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為首次對淮軍重要人物兩廣總督張樹聲所著《張靖達公(樹聲)奏議》的標點、校勘、注釋與補證。
張樹聲(1824—1884),字振軒,安徽合肥人,廩生,卓勇巴圖魯。咸豐三年(1853),在籍辦團。同治元年(1862),隨李鴻章入滬,分領淮軍。三年(1864),統六營駐鎮江。四年(1865),署江蘇徐海道。同年,升直隸按察使。八年(1869),署直隸布政使。同年,調山西按察使。九年(1870),遷山西布政使。同年,護理山西巡撫。十年(1871),補授漕運總督。十一年(1872),署江蘇巡撫。同年,署理兩江總督兼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十二年(1873),補授江蘇巡撫。光緒五年(1879),調補貴州巡撫,轉廣西巡撫。同年,擢兩廣總督。八年(1882),署理直隸總督,時值朝鮮內亂,以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率兵侵朝,朝鮮王室請求中國出兵幫助平亂,調淮軍吳長慶部自山東入朝,迫使日本簽約撤兵。同年,加太子少保銜。九年(1883),署北洋通商大臣。十年(1884),法軍侵越,派軍入越南,駐守越南諒山、高平等省,旋以北寧失守,自請解除總督職務,專治軍事,訓練部伍。同年,病卒于廣州。謚靖達。著有《張靖達公奏議》《張靖達公雜著》,編《廬陽三賢集》等行世。
《張靖達公奏議》八卷,首一卷,光緒二十五年刻本,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一輯,內含《吳中稿》10篇、《桂海稿》32篇、《嶺南前稿》37篇、《畿輔稿》31篇、《嶺南后稿》33篇,凡143篇,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全書真實地記錄了張樹聲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以及署理直隸總督兼理北洋大臣期間在穩定海疆、察吏安民、發展生產、興辦實業、獎勵農桑、捐資助賑、關注民生、改革軍事、完善邊備、廢除舊制、興修鐵路、完具城池、出兵朝鮮、抵御外侮等方面所做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充分顯示了清王朝與地方官吏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情況,其內容涉及相當廣泛,史料豐富齊備。
由于這些檔案庋藏于兩岸館所,查考麻煩,傷財費時,苦心勞力,實屬非易,故研究者望而卻步,是以迄今為止海內外尚未發現有關張樹聲文獻點校、考辨等方面系統的研究成果梓行。其內容涉及廣泛,史料豐富翔實。
本項目屬于基礎研究,以歷史學、文獻學理論與實踐,采用對校、理校、補證及考辨之法對文本進行整理和研究。即以《張靖達公奏議》為底本,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軍機處錄副奏折》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及宮中檔》及臺北“中央研究院”檔案館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為校本,并查照《上諭檔》和《清實錄》,采用對校、理校、補證及考辨之法,對原文進行標點、校勘與補證。
本項目為首次對《張靖達公奏議》進行整理與研究。采用宮中檔還原奏稿的原始面貌,使文獻具有權威性;利用檔案、史志等材料對原稿進行校勘與注釋,對重要人物之履歷,則通過宮中檔案及史志材料重新編寫,糾正了一般史書、詞典諸多舛誤;并運用檔案、史志等文獻進行校勘、注釋和補證,使內容更加翔實精當,以期提高古籍整理與研究的質量。
一、張樹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有助于晚清海疆制度的研究。其文獻真實地體現了晚清朝廷的內外政策和在邊疆、民族問題上的方針,是研究晚清外交、民族政策,尤其是有關邊疆民族治理、民族關系等重大問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二、張樹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能為晚清山西、江蘇、直隸、兩廣等地區的社會制度、社會階層的變動及近代以來邊陲的自然環境變遷的研究提供第一手史料,在促進中國近代史、邊疆史及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
總之,本項目為首次對張樹聲文獻進行全面搜集、整理與研究,采用宮中檔還原奏稿的原始面貌,使文獻具有權威性,并運用檔案、史志等文獻進行梳理和補證,力爭資料翔實,體例嚴謹,為中國近代史、中國邊疆史研究提供一部內容可靠而又完備的研究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