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個體理論:語言哲學的分析
- 張守奎
- 3881字
- 2025-04-27 18:04:50
一 主要術語及研究方法
本書頻繁使用了一些關鍵性的哲學術語。這些哲學術語,或容易相互混淆(如“個體”“個別”“個人”等),或被本書賦予了新的意義(如“主詞—主體”),或平時閱讀中很少見到(如“實踐主詞”“實踐主體”“屬種謂詞”“偶性謂詞”等)。因此,本書結合哲學史上的思想資源首先交代這些術語的具體內涵。
(一)主要術語解釋
1.主詞—主體、絕對主詞或終極主詞、實踐主體、實踐主詞
“主詞”和“主體”對應于英文中的同一個詞“subject”。而“subject”一詞源自希臘文,英文寫為“substratum”(系拉丁文“substratia”的改寫),其字典意義是“躺在……之下”,表示“基礎”之義,亦有“基體”、“托子”和“主詞”的意思。因此,中文又譯為“底基”、“基質”、“主體”和“主詞”。[1]“Substratum”這個詞,在亞里士多德的不同文本如《物理學》、《形而上學》和《范疇篇》中都有使用,其意也略有差別,但總體上看它有本體論和邏輯學雙重層面的含義:“從邏輯上說,它就是主詞;從本體論上說,它就是基礎、基質。”[2]就本體論層面而言,它指“基底”或“終極支撐”,可以翻譯為“主體”;而就邏輯學層面而言,它是指能被其他東西來謂述而其自身卻不謂述任何別的東西者,一般在命題中是相對于謂詞而言的,可以翻譯為“主詞”。亞里士多德很多時候是將該詞這兩個層面的含義統一起來用的,如《范疇篇》和《形而上學》中就是如此。近代以后,“主詞”和“主體”出現逐漸分離趨勢,但包括萊布尼茨和黑格爾在內的哲學家仍然把二者關聯在一起,談“主詞”同時意味著談論主詞指稱對象“主體”。正是基于這種主詞和主體未完全分化的狀況,本書在使用中往往將它們連用,并以連字符把它們連接起來,即“主詞—主體”。當然,根據語境及“subject”偏重于指邏輯學還是本體論意義的不同,本書有時也使用“主體—主詞”。
主詞分為兩種,即“絕對主詞”和“相對主詞”。一種僅作主詞不作謂詞;另一種則既可作主詞又可作謂詞。所謂“絕對主詞”或“絕對主詞—主體”,指的是前一種,即只可作主詞不可作謂詞的“個別詞”[3]。這種只可作主詞不可作謂詞的個別詞,只能是一階句子[4]中的主詞,是無法再被下降和還原的。因此,本書有時也稱其為“終極主詞”或“終極主詞—主體”。與此對應,本書把那種既可作主詞又可作謂詞的主詞,稱為“相對主詞—主體”。[5]
“實踐主體”和“實踐主詞”。“實踐主體”指行為的發出者和實施者;“實踐主詞”是符號,起指稱實踐主體的作用。主詞只有當其為實踐主詞時,其所指對象才是實踐主體,即行為的發出者,否則就只是一般的對象。[6]
2.謂詞、屬種謂詞、偶性謂詞、主謂關系、意義的建構與填補、意義虛項和意義實項
“謂詞”對應于英文中的“predicate”,源自拉丁文pare(在……面前)和dicere(敘說),其字面意思是“在……前面被敘說的”。在主謂結構的基本命題(如“這朵花是紅的”)中,主詞是代表對象的表達式(如上例中的“這朵花”),謂詞是代表性質或關系的表達式(如上例中的“是紅的”)。也可以說,謂詞就是在句子中用來述說主詞的東西,謂詞又叫作“謂詞表達式”或“謂詞詞項”。[7]
“屬種謂詞”和“偶性謂詞”。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對謂詞作出不同分類,如亞里士多德曾把它分為四種(四謂詞理論),現代邏輯學也曾把其劃分為一階謂詞、二階謂詞等。國內學者徐長福教授在其專著《拯救實踐》(第一卷)及論文“四謂詞抑或二謂詞——對亞里士多德述謂劃分理論的批判性重構”中,根據是否表示主詞的實質意義這一標準,將謂詞總體上分為兩類,即“屬種謂詞”和“偶性謂詞”。前者表明主詞指對象所屬的類別,即賦予主詞以本質意義;后者表明主詞指對象的特征,即賦予主詞以偶性意義。[8]
“主謂關系”指把一個謂詞歸屬于一個主詞,或主詞與謂詞之間的某種結合。它表達了事物與其屬性之間的關系,是邏輯思考中基本的結合。按皮爾士的話說,主謂關系是指在邏輯中,把命題的謂詞與其主詞組合起來,以至增加了其邏輯寬度而沒有消除其邏輯深度。[9]
“意義的建構與填補”和“意義虛項和意義實項”。在主謂結構命題即“S是P”中,主詞只指不謂,謂詞只謂不指。換句話說,主詞S的作用是指出一個對象讓謂詞去謂述,這相當于設定一個意義的空格讓謂詞去填補。因此,我們可以將主詞稱為“意義虛項”。謂詞P的作用則在于作為一個特定的意義去填補主詞的意義空格,我們可以把謂詞稱為“意義實項”。做出一個判斷S是P,其意識功能就在于把一個意義實項,填補和建構給一個意義虛項,從而實現對于對象的某一特定意義的意識。[10]
3.個別詞、普遍詞、實在詞、范疇詞
本書對這四個詞的使用,主要采用徐長福教授的劃分和界定。徐教授把語言中非復合的詞語分為三種,即個別詞、實在詞和范疇詞。從主謂句子結構看,“個別詞”意指個別對象,它在句子中只作主詞不作謂詞。個別詞只表存在,不表意義。即是說,個別詞僅僅表示有某物存在——不管其存在的具體樣態如何,而不表示這個東西是什么或怎么樣——這些是由謂詞來表示的意義。
“普遍詞”是指表示普遍性的詞語,即是說這樣的詞語可以不只謂述某單一個別對象。普遍詞不表示特定對象的存在,而只表示諸個別對象的共同性,亦即意義。簡言之,普遍詞不表存在,只表意義。
普遍詞又可分為兩種,即表實在意義的普遍詞和表范疇意義的普遍詞,簡稱“實在詞”和“范疇詞”。實在意義指的是存在于時空中的某類事物之“類型”,或稱實在類型;“實在詞”就是實在類型的符號標簽。用實在詞充當謂詞,目的在于把實在意義賦予主詞,亦即把主詞所指的對象納入某一實在類型,以回答主詞所指對象是什么或怎么樣。范疇意義指的是語言使用的各種類型,亦即范疇,其中包括:詞語的類型,如個別詞、普遍詞、實在詞、范疇詞;詞語所表示的意義的類型,如實在意義、范疇意義;詞語所意指的對象的類型,如個別對象、類型;詞語與詞語之間關系的類型,如主詞、謂詞、述謂;詞語和對象的關系的類型,如意指;以及由詞語所構成的句子的功能的類型,如判斷、肯定、否定。“范疇詞”就是這些范疇的符號標簽。用范疇詞充當謂詞,目的在于把范疇意義賦予主詞,亦即把主詞、主詞所意指的對象、主詞所表示的意義或主詞所起的作用納入某一范疇,以回答主詞所關涉的語言使用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范疇詞不提供關于主詞所指對象的任何時空規定性。[11]總而言之,“范疇詞”僅僅表示范疇意義,而不表示實在意義。或者說,范疇意義表示的是符號與對象的關系以及符號與符號的關系的意義。
4.個體、個人、個別
在英文中,這三個詞分別對應“individual”、“person”和“particular”。在這三者中,“個別”(particular)的意義最廣,“所有組成一個完整統一體的部分均可以是個別的”,但不一定是“個體”(individual)。“個體”主要是針對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第一實體而言的,但“個別”則可以針對第一實體或任一單個屬性。也可以這么說,個體有如下特點:嚴格的“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y,即個體是第一實體)、“不可共通性”(incommunicability,即個體不為他物所共有)和“排他性”(exclusiveness,即個體不能成為他物的一個部分)。總之,真正的個體乃是指一具體事物,即它是實體而不是偶性。而“個人”(person)這一概念則是指“一個有人格的人”。作為一個“個人”首先必須有“自由意志”,有“理性”。近代以后,“個人”逐漸演變為“指具有自由個人的權利主體”。綜合上述論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在這三者中,“個別”(particular)包含的意義最廣,“個體”(individual)的意義次之,而“個人”在此三者中是意義范圍最狹窄的一個。不過,包括馬克思在內的無神論思想家在談到“個人”時,一般使用的都是“individual”(德文Individuum)這個詞,而非“person”一詞。我想其原因大概在于,“person”帶有太多的基督教神學情結。這個詞原本就是從基督教神學中發展而來:起先它(persona)主要是指演員戴的面具或面孔,經由基督教神學演變和發展為指稱神性的“位格”。[12]基于上述原因,本書在使用“個體”或“個人”時并沒有作出明確區分,往往是替換著運用,而在使用“個別”或“個別的”之處,則不是特指“個人”,而是指稱包括“個人”在內的一切“個別”,特此聲明。[13]
另外“particular”也經常與“universal”并用,漢語學界一般將前者翻譯為“殊相”,相應的,將后者翻譯為“共相”。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殊相”在命題中只能作主詞而不作謂詞,即它只能被謂述,而不能去謂述;“共相”則可以作謂詞去謂述許多主體—主詞,即共相既可作主詞也可作謂詞。
(二)研究方法
本文從主謂關系視角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個體理論進行闡釋。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采用了哲學語用學中的主謂關系分析(本書又稱“指謂分析法”),尤其是其中的符號指謂三個階次的劃分方法。“指謂分析法”是指在形如“S是P”的主謂判斷中,主詞S的作用在于指稱一個對象的存在,以便讓謂詞對其進行謂述,謂詞P的作用則在于為主詞填補和建構意義。換言之,做出一個判斷S是P,其意識功能就在于把一個謂詞填補和建構給一個主詞,從而實現對于主詞指稱對象的某一特定意義的自明和自覺。表示普遍性的詞語既可作主詞也可作謂詞,而表示個別事物的專名或個別詞,則只能作主詞不能作謂詞。這樣,在專名或個別詞對某一事物的指代和普遍詞對該事物的謂述之間就不存在同質性關系,即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可以邏輯推定,從而由它們組成的判斷是否屬實就只能訴諸直觀認定。本書借鑒徐長福教授的研究成果,把指謂之間的這種關系性質稱為“指謂異質性”,而把這種哲學分析范式稱為“指謂意義分析”,簡稱“指謂分析”。而所謂符號指謂三個階次的劃分,是說根據抽象程度不同,可以把符號指謂劃分為三個階次。其中,一階句子中的謂詞都是實在詞,主詞是個別詞;二階句子中的主詞和謂詞均是實在詞;三階句子中的主詞可以是任何詞,但謂詞一定是范疇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