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近四十年民族神話研究學術史作者名: 汪保忠本章字數: 12562字更新時間: 2025-04-29 20:23:56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范圍
一 神話概念梳理
“神話學”這一學科誕生于歐洲,在歐洲,由于受古埃及神話、古巴比倫神話、古希伯來神話的影響,后起的希臘神話吸收轉化了其中很多的神話故事。希臘神話內容豐富,傳之久遠,在今天已經成為歐洲思想文化的血脈。在世人的想象中,神話是初民的虛構與幻想,但實際上,神話是先民思想和生活經驗的必要范疇。神話是原始初民以自己感性的方式、有限的經驗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形式之一,是其內心情感和敬畏生命的表達,顯示著人性的豐富情感與原始本真的狀態。而考“神話”一詞,卻發現它不是中華民族的固有語匯,而是中國學人在20世紀初從日本引入的學術概念。日語表達中,“神”的概念內涵與漢語表達庶幾近之,“話”即“物語”,就是講述古往今來、天下奇聞之事,即人物故事以及神祇的傳說,如《源氏物語》《竹取物語》等等。在日語中,“神話”的原意為“神靈創世和神祇游歷的故事”。文獻記載,中國人是1897年開始“神話”的翻譯,孫保福先生在《實學報》上有文字發表。[1]20世紀初年,梁啟超在《歷史與人物之關系》一文中首先使用“神話”一詞[2]。神話是根據mythos一詞翻譯而來,英語寫作Myth,德語寫作Mythos,法語寫作Mythe。在臺灣神話研究上,音譯為秘索思,在意義上也許比翻譯為“神話”更為恰當,神秘,隱秘,充滿隱喻天啟的機鋒。Mythos的詞根是mu,意思是“咕噥”,即從口中發出模糊含混的聲音。關于神話,維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在《新科學》中告訴我們,最開始本是真實、神圣的,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融合民間凡俗社會風尚變成為普通風俗,失去往日神秘、神圣的光環。赫爾德也指出,原始初民的思維是直觀的、感性的和隱喻的,對未知世界的想象、演唱和言說就形成神話和史詩。最初的語言是詩,經由某些晦澀的暗喻來解釋,從而逐漸變成神話和寓言。黑格爾也認為神話需要隱喻解釋才能理解其真實含義。他說:“盡管我們現代人在神話里所見到的東西古人原不曾想到,我們并不能從此得出結論說,古代的神話表現根本不是象征性的,因此就不能當作象征的東西去了解。因為古人在創造神話時就生活在詩的氛圍里,還沒有把抽象的普遍觀念和具體的形象分割開來,所以他們不用抽象思考的方式而憑想象創造形象的方式,將其最內在、最深刻的內心生活變成認識的對象”。[3]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也認為不同文化的神話都天然具有符號指向系統,神話的支持者與信仰者往往并不理解其真正含義。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在《悲劇的誕生》中曾經說過:“沒有神話,一切文化都會喪失其健康的天然創造力。唯有一種用神話調整的視野,才把全部文化運動規束為統一體。一切想象力和日神的夢幻力,惟有憑借神話,才得免于漫無邊際的游蕩?!?a id="w4">[4]尼采這里強調的是神話對文化的巨大影響,神話是文化創新的力量源泉。神話是神圣性的言說,描繪了初民時代的人類社會形態和生活面目。神話講述是“指具有象征價值并且被銘記而轉換成記憶的一種理念、一個事件、一個人物或一種敘事”。[5]“在文化記憶中,基于事實的歷史被轉化為回憶的歷史,從而變成了神話。”[6]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講述“神”或“神性人物”相關事跡和活動的“話”,概括起來就是“神話”。
美國文學理論家M.H.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1912—2015)界定了神話概念,他認為神話是曾經被特定的文化群落視為是真實的,并流傳下來的故事體系,它(從神明及其他超自然人的意向和行為的角度)解釋了世界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和事物為什么以這樣的方式存在,以此為社會習俗慣例提供依據,并建立人們生活所應遵循的規則[7]。這個神話概念解釋了神話的演變過程和神話的闡釋功能。
芬蘭民俗學家、土爾庫大學民俗學與比較宗教學教授勞里·航柯(Lauri Olavi Honko,1932—2002)認為,神話涉及神靈信仰,有原始宗教的色彩,神話的真正環境是在宗教儀式和禮儀之中[8]。正如現代學者劉宗迪所言,“神話”這一充滿歧義的術語,背后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潛行默運的權力機制。[9]勞里·航柯還認為,除了語言,書面的或口頭的語言,神話還通過祈禱神靈或祭祀活動等形式來傳播。
我國神話學者劉魁立在一些著作導言和序跋中說過,神話就其實質而言是生存在原始蒙昧時代的原始初民在不知不覺間,用其原始思維對大自然的景象和其所生活的社會事物進行抽離,并對這些景象事物進行想象、人格化而形成的,與原始信仰密切相關的一種特殊的幻想性敘事。神話雖然是特定歷史條件、特定社會環境下產生的,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卻通過口耳相傳或文字文本傳承至今,并且成為不可企及的楷模,具有永久性的藝術魅力。這一論述具有馬克思文論的色彩,如“不可企及的楷模”,馬克思經典作家論述希臘神話時曾經說過這樣類似的話語。神話的概念具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創世神話指宇宙起源神話,其核心母題是天地開辟和萬物起源,林惠祥又稱其為“開辟神話”,即“天、地、人類及動植物等的起源的神話”[10]。這里的起源是指最初的起源,具有本原性、初生性。廣義創世神話除了包括狹義創世神話,還包括世界萬物和人類的毀滅與再生的母題,具有再造性、重生性、更新性。廣義創世神話往往是復合型的推原神話,可以與一些單體型英雄神話、祖先神話、圖騰神話、宗教神話等相區別,比如楊利慧《中國神話母題索引》一書中所涉及創世神話母題即屬于廣義創世神話。
二 神話界定及歷史沿革
前面提到的勞里·航柯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神話界定的四個方面:形式、內容、功能、語境。從形式來看,神話就是神圣的敘事:一是用語言表達,二是非語言如祈禱文、神圣圖片(圣像或象征符號)和祭祀儀式來表達神話故事。特別是第二類在史前無文字時代尤其珍貴。1925年王國維就說過:“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現。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后有漢以來古文之學;有趙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之學。”[11]王國維發掘新材料,擴展新學問的意思包括傳世文獻和地下發掘文獻,他列舉了五項新材料:殷墟甲骨卜辭、敦煌與西域殘存之簡牘、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書卷軸、內閣大庫之書籍檔案、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近年葉舒憲提出:“三重證據”法和“四重證據”法,“三重證據”法是指在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紙上材料”與“地下材料”之外,再加上跨文化的人類學材料,如原始宗教、習俗、圖騰、儀式、神話、史詩等。“四重證據”法是加上民族學、人類學的證據和比較圖像學或圖像人類學的證據[12]。就內容而言,有創世神話:天地開辟、民族和人類起源;自然神話:四季更替、雷公電母風婆婆;神祇生活:阿波羅與太陽車、西王母與昆侖山;動植物神話:盤瓠神話、鷹神話等。就神話功能而言,可以了解神祇或文化英雄們的創造性活動。還可能具有醫學的神圣治療和禳災辟邪[13]的功能。再就是神話的語境,很多時候就是神話或祭祀“儀式”?!笆且环N行為的范式……神話為行為的神圣形式提供意識內容。儀式賦予了創世時的創造事件以生氣,并使它們在此時此地重現?!?a id="w14">[14]
以神話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就是神話學。在歐美神話學領域,18世紀之前主要限于古希臘古羅馬神話的研究。中世紀時期由于基督教的唯我獨尊,神學發達,希伯來神話受到極大重視。今天西方思想文化領域的兩大傳統,即希臘羅馬神話及其文化傳統和《圣經》基督教傳統已經基本形成。而東方,包括神話研究較為發達的日本,比起歐洲,均起步較晚。
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對神話基本保持貶斥的態度?!吧裨挕痹趤喞锸慷嗟碌摹对妼W》中意為“情節”“敘事性結構”“寓言故事”。柏拉圖認為神話迷惑世人,亞里士多德認為《荷馬史詩》吟唱的希臘神話和赫西俄德吟唱的《神譜》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不過是“把謊話說的圓滿”而已。
在中世紀近千年的時間里,基督教與《圣經》一枝獨秀,希伯來神話受到極大關注。希臘神話中的神祇被視為異教諸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賀拉斯等必須接受基督的洗禮,在但丁的《神曲》里面是等待在宗教候判所里。作為“新時代最初的一位詩人”,也是“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的但丁,其作品《神曲》已經是中世紀晚期、14世紀初文藝復興初露曙光之時的作品。
文藝復興為了反對基督教,恢復了人文傳統,充滿“人”的意味的神祇為世間所熱愛,人神同形同性。希臘羅馬神話得到復興,重新得到傳播。教堂里畫滿希臘諸神的畫像,阿佛洛狄忒、阿波羅、雅典娜的畫像已經被世人普遍接受。
18世紀意大利學者維科是神話研究進程中的劃時代人物。他認為東西方各民族在時間的維度上均經歷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三個發展階段。神的時代,即是人類的童年時代,天真爛漫,人神共處,富于想象,生活技能原始低下。人們希望冥冥之中有神靈幫助,大自然中的雨雪風暴、山崩海嘯往往被想象成天神發怒,風調雨順、春花秋月的四季自然更替也想象成神司其職。啟蒙運動的偉大思想家們如法國的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condat,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都給予了神話并不很高的評價,原因也不難理解,他們都是理性主義者,高舉著科學主義的大旗。伏爾泰就認為《荷馬史詩》和《舊約》中的神話沒有內在邏輯,處處暴露出“野蠻氣息”。而在德國,溫克爾曼(Winckelmann,1717—1768)、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卻對神話與其他民間文學推崇備至。
19世紀初浪漫主義興起,詩人們以極大的熱忱去擁抱遠古瑰麗而奇異的神話。德國格林兄弟(Jacob Grimm,1785—1863;Wilhelm Grimm,1786—1859)創立“神話學派”去挖掘遠古神話的遺跡,通過研究,他們認為印歐語系存在原始共同神話:如印度神話的大神梵天、希臘神話的眾神之父宙斯、羅馬的朱庇特和北歐的托爾,都具有共同的含義“天空”。
英國神話學家馬科斯·繆勒(Max Muller,1823—1900)倡導神話的產生、傳播是由于“語言疾病說”。他認為神話最早是初民對迷惑不解的普遍事物的敘述,后來由于語言訛變、脫落、演變發展,就使故事荒誕離奇而成為神話。初民的神話講述充滿詩性色彩:“在創造神話的那個時代,每個詞,無論是名詞,還是動詞,都有充分的原生功用,所以,我們對于神話學語言中的千奇百怪,只能理解為會話的自然成長過程。在我們的談話里是東方破曉,朝陽升起,而古代的詩人卻只能這樣想和這樣說:太陽愛著黎明,擁抱著黎明。在我們看來是日落,而在古人看來卻是太陽老了,衰竭和死亡?!?a id="w15">[15]這樣的看法,是說語言美麗的錯誤而導致美麗的神話得以產生。
19世紀初期,人類學學科進入了人們的學術研究視野。摩爾根(L.H.Morgan,1818—1881)、泰勒(E.B.Tylor,1832—1917)、安德魯·郎(Andrew Lang,1844—1912)等學者研究了人類社會的文明起源與演變。19世紀后期,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出版,認為東西方各民族盡管山川異域,語言不通,但是在社會風俗、宗教觀念、藝術風尚諸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神話來源于初民對死后魂靈不滅的信仰,并且他們以這種眼光觀察社會。人類學派的神話研究強調收集第一手資料,強調文獻文字文本材料與田野調查材料進行比照研究,揭示神話背后的文化與歷史意義。
19世紀末期,生于波蘭成名于英國的著名人類學家布·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主張通過田野調查取得第一手資料,與調查地點的當地居民同吃同住,學會了當地居民習用的語言和日常生活習慣,這種參與觀察法開創了田野作業的新模式,注重收集活態的神話材料。馬林諾夫斯基認為神話與原始時期的儀式、巫術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實用的功能。
20世紀初,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sis)為神話研究開辟了新方向。弗洛伊德分析了《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429 B.C.)中的殺父娶母故事情節,他對無意識理論的研究發現,“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的泛性欲歸納,并且以此解釋一切神話和藝術創作[16],在古希臘索??死账梗⊿ophocles,約496B.C.—406B.C.)的悲劇中,俄狄浦斯逃離父母之邦,目的就是為了避開殺父娶母的神諭。但是在與路人爭執中,渾然不知所殺的正是自己的生父,后來因為除掉吃人的妖怪,被擁立為國王,娶了老國王的王后,也不知是自己的生母。最終得悉真相,愧憤之余,遂自挖雙目,遜位退隱,以贖前愆。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修正了老師的情欲學說,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理論,把神話解釋為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是一個民族的原始意象或者深層次的心理結構,是民族存在的不可缺少的“話語”。
20世紀50年代,法國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克列維·施特勞斯(Claude.Lévi-Strauss,1908—2009)提出了原始思維的概念,認為原始思維不僅僅是具體的、直觀的、感性的思維,還具有綜合、判斷、分類、推理的能力。俄國民間文藝家普羅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和美國學者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1934—2005)也使用結構主義的理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神話研究。
蘇聯神話學家阿·洛謝夫、葉·梅列金斯基等學者對神話學有扎實深入的研究,芬蘭、美國和日本也有眾多學者從事神話學的研究。
馬克思認為,神話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產物。但是,神話在后世社會發展中“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三 民族神話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神話研究肇始于20世紀初。魯迅、周作人、茅盾、謝六逸、袁珂、蘇雪林以及海外華人學者張光直、日本學者白川靜等都有出色的成績。如前所述,“神話”一詞源于古希臘的mythos(一般譯為“迷索思”,即今天所稱的神話),詞義在古希臘文化中是與logos(通常譯為“邏各斯”)相對而言的,當時的行吟詩人赫西俄德和荷馬是古希臘神話最初的傳唱者。在古希臘時代,神話(mythos)指強勢的權力話語,而邏各斯(logos)則相對而言,是弱者的聲音。在今天的中國臺灣,他們把“神話”翻譯成“迷索思”或“迷思”,也許更接近其本來意義。
20世紀初西方神話學傳入我國,主要通過兩條途徑:一是東洋即日本;二是西洋即歐美?!啊裨挕汀容^神話學’這兩個詞,最早是在1903年幾部從日文翻譯過來的文明史著作中開始流傳的,如高山林次郎的《西洋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白河次郎、國府種德的《支那文明史》等。同年,留日學生蔣觀云在《新民叢報》(梁啟超于1902年在日本創辦的雜志)上,發表了《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一文。此后,一批留日學生,如王國維、梁啟超、夏曾佑、周作人、周樹人、章太炎等,相繼把‘神話’的概念作為啟迪民智的新工具,引入文學、歷史領域,用以探討民族之起源、文學之開端、歷史之原貌?!?a id="w17">[17]這種說法是目前學術界流行的看法,但是著名神話學專家劉錫誠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是《歷史與人種之關系》的作者梁啟超第一次使用了“神話”這個新的名詞?!爱斚ED人文發達之始,其政治學術宗教卓然籠罩一世之概者,厥惟亞西里亞(或譯作亞述)、巴比倫、腓尼西亞諸國。沁密忒人(今譯閃族人——引者),實世界宗教之源泉也,猶太教起于是,基督教起于是,回回教起于是。希臘古代之神話,其神名及其祭禮,無一不自亞西里亞、腓尼西亞而來?!?a id="w18">[18]劉錫誠認為是梁啟超1902年第一次使用“神話”一詞。北京大學陳連山也支持此一觀點,認為“1902年梁啟超第一次使用日本學者發明來用于翻譯英語中myth的‘神話’一詞。”[19]
中國現代神話學對于神話概念的引入,則要晚于歐洲18世紀啟蒙主義運動。這是西方現代神話學界根據自己的立場,通過對于古希臘神話作品的歸納分類而得出的一個學術結果。早期的希臘神話包括神祇的故事和英雄傳說?;浇膛d起后,為了維持一神教信仰和基督教的利益,打擊思想文化領域的異端邪說,基督徒編造說,異教神靈都是不存在的。隨著西方理性主義的興起,歷史學家開始將神話與歷史的界限進行了極其嚴格的劃分和區分。因此,在西方現代神話學研究過程中,對于myth這個單詞,一般只用來表述神祇的故事,而不包含原有的英雄傳說。
神話學初入中土,中國缺乏神話學的學術概念,不得不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去“發現神話”,用西方理論來闡釋神話,這是西方神話理論“中國化”的過程。因為唯有在中國本土諸民族中發掘神話,神話學這個學科未來在中國才有可能發揚光大。在引入西方深化理論之后,通過對中國諸多民族文化典籍的探尋,尤其是古代氏族英雄傳說、民族史詩的探索,那些涉及天地開辟、人類誕生、洪水毀滅人類、部落英雄降魔除妖等內容的荒誕故事,就被順理成章地發展成為了神話。經過以顧頡剛、楊寬為代表的“古史辨派”及茅盾、謝六逸、袁珂等人的努力,發掘出大量的文獻資料,構成了中華諸民族古代神話的資料集,從日本、西歐傳來的神話學這一學科才在中國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有了今天的成就。20世紀30年代后,隨著一批學者的努力,“活態神話”才開始進入神話學研究的學術視野。
中華民族神話包括中國各民族創造的神話,由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我國少數民族神話一方面受到漢民族成熟而發達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豐富而有系統的神話系列,包含不少發達文明的因素。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神話中反映的生活環境、文化形態,又比較原始、古樸。有人為宗教的滲透,神話、傳說、民間幻想的故事熔為一爐。民族碰撞、交融過程中的這一文化互相滲透的內在機制,左右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傳播、兼收并蓄的活動,影響了文化最終呈現的形態。少數民族神話既吸收周圍文化區域的養料,又不失自己原始、古樸的內涵。[20]
中國現代神話學者把符合西方神話標準的古代文獻和少數民族的口頭傳統、民族史詩、圖騰儀式的文化寓意歸屬為神話,“神話”只是學術范圍內對于某些符合規范的傳奇故事的定義,我們只是用西方的神話標準來發現尋找我國諸民族的神話,由于神話的誕生與神話學理論相伴而生,因此,在現代語境中,mythology一詞,既可以指神話學,又可以指神話集,由于這樣的原因,今天的研究者才無法把“神話”和“神話學”截然分開而分別闡述。
正如古希臘神話諸神的故事因為《荷馬史詩》得以保存一樣,少數民族神話也離不開史詩的演唱、神話的口耳相傳?!笆吩姟币辉~最初來自于希臘文,原來意義是“談話”或“故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第一個提到“史詩”的學者。而讓“史詩”一詞流行于世界,源于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著作《詩學》,以后歷代學者都沿用了《詩學》中的史詩概念。美國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及東亞系張錯教授認為,“以民族英雄的故事為題材,以恢宏的風格作長篇敘事,且敘述是從故事中段開始,內容往往敘述超凡英雄的艱辛求索歷程,充滿神奇驚險的遭遇,最后以超人的力量完成任務,這就是古代史詩”。[21]在歐洲,早期的代表性史詩無疑是目盲的行吟詩人荷馬的口述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其中史詩中祈求繆斯賜詩人以靈感,在我國少數民族史詩演唱時也有體現,很多少數民族史詩也有夢中神授的情節。早期的代表作品還有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敘述羅馬帝國的建國和歷史,歌頌羅馬祖先建國的豐功偉績,也歌頌屋大維的開國神話《埃涅阿斯紀》,奧維德的15卷本《變形記》主要是敘述變形神話的故事,但丁的《神曲》以詩人游歷地獄、煉獄、天堂描述了天上人間與冥界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英國民族英雄史詩《貝奧武甫》、法語史詩《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等,文藝復興時代英國大詩人彌爾頓的《失樂園》也流傳很廣。歐洲傳統之外,東方古老國家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大約寫成于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4世紀之間,在亞洲地區影響極大。季羨林就論述過孫悟空與《羅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淵源[22],趙國華論述過《西游記》中大鵬金翅鳥、孫悟空的72般變化、大鬧天宮、豬八戒的故事,其源頭來自《摩訶婆羅多》[23]。
神話和史詩關系密切。史詩的主要內容反映人類童年時期的主要活動,以及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的歷史事件或神話傳說。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可以確認史詩是人類最早的精神產品,對我們了解和認知早期人類社會具有重大意義。每個民族的史詩都包含有該民族的神話和傳說,史詩的神圣性是建立在神話神圣性基礎上的。目前學術界根據史詩的故事內容,將其分為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兩大類。
正如民族神話的研究是20世紀初興起的新學科一樣,現代中國的史詩研究也是從零開始的。1956年,作家老舍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二次理事會擴大會議上評價《格薩(斯)爾》時,提出《格薩(斯)爾》和《江格爾》“兩大史詩”的說法。1958年計劃列入的史詩有《格薩(斯)爾》《苗族古歌》《梅葛》等。從此之后,學術界才開始對諸民族史詩展開大規模搜集和研究,《格薩(斯)爾》《江格爾》《瑪納斯》《苗族古歌》《阿細的先基》《梅葛》等諸民族史詩被陸續發現,一時讓西方學界為之側目。梅葛,是西南各地彝族語的音譯?!懊贰奔础白臁?,“葛”即久遠。表達的意思就是用語言把祖先的歷史告訴別人、告訴子孫后代。祖先的歷史即梅葛史詩,分創世、造物、婚事與戀歌、喪葬等四部分,彝族民眾演唱梅葛史詩,是彝族的文化歷史傳統。北方史詩收集整理也成就非凡,青海地區已經搜集藏族《格薩爾》有19部74個異文本。蒙古族英雄史詩《格斯爾》《江格爾》也有多種版本出版??聽柨俗巫迨吩姟冬敿{斯》也記錄了各種變體。南方各民族史詩搜集整理成果也陸續被出版,如《阿細的先基》《梅葛》《苗族古歌》《密洛陀》《創世紀》等。
雖然在史詩口頭文本的搜集整理、翻譯、材料取舍等諸多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是我們不可否認開創者的功績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勇氣,是這些學者發現和保存了中華民族大家庭諸兄弟民族的史詩。中國各民族史詩采錄、收集的學術實踐值得借鑒和總結,并且諸民族史詩的發現,證明了除了希臘史詩和印度史詩,中華民族也有自己的輝煌的民族史詩。
史詩研究的草創時期,學術性不足,有很強的政治色彩,較為重要的學術論文有徐國瓊的《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黃靜濤的《〈格薩爾〉序言》、劉俊發等的《柯爾克孜族民間英雄史詩〈瑪納斯〉》、云南楚雄調查隊的《論彝族史詩〈梅葛〉》等[24]。在國內史詩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曾經多次獲得國家重點研究課題,收集整理了中國三大史詩和南方史詩研究專著4部,“中國史詩研究”叢書7部,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另有許多田野調查文字資料、音頻文本、影像圖片和田野實物。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多個少數民族地區挖掘出大量的活形態的英雄史詩,其中最著名的也最為世人關注的就是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
此處僅以彝族為例來談論史詩研究之大致情況。聚居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彝族是世界上同一語種擁有多部母語史詩的古老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擁有獨立的古代母語詩學理論體系的民族之一。史詩傳統無疑是彝族文學乃至彝族文化史中不斷深入凝聚并有效傳承至今的彝族文化精神、美學思想和母語智慧的集中體現。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已經翻譯、整理出版的和內部編印成冊的彝族史詩已達49部。其中,流傳在云南各地彝族地區的創世史詩有《查姆》《梅葛》《老人梅葛》《阿細的先基》《洪水泛濫》《居次勒餓》《洪水連天》《洪水滔天史》(路南)、《洪水滔天史》(俄山)、《洪水泛濫史》(新平)、《萬物的起源》《阿赫希尼摩》《尼迷詩》《天地起源》《尼蘇奪節》《門咪問扎節》《青棚調》《冷摘調》《羅潑古歌》《阿卜多莫若》《布木烏烏圖》《阿普多莫》《阿文敬茲圖》《創世紀》《史詩》《開天辟地》《阿普獨慕》《吾查們查》等;英雄史詩有《阿魯舉熱》《銅鼓王》《大英雄阿龍》《哈依迭古》等;流傳在貴州彝族地區的創世史詩有《天地祖先歌》《洪水泛濫史》《洪水紀略》《天地津梁斷》《天地論》《天生地產》《物始紀略》等,英雄史詩有《戈阿樓》《夜郎在可樂》《支格阿魯王》《支格阿魯》等;流傳在四川大涼山彝族地區的創世史詩有《勒俄特依》《古侯阿補》《武哲史》《勒烏略夫》,英雄史詩《支格阿龍》等;流傳在廣西那坡彝族地區的創世史詩有《來源歌》等。彝族史詩可分為“源流史詩”和“功能史詩”兩大類。前者如“公、母勒俄”,啟迪人類“向真”;后者如“瑪牧”引領人類“向善”。史詩是彝族歷史文化的主要傳播方式,文化的生命就在于傳承,綿遠恒長。史詩是彝族傳統精神創造、傳承、傳播、創新的主要方式,是彝族人歷史生命的自覺、自呈、自律、自省的形式。傳播價值成為史詩生命的印證。
四 本書研究范圍
拙著研究近四十年藏、滿、蒙、回和西南、西北、東北各民族神話,啟迪智慧、激蕩情懷、汲取力量。民族神話是中華諸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積極傳播和弘揚民族神話,能夠向世界展示我們獨特的文化血脈傳承、獨特歷史命運,展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豐富多樣的文明大國形象,展示我們“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中華文明經歷上下5000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傳,積淀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壯大繁榮提供了豐厚滋養。民族神話產生于中華大地,是各民族獨立發展而又相互融合的結果。因此,在民族文化復興的今天,我們當代學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推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神話及其研究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通過民族神話了解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站在綿延5000年的文化歷史的神話平臺上,我們有信心把民族神話的思想價值和智慧光芒傳播得更遠,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更多貢獻。
神話的內容包羅萬象,按神話傳承主體的民族屬性來看,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神話組成的中華民族神話。按神話傳承主體居住區域來看,包括北方少數民族神話與南方少數民族神話,還可以細分為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神話、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神話、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神話、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神話。按照傳承主體使用語言譜系來看,包括漢藏語系神話、阿爾泰語系神話、南亞語系神話、南島語系神話、印歐語系神話。按照語族來分,包括壯侗語族神話、藏緬語族神話、苗瑤語族神話、滿通古斯語族神話、突厥語族神話、蒙古語族神話。
神話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從傳播的形式劃分,有書面的文獻典籍神話,也有口頭傳播的活形態神話。從神話的內容來劃分,神話又可以比照史詩分為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一樣,分為創世神話與英雄神話兩大類[25]。以神話起源與發展來為標準,可以分為原始神話、古典神話與文明神話三類。按照神話的作用和功能,又可以分為祭祀神靈、現象解釋、巫術活動、占卜吉兇等四類。[26]更加細致的分類,有的學者把神話按內容分為創世神話、洪水神話、族源神話、文化起源神話、英雄神話、戰爭神話、自然神話。這七種類型大致可以梳理出中國上古神話的全貌和整體格局。海外還有一些學者,如英國宗教學家斯賓塞在《神話學緒論》中將神話分為創造神話、人類起源神話、洪水神話、太陽神話、月亮神話等21類等。
按照神話的傳承情況劃分,神話分為四種。一是文獻,包括紙質文獻,也包括數字媒體中記錄的神話。二是活態口頭神話。三是文物器物神話,既包括考古發現的遺物、遺跡,也包括巖畫、雕刻、繪畫、宗教器物、民族服飾等保存下來的神話印記。四是民俗神話,即民間祭典、節日活動、婚喪嫁娶等民俗中包含的神話內容。
下面結合拙著研究中涉及的民族神話內容,談談主要的神話類型。
創世神話。創世神話是關于宇宙世界的創造、關于人的創造的神話,是原始初民面對他們感到十分神奇陌生的世界,出于自己的理解,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環境認識的反映,又可以分為自然起源、文物起源兩類神話。自然起源神話包括對天地、日月、星辰的解釋性想象,文物起源神話如谷物的產生、發明取火、發明衣服、發明房屋制作、發明制陶、發明車船等等,所謂“文化英雄”一詞,即與此密切相關。文化英雄一般指那些給人類帶來有益的、意義深遠的發明和發現的人物,更廣的意義上是指最先發明和發現種種文化成果(如使用火種、發明勞動工具、培育農作物、馴養動物等等)并將其技藝授予人類的神話人物,也包括那些制定最初的婚姻制度、習俗禮儀,以及降妖除魔、為人類確定生活秩序的神話英雄[27]。更加詳細的劃分,創世神話包括自然神話、社會神話、洪水神話、英雄神話、族源神話、生產生活神話與宗教神話七大類。應該指出的是,我們要區分創世英雄神話和爭戰民族英雄故事,英雄神話是指神話或者史詩中涉及創世英雄的神話,與后世國家爭戰中的民族英雄的神話是不同的。如《荷馬史詩》即是英雄史詩,歌頌的是特洛伊戰爭的雙方英雄赫克托耳、阿喀琉斯等頂天立地的英雄。民族英雄多是民族國家形成之后,為國而戰,堅強不屈,甚至流血犧牲,保家衛國為一民族而死的英雄。當然神話的劃分不可太絕對,往往多種類型的神話交織在一起,一部史詩或者神話可以作多種解讀。創世神話對于一個民族具有文明肇始的原初意義,是一個族群對于其本民族自我認同的核心,是民族發展歷史長河中永恒的文化記憶。1989年,陶陽和牟鐘秀在國內首部創世神話專著[28]《中國創世神話》中把創世神話分為天地開辟、人類誕生、民族來源、天象來歷、文化起源等五類。對于“各種文化現象起源”,他們認為,農耕、飼養、天文和醫療等,都是創世神話。
英雄神話。英雄神話主要是歌頌氏族英雄保衛部落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出生入死的傳奇故事,往往是部落的首領、王子等等。如藏族說唱體史詩歌頌的格薩爾王的神話,說格薩爾王是天神之子,為人間降妖伏魔、為民除害。經過重重磨難,最終借神力稱王,戰勝敵人,平定三界,還歸天國。衛拉特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藏族的《格薩爾王傳》為我國著名的三大民族英雄史詩,也都是吟唱民族英雄降妖除魔的神話傳說。
原始神話。原始神話分為氏族社會的神話與部落社會的神話兩種類型。氏族社會的神話,如關于動物、植物圖騰的神話,視圖騰為氏族的祖先。舊石器時代晚期,宗教尚不發達,屬于原始宗教,各地不同形式的圖騰信仰與圖騰崇拜,是影響原始初民的主要禁忌。圖騰是最早的原始宗教,圖騰神話也是最早的神話之一。圖騰如果為同一動植物,民眾就彼此認作為同一種動植物的后代。女媧是普遍的崇拜對象,在神話中,伏羲和女媧是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神來崇拜的,女媧氏是母系氏族社會時代以石為圖騰的氏族女始祖的化身。動物植物類的圖騰神是誕生人類的創世大神,龍、虎、熊、鷹、蛇、柳樹等都是誕育人類的圖騰之物。中華民族今天還在強調的“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神話對于我們身份的認同,我們身上永遠保持著圖騰神話不可磨滅的印痕。
古典神話。古典神話不同于原始神話,它是經過古代歷史學家、文學家加工過的神話。模擬神話、挪用神話反映現實或諷諭現實的作品,通常也稱神話。馬克思所愛好的古希臘神話,并非荷馬之前千百年間流傳在民間的原始神話,而是古希臘時期的古典神話,亦即經過古希臘的詩人、戲劇家、雕刻家、繪畫家、史詩吟唱者等的藝術加工后的古典神話,這種神話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古希臘的原始神話,對于古希臘原始社會的研究有史料上的寶貴價值。
文明神話。在現代社會里,也有許多新的神話被人們想象出來,這就是文明神話。馬克思所說神話隨著階級的消亡,神話也就消失,這一觀點具有時代的局限性。魯迅就曾經說過,“中國人至今未脫原始思想,的確尚有新神話發生,譬如‘日’之神話,《山海經》中有之,但吾鄉(紹興)皆謂太陽之生日為三月十九日,此非小說,非童話,實亦神話,因眾皆信之也”[29]。21世紀,中國神話學者楊利慧教授所言神話的創造性轉換,看起來似乎是神話的應用,如果視為新的文明神話的產生,也未嘗不可。因為,不僅保留原始社會殘余形態的民族會創造神話,在今天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也會不斷創造出新的神話。如果神話僅僅停留在古典神話階段,終究會消亡,而今天神話煥發越來越旺盛的生命力,發出炫目的光彩,說明神話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以上論述了研究的大致范圍,擬選擇近四十年民族神話研究學術成果,包括國外學者的論著,作為研究對象,對近四十年民族神話研究文獻進行輯錄、甄辨、闡釋,集中分析,探討出規律性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