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鑒人心:中國先秦時期的廉潔思想研究
- 劉曉靖
- 5745字
- 2025-04-29 18:50:13
一 《虞夏書》中的任賢與重民思想
《虞夏書·堯典》中記述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漢代鄭玄解釋說:“敬事節用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慮深通敏謂之思。”“允”“克”,漢代孔安國釋為“信”“能”。“恭”“讓”,漢代鄭玄解釋說:“不懈于位曰恭,惟賢尚善曰讓。”[2]這段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堯所具有的崇高品格、超強能力和實際功績。他做事謹慎、認真、一絲不茍;他具有很強的觀察、分析、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他治理天下盡職盡責,選賢任賢,注重節儉,并且誠實守信、待人謙和。所以,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和諧,家族和睦,民眾生活安定。
在選拔繼承人時,有人提出他的兒子丹朱可以繼任。他則明確表示:“嚚訟可乎?”指出丹朱說話不守誠信,又好和人爭訟,是不可以繼任的。最終堯通過深入考察,將帝位傳給了出身卑微卻品格高尚的舜。這展現了堯的無私精神,他也因此深受民眾愛戴。在他去世時,“百姓如喪考妣”。
《虞夏書·舜典》載,舜曾強調:“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即使用刑罰一定要特別慎重,決不能以酷刑逼供、濫用刑罰。他還明確要求十二州的官長做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所謂“食哉惟時”,是要求各州官長要特別注重解決民眾的衣食問題,要認真教授民眾掌握四季時序的變化,促使民眾按時耕作,不誤農時。所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則是要求各州官長做好遠近民眾的安撫工作,要親近、厚待、信任那些德高良善之人,要拒絕、遠離那些邪惡奸佞之人。做到了這些,就可以促使那些邊遠的部族前來歸服。
他委派夔擔任樂官,要求夔教育、引導青年人做到“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即為人處事做到正直而又溫和,寬容大度而又謹慎,剛正但不粗暴、不盛氣凌人,待人簡約但又不傲慢。
他制定了“三載考績”的官吏考核制度。即對在任職期間的官吏們,每三年進行一次綜合考評。“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經過三次綜合考評,對那些政績突出的廉明者要提拔重用,對那些昏庸無能之輩則要罷免懲處。這樣一來,官吏們的積極性激發出來,許多工作就可以順利地開展起來了。
《虞夏書》中的《大禹謨》《皋陶謨》和《益稷》篇中,記載了舜與其大臣禹、益、皋陶圍繞著如何施政展開討論的內容。由此展現了他們的治理理念。
《虞夏書·大禹謨》篇載,禹說道:“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這是說,君王能夠認識到做君王的艱難,臣子能夠認識到做臣子的艱難,那么政務就能夠治理好,民眾也會勉力為善修德了。對于禹的這番議論,舜帝深表贊同。他說:“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指出如果君王和臣子都能夠認識到做好工作的不易,那么也就都會積極努力、盡職盡責了。這樣,那些好的意見和建議也就不會被藏匿了,那些賢德之人也就不會被棄之不用了,眾多邦國也就都能夠安寧太平了。接下來,舜帝又說道:“稽于眾,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明確指出,深入考察、認真傾聽眾人的意見和建議,勇于舍棄自己的意見而聽從眾人的意見,不虐待那些無依無靠的人,不拋棄那些處于艱難困苦中的人,只有堯帝能夠做得到。
禹又說道:“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這是說,遵循正道治理民眾就會得到“吉”的效果,違背正道治理民眾則會得到“兇”的效果。行為是遵循正道還是違背正道,與得到的是“吉”還是“兇”的效果之間的關系,就如同影隨形、回聲隨響聲一般。益聽后接著說道:“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明確強調:一定要警惕啊!警惕謹慎就不會有不測事情的發生,不要喪失法度,不要貪安逸、圖享樂。選賢任賢一定要堅定,去除邪惡之人一定要堅決果斷。猶豫不定做事就不會成功,深入思考、行為果斷,事業就會興旺發達。不要企圖通過采取違背正道的行為措施去求得民眾的贊譽,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去做違背民意的事情。勤懇工作,不懈怠、不荒廢,那么四方的民眾就會前來歸順了。顯而易見,益的這番話正是對禹所說“正道”內涵的解說。同時,益還說明了遵循“正道”而行的效果,即“四夷來王”。所以,當益說完了這番話之后,禹接著說道:“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禹一方面勸說舜帝一定要把益所講的話記在心里,同時又進一步指出了君王的“德”體現在一心想著治理好政事上。政事治理得好,則表現在教養民眾上,既要把水、火、金、木、土、谷這六件直接關涉民眾生活的事情治理好,還要把以下三件事情做好,使之協調發展。即:使人們的德性歸于正道;生產各種器物,采取各種措施,為民眾提供各種便利;發展生產,減輕民眾負擔,使民眾生活富足。這九件事情都能夠得到合理安排,能夠協調發展,那么就會得到民眾的頌揚。對于臣下,則要用各種美德來勸誡,用刑罰來監督懲戒,用詩歌來勉勵。這樣,才能使各種政事得到很好的治理,不會導致壞的結果。對于禹的勸說,舜帝大加贊賞。
舜帝在位三十三年,他感到年老力衰時要把帝位讓給禹。禹則推薦皋陶接班。皋陶說道:“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在這里,皋陶對舜帝的治理措施進行了總結和贊美。他指出:舜帝品德高尚而無過錯失誤,治理臣下的方法措施簡約而不煩瑣,治理民眾寬厚而不嚴苛。懲罰罪犯不株連其后代子孫,賞賜有功者則延及其子孫后代。對于因誤解或不知情而造成的錯誤過失,不論大小都寬大處理;對于明知故犯的錯誤過失,即便很小也一定懲罰。懲罰罪犯出現可輕可重的疑問,量刑時從輕處罰;獎賞立功者出現可輕可重的疑問,確定等次時則從重獎賞。對于犯罪事實證據尚有疑問者從不殺頭。與其殺掉一個無辜者,寧可漏掉一個不守法律法規者。以這種愛惜生命的美德浸潤民心,民眾因此就會服從官吏們的治理了。不難看出,皋陶其實是在談論自己治國理民的思想主張。這種思想主張可歸納為:寬厚仁慈、賞罰分明。
禹雖然推薦皋陶接班,但舜帝認為禹的德行好、能力強、功勞大,天下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所以,舜帝仍然堅持傳位于他。并教導他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這里的“人心”,是指建立在個人私利基礎之上的行為意識、思想觀念。“道心”,則是指建立在遵循“道”、維護“道”基礎之上的行為意識、思想觀念。在這里,舜帝明確告訴禹,“人心”是會給個人、給他人、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的;“道心”則是非常微妙的,是難以堅持和貫徹落實的。只有做到精誠、專一,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才能信守、秉持中正不偏之正道。他要求禹,對于那些沒有經過驗證和事實根據的話,一定不要聽信;對于那些沒有征詢過眾人的意見、沒有經過充分討論和論證的謀略,一定不要采用。他又進一步強調:民眾愛戴的是君王,君王畏懼的則是民眾。沒有君王,民眾也就沒有了愛戴的對象;沒有民眾,君王也就沒有了保家衛國的依靠力量。因此,他明確告誡禹:一定要十分謹慎地行使你的職權,這樣才能穩固你的地位;一定要十分虔誠地加強自身的修養,盡心竭力做好各項工作,盡量滿足民眾的心愿;如果使天下的民眾都陷于窮困之中,那么也就意味著你的權力、名位就要永遠地失去了。最后,他要求禹,在以口頭表達的形式發布政令時,一定要特別慎重。因為慎重與否,會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甚至會造成動亂、引發戰爭。他還要求禹,對于上述問題,一定要認真體會,深入思考。
顯而易見,舜對禹的教導可謂語重心長,句句中旳。其內容歸納起來,包括以下四方面:其一,說明了確立正確思想觀念的重要性和不易;其二,指明了所謂正確的思想觀念就是“中道”,即公正、無私、不偏;其三,揭示了君王與民眾的關系,指明了君王的權力、名位來源于民眾的擁護、愛戴,因此,君王應當關心民眾,為民眾排憂解難;其四,強調了君王應當努力加強自身修養,應當認真傾聽各方面的意見,應當謹言慎行。不難看出,這些思想是非常合理的,是具有普遍意義和價值的,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禹繼位后,根據舜的旨意前去征伐“有苗”。益輔佐禹,對禹說道:“惟德動天,無遠弗屆。”益強調只有“德”才能夠感動上天。能夠感動上天,當然也能夠感動人。君王如果有“德”,那么不管距離多遠的人都會前來歸順,都會服從統治。為了使禹能夠明白并堅信這種理念,益接著指出:“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傲自滿,就會給自身帶來損害;謙虛謹慎,則會使自身受益。這就是自然界運行變化的客觀規律。既然是自然規律,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違背的。誰違背,誰就要遭受失敗。禹接受了益的意見,決定以“德”來感化“有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虞夏書·皋陶謨》篇載,皋陶說道:“允迪厥德,謨明弼諧。”即是說,信守“德”、遵循“德”治國理民,所制定的策略措施就會非常清楚明白,容易貫徹落實。大臣們也會相互協助,通力合作。禹聽后詢問具體應當怎么做。皋陶回答:“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即自身要謹言慎行,努力加強自身的品質修養,并且長久堅持,永不松懈。對待自己同族的人要寬厚,并加強對于眾人的教育、引導,使他們都能成為賢明的人,從而成為自己的助手、輔佐。總之,要從修養自身做起,然后從近到遠,引導族人、眾人加強修養。對于皋陶的這番解說,禹非常贊賞。皋陶接著又補充道:“在知人,在安民。”對于君王來說,除了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重要的還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安定民眾。
在討論中,皋陶還提出了“九德”說。所謂“九德”,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即寬宏大度而又非常嚴謹;性情溫和而又敢于堅持原則;謙虛厚道而又莊重認真;做事能力很強而又一絲不茍;和順而又剛毅;耿直而又溫和;目光遠大而又注重細節;剛正而又務實;勇敢堅強而又不失道義。在說明了什么是“九德”之后,他明確指出,在行為處事的過程中,能夠彰顯出這些“德”來,那么就能夠經常取得成功,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他明確提出:“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要求君王、諸侯們決不能貪安逸圖享樂,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努力做好各項治理工作。各種事物每天都千變萬化,因而決不能疏忽懈怠。要清除那些庸官、冗官,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民眾負擔。治國理民的工作是上天安排的,天的旨意是不可違背的。因此,一定要遵循天意,做好各種治理工作。這里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皋陶非常明確地把天意和民意統一了起來。他指出:“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即是說,天的視聽也就是民眾的視聽,天的意見也就是民眾的意見。天對善者的獎賞、對惡者的懲罰,是根據民眾的意見進行的。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一致的。因此,作為諸侯、君王,只有認真勤懇地做好治國理民的工作,使民眾滿意,才能夠保持、穩固自己的權力與地位。
綜上所述,皋陶圍繞著如何施政所展開的論述,其內容可歸納為以下五方面:第一,治國理民必須遵“道”依“德”,不可妄為;第二,作為施政主體的君王、諸侯們,要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和實際工作能力;第三,要選賢任能,知人善任;第四,要盡心盡力,勤懇工作,不可疏忽懈怠,不可貪圖安逸享樂;第五,要知民心、順民意,使民眾生活安定、祥和。在他看來,這幾個方面都做到了,那么統治地位也就穩固了。不難看出,皋陶的論述確實抓住了施政問題的核心。舜、禹之所以能夠成為后世人們頂禮膜拜的圣君,應當說是與他的精心輔佐分不開的。
《虞夏書·五子之歌》篇載,啟的兒子太康貪圖安逸享樂,不理政事,導致帝位喪失。他的五個弟弟都非常怨恨他,于是“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即根據大禹的訓誡,借助“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思想觀念,指明太康所犯的錯誤。
其中第一首說道:“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里引用皇祖大禹的訓誡強調:對于民眾只可以親近他們,決不可以因為他們地位低下而瞧不起他們。這是因為只有民眾才是國家得以成立和存在的根本。民眾生活安定,根本穩固,國家才能夠安寧。因此,“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即面對民眾,應當心懷畏懼,決不可以輕慢。
第二首說道:“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這里引用皇祖大禹的訓誡強調:縱情于聲色犬馬,貪圖安逸享樂,那是一定要滅亡的。
第三首說道:“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這里明確指出了導致太康失位的錯誤之一是:違背了堯所奉行的治國理民之道,搞亂了堯所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
第四首說道:“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這里則明確指出了導致太康失位的錯誤之一是:破壞了堯傳下來的典章制度,特別是破壞了能夠促使官府和民眾富足的、公平合理的賦稅制度。
第五首說道:“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這里明確指出了太康的根本錯誤在于“弗慎厥德”,表達了失望、羞愧、懊悔和十分悲痛的心情!
以上五首“歌”,從不同的側面指出了太康的錯誤所在。第一首,通過引述大禹的告誡指出了君王對待民眾應有的態度,說明了太康的失位,正是民眾背叛的結果。“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之說,為中國傳統“重民”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影響極其深遠。第二首,則通過引述大禹的告誡,說明了君王決不能因為自己掌握最高權力,占有大量資源,就縱情享樂。同時也指出了一心追求享樂、尋求感官刺激、“盤游無度”、不理政事是導致太康失位的直接原因。第三、第四兩首,指出了太康違背堯的治國理民之道,搞亂了堯所傳下來的各種制度的錯誤。第五首,則表達了“五子”對太康的深深怨恨。總之,“五子之歌”的思想內涵是極其深刻的。太康失位的歷史教訓是值得人們深入研究和認真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