認為的當時東西絲綢之路的中介樞紐地。另外。周穆王時期,活動在陜甘一帶的還有古代戎羌族部落、月氏人以及塞克人,他們應該都是中介族群。而周穆王西巡時西戎已經(jīng)與秦人多有融合,今人多有認為秦人統(tǒng)治者出身戎族的可能性很大。這里提一下,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中發(fā)現(xiàn)的“人頭銎鉤戟”的人頭像、周原遺址出土的兩件蚌雕人頭像等早期秦人遺址出土物,也已證實了是西方塞克人的形象或月氏人這類游牧民形象。[9]而以后大月氏在塞地建立了月氏人統(tǒng)治的大月氏吐火羅游牧民族政權,存在約30年,為溝通這條商道做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174年,匈奴冒頓單于死,歸附他的烏孫幼王昆莫已很強大,遂率烏孫舊部人眾遠徙塞地,追殺大月氏王后,將其首級獻給匈奴單于,迫使大月氏又進一步南逃到錫爾河北,而這里的原吐火羅的塞克人則被迫越過阿姆河,而消滅了那里歷史悠久的希臘巴克特利亞古國,控制了阿姆河南北廣大地區(qū),建立了塞克·吐火羅人的統(tǒng)治。

三 草原路上秦代絲綢貿(mào)易的開始

至于這條起源于玉石的草原路上,以后之所以也具有了絲綢之路的特色,則是與一位秦代商人的名字分不開的。他就是早于張騫通西域前77年就開拓了草原路上絲綢貿(mào)易的秦國大商人烏氏倮。烏氏倮原是秦國隴上的一個販賣牛羊的商人,烏氏倮之所以能夠開拓草原路的絲綢貿(mào)易,首先在于他發(fā)現(xiàn)陜西是我國古代蠶桑絲織品的主要發(fā)祥地以及當?shù)亟z綢的價值,所以公元前216年,他向秦國政府索要了一批絲綢,并用這批絲綢同他熟悉的游牧部族首領交換牛羊。而那些部族首領則用這些絲綢,跟活動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和塞克人從中亞、西亞、羅馬商人手中交換黃金。可見當時河西走廊一帶的月氏人和散居中亞北部的塞克人,通過常年的游牧生活,充當了中原與西域各國直到歐洲各國間最早的絲綢貿(mào)易商,而東西方之間輾轉的絲綢貿(mào)易通過烏氏倮之手也就聯(lián)通了起來,大月氏也從中西交通的中轉站真正成為中西絲綢貿(mào)易的中轉站。后來秦始皇在巡視云中郡時,了解到烏氏倮通過販賣絲綢大大發(fā)財致富的消息,這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也看到了其中所蘊含的巨大商機。他為了給修長城、筑帝陵的秦帝國開辟獲取黃金的路徑,便大力支持和推動了這一交易。他將烏氏倮冊封為可以定期覲見皇帝的貴族,從此奠定了絲綢貿(mào)易暢通的基礎[10]

但是,大約公元前2 世紀30年代塞克人的老對手大月氏又占領了塞克·吐火羅的阿姆河北(媯水北)廣大地區(qū)[11],建立了大月氏·吐火羅國。而絲綢之路西段在此時期,先是波斯帝國向東擴張的勢力推進到喜馬拉雅山山麓,然后希臘馬其頓帝國把亞歷山大大帝命名的一個個城堡一路向東修建到了東方中亞征服地的費爾干納谷地一帶。這樣,絲綢之路的東段與西段在中亞兩河流域完成了交會對接。中亞西域一帶便成了絲綢之路的中心樞紐地。更深遠的影響則是馬其頓希臘文化在波斯、印度、中亞都留下了文化交融的痕跡。

也因此才有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lián)合大月氏夾攻匈奴的西進事件,此后也才有了西漢政府在今甘肅境內設立河西四郡,開拓了為東西交往更方便的綠洲絲路,即連接了一般人稱為綠洲絲綢之路的主干道。并在驅逐河西匈奴后,又在西域設立了四大西域都護府,將絲綢之路的交通和貿(mào)易納入國家管理的范圍。也從而造就了張騫及其副使們開辟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的機遇。從此,從長安通向中亞、西亞和羅馬的東西交通大道上,使節(jié)不絕于道,絲綢之路貿(mào)易暢通無阻,中國和西方商人頻繁奔走在這條歐亞東西貿(mào)易大通道上,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從此迎來了它的千年繁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博湖县| 白河县| 会昌县| 通化市| 台湾省| 博野县| 沂南县| 东宁县| 会昌县| 厦门市| 海安县| 军事| 常宁市| 丹江口市| 舟山市| 科技| 莱西市| 云林县| 错那县| 隆安县| 昌吉市| 沂源县| 湖北省| 延寿县| 肥城市| 彩票| 白山市| 孝昌县| 涿州市| 阳高县| 三河市| 清涧县| 东宁县| 洛浦县| 平顺县| 舒城县| 龙州县| 宜宾县| 崇信县|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