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泥村:一個西南山村的變遷與振興
- 周力等
- 1866字
- 2025-04-28 16:59:44
序言
庚子初冬,我收到周力教授送來的《黃泥村——一個西南山村的變遷與振興》書稿,欣聞即將付梓。周力教授帶領學生,在貴州省麻江縣的一個山村“蹲點”進行解剖麻雀式的調研,書中的分析、思考與故事,讓我感觸頗深。
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一直以來,南京農業大學始終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充分發揮高校的智力優勢,把科技和人才源源不斷輸送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戰場,一批批南農人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廣袤鄉村,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不斷注入強勁動能。特別是在定點扶貧貴州省麻江縣的過程中,南京農業大學實施“黨建興村、產業強縣”行動,開展了“南農—麻江10+10行動計劃”,以10個學院結對幫扶10個貧困村,以10個產業技術專班服務10大特色產業,幫助麻江提前實現了脫貧摘帽。
本書即是在這個背景下形成的一個優秀成果,作者的研究也正是南京農業大學師生投身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該書是在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貿系黨支部書記周力教授的帶領下,由多名本科生組成課題組,在實地考察貴州省麻江縣12個山村后,以黃泥村為樣本編撰形成的一部細致研究山村精準扶貧現狀和經驗的學術專著,描述了在我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個恢弘的圖景下,一個貴州落后閉塞山村開展產業、教育扶貧,探索特色脫貧道路的歷程。
產業增收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從全國扶貧成效來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可見,產業扶貧作為極具生命力和戰斗力的扶貧方式,為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到產業類型、市場和農戶自身差異的影響,產業扶貧的減貧效果并不一致,發展得好就可以完全激活鄉村經濟內生動力;發展得不好,就還需要再辟蹊徑。通覽全書,可看出課題組對黃泥村這一問題的深入調研和思考,以及他們對探索一條適合山村實際的振興道路所做的努力。
該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描述了黃泥村農業產業現狀與農戶生活;下篇深入剖析了黃泥村的發展困境,總結了黃泥村脫貧的經驗與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課題組在論述精準扶貧背景下的山村發展時,做到了實踐與理論、現象描述與機制分析、局部與全局、回顧與前瞻相結合,提出了不少具有實際意義和可操作性的見解,為全國其他山村地區實現脫貧與振興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樣本。
細讀此書可以感到其鮮明的特點。第一,材料豐富,數據翔實。課題組利用暑期時間在黃泥村進行了長時間的調研,走基層、訪農戶,通過問卷采集和深度訪談的形式,收集了大量案例、圖片和文件資料,積累了充實的素材,保證了書稿的真實性和生動性。這些豐富、翔實的資料,是脫貧攻堅中山村發展歷程的如實記錄,不僅對當下探究山村脫貧道路有借鑒意義,對日后回顧我國精準扶貧政策也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第二,觀點鮮明,分析入理。該書主線圍繞黃泥村的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展開,得出了黃泥村農業產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銜接機制不夠緊密,要依托社會力量大力發展山村產業,同時以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結論。應當說,這些結論非常明確的找出了該村過去貧困的堵點、痛點和未來發展的通路、出路;第三,體系完整,結構合理。該書緊緊抓住黃泥村的山村特色和精準扶貧舉措作為研究的著力點,選擇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建立脫貧長效機制、阻斷代際貧困傳遞等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觀察和理論分析,從現象深挖原因、從原因尋找方法、從方法總結經驗,能夠使讀者對黃泥村的發展現狀、扶貧成效、脫貧經驗有整體的了解,使人有所啟迪。
可以說,該著作是研究中國山村脫貧經驗的一個寶貴資料,也體現了眾多扶貧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該研究的主要工作都是由本科生完成,充滿了當代青年學子關注鄉村、心系家國的情懷與愿景。他們在服務鄉村發展中貢獻了價值,也接受了一次最好的國情社情教育。
我衷心希望,該書的出版能夠為研究脫貧與鄉村振興理論和模式的專家學者,以及鄉村振興的工作者、實踐者帶來啟發,同時能夠為解決類似于黃泥村這樣的山村的發展實際問題提供借鑒,從而發揮此研究成果的最大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要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希望參與此書撰寫的課題組成員能夠鍥而不舍地持續研究下去,用腳步丈量大地,在農村研究中取得更大成績。也希望越來越多的老師、同學們投身到鄉村振興的研究中來,把更多的優秀理論成果播種在祖國大地上。
陳利根
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