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伊采夫的新現實主義小說研究
- 張玉偉
- 1539字
- 2025-04-28 19:34:59
不待揚鞭自奮蹄
張玉偉博士關于鮑·康·扎伊采夫的論著即將付梓,囑我作序。我只好根據我的零星印象略談一二以塞責。玉偉是我的博士生,其論述扎伊采夫的博士學位論文,榮獲2020年度北京師范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之選,我作為導師,與有榮焉。在我的弟子中,玉偉屬于訥于言而敏于行那種,話不多,而言必行,行必果。她身體貌似單薄,但意志品質絕佳。一旦選擇扎伊采夫,便矢志不渝,篤行不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留學俄羅斯期間,她幾乎摒棄交游,手不釋卷。幾乎通讀扎伊采夫的所有著作。在俄方導師的指導下,積極參加相關學術討論會并發言。一回國,便交來了博士學位論文的初稿。可以說,在我的所有弟子中,玉偉是最讓我省心的一個。
玉偉研究的俄羅斯作家扎伊采夫(1881—1972),人稱“白銀時代最后一只天鵝”,其創作橫跨俄羅斯文學的“白銀時代”和“20世紀僑民文學”兩個時期。作家出生地奧廖爾,位于俄羅斯的腹地,包括奧廖爾在內的俄羅斯這片核心地域,鐘靈毓秀,英才輩出,俄羅斯許多文化精英、文學巨擘都出自這片沃土。生當其間的扎伊采夫,17歲時開始走上創作之路。幸運的是,他在最初走上這條道路時,就先后得到契訶夫、科羅連科、安德烈耶夫、伊萬·布寧等人的幫助和賞識。早在1922年,作家就曾出版過多達7卷的個人文集。1921年,扎伊采夫憑借其創作實績而被遴選為全俄作協主席。1923年舉家出國。此后50多年,一直在國外從事與俄羅斯文化事業有關的工作。91歲時客死于法國巴黎僑居地。1947年作家被選為法蘭西俄羅斯作家協會主席,他在這個職位上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扎伊采夫終其一生,用母語出版了30多部著作,800多篇文章。其著作大致可分為以下各類。一是以旅游見聞為基礎的特寫隨筆和系列游記(《意大利》《作家日記》等)。二是以當代生活為題材的小說(《遙遠的地方》《藍星》《金色的花紋》《帕西的房子》等)。三是自傳體長篇小說和自傳體回憶錄(《格列布游記》《關于自己》)。四是由于和宗教界人士的接觸而創作的使徒行傳類作品(《圣謝爾吉·拉多涅日斯基》)。五是日記(《歲月》)。
要理解扎伊采夫的創作,就必須回到白銀時代的“現場”。此期的俄羅斯文化經歷了悲劇性的沖突。國家被徹底撕裂,知識分子陣營嚴重分化,大部分流亡國外。無論留在國內和流亡國外的,等待知識分子的都是悲劇命運:留在國內的失去了自由,而流亡國外的雖擁抱了“自由”,卻失去了創作所賴以維系的根基和土壤——祖國和母語。他們的創作環境都十分窘迫艱難。世紀之初的文壇可以界定為“五光十色,百花爭艷”:主流現實主義類型多樣,同時又與現代主義的各個流派爭奇斗艷,壁壘分明。此期文學的主人公幾乎清一色的是非英雄。主人公是作家理想的化身,作家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些人類靈魂陰暗的、下意識的一面。但并非白銀時代所有代表人物都感染了當時無處不在的頹廢派氣息。而扎伊采夫就屬于這一類少數人之一。他的創作表現了數百年來俄羅斯的精神價值和對古典文化的尋求和探索。
扎伊采夫的創作秉承了俄羅斯經典文學的優良傳統而注重精神探索。他在藝術創造的內容和形式方面都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其特點之一就在于對于文學哲理性的追求,而這種哲理性就表現為在道德問題的基礎上闡明生活的意義。扎伊采夫的主要作品可以給予如下概括:表現作為宇宙的一部分的人的靈魂及其在宇宙中的反映。無論遭遇多么巨大的災難,人的靈魂始終都在逆境中追求光明,熱愛光明。
如果我記憶無誤的話,張玉偉的這篇博士學位論文,是中國學界關于俄羅斯作家扎伊采夫的第一部專著。第一并不等于唯一,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會有更多的學界翹楚關注俄羅斯僑民作家中的這位佼佼者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玉偉此書不是終結,而是某種研究的真正的開端。同時,我們也希望玉偉自己,也能繼續努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張冰
2022年8月30日于珠海京師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