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論

2016年6月,筆者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以《〈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研究》為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很幸運獲批西部項目。關于本課題的研究,有必要先介紹一些基本情況。

一 選題緣起

筆者于2010年考入云南大學攻讀文藝學博士,師從張國慶教授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由于導師的影響和本人對《文心雕龍》的愛好,筆者想圍繞《文心雕龍》展開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但圍繞論文的選題,卻經歷了長達三年的摸索才最終確定為《“依經立義”與〈文心雕龍〉的理論建構》。論文寫作過程中,筆者先從《文心雕龍》征引儒經的角度對相關材料進行詳細梳理,在此基礎上探討“依經立義”思維方式對《文心雕龍》的影響,然后再深入分析“依經立義”影響《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具體情形。論文將《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分為兩個層次:核心文論、一般文論。2015年9月,筆者進行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當時將《文心雕龍》中“依經而立的儒家倫理思想”單獨作為一章。答辯的專家對此提出質疑,認為《文心雕龍》的倫理思想似乎不能納入“理論體系”之中,建議刪除。國慶師也認為,學位論文不是研究整體的《文心雕龍》“依經立義”,刪去較好;如果研究整體的“依立”情況,就可以放進來了。預答辯中的這一個建議,讓我第一次有了對《文心雕龍》整體依立情況進行研究的意識。

預答辯后,筆者根據專家們的意見,調整章節,補充材料,修改潤色。2015年11月,筆者進行博士學位論文正式答辯。答辯老師給予了較多肯定,認為選題有意義,章節較合理,論述較深入,基本實現寫作目的,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就包括對“理論建構的深度與廣度”要再加強。國慶師勉勵我,要把“依經立義”的情形再作精細把握與深入分析,要讓別人說起《文心雕龍》的“依經立義”,就不能跳過我的研究,這樣才不致浪費一個好題目。國慶師的話,讓我第二次有了對《文心雕龍》“依經立義”整體狀況進行研究的愿望。

2016年1月22日,筆者提交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紙質申報稿。我申報的課題就是《〈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研究》。這是筆者將博士學位論文答辯過程中導師與專家的指導與自己的體會付諸實踐的一次嘗試。非常幸運的是,2016年6月,我的項目立項為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

這是《〈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研究》選題逐步確立的過程。如果從學理角度與學術價值來看,本選題有如下考慮。

(一)“龍學”是顯學

劉勰的《文心雕龍》初成,雖受沈約看重,“常陳諸幾案”,但“未為時流所稱”[1],此種狀況在隋以后大為改觀,唐宋文人不乏稱引著錄,明代《文心雕龍》研究真正興起,出現許多新的版本,序跋品評較多,清代的《文心雕龍》研究注意力轉向考證、征引和系統校注。民國時期的《文心雕龍》研究進入新階段,可以說是“龍學”形成的準備期。新時期以來,“龍學”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此外,“龍學”在中國港澳臺及海外也有許多成果。

“龍學”有專門的學會(《文心雕龍》學會,國家一級學會),也有專門的刊物《文心雕龍學刊》,學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年會,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龍學界名家輩出,如黃侃、范文瀾、楊明照、劉永濟、詹锳、祖保泉、周振甫、牟世金、張少康、王元化、王運熙、張文勛等,龍學專著與論文更是數不勝數??梢哉f,“龍學”成了一門實實在在的“顯學”。

(二)“龍學”研究想要出新有難度

20年前,三萬八千多字[2]的《文心雕龍》研究論著就已近四千萬言,“‘龍學’方面的幾乎每一塊磚都被人敲過”[3]。面對此一情況,“龍學”要想創新,難度很大。李平先生提出四點建議:“首先,培養后續力量;其次,更新研究方法,尋找新的研究角度和切入點;第三,避免研究的低水平重復;第四,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a id="w4">[4]

(三)《文心雕龍》與傳統文化的研究有待深入

盡管龍學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還有很多工作可做。李平認為:“首先,思想、理論方面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還可以繼續展開討論,同時也可以開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文心雕龍》與傳統文化的研究也可以深入下去?!?a id="w5">[5]李平先生的話很有啟發性。筆者閱讀《文心雕龍》時,強烈感受到《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全面把握與深刻理解之上,其中儒家思想影響最為深刻。經過搜索,筆者發現“傳統文化對《文心雕龍》之影響”的相關研究集中在《文心雕龍》思想基礎的有關論爭上。

不少學者認為《文心雕龍》的思想基礎是儒家思想,如范文瀾、王元化、楊明照等;饒宗頤、馬宏山則認為劉勰的思想基礎是佛家思想;周振甫以道家思想分析劉勰;李建中謂劉勰是“文師周孔、道法自然、術兼佛玄”[6];等等。從總體來看,“由儒、道、釋、玄各執一端到以儒為主諸家并存,……基本成為‘龍學’界的共識,只是對各家思想在書中所占的比重看法仍然不一”[7]。

(四)“以儒為主”的思想影響具體情形如何,需要準確把握

“以儒為主諸家并存”,雖然是學界共識,但儒家思想到底對《文心雕龍》的影響深到何種層次?對其理論建構的影響具體是何情形?是否存在理論建構之外的影響?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明細的材料支撐,也需要精確的思想比對。

(五)“依經立義”為龍學提供了新的、特定的切入角度

學界對于“依經立義”的有關研究很值得關注。如童真的《闡釋學與中國依經立義的意義生成方式》(2004);曹順慶、王慶的《中國傳統學術生成的奧秘:“依經立義”》(2012);郭明浩、萬燚的《“述而不作”與中國闡釋學建構》(2012);等等。這些論文對“依經立義”的內涵、作用、演變進行了整體研究,為本課題的寫作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切入角度。

(六)研究《文心雕龍》的“依經立義”具有明顯的學術價值

1.全面揭示《文心雕龍》一書“依經立義”的整體狀況,進而全面揭示出《文心雕龍》與儒家經典的總體關系,這是《文心雕龍》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龍學”界目前還沒有完成此項工作。

2.從“依經立義”的角度可以翔實準確地證明儒家思想在《文心雕龍》思想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從而對主張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在《文心雕龍》思想體系中占主體地位的學者做出扎實的學術反應。

3.“依經立義”作為一種意義生成方式、理論建構方式,有其積極影響,也存在一些消極效果,從“依經立義”的角度考察可以對《文心雕龍》中的一些優點與不足進行深入說明。

4.從“依經立義”的角度研究《文心雕龍》,既是對“《文心雕龍》與傳統文化”的深入探究,也能更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文論的典型建構方式,并為中國現代文論的建構帶來有益啟發。

二 術語簡釋

(一)經

本課題所論之“經”[8],大體指劉勰之前的儒家經典及權威注疏,包括《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此兩書與前面“五經”在漢代曾合稱“七經”[9])。將《論語》列為經典,還有一個理由:《論說》篇說“《論語》以前,經無‘論’字”,可見,劉勰本人也將《論語》視為經書之一。此外,雖然《孟子》正式列入經典時是北宋,但孟子受業于子思子門人,繼承孔子學說又有發揚,故也將《孟子》視為“經”。除了原典,也包括相應的注疏:如《毛詩序》(漢)鄭玄箋,《尚書》(漢)孔安國傳,“三禮”鄭玄注,《周易》王弼注,《左傳》(晉)杜預注,《公羊傳》(漢)何休注,《穀梁傳》范寧注,《論語》何晏注,《孟子》趙岐注,等等。

(二)“依經立義”

“依經”,即依托儒家經義,也可以是依據與經典有關的典故?!傲⒘x”,即確立意義或建立理論主張,其意旨可能與儒家經義相一致(偏重“因”),也可能與儒家經典不一致(偏重“革”)?!傲⒘x”不是儒家語義的簡單呈現,“誼(義)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10],“立義”一方面是立則,即確立符合儒家經義的規范、規則。具體到《文心雕龍》的“立義”,則既有文學方面的理論建樹,又有寫作方面的具體規范;另一方面即建立意義。前者是特殊的意義,后者是普通的意義。

“依經立義”有廣、狹二義。狹義的“依經立義”指“在經學系統中所產生的,以儒家經典為闡發對象的意義生成與言說方式”;廣義的“依經立義”主要指“以學界熟悉的典籍為依托,設立其先驗合法性并由此生發自己觀點的話語生產范式與意義生成方式”。[11]本課題的“依經立義”介于廣義與狹義之間,認為劉勰《文心雕龍》以儒家經典作為意義生長點,構建起體大思精的理論體系,但該理論體系并不屬于儒家經學系統,而屬于文章學理論領域;《文心雕龍》全書濃厚的儒家倫理精神也多屬依經而立。從依據經典角度上,本課題的“依經立義”是狹義的;從建立義理角度看,本課題的“依經立義”是廣義的。

(三)劉勰

《梁書》有《劉勰傳》,但記載簡略,其生卒年亦不詳,以下簡要敘述其生平。劉勰,字彥和,祖籍東莞莒縣(今山東省莒縣),但其家族在永嘉喪亂期間寄居京口(今屬江蘇鎮江)。其祖父是南朝宋司空劉秀之的弟弟,其父親劉尚曾擔任“越騎校尉”之職,但在劉勰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雖家道中落又早早成為孤兒,但劉勰一心向學。劉勰不愿婚娶,投靠定林寺的僧祐,并與之一起生活十余年,于是博通佛家經論。劉勰在定林寺期間干了兩件大事,一是對佛經進行分類敘錄;二是寫了體大、思精、慮周的《文心雕龍》。書成之后,不被時流看重,劉勰就想辦法找到了當時的文壇領袖沈約,沈約非常看重該作,認為深中文理,常常放在書案上。在沈約的推薦下,劉勰進入了官場。梁武帝天監初年,開始擔任“奉朝請”,從此開啟仕途。歷任臨川王蕭宏記室、車騎倉曹參軍、太末縣令。因太末令任期“政有清績”,任南康王蕭績(梁武帝蕭衍第四子)記室,兼任東宮太子蕭統的通事舍人。當時的宗廟(天子七廟)祭祀已受佛教不殺生的影響用蔬果做祭品,但南北二郊祭祀天地的儀式還是用牲畜做祭品,劉勰上疏認為祭祀天地應與祭祖廟一樣改成蔬果。后建議被采納,劉勰升為“步兵校尉”兼“東宮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喜愛文學,非常喜歡與劉勰交往。后劉勰的恩師僧祐去世,劉勰受皇帝命回定林寺與慧震重新整理佛經,接替僧祐未竟之事業。其間,與劉勰關系親密的昭明太子溺亡,太子的其他舊臣除劉杳外一律以新職調出,在定林寺撰經的劉勰什么新職也沒有,則繼續撰經。佛經整理完畢,劉勰請求出家,先削發明志。皇帝批準后劉勰即出家為僧,改名慧地。其后不到一年,劉勰就死了。

在文字方面,劉勰除了留下了《文心雕龍》一書,還留下了因維護佛教而與某道士相駁難的《滅惑論》一文。此外,因劉勰精通佛理,常為人撰寫寺塔及名僧碑志,遺留的篇章還有《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銘》[12]。至于《劉子》一書是否為劉勰所撰,學界多有分歧,茲不論。

三 研究綜述

與《文心雕龍》、“依經立義”有關的文獻有三個方面。

(一)龍學研究

與本課題關系密切的龍學研究大體有六類。

一是校注釋譯類研究,如范文瀾《文心雕龍注》,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文心雕龍今譯》,詹锳《文心雕龍義證》,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牟世金、陸侃如《文心雕龍譯注》,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張國慶、涂光社《〈文心雕龍〉集校、集釋、直譯》,等等。此類著述不僅有對《文心雕龍》字詞義的考釋,也有對《文心雕龍》的段落結構及理論內涵的精辟分析。

二是理論類研究,如王元化的《文心雕龍創作論》,張少康的《文心雕龍新探》,張文勛的《文心雕龍探秘》,易中天的《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等等。這些著作偏重于對《文心雕龍》的理論研究,有些著作關注專題性理論,有些則關注全書的理論。

三是索引類研究。如崗村繁的《文心雕龍索引》,朱迎平的《文心雕龍索引》,戚良德的《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等等。前兩書主要索引《文心雕龍》語詞,戚著則收錄近百年《文心雕龍》研究目錄,“既有利于按照論題查找各類文章,也可以通過分類展示龍學的基本面貌、歷史進程、學科體系及其豐富內容”[13]。

四是《文心雕龍》學術史研究。如張文勛的《文心雕龍研究史》,李平的《〈文心雕龍〉研究史論》,張少康等的《文心雕龍研究史》,牟世金的《〈文心雕龍〉七十年概觀》(上、中、下),等等。此類研究對了解龍學的發展狀況大有裨益。

五是《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研究。按《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可查得69篇文獻[14]。這些研究包括對《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描述與評價、定性分析、成因探討等,為我們理解《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提供了便利。

六是《文心雕龍》思想基礎研究?!坝扇?、道、釋、玄各執一端到以儒為主諸家并存”,“已基本成為‘龍學’界的共識”[15]。本課題需要吸收《文心雕龍》思想基礎的有關成果,開展《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的研究,也是對“儒家思想是《文心雕龍》主導思想”主張的扎實推進。

(二)經學與《文心雕龍》關系研究

此類成果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單論某一部經書對《文心雕龍》的影響,如黃高憲的《試論〈易傳〉對〈文心雕龍〉的影響》(2000);張曉峰的《〈尚書〉經傳對〈文心雕龍〉的影響》(2008);石了英的《從〈詩〉學到詩學——劉勰〈詩經〉闡釋與〈文心雕龍〉詩學理論》(2013);高林廣的《“立體”和“剬范”:〈文心雕龍〉“三禮”批評的意義旨歸》(2011);張金梅的《劉勰“〈春秋〉筆法”論及其文論建構》(2011);等等。另一類總論經學與《文心雕龍》的關系,如蔡宗陽的《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1989),袁芬的《文心雕龍引〈經〉書考》(2011),吳建民《經學與劉勰〈文心雕龍〉的文學思想》(2016)[16]。

整體看來,此類研究單論多而總論少,這也說明關于對劉勰依五經而立義的研究空間還很大。同時應該注意,經學對《文心雕龍》的影響,與“依經立義”對《文心雕龍》的影響一方面有重合之處,因為兩者都涉及儒家經典對《文心雕龍》的影響;另一方面兩者又有明顯不同:經學是指關于儒家經典的學術,其中今文經學注重闡發“微言大義”,古文經學以經為本,注重對儒經的文字、音韻、訓詁作精深研究;“依經立義”則是指依據儒家經義來確立義理,它是一種闡釋方式、話語言說方式、意義表達方式、理論研究范式,從深層意義上說是一種思維方式。經學的重心在經,“依經立義”的重心卻在依經所立之“義”,這“義”可能是“經”的“本義”,也可能是“經義”的“引申義”,或者是由“經義”衍生出來的全新的意義。同時應該注意,“依經立義”強調“經”與“義”之間的意義關聯,這和“經學”單純以經為本也是不一樣的。

(三)“依經立義”研究

關于“依經立義”的研究,有60多篇文獻,可分為四類。

1.總論“依經立義”:如曹順慶、王慶的《中國傳統學術生成的奧秘:“依經立義”》(2012),郭明浩、萬燚的《“述而不作”與中國闡釋學建構》(2012),等等。此類論文視野宏闊,縱橫捭闔,理論性強,為本課題提供了理論基礎。

2.“依經立義”與其他言說方式比較研究:如傅勇林的《中印歐文化范型的確立及其意義與言說方式的歷史形成》(1999)、童真《闡釋學與中國依經立義的意義生成方式》(2004)。傅文將中印歐不同的言說方式進行對比,童真將西方闡釋學與中國“依經立義”進行比較,這樣的比較視角,有利于我們對“依經立義”進行深入理解。

3.“依經立義”與古代文學(文論)研究??杉毞譃?種情況。(1)詩經學研究,如毛宣國的《漢代〈詩經〉闡釋的詩學研究》(2007)。(2)《楚辭》學研究,如刁生虎的《依經立義與主體證悟——漢代屈騷闡釋的價值取向與解讀方法》(2006)。(3)作家批評,如高明峰的《論韓愈、李翱的經學成就》(2007)。(4)“龍學”研究,如劉紹瑾的《“依經立論”與“文的自覺”——論〈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雜糅與矛盾》(1992)、張金梅的《劉勰“〈春秋〉筆法”論及其文論建構》(2011)等。這些論文大多是微觀研究,劉紹瑾的文章屬于宏觀研究,但較少從材料方面舉證[17]。本課題將盡量實現宏觀與微觀的結合。

4.“依經立義”與當代文藝學建設研究:如曹順慶、王超的《論中國古代文論的中國化道路——對“中國文學批評”學科史的反思》(2008),李建中、張金梅的《依經立義:作為中國文論研究方法的建構》(2009),等等。此類研究的立足點在于古代學術傳承的“依經立義”方式,其目的是探討“依經立義”在當代文藝學建設的積極意義,對本課題也有啟發意義。

總之,“龍學”研究雖然成果豐碩,但從“依經立義”的角度來研究《文心雕龍》仍是一個新穎的角度,相關論文僅有少數幾篇,且基本都是微觀研究、局部研究[18],從整體上研究《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的著述目前除了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外暫時還沒有其他文章。另外,“依經立義”的內涵研究與應用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它們將為本課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四 思路與結構

研究思路:從“依經立義”的角度切入,在梳理“依經立義”內涵與發展的基礎上簡要介紹魏晉時期“依經立義”的學術背景、劉勰“依經立義”的原因以及“依經立義”的外在表征,再重點探析《文心雕龍》理論建構中的“依經立義”、倫理精神上的“依經立義”、篇目細節上的“依經立義”、思維模式上的“依經立義”,最后從影響效果角度上對“依經立義”予以檢討。

本書的結構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紹“依經立義”的思想基礎、內涵與演變。

第二章介紹《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的背景與原因。其中,魏晉南北朝文論“依經立義”的介紹,是關于劉勰生活時代學術風氣的背景考察;關于《文心雕龍》“依經立義”具體原因的探討,也是展開《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研究的必要準備。本章認為其原因涉及三個方面:歷史的反思、現實的反撥、主體的志愿。

第三章統計《文心雕龍》征引五經的數據并歸類,將“依經立義”分為“依經立體”“依經立論”“依經立則”“依經而思”四個層次,從而為下文探討《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的具體情形打下基礎。

第四章至第六章,研究《文心雕龍》理論體系上的“依經立義”。第四章通過分析《宗經》篇的理論要點——“文源五經”“宗經六義”的依立及其在全書中的呼應情況,指出《宗經》是《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的集中體現。第五、六章分別論述《文心雕龍》核心文論、一般文論中的“依經立義”。區分兩者的標準為:如果文論觀點涉及文學文章的基本問題,又是專章專論或多篇綜論,則歸為“核心文論”,否則歸為“一般文論”。第五章包括七個論題:原道論、奇正觀、體性論、風骨論、通變論、文質觀(華實觀)、和諧觀。這些論題分別涉及文學本原、“奇”“正”關系、作家個性與文體風格、風格美學、文學通變、文質關系、篇章和諧等問題,理論地位非常重要。

第六章討論《文心雕龍》一般文論對儒經的依立,包含“功利教化”“比興美刺”“修辭立誠”“辭尚體要”“微辭婉晦”“立言不朽”六個方面。這些觀點主要涉及文學功能與文學修辭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地位。

第七章討論《文心雕龍》倫理精神對儒經的依立,包含“本于明德”“彰善癉惡”“維護綱倫”“敬慎不敗”“博學窮理”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的倫理精神涉及主體修養及文學的社會功用等問題。

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大體按照《文心雕龍》的篇次,對各篇的“依立”進行了查漏補缺式分析。其中,第八章“文原論”中的“依經立義”,主要討論《征圣》《正緯》《辨騷》三篇。第九章“文體論”中的“依經立義”,按“《詩》部文體”“《禮》部文體”“《易》部文體”“《春秋》文體”“《書》部文體”五類,對《明詩》至《書記》二十篇中的“依經立義”進行探討。第十章討論“文術論”中的“依經立義”,基本創作理論方面討論了《神思》《定勢》兩篇,創作技巧論方面分三節討論了9篇,并且將《物色》篇列入技巧論。第十一章討論“文評論”中的“依經立義”,涉及《時序》《才略》《知音》《程器》四篇??偟膩碚f,第八章到第十一章所談的內容與前文理論體系上的“依經立義”、倫理精神上的“依經立義”盡量避免重復,實現互補,從而體現全書的整體性。

第十二章討論《文心雕龍》思維模式層面的“依經立義”,包括三種思維模式:“整體性思維”“折衷性思維”“溯源性思維”。第十三章從影響效果的角度審視“依經立義”對《文心雕龍》的積極效果與消極效果。

最后的余論交代了兩個問題,一是對《序志》篇的“依經立義”作簡略介紹;二是對劉勰依經而又兼采緯書、楚辭、子書、史書、文論的情況進行簡要論述。


[1] (唐)姚思廉撰:《梁書·劉勰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712頁。

[2] 學界流行的看法是《文心雕龍》全書約37000字,但實際上不計標點的話,《文心雕龍》全書有38400余字。

[3] 李平:《20世紀中國〈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年第5期。

[4] 參見李平《20世紀中國〈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年第5期。

[5] 李平:《20世紀中國〈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年第5期。按:李平發表此文時是1999年,當時還沒有研究《文心雕龍》與傳統文化的專著。2000年以后,研究《文心雕龍》與傳統文化之關系的著作有:戚良德主編《儒學視野中的〈文心雕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胡輝《劉勰詩經觀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高林廣《〈文心雕龍〉先秦兩漢文學批評研究》(中華書局2016年版);朱供羅《“依經立義”與〈文心雕龍〉的理論建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等等。

[6] 董玲:《也談百年“龍學”亟需再反思》,《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7] 李平:《〈文心雕龍〉研究史論》,黃山書社2009年版,第16頁。

[8] 程蘇東認為,“經目”是歷代中央政府對官學中所尊“經書”及其解釋體系的限定,具有學理性、穩定性和制度性,而具有民間私議色彩的一般性的經書合稱則具有偶然性、隨意性和個人性?!拔褰洝薄傲洝薄熬沤洝薄笆洝笔枪俜酱_立的“經目”,而“七經”“開成十二經”“石室十三經”等是一般性的經書合稱。區分“經目”與一般性的經書合稱之間的本質區別,對于經學史研究十分重要。參見程蘇東《從六藝到十三經:以經目演變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頁。本書并不細究兩種經目之間的區別,旨在強調儒家經典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其對人們的“依經立義”有深刻影響。

[9] 漢代提倡“孝治”,宣傳宗法封建思想,貴族子弟先授《論語》《孝經》,連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合稱“七經”。參見金炳華等編《哲學大辭典(修訂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1頁。

[10]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19頁。

[11] 曹順慶、王慶:《中國傳統學術生成的奧秘:“依經立義”》,《中州學刊》2012年第5期。

[12] 參見朱文民《劉勰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0頁。

[13] 戚良德:《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頁。

[14] 統計時間是1907—2005年,其中中國大陸65篇,中國臺灣3篇,國外1篇。

[15] 李平:《〈文心雕龍〉研究史論》,黃山書社2009年版,第16頁。

[16] 參見吳建民《經學與古代文論之建構》,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27—152頁。

[17] 參見劉紹瑾《“依經立論”與“文的自覺”——論〈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雜糅與矛盾》,載饒芃子主編《文心雕龍研究薈萃》,上海書店1992年版,第390—403頁。

[18] 劉紹瑾的《“依經立論”與“文的自覺”——論〈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雜糅與矛盾》雖為宏觀研究,卻限于篇幅沒有充分展開,而且該文對劉勰的“依經立論”評價不高。該文認為,“依經立論”就是以儒家經典作為準則所進行的文學批評,這種“依經立論”在漢代達到極盛,它的直接后果,一是喪失了文學的獨立地位,使文學成為經學的奴婢;二是忽視甚至無視文學的審美特征,把文學作為一種達到其道德目的、政治功用的工具。“文的自覺”除了表現為對文學形式的有意識強調,還體現在對文學抒情性的認識上。劉勰企圖把“依經立論”的原則與“文的自覺”的觀念進行調和,但劉勰對二者的調和是沒有說服力的,更多是牽強附會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锡林郭勒盟| 阿克陶县| 渝中区| 遂平县| 永川市| 怀仁县| 稷山县| 治县。| 临安市| 新疆| 托里县| 绥芬河市| 垫江县| 阜新| 鄄城县| 石台县| 广安市| 伽师县| 苍南县| 长宁县| 阜新| 明星| 玉龙| 温州市| 轮台县| 彰武县| 凤翔县| 牙克石市| 滦平县| 铁力市| 长宁区| 平原县| 盱眙县| 沙湾县| 古丈县| 双牌县| 女性| 广昌县| 南投市| 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