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臺灣傳播的史料整理與研究(全2冊)
- 徐紀陽
- 10字
- 2025-04-28 20:25:59
上編 魯迅臺灣傳播綜論
引言
一
魯迅生前和卒后,關于魯迅作品的介紹、翻譯、評論和研究,已匯成最富于文學、思想、社會和政治價值的精神現象,它早已超越國界,成為國際性的,特別是中日韓等東亞地區的學術界知識生產的重要動力和資源。數十年來,對魯迅研究資料的累積工作從未停止過,至今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文獻體系,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研究成果更是不勝枚舉。
近年來學界開始以“魯迅學”學術觀念總結魯迅研究的歷史經驗、展望魯迅研究的未來前景,并逐步呈現出建構“東亞魯迅”的趨勢。其中以張夢陽提出的“中國魯迅學”(2001)[1]和“東亞魯迅學”(2007)[2]概念最具代表性。中國臺灣學者陳芳明(2006[3],2008[4])也提出“臺灣魯迅學”的初步構想,嘗試以魯迅為出發點考察臺灣文學與東亞文學的互動關系。這些現象表明,魯迅在東亞地區所具有的歷史影響和臺灣魯迅經驗在東亞文化場域中的現實意義,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事實上,魯迅在臺灣地區傳播與接受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和新的學術生長點,在國內外學者中已成為一個共識。除秦賢次(1991)[5]、陳芳明(1993)[6]、鄒賢堯(2006)[7]等對20世紀20年代以來魯迅在臺灣地區傳播全過程的簡略描述,以及楊杰銘(2009)[8]對1923—1949年間魯迅在臺灣地區傳播的較為系統的論述之外,此項研究還在一些細節上得以展開,如:中島利郎(2000)[9]對日據時期臺灣魯迅傳播與臺灣新文學發生發展的辨析;下村作次郎(1994)[10]對光復初期臺灣文壇的魯迅影響的述論;黃英哲(2001)[11]對木刻家黃榮燦在臺灣地區傳播魯迅木刻思想的史實所做的考證;曾健民(2010)[12]對李何林在臺灣地區文化活動的考證;朱雙一(2012)[13]對光復初期臺灣文壇的胡風影響的研究;陳信元(1991)[14]、朱雙一(2001)[15]等對“戒嚴”期及“解嚴”后魯迅作品出版、傳播現象的研究;黎湘萍(1994)[16]、游勝冠(2002)[17]、劉紅林(2003)[18]、張清文(2006)[19]、朱雙一(2007)[20]、楊志強(2009)[21]等就賴和、楊逵、龍瑛宗、鐘理和、姚一葦、陳映真等臺灣作家與魯迅之間的精神聯系進行的探討。
經國內外學者積年努力,關于魯迅與臺灣文學關系的研究已頗具規模,亦卓有成果。然而不可諱言,從中亦可發現迄今在相關課題上的研究因諸多條件所限而存在明顯的局限:一是忽略某些歷史時期的史料發掘且未能將史料拓展到文學之外,致使史料發掘不完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史料整理、編選及出版工作的開展;二是史料所限而導致相關研究的零散和非系統性,缺乏一項打通近百年魯迅在臺灣地區傳播、影響及接受的研究;三是即便對有史料可循的一些專題,也因1949年之后兩岸政治分斷而導致至今未能超越時間與地域的隔斷進行綜合考量(如對蘇雪林“魯迅論”的研究),更遑論以東亞視野描述之。在魯迅研究已然成為東亞學術的結點的背景下,作為“中國魯迅”和“東亞魯迅”之一環、在近代東亞文化和政治場域中蘊生的“臺灣魯迅”,卻依舊未得到系統、深入的研究。這種狀況不僅與整個臺灣地區異常豐富的魯迅經驗不相映襯,同時也在魯迅研究、臺灣文學研究乃至東亞學術圈的整體框架中顯示出相對的滯后。魯迅在東亞地區廣泛的影響,以及近代以來臺灣與東亞文化與政治的多重糾葛,使得這種滯后在今天愈發成為魯迅研究和東亞學術交流的缺憾。補上此項研究,既是魯迅研究和東亞學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與當下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大背景相契合。
在兩岸文化交流日益加強的歷史場域中,如何深入探討臺灣文學的多元文化構成及其精神與藝術的淵源,從不同的文化視野透視臺灣文學,特別是探討與研究不同的文化血脈在臺灣文學中相互激蕩、碰撞、交流、溝通、融合與創新的過程,將會是一個新的探索方向。魯迅是一位內涵豐富的文學家、思想家,其精神有復雜的多層面,對他的接受也因具體語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中國、日本、韓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魯迅接受與研究史所形成的“東亞魯迅”具有許多共同性,但同時,又有各自的特性。就大陸與臺灣而言,由于兩岸在較長歷史時期中特殊的隔絕狀態,臺灣文壇對魯迅的接受這一特殊的文學經驗恰與魯迅對大陸文學進程所產生的影響形成鮮明對照,考察兩岸不同時期對魯迅的評價、接受的異同及其與特殊歷史、社會、文化的關聯,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臺灣知識界對于魯迅思想的傳播方式與精神反應上的差異,導致不同階級、立場的知識分子對魯迅不同形態的詮釋。臺灣文壇對魯迅的引介主要表現在引進新的思想、新的表達方式和回答現實的挑戰三方面,正是在這樣一種影響到語言和心靈層面的精神交流與轉換中,隱含著臺灣文學自我建構的精神歷程,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學風貌。因此,從魯迅文學精神在臺灣地區的傳播、接受以及對臺灣作家的創作所產生的實際影響這一視角重新進入臺灣文學,當能開拓臺灣文學、文化研究的新的闡釋空間。同時,由于魯迅的世界性影響,從全球視野和世界文化源流的角度重新審視魯迅及其著作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資源,將會是未來“魯迅學”發展的總趨勢。在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魯迅研究中逐漸浮現的“東亞魯迅”形象,尚缺少“臺灣魯迅”這重要一環,本書通過魯迅楔入臺灣文學,亦可為魯迅研究開拓新的空間。
盡管今天臺灣地區的魯迅研究遠不如東亞其他地區來得深入,但只要簡單回顧臺灣魯迅接受史,就會發現臺灣地區早就進入東亞地區一個以魯迅為中心的文化場域中了。近代史上的“臺灣問題”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臺灣的問題,而是近現代中國歷史過程的一環,最終又糾纏到復雜的東亞歷史中去。而臺灣地區的魯迅接受史,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從一開始就被組合進東亞地區的文學場域中了。這樣,如果希望通過臺灣魯迅接受史的研究深入理解臺灣歷史和現實中的精神文化現象和了解人們的思想狀況,還必須超越中國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的視野,深入東亞的文化場域中。在東亞地區的學術界,今天已經達成共識,公認魯迅為東亞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伊藤虎丸曾說:“魯迅的文學在世界文學中,恐怕比日本近代文學的哪個作家和哪部作品都更代表東方近代文學的普遍性。”[22]魯迅出生于中國,其思想的“原點”生發于日本時期[23],其思想反抗的始終是壓迫中國的殖民主義和專制主義,盡管魯迅一生大部分的文學與思想活動是在中國語境中展開的,但同時他的思想也跨越了國家與文化的界限而成為東亞地區共有的思想資源。在東亞地區(尤其是中、日、韓[24]三國)的魯迅研究中,對“東亞魯迅”形象的建構已經趨于形成一門新的學科——東亞魯迅學。本書則希望補足“東亞魯迅學”“中國魯迅學”中所缺的臺灣部分。
二
本書以中國臺灣地區與魯迅相關的文學、文化現象,即臺灣地區歷史和現實中關于魯迅的知識的總和為研究對象,重視原始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甄別工作,把史料學的建構作為寫史的基礎步驟,力求從事實出發作出科學的判斷。相關研究資料散布于20世紀2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的各種史料之中,其量頗豐且蕪雜無序,又因動蕩歷史之湮滅而致難以搜尋,一向成為此項研究的瓶頸。筆者窮數年之力,廣泛閱讀、多方搜索,終有所獲。朱雙一教授就此論題提供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及線索,筆者亦在廈門大學圖書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資料室所獲頗豐。除此而外的大部分資料,來源于筆者赴臺灣地區訪學期間在臺北的“國家圖書館”、臺灣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臺灣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各圖書館及《文訊》雜志社的查閱。這些資料形態各異,有臺灣地區日據以來的各種報紙、期刊、著作等公開出版物,也有手稿、自編手抄刊物、學位論文、“政府”檔案等非出版物。筆者對尉天驄、呂正惠等人的專訪以及和他們的交談,以采訪錄音的形式存在。因此本書的寫作通過對20世紀20年代以來大量臺灣文獻的翻閱、配合現有資料數據庫,全面搜集與魯迅相關的史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與甄別,編制資料索引、編選重要史料、以編年的方式撰寫魯迅臺灣傳播系年。在此基礎上,分四個階段(日據時期、光復初期、“戒嚴”時期、“解嚴”以來)描述各時期臺灣地區的魯迅接受狀況,結合歷史背景對史實,就魯迅臺灣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現象、事件作專題性的深入論述,對相關精神文化現象的緣起、核心觀念的形成以及對魯迅的評價、研究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闡釋。本書還通過對臺灣文學文本的全面閱讀、考察,把握作家創作中所受魯迅影響的痕跡,發掘魯迅文學精神在臺灣文壇的傳承,這構成本書的另一部分內容。
本書主要以史料的鉤稽展示魯迅臺灣地區傳播的歷史過程。但同時,本書也以一種實證主義的、建立在客觀敘述基礎之上的理性分析的文學史研究方式,在力求還原歷史真相的同時,亦兼及各時代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及人們的精神狀態。因此,《魯迅臺灣傳播的史料整理與研究》除了作為基礎的史料的收集與整理外,還將就伴隨這一過程的臺灣地區精神文化現象的緣起與發展、核心觀念的形成以及對魯迅的評價、研究等一系列問題給出解釋。
倘若將“臺灣魯迅”經驗與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等東亞地區的魯迅經驗相比較,對魯迅思想遺產進行新的評估,能在何種程度上豐富“東亞魯迅”的歷史細節和精神面向?對魯迅文學與思想在臺灣地區傳承的考察深化了我們對兩岸文學關系的認識,將來進一步考察各種新文學思潮在臺灣的延續與發展,是否能探索一種兩岸文學整合研究(如中國新文學史的寫作難題)的模式?本書可補足中國大陸乃至東亞魯迅研究中“臺灣魯迅”這重要一環,但相關史料的整理對于重新勾勒魯迅在東亞范圍內的影響會產生何種作用?未來,是否能夠通過魯迅研究增進兩岸學界及東亞學術圈的對話、交流與理解?這些深入的理論與現實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1] 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全六卷),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2002年版。
[2] 張夢陽:《魯迅學:在中國、在東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 陳芳明:《臺灣魯迅學:一個東亞的思考》,《文訊》2006年第6期。
[4] 陳芳明:《臺灣文學與東亞魯迅》,《文訊》2008年第1期。
[5] 秦賢次等:《魯迅在臺灣》,《國文天地》1991年9月號。
[6] 陳芳明:《魯迅在臺灣》,《文學臺灣》1993年第5期。
[7] 鄒賢堯:《征服時空——魯迅影響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8] 楊杰銘:《魯迅思想在臺傳播與辯證(1923—1949)》,碩士學位論文,中興大學,2009年。
[9] [日]中島利郎編:《臺灣新文學與魯迅》,前衛出版社2000年版。
[10] [日]下村作次郎:《戰后初期臺灣文壇與魯迅》,《臺灣研究集刊》1994年第4期。
[11] 黃英哲:《黃榮燦與戰后臺灣的魯迅傳播(1945—1952)》,《臺灣文學學報》2001年第2期。
[12] 曾健民:《李何林編著的〈五四運動〉及其在臺文化活動》,《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9期。
[13] 朱雙一:《光復初期臺灣文壇的胡風影響》,《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14] 陳信元:《地下的魯迅》,《國文天地》1991年9月號。
[15] 朱雙一:《魯迅作品在臺灣:解禁與開放》,《兩岸關系》2001年第6期。
[16] 黎湘萍:《臺灣的憂郁——論陳映真的寫作與臺灣文學的精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版。
[17] 游勝冠:《我生不幸為俘囚,豈關種族他人優:由歷史的差異性看賴和不同于魯迅的啟蒙立場》,《國文天地》2002年3月號。
[18] 劉紅林:《賴和與魯迅》,《學海》2003年第5期。
[19] 張清文:《鐘理和文學里的“魯迅”》,博士學位論文,政治大學,2006年。
[20] 朱雙一:《姚一葦早期小說與魯迅、施蟄存》,《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21] 楊志強:《知性探求者——龍瑛宗文學思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2] [日]伊藤虎丸:《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李冬木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頁。
[23] 符杰祥:《魯迅文學的起源與文學魯迅的發生》,《文學評論》2010年第2期。
[24] 基本上,筆者是在歷史變動的意義上來使用“韓國”的。有時候,它可以與“朝鮮”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以指稱朝鮮半島,有時候,它又特別指稱“大韓民國”。這是由“冷戰-民族分斷”體制給這個詞造成的內涵與外延的尷尬。本書并不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由于臺灣同樣處于“冷戰-民族分斷”體制之下,下文對于臺灣問題的論述,當有助于理解這里的尷尬狀況。