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研究(1927—1937)
- 蔣進國
- 2398字
- 2025-04-28 18:28:38
填補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研究的空白
——《上海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研究(1927—1937)》序
楊劍龍
迥異于近代以來在西方政治思想占據主流地位的情形,自由主義在中國政治思想中大多處于邊緣處境,甚至處于被忽視被鄙視的境地,在中國20世紀文學發展與評價的歷史中,尤為明顯。我曾在2008年出版的《論語派的文化情致與小品文創作》一書中,將“論語派”視作自由主義作家群:“論語派作家在東西方文化傳統的濡染中,形成了他們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獨特的文化情致。他們執著于對個體獨立與自由的堅守,執著于自由主義政治立場,反對與抗拒對于個體獨立與自由的壓制。”長期以來,在極“左”思潮和階級論視域中,往往將自由主義作家歸入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作家,予以否定、批判、鄙視,甚至形成了談“自由”而色變的畸形狀態。現在我們回眸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諸多自由主義作家及其創作,越來越得到重視與肯定:胡適、周作人、林語堂、朱光潛、梁實秋、沈從文、徐志摩、李長之、廢名、師陀、蕭乾、李健吾、林徽因、凌叔華、章克標、邵洵美、梁宗岱、穆旦等。自由主義作家的歷史貢獻應該得到深入的研究與充分的肯定:自由主義作家強調對于個體獨立與自由的堅守,拓展了文學對人生與人性表達的廣度與深度;自由主義作家強調文學獨立性和審美性,建構起文學創作的多樣化審美范式;自由主義作家抗拒對于個體獨立與自由的壓制,形成了現代知識分子思想自由個性獨立的傳統。雖然自由主義文學至今也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與肯定,雖然自由主義文學思潮至今也未得到深入的梳理與探究,但是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中的自由主義作家、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理應得到更為深入的研究、充分的肯定、廣泛的弘揚。
也許由于其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吳宓,也許受到我研究論語派的啟發,進國在選擇博士學位論題時,便擬定了以上海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為論題,力圖梳理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在上海的興盛與發展的過程。進國2012年學位論文答辯時,我的評語為:“蔣進國的論文以20世紀30年代上海自由主義作家為研究對象,在梳理了自由主義思潮的發生發展后,分析自由主義思潮在上海的發展過程,探究書報審查制度、政治權力等對于上海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論文分別研究了胡適、徐志摩、梁實秋、林語堂等創作的自由主義傾向,還對于上海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的意義和局限進行反思。該論文拓展與深化了對于自由主義文學的研究,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論文視野開闊、資料詳實、梳理比較清晰、書寫規范、表達流暢,有作者自己的獨到見解,呈現出作者較好的論文寫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進國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后,對論文不斷修改不斷完善,在該著即將出版之際,囑我為其著作作序,義不容辭。從上海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研究角度看,該著具有填補學術研究空白的意義和價值,其成就與特點大概有如下幾方面。
一,從上海文化場域梳理自由主義文學思潮。文化場域與文學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關聯,該著在梳理了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研究的歷史脈絡后,梳理了東西方自由主義理念的闡釋與嬗變后,細致梳理20世紀30年代上海文化場域中,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的發生與發展進程,分析上海雄厚的現代工業基礎、繁榮的金融體系、獨立的法制環境、便捷的交通網絡、發達的現代出版業以及完善的文化休閑空間等,為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在上海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進國認為:“現代上海的經濟基礎、文化積淀、社會體制、公共文化空間和出版傳播平臺等眾多優勢,為自由主義思潮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物質、文化和場域時空環境,為自由主義作家的生活和寫作創造了適宜的文化空間,也為20年代末期中國文學中心的南移做好了接納的準備。”這是切中肯綮的。
二,從社群日常生活分析自由主義作家聚散。在分析了中國現代文學中心的轉移和知識分子的遷徙滬上后,在梳理30年代上海自由主義作家的殊途同歸、萍蹤偶聚的集聚后,該著從社群日常生活角度梳理分析上海自由主義作家的聚散,分析胡適作為暢銷書魁首的經濟收入,分析林語堂、梁實秋滬上的居住環境,梳理自由主義作家們的周六沙龍和平社餐會,分析自由主義文人的打麻將、吃花酒等娛樂休閑方式等,再梳理場域流變與上海自由主義作家的星散,分析上海文網中左右翼作家的合流。該著在翔實資料的梳理分析中,在獨具慧眼的角度與探究中,梳理分析上海自由主義作家的生活生存與聚散狀態。
三,從上海敘事視角研究自由主義文人創作。該著認為上海自由主義作家20世紀30年代的創作“有一條符合自由主義文學思潮主要特征的敘事脈絡”。該著分析胡適的政論文章“鮮明地體現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訴求”,呈現其政論文的平實性、時效性、邏輯性等;梳理徐志摩的創作“重點反思中國治亂循環的社會政治模式”,呈現出“‘荒歉’時代的焦慮”;分析梁實秋的散文“顯得儒雅君子、溫柔敦厚、筆鋒溫婉,具有英美紳士公平、容忍的自由主義風度”,以理性的節制反映常態的人性;梳理林語堂的政治小品,“他用政治隱喻的方式,將沉重而尖銳的社會政治問題處理成文章的隱性背景,含沙射影地批判時局”;分析沈從文“試圖創作一種能給讀者帶來超越現實生活的幽美悲憫的文學”,“以‘鄉下人’視角尖銳批判都市人性,虛構農村田園牧歌烏托邦”。該著對于自由主義文人創作的梳理分析,獨辟蹊徑,切中肯綮。
進國在該著的“余論”中指出:“個性主義和自由主義信念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上海,在胡適、梁實秋、徐志摩和林語堂等人為代表的自由主義作家手中,被再次建構起來。”認為:“30年代上海自由主義文學思潮不但沒有背離五四新文化的傳統,而且用文學話語堅守了新文化運動的核心理念之一:自由。”這就充分肯定了上海自由主義作家們的建樹與功績。
進國在上海師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呈現出十分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和認真嚴謹的研究精神,讀博期間就在CSSCI核心刊物獨立發表學術論文5篇,畢業后進國一直保持著這種態度和精神,該著的出版是進國的博士生學術研究的總結,期望進國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問世。
楊劍龍
2024年2月19日
于天悅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