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鑒人心:中國先秦時期的廉潔思想研究
- 劉曉靖
- 6780字
- 2025-04-29 18:50:14
二 《商書》中的反暴政思想
《商書·湯誓》篇載,湯討伐夏桀,在向兵士們講明討伐理由時說道:“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痹谶@里,湯明確指出,他之所以要率眾討伐夏桀,就是因為夏桀殘酷欺壓、剝削民眾,耗盡了民力,激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和激烈反抗。民眾已經抱定了與殘暴的統治者同歸于盡的決心。夏桀的品德如此惡劣,統治如此殘暴,所以,湯下定決心,一定要討伐他。
《商書·仲虺之誥》篇載,湯趕跑夏桀后,心中感到有些不安,怕別人借此說他的壞話。仲虺說道:“有夏昏德,民墜涂炭,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茲率厥典,奉若天命?!奔词钦f,夏桀昏亂無德,濫施暴政,造成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上天賜給您勇敢和智慧,使您成為各國君主的表率,來端正他們的行為。您奉行大禹的治國理民之道,遵循大禹的典章制度,這就是在奉行天命。這有什么不安的呢!
為了使湯能夠完全放下思想包袱,仲虺又說:“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克寬克仁,彰信兆民。”在這里,仲虺明確指出了湯所具有的各種美德。即不近聲樂女色,不貪錢財;任人唯賢,賞功罰過。用人不疑,待人如己;改過徹底,毫不吝惜。寬厚仁慈;美德彰顯,萬民信服。這與暴虐的夏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一步說明了湯討伐夏桀,取代夏桀統治天下的合理性、必然性。
同時,仲虺還要求湯要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他說:“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奔词钦f,如果能夠做到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使自身的道德境界不斷得到提升,那么天下的諸侯國都會向往、歸服。如果因勝利而內心自我滿足,那么就會導致眾叛親離。作為統治天下的王,要努力把自己的美好德行昭示于天下。要在民眾中樹立起中正平和之道;要遵循“義”處理各種事情;要用“禮”來約束自己的思想行為;要把自己的美德和治國理民之道傳授給下一代。為了增強說服力,使湯能夠接受自己的意見,仲虺又借用別人的話說:“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奔词钦f,如果能夠自覺主動地拜賢者為師,向賢者學習,那么就能夠成為天下的王;如果一天到晚攻擊別人,貶損別人,則將導致滅亡。勤學好問,知識就會不斷豐富,能力就會不斷增強,從而成就偉大事業;剛愎自用,則將一事無成。顯而易見,仲虺對湯的勸說和要求,充分展現了他反對暴政,提倡德政的思想主張。
《商書·湯誥》篇載,湯打敗了夏桀,回到了都城亳后,昭告天下。他講道:“夏王滅德作威,以敷虐于爾萬方百姓。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荼毒,并告無辜于上下神祇。天道福善禍淫,降災于夏,以彰厥罪?!痹谶@里,湯明確表示,他之所以要討伐夏桀,取代夏桀,是因為夏桀道德喪盡,騎在百姓頭上大施淫威,殘酷虐害天下百姓。天下百姓不堪忍受虐害,一起向天地神靈訴說自己無故遭罪。上天的法則是使善人得福,惡人遭禍,于是便將災禍降到了濫施暴政的夏桀頭上,以此來顯露他的罪惡。由此可見,湯是以反暴政為依據來說明他滅夏的合理性的。
為了避免重蹈夏桀敗亡的覆轍,湯向諸侯們提出了明確要求。他說:“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睖笏鶆摿⒌母髦T侯國的君主們,都不能違背法度而隨心所欲、陷入歧途;都不要接近歌舞女色、貪圖安逸享樂;都要遵守典章制度。這樣,就能夠得到上天的嘉獎和護佑了。很顯然,這是要求諸侯們保持廉潔,避免腐敗,遵循既定的法規、制度治國理民,決不能恣意妄為,濫施暴政。
《商書·伊訓》篇載,伊尹教導商王太甲時說道:“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寬,兆民允懷。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痹谶@里,伊尹首先說明了商湯王的圣明威武,說明了商湯王以自己的寬厚仁慈代替了夏桀王的殘酷暴虐,因而得到了天下萬民的信任和懷念。接著指出,當今之王都是在繼位之初就表現出了對先王美德的繼承。培養仁愛之心,要從仁愛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員開始;培養敬長之心,要從孝敬自己身邊最親近的長者開始。這樣推廣開來,仁愛整個國家的人員,孝敬整個國家的長者。然后再進一步,仁愛天下所有的人員,孝敬天下所有的長者。很顯然,伊尹教導太甲的這番話語,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仁愛天下的廣闊胸懷。
《尚書·太甲中》篇載,伊尹告誡商王太甲說:“修厥身,允德協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币烈筇准訌娮陨淼男摒B,用自身的誠信之德影響臣下、引導臣下,促使君臣上下團結和諧。伊尹還指出,先王對待那些窮困的民眾像關心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關心愛護他們。因此,民眾都服從、愛戴先王。所以,只要效法先王,像先王那樣關心愛護民眾,就能夠成為一個受人尊重、愛戴的明主。
同時,伊尹還告誡太甲說:“王懋乃德,視乃烈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要求太甲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向功勛卓著的先王看齊,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夠消極怠惰,都不能夠貪圖安逸享樂。尊奉自己的祖先,要懂得孝順、崇敬;接待臣下,要懂得謙虛、恭謹。伊尹指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清楚明白;能夠聽進合乎道德的話語,做起事來才能顯示出聰明智慧。
《尚書·太甲下》篇載,伊尹還從多方面向太甲講明了施政的道理。
首先,他說:“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在這里,伊尹明確指出,上天是毫無偏私的,它只親近、護佑那些能夠以恭敬謹慎的態度做事的人。民眾也不會永遠擁護、愛戴某一個人,而是只擁護、愛戴那些具有仁德的人。鬼神也不會只護佑某一個人,而是只護佑那些真誠守信的人。要守住上天賜予的王位,是很艱難的??!那么,怎樣才能夠將國家治理好,從而穩固上天賜予的王位呢?“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奔词钦f,只有以德行政,才能夠將國家治理好,否則,就會造成社會混亂。要吸取那些成功的治理經驗,與那些成功治理國家的君王走相同的道路,這樣就一定能夠將國家治理好。反之,與亂國之君走相同的道路、做同樣的事,那是一定要敗亡的。自始至終都能夠保持恭敬、謙虛、謹慎,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個聰明睿智的圣君。
其次,他說:“先王惟時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緒,尚監茲哉。”“先王”,是指湯王而言。伊尹要求太甲要學習、效法湯王。湯王時刻都在想著穩固王位的艱難和不易,因此,他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培養自身恭敬、謹慎的品德,使自己治國理民的思想和方法措施合乎上帝的旨意。作為商湯王所開創的事業的繼承者,面對湯王傳下來的很好的治國理民的思想和措施,應當好好學習繼承并經常拿來對照自己的行為措施。為了使太甲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治國理民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的認識,伊尹又說道:“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無輕民事,惟艱;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痹谶@里,伊尹首先以登高行遠為喻,說明了注重民事的重要性。如果要登上高處,必須要從下面低處開始攀登;如果要到達遠處,必須要從近處開始行走。同樣道理,君王要穩固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必須從做好基層的民眾工作開始。因此,決不能輕視民眾的事情,要想到民眾生活的艱難;不要以為自己的地位很安穩,要想到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權力地位的危險。要自始至終保持謹慎、警惕。接著他又指出,在實際工作中,有人說的話不合乎自己的心愿,但也不要輕易否定,要分析此話是否合乎道義。有人表現得很恭敬、順從,說的話很合乎自己的心愿,但也不能輕易表示贊賞,也要分析此話是否違背道義。
《商書·咸有一德》篇載,伊尹在“告歸”時告誡太甲說:“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币烈鞔_指出了上天是不能夠完全相信的,天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不能夠把君王地位的穩固,寄托于上天的保佑。君王的地位能否穩固,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君王只要堅持不懈地加強自身的修養,使自己的道德境界不斷提升,就能夠保持和穩固自己的地位。否則,那是一定要敗亡的。夏桀王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這里?!跋耐醺タ擞沟拢衽懊?,皇天弗保。”夏桀王不能夠修養德性,他輕慢神靈、虐害民眾、施行暴政,導致民怨沸騰,上天不再護佑。上天拋棄了夏桀,于是便“監于萬方,啟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即考察、監視天下的人們,啟發誘導那些能夠奉行天命的人,尋求具有純正之德的人,使他接替夏桀成為神靈和民眾的統治者。結果上天發現“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只有伊尹和湯都具有純一之德,合乎上天的意愿。于是湯便接受上天的命令,帶領九州的軍隊,推翻了夏王朝,接替了夏王朝的統治。這里應當指出,在商初統治者看來,上天、神靈是否護佑是以民眾是否擁護為依據的,天意和民意是一致的。天意、神意是通過民意來表現的;上天、神靈的保佑,也是通過民眾的擁護來表現的。夏王朝之所以滅亡,正是由于夏桀王的暴政招致了人神共憤。這種思想,為周初統治者繼承和發揮。所謂純一之德,是指純正、不夾雜絲毫私心雜念的德性。
在分析了夏王朝滅亡的原因之后,伊尹接著指出:“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即是說,商代夏統治天下民眾,并非上天偏愛商王,而是上天護佑具有純一之德的人;并不是商王要求民眾服從自己,而是民眾自愿歸順、服從具有純一之德的人。品德純一,行動起來一定順利吉祥;品德不純正、夾雜有私心惡念,行動起來一定會招致兇險。行動的結果是吉還是兇,是與德的純正與否相對應的。行動結果的吉兇,完全是由行動者自身的品德造成的。上天是降災禍還是降吉祥,也是由人的品德決定的。
正是因為伊尹認識到人的品德對于人的吉兇禍福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所以,他告誡太甲:“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伊尹要求太甲,繼承了君王之位,擔負了君王的使命,就要做到不斷更新、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品德始終保持純一。要把自己的純一之德貫徹落實到治理國家的實踐中去。做到任人唯賢,促使臣下施行德政,順從民意,為民眾謀利益。然而,要選出真正的賢才,要施行德政,并非易事。所以,伊尹又告誡太甲:“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奔匆J識到選拔賢才和施行德政的難度,要特別慎重。要促使群臣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共同推動德政的施行。同時,還要認識到,學習、培養和提高道德品格,并沒有固定不變的老師。凡是能夠用“善”來主導自己的言行者,都可以作為自己的指導老師?!吧啤币膊粫H僅表現在某個人、某些人身上,一般人身上都會表現出一定的“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使自己的善德合乎“純一”的要求。
綜上所述,《伊訓》《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諸篇所載伊尹對于太甲的教導和告誡,其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商湯王的美德進行了概括和贊揚,與夏桀王的暴虐形成了鮮明對比。一方面是在為后世君王樹立學習和效法的榜樣,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后世君王要保持高度警惕,避免重蹈夏桀王敗亡的覆轍。其二,強調君王要加強自身的修養,用自己的美好德行影響和引導臣下,形成上下同心協力、和諧一致的良好局面。其三,要關心愛護民眾,要想到民眾生活的艱難,要重視和解決好民眾的問題。其四,要居安思危,充分認識到穩固君王地位的不易。要勤懇敬業,決不能貪圖安逸、消極懈怠。其五,要穩固君王之位,必須任人唯賢,施行德政。要施行德政,就必須加強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使之達到“純一”的高度。其六,要像上天那樣公正無私。對是非善惡的評判,要擯棄自身的好惡,以“道義”為標準。其七,加強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品格,要從當下做起,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要善于向別人學習,并且做到堅持不懈,始終如一。伊尹對商王太甲的教導、告誡,應當說是非常全面、非常深刻的,對后世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這些教導與告誡展現了他的遠見卓識。
《尚書·盤庚》上、中、下三篇,記載了盤庚在遷殷時對臣民的告誡。其中包含了對臣下自私自利、貪圖安逸等腐敗行為的批判和警告。
《尚書·盤庚上》篇載,商王盤庚對臣下說道:“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北P庚告誡、訓導臣下,要去掉私心,不要傲慢,不要放縱自己,不要貪圖安逸享樂。又說:“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北P庚要求臣下,一定要去掉自私自利之心,要給民眾和親戚朋友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樣,才可以毫無愧疚地說自己是在積德。同時,他還要求臣下做到“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即不要輕視、慢待老年人,也不能瞧不起年輕人。盤庚明確表示:“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奔礋o論遠近親疏,一旦違法犯罪,都一定要懲罰;有了善行善舉,也都一定要獎賞、表彰。國家治理的好,是大家的成績和功勞;國家治理的不好,出了問題,罪責在盤庚自己。很顯然,盤庚的這番話語充分展現了他公正無私、賞罰分明、勇于擔責的精神。
《尚書·盤庚下》篇載,商王盤庚遷到新都后告誡各級官吏:“無戲怠,懋建大命!”盤庚要求臣下,不要貪圖安逸享樂,不要消極怠惰,要努力做好新都建設的各項工作,擔負起自己的職責和使命。他又對各級官吏說道:“予其懋簡相爾,念敬我眾。朕不肩好貨,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痹谶@里,盤庚明確告訴各級官吏,他會盡力考察他們的實際工作情況,考察他們是否能夠照顧、體恤民眾,是否非常謹慎地處理各種民事。盤庚明確表示,他不會選拔任用那些貪財好貨之人,只選拔任用那些關心民眾疾苦,為民眾謀福利,幫助民眾提高生活水平的人。對于那些能夠養育民眾、能夠使民眾安居樂業的人,根據其功勞的大小,進行獎勵和表彰,以示對他們的敬重。他還特別強調:“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弊鳛楣倮?,不要貪婪,不要聚斂財寶。要為民眾謀福利,為國家做貢獻。要施德惠民,永遠與民眾同心同愿。顯而易見,盤庚的這番告誡,是在督促各級官吏做到清正廉明,以德行政。
《商書·說命中》篇載,傅說接受了殷高宗武丁的任命后,在向高宗的進言中指出:“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即是說,圣明的君王尊奉天道,建立邦國,設置都城,立諸侯國君,選拔任命各級官吏,并不是要他們安逸享樂的,而是要他們治理民眾。這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君王及其各級官吏的職責所在。君王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促使官府和各級官吏保持清正廉明。而要保持清正廉明,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惟天聰明,惟圣時憲”。要認識到上天是最聰明的,因此,作為“圣王”必須效法上天,遵循天道,做到無私不偏。第二,“惟臣欽若,惟民從乂”。要教育和引導各級官吏遵從君王的旨意,認真謹慎地工作;要教育和引導民眾服從治理。第三,作為君王,在治國理民的實踐中,要做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即發布政令要謹慎,以免出現問題,造成損失,招致羞辱;不要輕易動用武力,以免引起戰爭;賞罰要客觀公正、特別慎重;尤其是選拔任用將帥,更要考慮清楚。很顯然,傅說的進言是非常合理的。而傅說對于自己進言的合理性,也是非常自信的。所以,他告訴高宗:“王惟戒茲,允茲克明,乃罔不休?!敝灰J真貫徹落實,就一定能夠形成政治清明、民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接著,傅說又向高宗進言道:“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在這里,傅說指出,國家的治亂關鍵在于各級官吏。因此,遵循什么樣的原則選拔官吏至關重要。所以,他強調選官授爵,必須出于公心,必須遵循任人唯賢的原則。同時,他還對君王本身的行為修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一,“慮善以動,動惟厥時”。即在制定和貫徹落實具體措施時,一定要考慮清楚是否妥當,是否合乎時宜,然后再付諸行動。其二,“有其善,喪厥善;矜其能,喪厥功”。這是要求君王一定要謙虛謹慎、不驕不傲。自己有善德,也不要自以為高尚。否則,就會失去善德。自己有能力,也不要自我夸耀、以強者自居。否則,驕傲自滿,必遭失敗。其三,“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好各種方案和預案。這樣,才能夠避免出現禍患。其三,“無啟寵納侮,無恥過作非”。不要寵信、任用奸佞小人,否則將會遭受輕慢和侮辱。不要因為羞于承認過錯而進行掩蓋,否則將會出現更大的錯誤。在提出這些要求后,傅說指出:“惟厥攸居,政事惟醇?!蹦軌蜃龅竭@些,那么政治清明、民眾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的愿望也就能夠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